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財神比幹白石造像正面。攝影:秦鶴敏
2000年初期的一天,我於民間發現,並收藏了一尊白石造像。後經過反覆考證,終於確定下來,該雕像為宋代文財神比幹造像。
該造像為乳白色,通體相對較為完整,像高約43.5釐米,線條筆挺,簡潔。雕刻細膩入微,比例適當,恰到好處。像面出神入化,寧靜安祥。縱觀上下左右,雕刻紋飾極其精美,造像本身所蘊藏的殷商文化內涵,魅力無窮。
雕像頸部以上,顏色偏黃;紋理處有黑色物垢,沉澱已久;冠頂右側,雖說缺了一小塊兒,但經過千年的時間打磨,已經變得非常光滑,似乎歲月,已經滲透肌理。
頸部以下,顏色較淺。前胸,腹部,背部及底座有多處破損,手摸上去略感粗糙。從雕像的破損情況來看,其頸部以下的破損程度及腐蝕情況,應該是埋在石灰坑裡,焚燒留下的痕跡。
此類雕像傳世極少,且大部分都是解放以後的臆造品,年代能夠達到清末民初的,少之又少,已經很難看到了。同類型造像中,這是年代最早、體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件文財神比幹造像,當為宋代雕刻造像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從造像的服飾風格和紋理來看,其周身上下,著宋代官服;從造像的造型來看,雙手擋在前胸,而非腹部,其位置正好是比幹被挖掉心的位置,其形象表達準確;從雕像的材質和包漿來看,這是用當地的白石雕刻而成的,沒有上千年的時間,是形不成這樣的包漿的。
時任鶴壁市旅遊局副局長、淇縣文物旅遊局長谷慧勇先生告訴筆者,目前,現有的比幹造像,均為現代或當代新修雕像,不具備任何歷史價值。而這尊宋代比幹雕像的發現,對以後比幹(林氏鼻祖)文化和朝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較早的歷史依據,也把握住了其研究方向。
宋代文財神比幹白石造像側面。攝影:秦鶴敏
史學界現在比較認可的說法,是比幹約出生於公元前1110年(夏曆四月初四),卒於公元前1047年,沬邑人。比幹20歲的時候,就已升任太師輔佐帝乙,後來帝乙託孤,比幹又輔佐帝辛,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商紂王。
比幹就任重臣以來,從事朝政工作四十多年,多次向帝辛進言,力主發展農業、牧業、減輕稅賦徭役,主張冶煉鑄造,提倡富國強兵,就他所處的時代而言,比幹的思想,還是很有前瞻性的,深刻而精闢,超前而獨到。
其時代進入商朝晚期之後,商紂王荒淫無道,后妃亂政,時間一久,朝野內外議論紛紛,怨聲載道。同時,紂王遭到了其身邊重臣的強烈反對,甚至,還有人提議抓緊廢除紂王帝辛,輔佐微子上臺。
不料,此事在不經意之間,就像風一樣刮到了紂王的耳裡,一怒之下,紂王便把長兄微子貶到了微子國,做了一名諸侯,就相當於一個小官而已。
自從微子到了自己的封地以後,與父老鄉親同甘共苦,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僅僅用了幾年時間,微子國就日漸強盛起來,開始走向了繁榮,且已壯大。微子國的這一變化,突然出現在了紂王面前,朝廷上下頓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大臣們如坐針氈,暗暗都在為比幹捏著一把汗。紂王的想法和擔心,正好與大臣們相反,表面上看似若無其事,卻時時處於不安之中。
比幹在輔佐紂王治理國家之時,從中看到了紂王一些荒誕之事。他遠離朝政,不務正業,日夜浸淫在酒池肉林之中,醉生夢死,所以,比幹就多次帶他到太廟祭祀祖宗,並給他講了歷代先王許多勤政圖治的故事。
可紂王認為這些治理國家的事情太苦、太累了。所以,叔叔給他講得那些先王如何治理國家的精闢論斷和思想,他根本聽不進去。換句話說,他一看到叔叔張口,牙根兒就煩,甚至,還要反其道而行之,更加荒淫暴虐。
一天,叔叔比幹實在看不下去了,大聲喝道:「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諫不從且死,忠之至也。」隨後,比幹又列舉了許多例子,比如紂王賜死皇后,誅殺大臣,謫廢太子以及他過於暴政的過錯。
紂王一時惱羞成怒,咄咄逼人地問道:「叔叔,你為什麼這麼固執?」比幹規勸紂王:「君有諍臣,父有諍子,士有諍友,下官身為大臣,進退自有尚盡之大義!」
紂王問道:「何為大義?」比幹進一步諫而言之,說道:「夏桀不行仁政,失去了天下;我王如果也學此無道之君,難道就不怕有一天丟掉了天下嗎?我今進諫,正是大義之所在!」
紂王不聽則罷,一聽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吼道:「吾問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說完就命人將比幹之心挖出,他拿著叔叔比幹的心,在大臣面前來回走了一圈,說道:「少師比幹妖言惑眾,賜死,並摘其心!」
公元前1047年,紂王的叔叔比幹,就這樣被其殺害於朝歌摘星臺。而且是不由分說。大臣們看在眼裡,痛在心上。在惋惜之時,你看我,我看你,個個都是敢怒不敢言。
一代忠臣比幹,是中國古代第一個諫臣。傳說比幹的心被紂王挖出之後,他忍著劇痛徒步來找微子。當他來到微子國,途徑一個山坡時,見一位婦女正在挖白菜,便上前問道:「白菜無心能活,人無心能活嗎?」
那位婦女頭也沒抬,也沒有看一下是誰在問她,便脫口說道:「不能活,必死!」比幹不聽則罷,一聽婦女這麼說,便對著蒼天嘆道:「蒼天啊,我命休矣!但願你能保佑紂王長治天下,我國強盛,我民富足!」說罷,比幹便直挺挺地倒在了地上,倒在了那一位婦女的驚恐之中,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比幹從此倒在了三千多年的傳奇或傳說裡。比乾死後,就葬在他倒下去的那個地方,也就是說比幹葬於朝歌城南三十五裡的王畿上,那裡有一座高高隆起的大土冢,就像歷史的一座山頭一樣,不時地回望著北方的朝歌城。
那座山頭回望朝歌城的目光,其實就是比幹在夢裡夜遊的腳步,也是他迫切回歸故鄉的腳步啊!這些腳步踏在歷史或時間上的聲音,久久地迴響在朝歌城的上空,如今三千多年都已經過去,我依然聽得非常清晰.
那是比幹在夢裡日夜思念的故鄉啊,那裡有他牽掛的父母,有他牽掛的兄弟姐妹以及父老鄉親,他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回家看看了,目光裡的淚水浸透了這些鄉愁.
後來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後,從內心認為比幹是一位忠臣,就力排眾議,及時地為比幹封了廟宇和墓地。周武王這一高瞻遠矚的舉措,《尚書武成篇》裡就有清晰的記載:「武王克殿,封比幹廟宇,墓地。」這是對這一歷史真實的唯一記載,從此,無論朝代怎樣更替,變換,來來往往的帝王們,他們登基後都要來比幹墓地進行祭祀和修葺,讓一代忠臣得到了萬世傳頌。
同時,周武王為了鞏固自己的封建政治統治地位,果斷地採取了很多接地氣的政策和措施,從各個方面安撫殷商遺民,並大赦一批被紂王囚禁的犯人。特別是在推陳出新方面,迎合了民聲和民心。比如周武王多次與群臣商榷,並強力推進,隨後就封商朝忠臣比幹為周朝的國神。
殷商遺民對忠臣比幹久久難以釋懷,父老鄉親更是出於對比幹的懷念或敬仰,私下便悄悄地供奉起了比幹。
父老鄉親正是因為比幹,已經沒有了心,以後,無論什麼事都是不遠不近,不偏不向,不坑不騙,做買賣時才會公平交易。所以,有的人就乾脆把比幹當成了財神來供奉,這樣的民間行為或信仰,一直延續了三千多年,至今都沒有發生變化。
一代忠臣比幹,活成了民間的神。
作者簡介:田萬裡,1963年4月出生,河南鶴壁人,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84年開始發表作品,部分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詩刊》《北京文學》《十月》等報刊雜誌。散文《華山印象》《等你歸來》《你走不出這片楓林》《秀髮上的女人》於2012年10月分別入選新版《中國散文大系》旅遊卷、抒情卷、軍旅卷、女性卷,並分別榮獲「當代最佳散文創作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人民網文化,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