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2021-01-19 新華網客戶端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關於古文明,我們每個人都能如數家珍,古希臘、古羅馬、古巴比倫、印度、古埃及、中國……

那麼,咳咳,長姿勢的時刻到了!

@所有人,你們漏掉了——

瑪雅文明、印第安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奧爾梅克文明!

什麼鬼?它們是哪裡跑出來的古文明?

具體可以去問度娘,不過這幾個文明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來自——美洲!

小夥伴都驚呆了,美洲是什麼樣,那是漫天黃沙,西部牛仔,茂密的亞馬孫還有成群結隊的印第安奴隸啊!

教科書是這麼告訴我們的,沒毛病!

然鵝呢?

有一個美國記者,在美洲跑了個遍,搜集了一堆的資料,告訴我們一個驚人的大發現——

美洲文明,比埃及文明還要古老!美洲的金字塔,比埃及金字塔還贊!!最最最最厲害的,亞馬孫雨林,真的不是一片原始森林啊,那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這裡就是印第安人的後花園啊!!!我們長久以來的認知,都錯了!

現在,阿信給大家擺事實,講道理。

先說金字塔。

1994 年,當時,一位秘魯考古學家開始在一個名叫卡拉爾(Caral)的地方工作,卡拉爾位於阿斯佩羅內陸。

她發現了佔地61 萬平方米的建築,包括有著許多房間的大型石頭建築。這兒也有很多夯土做成的平臺,有一個平臺長150 米,高18 米。很明顯,卡拉爾曾經是個大型居民點,但是它有多古老呢?

放射性碳測年法表明,卡拉爾是在公元前2600年之前建立的。

古代秘魯的卡拉爾城有一座大型神廟,一個圓形露天劇場(神廟後面的圓形建築),還有金字塔

這個圓形露天劇場是精巧的卡拉爾古城複合體的一部分

歷史書必須要重寫了。

於是,卡拉爾的平臺和建築被認定為美洲已知最古老的城市。然而,這一頭銜沒能保持多久。

2004 年,一隊考古學家報導了他們沿著秘魯小北地區北部的福塔雷薩河探索的遺址的年代,其中有幾處遺址比卡拉爾還要古老,尤其是擁有金字塔的瓦裡坎加(Huaricanga)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 年。

瓦裡坎加有一個土堆看起來像個大沙丘。當考古學家開始挖掘時,他們在一層泥土下面發現了曾經被灰泥抹平過的石牆。他們清理出了一個巨型平臺的頂部和通向平臺頂部的樓梯。

很快,他們就看到了一些結構,足以繪製出它的輪廓。它長45 米,高18 米,呈巨大的U 形,兩臂之間有一個凹陷的廣場。

在它被建起來的那個年代,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物之一。

考古學家把這個位於瓦裡坎加的大土堆和小北遺址中其他類似的大土堆稱為神廟,因為它們很可能是出於宗教原因建造的。

小北地區遺址

說完金字塔,再來說說玉米。美洲人民厲害了,玉米品種666啊!

看這圖,現代科學家表示有點臉疼。

墨西哥南部依然生長著許多不同品種的玉米。

1941年,兩名美國考古學家在一個叫阿斯佩羅(Aspero)的地方進行挖掘,他們發現了很少的幾根印第安玉米穗。這個地方位於該地區一處河口的鹽鹼沼澤中,20 世紀70 年代,考古學家用放射性碳測年法,確定了這裡的年代——公元前3000 年。

So,我們的結論是:公元前3000年的美洲人,就愉快地種植玉米了。

事情的起因應該是這樣的:

大約11500 年前,一群古印第安人生活在位於現今墨西哥普埃布拉州(Puebla)的洞穴裡。這些人是獵人,但是他們卻不獵殺乳齒象和猛獁象。這些龐大的物種當時已經滅絕了。

獵人們捕食的是一些較小的獵物,比如鹿和野兔。他們有時甚至還吃巨型海龜(它們可能比快速移動的鹿和兔子更容易捕獲)。

然而,在接下來的2000 年裡,這些獵物越來越少。這也許是因為這裡的人狩獵技術太高超了。也許,隨著氣候逐漸變得炎熱乾燥,動物生活的草原縮小了,所以動物的數量也隨之減少了。

無論何種解釋,普埃布拉和鄰近的瓦哈卡州(Oaxaca)的獵人為了獲取更多的食物, 都轉而以植物為食。

某一年被他們扔進垃圾堆的種子會在來年發芽,長成新的植物。在某個時候,他們開始有意地播下種子,這樣他們就可以在下一個生長季節裡採摘糧食。他們正進行農業活動。

這種情況出現在墨西哥南部的許多地方。人們開始種植至今仍在中美洲各地年復一年被人們收穫的糧食作物—南瓜、葫蘆和辣椒。

然後玉米就冒出來了。

一提到玉米,你就會想到黃色的玉米粒,但墨西哥玉米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在墨西哥,玉米粒可能是紅色、藍色、黃色、橙色、黑色、粉色、紫色、乳白色,甚至是許多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的。

墨西哥藝術家迭戈·裡維拉的一幅壁畫中的細節展示了阿茲特克婦女如何磨玉米,並用玉米粉做玉米圓餅

說完玉米,最大的驚喜要出現了。

假如我們隨便找六個人來問他們當今世上最大的荒原是哪一塊,那麼肯定有一些人會說是「亞馬孫熱帶雨林」。(別問為什麼是亞馬孫不是亞馬遜,問就是現在官方名稱都統一稱為亞馬孫)

第一份關於亞馬孫河流域的文字記載出自加斯帕爾·德·卡爾瓦哈爾(Gaspar de Carvajal),他是首次在亞馬孫河順流而下的59 個西班牙冒險家中的一員。

他書裡的場景讓我們感覺在他航行的時候,亞馬孫河岸上好像遍布人口眾多的大型定居點,有些甚至延綿數千米。

他寫道,城鎮散布在河岸,裡面住著印第安人。但卡爾瓦哈爾時代的人們認為這一切都是他編造的,一位西班牙作家嘲笑道:「謊話精,一派胡言。」

1519年葡萄牙人繪製的巴西地圖,顯示了大量印第安人定居點

亞馬孫熱帶森林看起來茂密繁盛,不可撼動。事實上,這個充滿生機的動植物群落的基礎很薄弱。高溫和強降雨將養分從土壤中衝出,使得這裡的土壤不僅貧瘠,還一直被侵蝕和酸化,因此許多生態學家稱這片熱帶森林為「溼潤的沙漠」。

1971 年,一位名叫貝蒂·梅格斯(Betty Meggers)的考古學家出版了一本名為《亞馬孫河流域:偽造天堂中的人類和文化》(Amazonia: Man and Culture in a Counterfeit Paradise) 的書。

該書解釋了亞馬孫河流域的人們如何設法在這一土壤貧瘠、生態限制嚴重的地區耕種。他們使用一種叫作輪歇(swidden)的方法,也叫刀耕火種法(slash and burn)。

輪歇是指,農民們清理出一小片園地或田地,燒掉倒下的樹木和砍伐的灌木(燃燒的灰燼可以快速為土壤提供氮和其他營養物質),然後種植作物。

在叢林再次佔據土地之前,他們可以種幾年莊稼,通常是三年。然後農民繼續清理一塊新的土地,讓原來的土地有機會恢復。

《草火》,弗雷德裡克·雷明頓,1908 年。原住民為了吸引獵物,使用火焰燒掉灌木來催生出青草嫩芽

那些調查了亞馬孫河流域的遺址的科學家說,他們在種植樹木。

驚不驚喜,亞馬孫雨林,真的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

「參觀者總是感覺很驚奇,人們可以在森林裡散步,還能隨時從樹上採摘水果。」

植物專家查爾斯·克萊門特(Charles R. Clement)說:

「那是因為這些樹是人們種植的,其實他們是在古老的果園裡散步。」

如果這些考古學家是對的,那麼南美洲的熱帶地區就是高度發達文明的發源地,這些文明巧妙地改造了人們的生活環境。

它們在歐洲人抵達後瓦解或消失,只剩下一些土木工程和其他難以辨認的痕跡。這種關於古亞馬孫河流域的觀點是否屬實?

只有進一步的研究才能回答這一問題了。

來源:新華號 中信出版

相關焦點

  • 亞馬孫雨林已經燃燒3周:大火背後的政經博弈
    2004年開始,在國際社會關注下,巴西政府採取雨林保護政策,嚴防並懲罰私自採伐,加之雨林原住民部落也加強了對自然棲息地的保護,2005年至2012年,亞馬孫的砍伐逐漸減少,火災數量隨之下降,而近幾年,濫砍濫伐行為又重新抬頭,今年尤為嚴峻。
  • 心痛,一個月火災數千次,亞馬孫雨林2019年大火或將重演
    當地時間2020年8月8日,巴西拉布裡亞,亞馬孫熱帶雨林南部發生森林大火。近一個月,亞馬孫雨林已發生數起千災,且數量還在增加,超過去年同期。專家擔憂,去年大型火災的悲劇恐將重演。說到巴西,我們總要提到亞馬孫河。
  • 哥倫比亞亞馬孫遺失的世界
    哥倫比亞亞馬孫新發現的巨型巖畫這些雨林原住民的祖先在2.5萬年前穿過白令海峽來到這裡,是最早生活在亞馬孫雨林西部的人。「這些巖畫清晰可辨、細節豐富,甚至連馬毛都畫出來了,」 考古隊領隊埃克塞特大學的José Iriarte說:「當你來到這裡,就能感受到有種力量在流動。看到那些已經滅絕的動物如此具象、如此自然,太不可思議了。」這些原住民祖先選擇了一塊平緩的巨大巖石作畫,頂部還有遮擋雨水的巖石和植被,也正是因此,巖畫至今依舊非常完好。
  • 哥倫比亞亞馬孫遺失的世界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編輯整理 | 他者others最近幾周,媒體頭條上出現了真正的新聞,而不是談論了一整年的那些喪氣事——哥倫比亞新發現了原住民祖先留下的巖畫,長而巨大,仿佛是遠古時期的西斯廷。哥倫比亞長達50年的內戰讓這裡的亞馬孫雨林成為地球上被研究得最少的地方之一,2016年和平協議籤訂後,學者們才有機會深入。
  • 實拍亞馬孫雨林原始部落,正遭受大火和砍伐的雙重包圍,欲哭無淚
    2019年8月30日消息,亞馬孫雨林大火持續肆虐,牽動著全球人民的心。英國《每日郵報》8月23日報導,巴西空間研究機構INPE透露,巴西今年的森林火災增加了80%以上,達到了自201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專家警告稱,土著部落的家園可能被毀。
  • 富特·哈德曼:災難已迫近,一些人在摧毀我們共同的家園
    也由於此,一些依賴於亞馬孫生態平衡的淡水匯集區的生命多樣性正在迅速崩塌。當之前被稱為「歷史邊緣」的地區成為了「地球中心」。大自然也開始了它的反抗。從微觀世界的層面來看,小規模焚燒森林在河流沿岸與印第安人聚居的小塊農區是一種傳統,可以使村莊附近的土地更適合墾植,從而維持當地人的生計。
  • 秘魯「封國」一延再延、亞馬孫雨林出現疫情,被困中國旅客歸程難期
    阿維(化名)是在美中國留學生,他3月中旬趁著春假和女友一起到秘魯旅行,最後卻因為秘魯「封國」被困在庫斯科將近一個月。在多方求助未果後,阿維組建了一個微信群,將被困在秘魯的中國旅客集中了起來,想著群策群力、共同商討離開秘魯的辦法。
  • G7國家承諾出2000萬歐元幫亞馬孫滅火,巴西總統拒收!理由竟是…
    「亞馬孫雨林大火」也成了日前在法國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峰會焦點議題之一。據新華社報導,8月26日,G7峰會舉行氣候會議環節,與會國家承諾投入2000萬歐元(約合1.58億元人民幣)的基金,幫助巴西等國應對亞馬孫大火。此外,G7將會發起長期計劃,幫助保護雨林。這是8月23日在巴西馬託格羅索州航拍的冒出濃煙的亞馬孫雨林。
  • 巴西科學界大聲疾呼保護雨林,巴西政府卻動用情報機構對付環保人士...
    編輯:張一天 華輿訊 綜合報導 2019年,巴西亞馬孫雨林大火蔓延,遠超常年。地獄般的景象震驚世界,成了全球頭條新聞。2020年受疫情影響,對亞馬孫雨林的關注減少了許多,但雨林大火仍然呈現高發態勢,專家警告這可能會導致雨林不可逆轉地退化成草原。
  • 巴西每年有兩種以上印第安人語言消失
    原標題:巴西每年有兩種以上印第安人語言消失  新華網巴西利亞12月11日電(記者劉彤 楊江玲)巴西印第安人博物館館長若澤·萊溫尼奧日前表示,調查顯示巴西目前擁有150種至200種土著印第安人語言,每年會有兩種以上土著語言消失,政府應擔負起保護它們的重任。
  • 哥倫比亞雨林深處發現神秘史前巖畫
    在哥倫比亞亞馬孫雨林深處的一處名為塞拉尼亞·拉林多薩的地方,發現了距今1.25萬年前的史前巖畫。1.雨林深處的神秘圖案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最廣、支流最多的河流。亞馬孫熱帶雨林橫跨多個國家,面積超過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是全球最大、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
  • 布魯斯·阿爾貝:新冠面前「我們都成為了印第安人」
    1970年代他在巴西、委內瑞拉邊境的亞馬孫雨林進行田野考察,結識了亞諾瑪米人(註:巴委邊境的印第安土著部族,現有人口不足3.5萬人)最重要的薩滿祭司達維·科裴拿瓦(Davi Kopenawa)。阿爾貝還與義大利傳教士卡爾洛·扎吉尼(Carlo Zacquini)、瑞士攝影師克洛蒂亞·安杜佳(Claudia Andujar)共同創辦了非政府非盈利組織CCPY(Comisso Pró-Yanomami),為雨林部落維權,倡導建立亞諾瑪米國家森林公園保護區。2014年,他與科裴拿瓦合著出版了「口袋本」叢書「人類地球」系列中的《天空的墮落》一書(La Chute du ciel.
  • 「地球之肺」亞馬孫還在燃燒!大火席捲後景象曝光:熱帶植被、動物都被化為灰燼
    此外,司法部長也從巴西利亞調派了一支30多人的軍警部隊到朗多尼亞州協助滅火。在朗多尼亞州之外,巴西政府目前還沒有提供其他州滅火工作的任何細節。 有專家分析稱,一是比較乾燥的氣候,二是人的開墾活動。巴西民眾:保護亞馬孫雨林就是保護人類。
  • 印第安人傳說並非虛構,秘魯北部一座金字塔說明一切!
    南海北玻利維亞最近在北部亞馬孫叢林地區發現一座金字塔遺蹟,這再次為阿勞納斯印第安人關於他們的祖先曾修建過3座祭祀廟宇的傳說提供了依據。阿勞納斯是居住在亞馬孫地區的一個印第安部落。新發現的金字塔坐落在一個名叫上加西亞的地方,完全用石塊砌成,高300米,遠看像一個土堆,已被茂密的亞馬孫植物所覆蓋。上加西亞是個常年有微風吹拂的高地,從金字塔頂可以依稀見到位於40公裡遠的馬德雷德迪奧斯河。
  • 印第安人的民俗、文學 中
    讓我們繼續來了解一下印第安人的民俗跟文學:商業與運輸 前哥倫布美洲印第安人的經濟雖然很簡單,但他們之間的商業往來卻普遍存在.不要說那些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就是在亞馬孫地區,從事不同經濟生產活動的印第安人部落之間也有以物易物的交換關係。
  • 巴西企業希望借進博會將「亞馬孫味道」帶到中國
    新華社聖保羅11月2日電(記者宮若涵)將源自亞馬孫雨林的果汁帶給越來越重視健康飲食的中國消費者,是巴西「DNA森林」公司的一大目標。該公司將參加即將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並希望藉此機會將巴西有機食品出口到中國。
  • 著名的亞馬孫與伊基託斯,快來了解一下吧
    站在安第斯後山,穿過連秘魯虎尾草和植物都幾乎不長的冰峰和寒冷高地,你可以發現地球上最廣闊的多樣化生物生態系統:亞馬孫雨林。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有成千上萬的植物群和動物群系,以及熙熙攘攘但和諧安寧的城市。同時這片區域也作為一個活動基地,你可以在這遊覽地球上最美麗的地方。
  • 種族,混血印第安人種
    這種劃分將印第安人定為紅色人種,其依據主要是膚色和地理分布,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1781年,德國著名人類學家、哥丁根大學教授布魯門巴赫在林奈研究的基礎上,又根據顱骨測量的研究結果,主張將人類分為五大人種,把美洲印第安人單獨劃分為亞美利加人種,即紅種。其他四種為高加索人種,即白種;蒙古人種,即黃種;馬來亞人種,即棕種;衣索比亞人種,即黑種。這種劃分雖非完美,但卻對後來的人種劃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