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第二個以死諫君的忠臣 林姓祖先比幹

2021-02-13 千年歷史人物介紹

簡介

比幹(生卒年不詳),沫邑(今河南省衛輝市)人,封於比邑(今山西省汾陽市),故稱比幹,也稱王子比幹 ,商王文丁的兒子,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紂王帝辛的叔父(一說是紂王的兄弟),殷商王室的重臣。幼年聰慧,勤奮好學。授以少師,輔佐商王帝乙。接受託孤之重,輔佐商紂王帝辛,歷經兩朝,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敢於直言勸諫。從政40多年,主張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成為「亙古忠臣」。帝辛二十九年(公元前1047年),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唐太宗時期,追贈太師,諡號忠烈。

商朝前期繼承制度是嫡子兄死弟繼制,經盤庚遷殷後,改為父死嫡子繼位制,比幹和微子、箕子三人由於是庶出,故沒有繼承權。在帝辛時期國家領土迅速擴張,各新歸納的民眾得到鞏固團結。後來,帝辛決定攻打一個徐夷的大國,經過幾年的戰爭打敗了徐夷,但是國內軍事實力削弱的嚴重。少師比乾等諫休養生息,而後再興徵伐,帝辛不聽。周反,帝辛聞訊大怒,欲帶朝歌城內東夷各族俘虜伐周。比幹再固守朝歌,以待王師東歸。帝辛不納,誅比幹以慢軍之罪。帝辛伐周,商周大軍對峙於牧野。由於收編的俘虜臨陣倒戈,商軍大敗,帝辛到摘星樓自焚身亡。比幹因諫而死,為國守忠,其氣節為周人敬佩,故周就大力的宣揚比幹為國之精神,追封國神,還把比幹的兒子堅找到賜姓林並分封領地。比幹夫人媯氏甫孕三月,害怕禍及到身,逃出朝歌,於長林(今河南省衛輝市獅豹頭鄉龍臥村)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周武王伐紂,天下大定,四處尋找比幹後人,得知其遺孤生於長林,於是因林而命氏,賜林姓,改名為堅,並把他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縣),比幹則為林氏之太始祖。而如今林姓後人在各個領域內,成績非凡。周武王封比幹壟,封為國神。賜林姓;魏孝文帝元宏立廟宇;唐太宗下詔封諡「忠烈公」、「太師」;宋仁宗為《林氏家譜》題詩、元仁宗為比幹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複比幹廟正殿等等,此外,還有比幹嶺、比幹墓(殷比幹墓)。周文王將伏羲的演卦滲入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並進一步推演為64卦,使之成為六經之首,完成了《周易》。比幹諫死後,周文王《易系詞》:比幹「是故蓍之德,國而神」。 周武王克商,消滅殷商王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滅商後,為了收服鞏固新建的政權,在政治上採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分而治之的辦法,安撫殷商遺民。下令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賢臣比幹的墳墓,封比幹為國神,命三千年後才可發揚光大,派閎夭立放銅盤銘。放出賢臣箕子並恢復其原職。孔子說的周染與殷禮損益可以知道。可見,古今對比卻是事實。周武王封比幹留下銅盤銘:封軒轅王子比幹壟,上報天神,下報地神。中華民族千秋令:「齊封神雨,雷電照今;供幹師忠,慎為瞻遺。」命為宗祀,歷朝致祭。並令禁慎瞻遺。

源自子姓,商朝末年名臣比幹的後裔,屬於王侯賜姓為氏。商末,紂王無道,比幹犯顏直諫被殺。比幹正妻夫人陳氏逃入長林山中,生下了兒子泉。周滅商後,因泉生於林中,其父比幹堅貞不屈,被周武王賜以林為姓。

明代著名作家許仲琳的代表作《封神演義》中的人物。因火燒狐狸洞遭妲己記恨,被商紂王處以剜心之刑。姜子牙封神時,被封為文曲星。

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徵暴斂,濫用重刑,比幹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幹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幹剖視其心,終年64歲。

文曲星 太一天官文財尊神 太一國神

鹿臺完工後,紂王聽信妲己妖言,欲會見仙姬、仙子。妲己心生一計,於十五日夜請軒轅墳內眾妖狐變成仙子、神仙、仙姬來鹿臺赴宴,享受天子九龍宴席,迷惑紂王。席上,狐狸騷臭難聞。功夫淺薄的妖狐竟露出了尾巴。宴席上的紂王叔比幹看得十分真切,宴後將此情告知武成王黃飛虎。經查,眾妖狐都是軒轅墳內的狐狸精。比幹便與武成王黃飛虎領兵堵塞妖狐洞穴,放火將狐狸盡行燒死。比幹還揀未燒焦的狐狸皮製成一件襖袍,嚴冬時獻於紂王,以懾妲己之心,使其不能安與君前。妲己見襖袍儘是其子孫皮毛製成,心如刀割,深恨比幹,誓挖其心。一番思索之後,妲己找來雉雞精胡喜媚,兩人決心共同設計害死比幹。忽有一日,紂王正與妲己以及新納妖婦胡喜媚(雉雞精)共進早餐,忽見妲己口吐鮮血,昏迷不醒。喜媚道是妲己舊病復發,常有心痛之疾,一發即死。冀州有一醫士張元,用藥最妙,有玲瓏心一片煎湯吃下,此疾即愈,紂王便要傳旨宣冀州醫士張元,喜媚對紂王說朝歌到冀州路途遙遠,並推算說在朝歌惟有丞相比幹是玲瓏七竅之心,可借一片食之,紂王信以為真,即命人急召比幹。比幹聞之,既怒且驚,由於先前姜子牙離開朝歌時,曾去相府辭行,見比幹氣色晦暗,知其日後必有大難,便送比幹一張神符,叮囑在危急時化灰衝服,可保無虞。比幹入朝前知己必難,便服飲姜子牙所留符水。比幹來到鹿臺下候旨。紂王聽到比幹來到,對比幹說妲己心痛之疾,惟玲瓏心可愈。聽說皇叔有玲瓏心,乞借一片作湯,治疾若愈,此功莫大焉。比幹怒奏:「心者一身之主,隱於肺內,坐六葉兩耳之中,百惡無侵,一侵即死。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則手足不正。吾心有傷,豈有生路!老臣雖死不措,只是社稷丘墟,賢能盡絕。今昏君聽新納妖婦之言,賜吾摘心之禍;只怕比幹在,江山在;比幹存,社稷存!」紂王曰:「皇叔之言差矣!總只借心一片,無傷於事,何必多言?」比幹厲聲大叫道:「昏君!你是酒色昏迷,糊塗狗彘[zhì]!心去一片,吾即死矣!比幹不犯剜心之罪,如何無辜遭此非殃!」望太廟大拜八拜,泣曰:「成湯先王,豈知殷受斷送成湯二十八世天下!非臣之不忠耳!」遂解帶現軀,將劍往臍中刺入,將腹剖開,其血不流。比幹將手入腹內,摘心而出,望下一擲,掩袍不語,面似淡金,徑下鹿臺去了。比幹一言不發,騎馬飛奔跑了好幾裡路,忽然聽見一婦人大叫賣無心菜,比幹勒馬即問:「人若是無心如何?」婦人回答:「人若無心即死!」比幹登時大叫一聲血如泉湧,一命鳴呼。後來,姜子牙助周滅紂成功,奉元始天尊的法旨封神,比幹被追封為北鬥七星中心的天權宮「文曲星君」。

相關焦點

  • 比幹剖心的史實與傳說
    據《孟子雜記》載:「王子幹,封於比,叫比幹。」可見,比幹本名幹,因受封於比(今山東省曲阜一帶),故名比幹。按照商朝的繼承法,長子繼位,次子分封,比幹既是受封的王,又同時擔任當時商朝最高的政務官「少師」。比幹是商代以死諫君的忠臣,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敢於進諫、又不惜以死抗爭的忠臣。他和箕子、微子盡心盡力輔佐紂王更是有口皆碑,彪炳青史,三人並稱為商末三賢,孔子則尊其為「殷三仁」。
  • 比幹 林堅 媽祖關係大揭秘
    比幹的精神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民族的道德規範起了極大的作用。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中華之所以歷經挫折而不衰,途經災難而不絕,就是因為我們的民族有一批為民請命的人、一批捨生忘死的人、一批敢於直諫的人……而比幹正是這樣一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諫臣良相。比幹作為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諫臣,一位名諫臣,他開創了我國的諫諍傳統,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 南方大姓林姓尊比幹為始主 拜河南比幹廟為根
    原標題:南方第二大姓林姓尊比幹為始祖 河南比幹廟為根   作為南方第二大姓,起源於河南的林姓如今大多分布在福建、廣東、臺灣等地。每年,都有很多海外林氏不遠千裡到衛輝比幹廟祭祖。他們第一次組團來祭拜時,吸引了十裡八鄉的村民圍觀,一度逼停了京廣鐵路上的火車。
  • 比幹被挖心後,明明已活下來了,為何卻被賣菜農婦一句話丟掉性命
    在歷史上,商朝宗室宰相比幹獲得了多個「第一」,他是我國歷史上以死諫君的忠臣,他的墓葬是第一座史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而比幹廟是我國第一座墓、廟合一的建築,並且廟中留有孔子的唯一真跡,因此有天下第一碑之稱。
  • 了不起的林姓,林家人都轉起來
    周武王克商,未及下車表比幹公墓,微其後。而泉公以其生於林中石上,改名曰堅,賜姓曰林,食採於博陵爵公。夫人姜氏,生一子載,磋襲封。5年前,韓國林姓宗親萬分欣喜地在福建泉州尋到祖先到朝鮮半島前的下海出發地,並為自己是「唐九牧林」(因林祿16世孫林披的9個州刺史兒子而得名)的後裔而感到光榮與自豪。5天前,筆者偶然發現《林姓史話》一書中「自周代至清代林姓主要文學家、詩人一覽表」和「自唐代至清代林姓書畫家、藝術家部分名錄」,共有林姓196人之多。截至目前的林姓院士,足有22位。
  • 臺灣林姓兩大望族,祖先都在漳州市
    林姓又是漳州望族,在林氏宗祠,曾高高懸掛著不少高中的林姓狀元、探花等牌匾,可惜在文革中毀於一旦,今天已經看不到了。林氏宗祠,因其中供奉著漳州林姓始祖比幹,又被人稱作「比幹廟」。比幹,在中國歷史中,曾是商朝末代暴君紂王的叔叔,他因忠言直諫,觸動紂王逆鱗,最終被剖心而死。
  • 他是歷史記載中第一個向君王死諫的人,也因為諫言被殺害了
    自古以來,歷代統治者的身邊都會有為了國家敢於直言上諫的忠臣良將,也有見風使舵,溜須拍馬的奸臣,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意思常年在統治者身邊做事,更是要慎言慎行。可是有的忠臣良將不會在意自己的生命,他們將國家大義牢牢記在心中,所做所想皆是為了自己的國家發展,為此不惜犧牲性命苦苦向統治者諫言。
  • 林氏家族是為紂所戮的比幹後裔
    《西河林氏長山世譜》,記載著西周至戰國時期,林姓始祖的誕生和發展過程,敘述居住在西周博陵邑和東周齊魯列祖列宗的歷史。 《九龍堂林氏世譜》,記載著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林放後裔,從九門林氏到濟南林氏的歷史。 西晉懷帝永嘉年間所修《長城世譜》屬於大宗之譜。大宗、小宗源於周制,嫡長子稱大宗,其他為小宗。
  • 原來我們的「林姓」是那麼牛!!震撼全球林氏宗親!
    太始祖比幹比幹,子姓,名幹,沫邑(今河南淇縣)人,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官少師(丞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商王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殷紂王)。得姓始祖:林堅林堅,得姓始祖林堅是比幹的遺腹子。
  • 林姓朋友看過來,廣東雲浮有座400年歷史的林氏祠堂,還出過狀元
    宗祠大門每年張貼「祠建百家繩祖武,派分九牧衍箕裘」對聯,寓意為九牧林氏分九支,各自發展,形成林姓大族,宗祠建祠的地點叫做百家莊,蘭寨林氏出自唐代的「九牧林」,後世孝子賢孫都能夠秉承祖先的事業,並將其發揚光大。林氏宗祠前面是片開闊的田地,直前方二十多米遠有一堵矮牆名為「照壁」,牆下有香基,用於焚化香燭紙錢。聽正己學校退休的林校長說,古人很多講究,要獲取過功名的人才可以建立照壁。
  • 林姓族譜
    據2010年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林姓總人口達到1280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96%,林姓在中國姓氏人口排行中位列第20位。歷史上林姓的重要人物有:民族英雄林則徐、抗日名將林彪等。得姓始祖林堅是比幹的遺腹子。因紂王殘暴無道,比幹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當時,比幹的夫人陳氏身懷六甲,帶著四個侍女逃到牧野避難。她們住在樹林掩映的石洞裡,後來,夫人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堅,字長思。周武王伐紂取勝,比幹的夫人攜子堅拜見周武王。因為堅是在樹林裡出世的,所以,周武王以「林」賜姓,拜為大夫,食採西河,後移封博陵公。
  • 姓氏文化探源——林姓
    得姓始祖林堅,得姓始祖林堅是比幹的遺腹子。因商紂王殘暴無道,比幹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當時,比幹的夫人陳氏身懷六甲,帶著四個侍女逃到牧野避難。她們住在樹林掩映的石洞裡,後來,夫人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堅,字長思。周武王伐紂取勝,比幹的夫人攜子堅拜見周武王。因為堅是在樹林裡出世的,所以,周武王以「林」賜姓,拜為大夫,食採西河後移封博陵公。
  • 天后聖母媽祖原來是國神比幹的後裔...
    按照當今人口數量排序,林姓居全國第17位,福建第2位,也是莆田第二大姓。莆陽(即莆田和仙遊)林氏3大支系包括九牧林、金紫林和闕下林。林氏家族不僅出過媽祖林默娘、「三一教」教祖林龍江兩位聖人,後裔還曾兩度稱帝。
  • 淺議宋代文財神比幹白石造像
    時任鶴壁市旅遊局副局長、淇縣文物旅遊局長谷慧勇先生告訴筆者,目前,現有的比幹造像,均為現代或當代新修雕像,不具備任何歷史價值。而這尊宋代比幹雕像的發現,對以後比幹(林氏鼻祖)文化和朝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較早的歷史依據,也把握住了其研究方向。宋代文財神比幹白石造像側面。
  • 媽祖與林姓淵源
    故事傳說包括媽祖護商船、佑使者、平海寇、除瘟疫等內容,形成媽祖檔案、志書、壁畫、碑記等文獻達4000多種。近年來,到湄洲來祭祀媽祖的臺灣同胞、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和海外華裔、華僑越來越多,媽祖文化日益成為凝聚華人、華僑的重要精神紐帶。2009年,媽祖信俗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世紀90年代,眾多林姓海內外華人來到衛輝比幹廟,祭拜林姓始祖比幹。當地人發現,許多臺灣人前來祭拜時還抱著一尊媽祖像。也就是這時,大家才知道媽祖和林姓的淵源。
  • 對所有姓林的都是免費的,河南有個景點很硬核,你知道為什麼嗎
    大家旅遊的時候都去過很多寺廟,看過很多墓葬,位於河南省衛輝的比幹廟比較特殊,是寺廟與墓葬相結合的重要建築之一,它是中國第一座包含墓祭的寺廟,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座寺廟」,比幹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比幹廟是我國第一座有記載的墳丘墓,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 【世林總會】臺北市中山林姓宗親會舉行第十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天下林氏根                                              河南衛輝比幹大道北端比幹廟村 廣大海內外林姓宗親、比幹後裔,只要你」,關注祖地家廟發展,及時分享各地動態,互通信息相互借鑑,增強聯誼擴大交流,協助續譜尋根聯宗,弘揚傳承比幹文化精神,再現比幹林氏家族輝煌。
  • 湛江市霞山區林姓來源與分布,林姓的確了不起
    林姓在我國唐代和宋代都出現過有一支「九牧林」,即是兄弟九人都任刺史(州牧),這在中國姓氏中也是僅此一家;而在明代276年裡,林元美一支一門六進士五尚書三祭酒也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林萃夫長子子震任雷教授,聞噩耗約弟子陽、子福到崖山尋找,卻杏無蹤但見忠臣血染石灘,故帶回一血石,雕成萃夫公之遺葬於雷州東林村深掘洋。林萃夫第四子林子福由舉人任廣西蒼梧知縣,仕滿居雷州東林村。其長子林景元宋末舉人,任瓊州路同知,時逢宋元交替戰亂,帶子移居遂溪舊縣村(古稱鐵杷縣)林屋園。林景元兩子林德毓、林德澤又遷居卜巢村(現屬遂溪縣建新鎮)。
  • 中國歷史上五大著名的忠臣,諸葛亮只排第四,狄仁傑第五
    中國歷史上五大著名的忠臣,諸葛亮只排第四,狄仁傑第五 1、比幹 時間:前1110年—前1047年 主要成就: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 比幹是殷商王室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