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院和錢江晚報共同推出5·18國際博物館日徵集活動:在良渚,看世界。
徵集令發布後,我們每天都會收到各種美照、視頻和背後的故事。即日起,小時新聞將日更,分享他們在世界各地不同博物館和遺產地的見聞。
【我是第位講述人 車虎 自由攝影師】
身為一個西安人,去碑林博物館卻是第一次。從小就知道碑林的存在,但從來都沒進去過。
西安碑林博物館建於1944年,在文昌門裡,佔地面積不大,院子很深。
進碑林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廟的舊址,這裡保存著太和元氣坊、泮池、欞星門、戟門等孔廟建築。
中庭裡這個掛著「碑林」牌匾的亭子,裡面保存著唐玄宗李隆基用隸書所寫的《石孝臺經》,刻於唐天寶四年。
西安碑林現存7座展室、7條碑廊和8座碑亭,共展示了1000餘種碑石墓誌。
顏真卿留傳於世的碑石之中最早的《多寶塔感應碑》,初唐四大家之一歐陽詢的代表作《皇甫誕碑》,記載基督教傳入中國情況的《大秦景教流行碑》,由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撰文,文章歌頌了唐三藏法師玄奘,碑文的書法是王羲之的筆跡的「三絕碑」《大唐三藏聖教序碑》,都陳列在第二展室內。
碑林的古樹很多,緊挨著南牆的一株「太廟古槐」,在西安市的古樹名木中編號「0001」,已經有1100多年的歷史了。
院子裡這株,光禿禿,生的彎彎曲曲的,它背後的窗柩、柱子,則規規整整的,這直線與曲線的交匯,別樣的美妙。
和故宮博物院一樣,碑林的守護神獸也是喵大人,最紅的當屬「碑林颯露黃」。去的那天不巧,颯皇去太醫院頤養天年了,工作人員告訴我,這位正在「巡邏」的,是颯露赤橙綠青藍紫其中的某一位。
拍過碑林的人很多 ,我就想著用我的視覺方式呈現出一個不同的碑林。
我先逛了一圈,「踩」了幾個比較有感覺的點兒,逛的過程中有些好的景象,好的光線,能記錄的便及時記錄下來,當時的光線不理想或者人太多的,會再回到那個地方,等待想要的畫面。
碑林博物館只有這塊倉頡廟碑上有個孔,從這個孔看看過去,有種穿越歷史的感覺,我這頭是現代,而孔洞裡的另一頭,是遙遠的古代。
下面這張就是等了半小時的樣子,才拍攝下的照片。
被譽為「天下第一鍾」的景雲鍾,距今已經有1300多年了,聲音清亮悅耳,猶如鳳凰鳴叫。我們在除夕夜聽到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的「新年鐘聲」就是景雲鐘的錄音,現如今西安鐘樓上的鐘,則是景雲鐘的複製品。
光拍個鐘就很普通了,更何況,左邊還在施工,橫圖的畫面裡亂糟糟的。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在構圖上動動腦子。當前離景雲鍾近的物體只有這棵樹,有樹枝支撐,還是覺得畫面很空 ,不生動。等了一會兒,這位大伯來到畫面裡,剛好穿著亮色的衣服,站在鍾前, 能起到一個引導畫面的作用。
畫面形成那刻,我按下了快門鍵。
投稿請戳:你拍過哪些博物館和遺址?良渚博物院和小時新聞邀請你「在良渚,看世界」
【徵集細則】
面向全球,徵集你在全世界博物館、世界遺產地所拍攝的圖片或視頻(須原創作品),內容可以是博物館的建築或文物、世界遺產地的精彩一角等,配上200字以內關於圖片/視頻背後的故事。
一、徵集要求
1、投稿時間:2020年4月10日-5月10日
2、參評作者在規定期限內將參評作品電子版以附件形式,發送至徵集郵箱liangzhubowuyuan@163.com,郵件主題請註明「在良渚,看世界+作者名+聯繫方式」。
二、投稿作品要求
1、本次徵集活動面對全球的攝影師、攝影愛好者。
2、本次徵集作品形式圖片、視頻均可,投稿作品應為2018年-2020年間的原創作品,同時配以200字以內的文字,對照片、視頻進行闡釋。
3、投稿作品形式、風格不限,彩色、黑白均可。單幅、專題不限,專題作品組成內容不超過10幅作品。組照與單幅等同於一件作品。本次徵集,每位投稿人投稿僅限一件(組)作品。
4、投稿照片解析度不低於300kdi,格式為JPG/JPEG/PNG;視頻時長15秒以內,格式為MP4/AVI/MOV。數據不低2M、不超過5M。
5、每件(組)投稿作品需另附一段文字說明(不超過200字)和真實的作者信息(作者姓名、聯繫方式),缺少文字說明和作者信息視為無效投稿。
6、投稿作品須為原創作品,要保證內容真實、均不得對原始圖像進行任何影響真實性、準確性的像素添加、刪除、移動。
【來源:錢江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