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道教造像的絕巔——石門山三皇洞

2020-12-14 京城頑主菩提緣文玩

雕刻師簡介與作品展示點擊下面小程序微信中完成

——約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

石門山三皇洞是大足道教石刻藝術中的精品,題材眾多,技藝精湛,有學者讚譽為「宋代道教造像的絕巔!」(胡文和、劉長久《大足石窟中的宋代道教造像》,《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石門山三皇洞

三皇洞高3、寬3.9、深7.8米,原窟造像約近80尊,窟頂部分及右壁在清代乾隆年間崩塌,部分造像受到損壞,現存正壁、左壁及部分右壁造像約43尊。窟內無造像記,學界大多認為是南宋初期所開鑿。

正壁三皇造像

窟內的正壁主像為三皇,端坐於龍頭靠背椅上,天皇居中,地皇和人皇在其左右。三皇均頭戴通天冠,項下系有方心曲領,胸前捧玉圭。在三皇頭像上方,有三小圓龕,為道教尊神三清。因為正壁造像為三位帝皇形象的造像,所以,這個洞窟歷來被稱為「三皇洞」。對於此三皇造像,曾有儒家三皇和道教三皇的不同說法,不過近年來的一些研究成果表明,該窟三皇為道教三皇的可能性更大,此說法也漸漸成為共識。

三皇洞左壁造像

在窟正壁和兩側壁轉角處各有一身雕像。左右兩側壁雕像頗多,雖然右壁造像因崩塌而有所殘壞,但其造像情況,今仍可從保存完整的左壁得知。現存完好的左壁造像,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刻28位天神像,有學者認為「二十八宿」。下層雕刻7身體量大致相當的站像,窟內的第1身,也就是正壁轉角處的造像為天蓬元帥,第2、3、4身頭戴通天冠,身著長袍,項下系方心曲領,雙手捧笏。第5像頭戴朝天幞頭,亦著長袍、系方心曲領,第6像為神將。第7像頭戴直腳幞頭。這其中,第2、3、4、5以及第7尊像一般稱為文官像。

天棚元帥

翊聖元帥

天猷元帥

真武元帥

石門山三皇洞「四聖」像

對於左右壁這些造像的身份,說法不一。首先,經過多年的研究,可以肯定的是「四聖」像,如左壁第1和6身像為天蓬和真武,基本已成共識,因此,與之對應的原右壁像為天猷和翊聖,他們四身造像一道,構成了宋代道教神系中較為盛行的「四聖」。他們組合在一道,經常出現在當時的宮觀之中。

石門山三皇洞文官像

石門山三皇洞文官像

那麼,站立的五身類似文官模樣的造像究竟為誰呢?有學者認為,現存洞窟左壁的五位官員像,似應是《枕中書》中所列的「太昊氏為青帝治岱宗山,顓頊氏為黑帝治太恆山,祝融氏為赤帝治衡霍山,軒轅氏為黃帝治嵩高山,金天氏為白帝治華陰山」,原右壁的五位官員為堯、舜、禹等(胡文和《中國道教石刻藝術史》)。另一種觀點,左右兩壁「四聖」之內的文官造像,為道教尊奉的「八帝」。在道教經典中,三皇之後有八帝治理天下,如《雲笈七籤》中記載:

《三皇經》云:三皇后又有八帝,治各八千歲。(卷四「三皇經說」)

《命召咒文》云:三皇治世,各授一卷以理天下……號曰《三墳》。後有八帝,次三皇而治,人各授一卷,凡八卷,號曰《八索》。八帝之治,邪鬼逆竄。黃帝述以斷邪惡。(卷六「三洞經教部·三洞品格」)

類似的記載在道教經典中較多,從這一點來看,正壁為三皇,兩側壁為八帝,再加之具有護法性質的「四聖」,因此構成了這窟造像的主體。不過,這一說法還可以繼續探討,比如八帝,他們的身份具體為誰等問題。

石門山三皇洞的開鑿,可謂是將大足道教石刻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南宋初期,道教石刻在大足一地,開始達到興盛並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並影響到大足鄉裡之中,尤其是南山、舒成巖、石門山等道教石窟的開鑿,其所體現出的雕刻技藝,已經表現出具有自身濃厚特色的藝術風格,石門山三皇洞無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藝術風格歷來受到世人讚賞,早在清光緒年間李型廉在《遊石門山記》中描述到:

轉而南,有三皇洞,豁然開朗,諸像列眉,上鐫三皇,垂旒執笏,猶見太古衣冠;左右二力士睜目露牙,陰森可畏,兩旁鐫立像大下數十,精工妙麗,肅若朝班,惟左班像多短裂。

可見,古人對其造像甚為讚賞。在今天的的各種著述中,亦比比皆是。綜觀這個洞窟,其藝術價值至少體現出三個方面。

三皇洞左壁上層造像(局部)

首先,這個洞窟總體構思完善,並注重推陳出新。

這一點,從窟內造像題材豐富,但是井然有序即可大體略知,可想當初設計者應是反覆斟酌,數易其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洞窟與石門山一個佛教造像洞窟——第6號十聖觀音洞,在洞窟的窟型、規模、設計上等有相近之處,但是,這個道教造像的三皇洞不是對佛教造像窟的簡單借鑑,而是在布局上注重自身題材的需要,尤其是四聖以及諸多小像的出現,顯示出營建者不拘泥於6號窟的形式,而是有所創新。

石門山三皇洞文官像

其次,這個洞窟造像雕刻細膩,仙風盡顯。

三皇洞造像雕刻技藝精湛,匠師不但善於總體設計,而且在每尊像以及每個具體部位的處理都頗費匠心。以八帝為代表的文官像,為細眉鳳眼,皆略微上挑,嘴唇微閉,臉頰稍顯豐腴,細細觀賞,恍若真人之肌膚;頷下的系帶,飄於肩兩側,頗有仙風徐來而自飛拂之感。其身著的袍服,俱以素麵為主,少於雕飾:或著長袖袍服,其衣袖下垂過膝,極富下墜之感;或著短袖袍服,造像肌骨隱約可見,身材顯現無餘,秀麗而有頎長,更增幹練之風。文官像皆持朝笏,雙手握於胸前,十指纖細。在朝笏上飾有花紋,笏下為中垂的綬帶,緊貼在袍服之上,在其上有花結,或為圓形,或為蝴蝶形,與素麵的袍服兩相對應,於樸素大方之中顯示出造像的高貴與文雅,一派文質彬彬之貌。這些文官造像,表面上看來似為儒家官員像,但又體現出道教製作道像時,「必具修真度世」(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之範的要求,可謂是我國古代道教造像的絕品。

之外,其他造像也是精雕細琢,正壁的三皇像沉穩大氣,高貴端莊。四聖造像中,身著的甲冑,其甲片清晰可見,袍服飄拂自然流暢。三皇洞內,還有體量較小的神像,如現存於左壁上層的造像,基本上保存完好,神情兼備,其中,位於洞內的兩身女神造像,頭戴花冠,身著長裙,長帶飄拂,衣飾之華麗,彰顯出細膩的雕工。

三皇洞文官頭像

最後,這個洞窟注重在對比中求變,彰顯自身藝術特色。

在造像中,儒雅文靜的文官造像,與猙獰威武的神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神將手持各種法器,面目猙獰兇惡,可謂是大足石刻護法神將像的精品,與北山第133號水月觀音龕的四身金剛像,以及石門山6號西方三聖窟外四金剛神像不分伯仲。這些神將點綴在文官造像旁,更增其威武勇猛之貌。神將之間,也並非單純如一,如天蓬與天猷皆為三頭,但是前者為六臂,後者為四臂,而真武像則單首雙臂。文官造像亦是如此,其面容或老成穩重,或年輕俊美;服飾上或長袖下垂而飄拂自如,或短袖緊縮而顯其幹練之風。

由此來看,三皇洞不失為大足石刻造像中的精品,難怪被譽為「宋代道教造像的絕巔」。

文 李小強

圖 楊光宇 李小強

轉載自:大足石刻

全國佛文化藝術交流群

文化 | 造像 | 分享 | 投稿

相關焦點

  • 研討丨丹鳳眼與美須髯——大足道教石刻藝術札記
    道教藝術在經歷漫長發展之後,至兩宋時期逐漸臻於成熟,以宋代造像為主的大足道教石刻,可謂宋代道教文化藝術的傑出代表之一,湧現出南山、石門山、舒成巖
  • 談禪石窟之石門山石刻
    石門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東20公裡處的石馬鎮新勝村,石門山摩崖造像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 景致記錄:五月裡的大足石門山與石馬天主教堂
    1999年12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大足石刻,其實是指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這五處石刻造像群。現在已經是5月下旬了,我們決定去打探石門山摩崖造像,看開放沒有。石門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區石馬鎮石門村石門山,是南宋時期的摩崖石刻,兼容儒、釋、道三教。外地的朋友要過來看的話,坐客車到大足汽車站下車。然後去大足汽車站外的公交站臺,乘坐210路公交車,經過32個站,到石門山石刻公交站下車。
  • 淺議宋代文財神比幹白石造像
    宋代文財神比幹白石造像正面。攝影:秦鶴敏2000年初期的一天,我於民間發現,並收藏了一尊白石造像。後經過反覆考證,終於確定下來,該雕像為宋代文財神比幹造像。該造像為乳白色,通體相對較為完整,像高約43.5釐米,線條筆挺,簡潔。雕刻細膩入微,比例適當,恰到好處。像面出神入化,寧靜安祥。
  • 藝海佛蹤 | 宋代的佛教造像——舒坦自在的菩薩造像
    木雕觀音菩薩像,宋代宋代(960~1279)政治上「尚文輕武」,強化傳統儒家、理學思想觀念,同時,禪宗繁興,名僧輩出,士子亦多好禪學。據《居士傳·卷二十六》記載:「蘇、黃、晁三君子,並以文人遊泳佛海。彼時士子交遊禪僧,參禪生活,寄興僧寺,怡樂山水,不僅詩禪相融,亦催化宋代書風「尚意」,行草跌宕遒麗、墨氣四射,以意趣取勝。諸多文人亦善以「居士」為號,如:歐陽修號「六一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
  • 泉州宋代「老子天下第一」石雕,全國最大,為啥沒眼珠?
    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巖異洞、峰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布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
  • 漆萬全專欄|石門山遊記
    日麗好出行,急與朋友相商驅車赴石門山。車行的是黨利公路,翻越大框山、近燕子關峽車離原路,拐上曾發掘漢墓群的牧馬灘草地,於狹溝間行進,十一時許到達停車場。民間所言,甘泉鎮距石門山是四十華裡,那是通過街子古鎮直至石門山前,當是直線距離;我們車行公路繞了一圈,路程增加了不少,且到了石門山後側。
  • 道教石窟經他走向國際!成都作家蕭易著作將由瑞士出版社推出法文版
    2008年夏天,在重慶市大足縣一個叫石門山的地方,我看到了不少於《西遊記》裡的相關人物。」談及《知·道》的緣起,靦腆而帶著書生氣的蕭易,扶了扶眼鏡,向記者介紹道,《西遊記》寫的雖是唐僧師徒取經的故事,恐怕給讀者印象更深的卻是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為主宰的天庭,以及他們麾下天蓬大元帥、太白金星、六丁六甲、土地公公等龐雜的道教神祗。石門山給了他一個啟示,根源於中國本土的道教,也是要開鑿石窟的。
  • 四川安嶽的古佛造像以10萬計,的確震撼!
    (四)圓覺洞五代的「地藏菩薩」在我國南方最早;(五)圓覺洞五代時期的「地獄變」龕在國內最早;(六)毗盧道場的北宋柳本尊「十煉」修行圖全國最早而罕見;(七)北宋時期的石刻造像最美;(八)玄妙觀盛唐的道教造像對研究我國道教史最有藝術價值;(九)歷代的佛道合龕和儒、釋、道合龕像在國內最多;(十)明代木門寺仿木結構的無際禪師石塔其造像和雕工是國內少見的
  • 春風十裡,石門山一直在等你
    1.我是石門山石門山位於柯城區石樑鎮大俱源村,東南距市治衢州23公裡,與常山縣境內的白菊花尖相鄰,地處群山環抱之中。
  • 泉州唯一的5A級景區,擁有最大的老子造像,被戲稱為「老子天下第一」
    經過歷朝歷代的開發,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蹟,現存完好的有宋、元時期石雕造像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師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
  • 石門山國家森林公園,被稱為曲阜的後花園
    凌晨五點,單程騎行五十公裡,用時兩個二十分鐘,到達石門山風景區,這也是有史以來最快的一次騎行,平均時速每小時二十一公裡左右石門山國家森林公園石門山森林公園,是國家四A級景區,距離城區近二十多公裡,也是北入濟寧地區,第一處景點,和泰安市的磁窯鎮相鄰,雖然在曲阜景點當中
  • 黎志添主編《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出版(附:黎志添/引言)
    主編: 黎志添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副標題: 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出版年: 2016-10頁數: 428定價: US$2300裝幀: 平裝ISBN:9789629967901 內容簡介:本書是在由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於2011
  • 傳統金剛力士造像
    大足石刻各時代造像均鑿有天王、金剛力士。初唐時期尖山子石窟釋迦佛說法龕,中唐時期聖水寺石窟千手觀音龕,晚唐時期北山佛灣毗沙門天王龕、釋迦佛說法龕、三世佛龕,五代時期北山石窟佛耳巖天王龕,北宋時期石篆山石窟三身佛龕,南宋時期石門山十聖觀音窟、北山佛灣轉輪經藏窟、北山佛灣水月觀音窟、寶頂山石窟小佛灣毗盧庵窟、寶頂山石窟大佛灣毗盧洞窟具有各時代的代表性。
  • 平涼的石窟造像
    紅崖寺石窟外景 朱林寺石窟共有5窟,造像6尊,這些造像具有鮮明的宋、元時期特徵。紅崖寺窟群共有窟龕10個,現存泥塑像50尊,且有佛教窟改造為道教洞的印痕 而西寺、佛溝寺、喬陽寺、金瓦寺石窟的開鑿同樣跨越了北魏晚期至宋、明時期,規模不大,鮮有造像,或系損毀。
  • 泉州唯一的5A景點,內有我國現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塑像
    經過了歷代開發,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蹟現存完好的有宋、元時期石雕造像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比較集中分布在清源洞、賜恩巖、彌陀巖、南臺巖、瑞象巖。年代最早為宋代、文體內容風格各異,書法形式多樣。泉州歷代書法家及歷史名人,大都留有手跡。
  • 崇文塔瘞藏明代佛道教
    8尊鎏金銅造像以往均介紹為佛教造像類,但實際這8尊銅造像可分為兩類:一類為佛教造像類,包括銅鎏金釋迦牟尼涅槃臥像、銅鎏金大肚彌勒像、鎏金菩薩造像;另一類,即其他5件造像,筆者認為可歸為道教造像,包括銅鎏金真武大帝坐像(舊定天王像)、銅鎏金雷神坐像(舊定天王像)及道教護法神三種(舊定武士像),現分別介紹如下(文物尺寸及等級均引自《三普叢書·涇陽卷》,名稱及其宗教屬性有所調整)。
  • 歷代的道教神像
    道教造像是指造於廟堂、石窟等地供道教信徒供奉的神像。道教起初是不供奉神像的,僅有神位或壁畫。    武當山保存了一尊300多年的明末「金神像」,經專家鑑別竟是紙糊的。 早期道教造像人物均著肥大的道袍,為秀骨清像,用深直平梯式衣紋,線條勻稱細密而凸起。
  • 王家祐的道教研究
    「李家道」的許多神仙皆以「李」為姓,這是四川秦漢道教或方士的特色。而蜀王后裔的李冰,亦為精通方術的道人。《史記·河渠書》云:「蜀守冰,鑿離碓,闢沫水之害。」冰非中原人,不知其姓氏,若中原人,未有不記其姓氏之例。立於廣東英德縣張九節廟中的《桂陽太守周憬功勳銘》,是熹平三年(174)刻,碑文辭雲「感蜀守冰絕黎魋……」,亦不知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