大量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形成新的恆星

2020-12-14 科技領航人

圖註:一顆年輕的新星團,名為Price-Whelan 1(PW 1),位於我們銀河系郊區94,000光年外,是由數億年前相互作用的兩顆麥哲倫星雲彈出的物質形成的 。這個新的恆星關聯是麥哲倫雲碎片流產生的新恆星形成的第一個證據。在銀河系中,只有少數幾顆年輕的藍色新形成的恆星。到現在為止,幾乎所有這些都起源於我們星系盤中最近的恆星形成事件,這些事件是由我們的旋臂的密度波和冷氣體的崩塌所驅動。在銀河系的光環中,這種氣體更為瀰漫和更為熾熱,產生了錯誤的條件才能生出新星。

圖注可以通過此處顯示的顏色/大小圖表了解星星的生命周期。 隨著恆星群體的年齡增長,它們「關閉」了該圖,使我們能夠確定星團的年齡,而較舊的星團在一定時間後會失去所有藍星。由於歐空局的蓋亞(Gaia)衛星全天空覆蓋——旨在測量恆星的特性,如視差、天空運動中的運動、恆星顏色等——人類已經獲得了在大約10萬光年內測量超過10億顆恆星的能力。在幾乎整個銀河的範圍,當科學家用這個數據集來尋找新的藍色恆星時,他們獲得到了一個相當驚訝結果:94,000光年遠,在星系光環的外圍深處,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年輕恆星集合。

當您在星系的某一處發現密集的恆星集合時,認為它們很有可能都是一起形成的。被認可地檢查的方法是測量該恆星關聯中每顆恆星的大小(固有亮度)和顏色(與溫度直接相關)。如果星星在繪製所有恆星時與特定空間組成一條漂亮的弧線,以及最熱恆星耗盡燃料的關閉,這些恆星不僅有共同的起源,而且我們可以確定它們的年齡。

藉助歐洲空局蓋亞(Gaia)上的新穎技術,您不僅可以看到而且:

星星是否在相同的總體方向上一起移動,無論它們是彼此真正處於相同的距離還是只是在天空中對齊,以及其中的所有恆星是否與同一時間形成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些因素同時具備,這個新的星團確實是前所未有的發現。

圖註:天文學家在銀河系的郊區發現了一組年輕的恆星(藍色),使用來自歐空局的蓋亞任務的數據確定了它們在3D空間中的性質、位置和關聯。 科學家認為,這些恆星是由兩個麥哲倫星雲的矮星系物質形成的。由天文學家艾德裡安·普賴斯·惠蘭(Adrian Price-Whelan)和戴維·尼德弗(David Nidever)在美國天文學會上宣布,這顆名為Price-Whelan 1(PW 1)的新星具有以下特性:

它吸積了大約1200太陽質量的材料,形成於1.16億年前的一連串活動中,在銀河系光環的郊區,距我們94,000光年,並且在空間上遠離麥哲倫星雲的方向。銀河系和麥哲倫星系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將導致新恆星的形成也就不足為奇了。充滿氣體的天體之間的潮汐力通常會觸發新的恆星形成事件。

圖註:大麥哲倫星雲是上世紀最接近的超新星的所在地。這裡的粉紅色區域不是人造的,而是電離氫和活躍恆星形成的信號,很可能是由其與鄰近的小麥哲倫星雲和銀河系相互作用產生的引力相互作用和潮汐力觸發的。然而,非常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新恆星既不在麥哲倫星雲本身中,也不在尾隨其的氣體碎片流中。取而代之的是,它們比任何一個墜入的衛星星系都近70,000光年。從來沒有發現過一個新的恆星團簇出現在導致星系而不是落後於星系的氣流中。

但是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些新星確實是由麥哲倫星雲中的氣體形成的,但是現在離銀河系更近,與雲層相反。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如何移動,以及它們在三維空間中的今天位置,所以我們可以重建它們過去的運動。

圖註:這一模擬顯示了麥哲倫星雲在過去的幾億年中如何相互作用,從而使它們升至當前位置。 以橙色和黃色顯示的氣體在前向和後向都被排出,其中先導氣體已經通過銀河系平面。根據包含這些星系中氣體的模擬,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不僅產生尾流,而且還產生尾流。

根據模擬,這種主要的氣體流應該已經通過了銀河系的平面,在那裡我們的銀河系氣體最密集。這種流動氣體的存在,位置和歷史記錄不僅可以從模擬中獲得預期,而且實際上已經被直接檢測到並明確標出。

儘管與麥哲倫星雲中或麥哲倫星雲中發現的氣體相比,該氣體的前導流擴散得多,質量總體較低,但有三項觀測結果強烈表明這些新的銀河系恆星來自該氣體流。

圖註:在PW1星團中觀測到的恆星與形成歷史一致,形成歷史始於麥哲倫雲的主要氣體碎片流穿過銀河系的銀河平面。為了產生新的恆星,需要冷氣,並且在麥哲倫星雲中發現的氣體以及前,後流都很冷,而銀河系光環中的氣體卻很熱。可以測量恆星中重元素的豐度,而它們的金屬貧乏:大約是我們在典型的新銀河系恆星(如太陽)中發現的豐度的6%,但與我們在麥哲倫星雲中看到的豐度相當。新星團PW 1的位置與該前導碎片流的物理位置匹配。

圖註:新發現的 Price-Whelan 1 星團(藍點)相對於銀河系(白點)的位置的可視化。星團可能由大和小麥哲倫雲(紫色點)的材料形成。垂直綠線顯示太陽的位置。這個新的恆星團的發現——在質量、年齡和恆星類型(但不是元素豐度)方面與宿星相似——標誌著經過大約30年的搜索,恆星首次出現在麥哲倫流中。,麥哲倫流中的某處恆星首次出現。這些恆星很可能會存在,因為冷氣是形成新恆星的原因,在銀河系中發現的冷氣中約有95%來自麥哲倫星系。

與此相反,銀河系暈圈中的幾乎所有氣體都是熱的和擴散的,但不像以前想像的那樣擴散。 在恆星運動與碎片流中氣體的運動之間存在觀察到的偏移,這表明銀河系熱氣體電暈中存在大量的質量。如果事實證明這是真的,那麼它可能指向解決「缺失的重子」問題的方法:向我們展示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暗物質的組分可能隱藏在哪裡。

圖註:我們的星系被認為嵌入了巨大的、漫射的暗物質光環中,這表明從太陽繫到附近的矮星系,周圍都有暗物質。這個光環由"暗重子"混合組成,它們代表高溫下的正常物質,以及構成星系總質量大多數(5/6)的非重子暗物質。在距我們94,000光年的距離上找到這些恆星也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因為較早的僅基於氣體的觀測表明該距離幾乎是其兩倍。但是,測量到恆星的距離要容易得多(不確定性要小得多),並且要可靠得多,這表明氣體可能比我們以前想像的要近。

這意味著來自麥哲倫星雲的氣體,至少是來自主流雲進入銀河系,比預期的要早得多地補充了可用於恆星形成的新物質的數量。這些來自恆星協會PW 1的新恆星與我們的銀河繫緊密相連,並將在整個生命周期中一直是我們銀河系的一部分。

圖註:向日葵星系,Messier 63,與我們自己的星系有些相似,但缺乏來自銀河系擁有的衛星星系的流入物質。這是一個進化的螺旋星系,最近沒有重大合併,只是比我們自己的螺旋星系更螺旋狀。不過,不僅僅是歐空局的蓋亞觀測到了這些新恆星,而且互補的觀測還能夠為我們提供有關該星團起源的更多信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麥哲倫望遠鏡對地面的各個恆星進行了測量,發現與PW 1相關的最明亮,最藍的恆星不一定受到引力的束縛。它們似乎是一個正在分離或飛散的簇。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另一項地面儀器,即暗能量照相機,能夠以相同的距離和相同的運動測量其他恆星的存在,並告訴我們這確實是一個由許多不同質量和不同質量的恆星組成的年輕群體。同一年齡:1.16億年。我們可以確信,這些恆星是一次形成的,而不是由合併或任何其他「散亂的」過程形成的。

圖註:從地面望遠鏡上鑑定的PW1星團中其他恆星的色級圖清楚地顯示了大約1.16億年前一次形成的單個星團所期望的色量級關係的證據。這是與麥哲倫星雲有關的任何星系流形成新恆星的直接證據,它似乎是由已經通過銀河系平面的氣流產生的。可以想像的是,正是這樣的事件,從麥哲倫星雲中噴出的氣體通過銀河系的盤時,觸發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新恆星的形成。

當您將所有這些信息放在一起時,會得出一個非凡的結論,即會改變我們認為當地銀河系社區正在演變的方式。新氣體已經從距離我們將近20萬光年的衛星星系匯入銀河系。這種氣體的重元素含量較低,但溫度較低,提供了約95%的冷氣體,適合於形成新的銀河星。這些附近的星系甚至還沒有遇到我們,並且由於它們,我們已經在形成新的恆星。

相關焦點

  • 麥哲倫星雲突然加快了和銀河系碰撞的速度!
    我們知道,麥哲倫星雲其實是銀河系的兩個衛星星系,每15億年繞銀河系軌道轉一圈。這看起來相當正常,但是如果你了解了麥哲倫星雲的命運之後,你會對這個神秘的星雲更加感興趣。因為這片星雲最終將和銀河系相撞,並徹底融為銀河系的一部分!
  • 宇宙射線正在緩慢「撕裂」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
    我們的銀河系有幾十個較小的衛星星系,其中最大的是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它們的名字均來源於費迪南德·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儘管南半球的天文學家們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知道這兩個星系,但在麥哲倫舉世聞名的環球航行對這兩個星系進行詳細記錄之後,歐洲人才對這兩個星系有了更多的了解,於是乎,麥哲倫的名字也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 梵谷大作、解密麥哲倫星雲圖像?為何如此?
    麥哲倫星雲是銀河系的兩個衛星星系,只能在南半球可以看到,是我們銀河系的近鄰,分為大麥哲倫和小麥哲倫星雲。大麥哲倫星云為圖中靠近圖像中心的位置,紅色和橙色的斑點處,而小麥哲倫星云為左下角的橙色物體位置,外形酷似一個三角形。科學家很早就對大小麥哲倫星雲進行觀測,這是南天著名的天體,距離地球大約16至20萬光年。
  • 失蹤星系之謎:數十億年前,大小麥哲倫星雲曾有過第三個「小夥伴」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理論,聲稱另一個「明亮的」星系是如何在大約30億到50億年前被大麥哲倫星雲吞沒的。他們說,「被吃掉」的恆星會以不同的方向旋轉,從而暴露出它們的起源不同。該研究的第一作者、ICRAR碩士研究生班傑明•阿姆斯特朗(Benjamin Armstrong)說,有一段時間,人們認為這些恆星可能來自於它的伴星小麥哲倫星雲。「我們的想法是,這些恆星可能來自於過去與另一個星系的合併。」西澳大利亞大學的阿姆斯特朗利用計算機模型模擬星系合併,揭開了神秘的第三個星系的面紗。
  • 大麥哲倫星雲:我太難了,又要被銀河系吞併,又要被宇宙射線撕碎
    1520年,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麥哲倫在環遊地球時,發現了夜空中的兩片明亮的「雲團」,將它們分別命名為大麥哲倫雲和小麥哲倫雲。如今我們知道,這兩片所謂的「雲」,其實是兩個河外星系,屬於銀河系的衛星星系。這兩個星系的公轉,就是一邊旋轉一邊靠近銀河系的過程。據觀測,大約在25億年後,它們就會墜入銀河系,發生一次星系大合併,或者說銀河系單方面的一場饕餮。就像我們上面說的,大小麥哲倫星系之間,本身也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大麥哲倫星系在圍繞自己兄弟選擇的同時,似乎還有「挖牆腳」的跡象。
  • NASA發布大小麥哲倫星雲高清照
    NASA發布大小麥哲倫星雲高清照 (1/2) "← →"翻頁
  • 中國科學家在『獵戶座』星雲附近發現新的移動星群,對銀河系的形成...
    我國科研團隊利用郭守敬望遠鏡與歐空局蓋亞空間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在銀河系的獵戶座星雲附近發現一個新的移動星群,天文學家表示,該移動星群的發現,為研究銀河系旋臂密度波驅使恆星聚集
  • 為什麼太陽系銀河系都是扁平漩渦狀?整個宇宙是一個更大漩渦嗎?
    當然還有一個名詞叫做銀道面,是大量環繞銀心公轉的恆星形成的銀盤面,與太陽系的黃道面是一個虛擬的平面不一樣,應道面是客觀存在的,因為大量的恆星形成了一個切切實實的盤面!為什麼太陽系或者更大的銀河系和仙女星系,都是這種扁平漩渦狀,宇宙就是由這樣的星系構成的嗎,或者在更大的尺度上會有更大的漩渦出現嗎?
  • 速覽15項天文新發現|天文學|天文學家|星系|恆星|黑洞|銀河系
    理解這個星系系統的關鍵是分子氣體,這種氣體是形成恆星所需的燃料,但它也為超大質量黑洞提供補給,使得它們能夠不斷生長。3哥斯拉星系○圖片來源:NASA/ESA/B.銀河系內外133D圖揭示銀河系新結構○圖片來源:Alyssa Goodman / Harvard University天文學家將來自蓋亞(Gaia)衛星的超精確數據與其他觀測數據結合起來,構建了銀河系星際物質的詳細3D圖,並注意到離地球最近的旋臂上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構
  • 大小麥哲倫星雲是離我們最近的兩個星系?為什麼形狀不規則?
    早前,大、小麥哲倫星雲是人類已知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兩個星系,前者的距離約為16.3萬光年,後者的距離約為20萬光年,它們在南半球很容易用肉眼看到。但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人類已經發現了比大、小麥哲倫星雲距離銀河系還近的星系。
  • 正在發生,銀河系已經被麥哲倫星系撕裂,20億年後可威脅地球
    例如我們的太陽系就是銀河系中的一眼,它受到了銀河系中心引力的作用,宇宙空間在膨脹,但不會拆散太陽系和銀河系的引力關係;同樣的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以及三角座星系、大小麥哲倫星系等數十個星系在引力的作用下也組成了一個大家庭,稱為本星系群。
  • 銀河系簡直小的可憐,對比宇宙最大星系,銀河系只是小螞蟻
    銀河系(英語:The Milky Way,別名銀漢、天河、銀河、星河、天漢等),是太陽系所在的棒旋星系,包括1000~4000億顆恆星和大量的星團
  • 恆星如此黯淡時,為什麼還能看到星系?
    這是一個關於大麥哲倫星雲(LMC)的問題。圖解:大麥哲倫星系又稱大麥哲倫雲,是銀河系的一個衛星星系,距離約為50,000秒差距,直徑大約是銀河系的1/20,恆星數量約為1/10。雖然比大多數星係為大,但在討論銀河系的時候也會被當做矮星系。 大麥哲倫星系的形態類似不規則星系,但似乎有一些螺旋結構的痕跡。
  • 神秘的藍環星雲,為科學家研究恆星合併提供了一個新窗口
    圖註:包括普林斯頓大學的GumundurStefánsson在內的一組科學家研究了神秘的藍環星雲,該星雲由從恆星膨脹的氫氣(藍色)膨脹而成,這是恆星合併的殘餘核心。2004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銀河演化探測器」的科學家,發現了一個與我們在銀河系中所見的天體不同的物體:一個巨大的微弱氣體團,似乎在其中心處有一顆恆星。在衛星使用的紫外線波長中,該斑點顯示為藍色——儘管實際上並沒有發出肉眼可見的光——仔細觀察發現其中有兩個粗大的環,因此該小組將其暱稱為「藍環星雲」。
  • 蓋亞望遠鏡完成了20億顆恆星的數據測量
    最近,歐洲航天局的蓋亞太空望遠鏡發布了迄今為止最詳盡,最準確的星圖,其中包含近20億顆恆星的高精度數據,為了解銀河系的起源和未來提供了關鍵信息。12月3日,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發布了迄今為止銀河系大範圍內最詳細的恆星清單。
  • 銀河系的銀盤為什麼是翹曲的?蓋亞的第二批數據帶來了答案
    ESA的銀河系測繪探測器蓋亞給我們帶來了一組數據,或許能解釋銀盤翹曲的原因。圖片右下角兩個較小的星系分別是大麥哲倫星雲(Large Magellanic Cloud)和小麥哲倫星雲(Small Magellanic Cloud),它們是銀河系的兩個衛星星系。多年以來,天文學家一直想弄明白我們的銀河系(Milky Way)為什麼是翹曲狀的。
  • 蓋亞「宇宙探索機器」:銀河系有18億顆恆星!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18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終極天空之書」。12月3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
  • 恐怖而又迷人的「星系殺手」,正緩慢地朝銀河系移動,會遭殃嗎?
    就連宇宙也處於加速的膨脹狀態中,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不同等級的天體系統。目前,人類能夠觀察到的宇宙半徑大約為465億光年,可見宇宙中包含所有的天體,共同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我們稱為總星系。比總星系小一等級的天體系統成為星系,在總星系中包含了大約10億個星系。
  • 盤點一下銀河系幾種古怪奇異天體 體驗宇宙中的恐怖與快樂
    銀河系很大,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幾種古怪特異的天體。銀河系有1000億~4000億顆恆星,目前科學界也沒有弄清楚到底有多少。科學界原來估計銀河系直徑約10萬光年,現在新發現認為過去大大低估,實際銀河系直徑約有20萬光年。我們太陽只是銀河系一顆很普通的恆星,按照太陽這種質量叫黃矮星。
  • 獵戶星雲M42:它可能是所有天文星雲中最著名的星雲
    獵戶星雲是一個鄰近的龐大恆星誕生區,它可能是所有天文星雲中最著名的星雲。在這幅影像中,熾熱氣體環繞在距離我們僅1500光年遠的巨大星際分子雲邊緣的熾熱年輕恆星周圍。影像來源: Josep M.我們用肉眼可以很容易辨認出獵戶座腰帶三星附近的獵戶星雲。獵戶星雲內除了擁有一個名為獵戶四邊形的明亮疏散星團之外,還有許多恆星孕育場。這些孕育場包含大量的氫氣、熾熱的年輕恆星、原行星盤和由高速噴發物質所形成的恆星噴流。獵戶星雲的編錄號為M42,跨度約40光年,與太陽位於同一條銀河系旋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