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由黔江縣委、縣政府和黔江駐軍(十五團)組建黔江縣剿匪委員會,領導全縣軍民開展全面的剿匪鬥爭。
1950 年7月,經統一部署,黔江、彭水兩縣剿匪委員會聯合行動,決定三路進擊三塘蓋。—路由十五團政治處主任李勝輝率一、三營和炮連從太極場、火石埡出發,經石鐘山從左翼向三塘蓋西坡板坊坪土匪據點進發;一路由黔江警衛營和石會區幹隊從石會出發,取道沙壩從右翼向三塘蓋逼近,與李勝輝部形成夾擊之勢;另一路駐彭水的一七團二營從走馬一帶出發,分兵經張家溪、黃嶺橋向板坊坪西北面進發。三路剿匪大軍,約定於7月21日中午12時同時出擊,打響黔江剿匪決定性的一戰。
陳桂祿介紹剿匪情況
因不慎走露消息,十五團一營的一個連在板方坪進入了土匪的「神兵」埋伏圈,千餘「神兵」高喊著「打不進,殺不進,一刀砍個白印印」,向解放軍發起狂亂衝鋒。我軍倉促應戰,加之戰場混雜,火力難以施展,43名解放軍戰士壯烈犧牲。後續趕來的兩個連迅速佔領了兩旁的制高點,但又受到劉學古、焦相宇、龐建成匪部的阻擊。
戰鬥進行約一個小時後,一、三營後續部隊全部到達了板坊坪,並立即投入了戰鬥,戰況十分慘烈。一七團得知戰鬥打響後,分兵兩路增援,擊潰了黃嶺橋守匪,直插板坊坪西北進入戰鬥,五連指導員楊元忠、尖刀排排長朱懷山等在激戰中壯烈犧牲。黔江警衛營和石會區幹隊趕到後,和解放軍一起從三面向土匪發起猛攻。此時,三塘蓋上陳甸邦率眾在長嶺池、竹根壩一帶接應土匪大軍,匪軍大部趁著天黑突圍向三塘蓋等地逃竄。這場戰鬥,殲匪200餘人,俘虜100餘人,解放軍犧牲80多人。
戰後,解放軍參戰的大部隊撤回了太極場。然而,龔雲龍匪軍接踵而來,又爆發了金雞壩戰鬥。金雞壩一戰,土匪混亂不堪,喪失了戰鬥力,龔雲龍、周正治等帶領近1000人殘部逃往小南海二仙巖一帶。8 月初,四野便衣隊向板凳巖匪眾突襲,匪軍被擊潰,匪首龔雲龍、周正治等在逃跑後不久就被捉拿歸案。
長巖岍巖壁上的剿匪標語
在板方坪圍殲戰後,匪首陳甸邦、陳志祥、陳志康、陳桂爵、焦崇益等人率殘部躲進了三塘蓋西崖山腰的山王洞和長巖岍,以此為據點進行最後抵抗。山王洞和長巖岍相鄰,山王洞四周懸崖絕壁,無路可通,需要藉助於繩索、木梯才能進出。長巖岍築有三層邊牆作為掩體,出入長巖岍的小道上設有三道「朝門」關卡,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解放軍十五團、一七團各一部在板方坪休整幾天後,便對山王洞、長巖岍實施了合圍。圍剿時,開始採用架木梯、放繩索等方法,但均未奏效。後來,一七團用鋼炮對準長巖岍和山王洞洞口進行猛烈射擊,徹底摧毀了匪軍的掩體和建築,匪徒們開始用白布結起繩索吊下山巖逃命。
陳志康、陳志祥等匪首也相繼在逃下山巖時被擒獲,陳甸邦、陳桂爵、焦崇益在山王洞下也被擒獲。經過七天七夜激戰,三塘蓋匪幫經營了幾十年的老巢就此徹底被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