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水船與《秋江》丨王克明​

2021-02-12 陝北記

陝北水船與《秋江》

作者:王克明

陝北的「扳水船」,也叫「跑旱船」,一般認為是秧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全國很多地方都有這類歌舞娛樂,名稱有所不同,如蕩湖船、採蓮船、旱蓮船、舞旱船、花船燈、遊船舞、湖船舞、彩船等,在四川叫車么妹、么妹燈、車車燈等,形式都大同小異,多是一位女性角色「坐船」,與一兩位執棹或執扇者同舞共唱。與各地有所類同的陝北扳水船,會有它怎樣的起源?

陝北水船不是源於唐宋

一般說唐宋已經產生跑旱船,認為那時文獻中的「旱船」記載可資證明。多用來證明旱船起源的文獻,有唐代的《明皇雜錄》,宋代的《儒林公議》、《資治通鑑》、《西湖老人繁勝錄》、《太平廣記》、範成大的詩,宋元的《武林舊事》,還有《宋史》的禮志、樂志。這麼多文獻裡有關旱船的敘述,是現在這類跑旱船嗎?是陝北的扳水船嗎?

不是。

最早的記載可能是唐代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唐玄宗每賜宴設酺會,都盛大鋪張,在勤政樓前,不但兵士列儀仗,太常演雅樂,還讓數百宮女擊鼓奏樂,大象犀牛一起入場,並且「府縣教坊,大陳山車旱船,尋撞走索,丸劍角牴,戲馬鬥雞」。後來《太平廣記》引述了這段兒。今人因此謂說:跑旱船早在唐代就已流行。可是,《明皇雜錄》裡寫的「旱船」,是什麼樣子?

這種跟「山車」並列敘述的「旱船」,也叫「陸船」。《資治通鑑•唐肅宗至德元載》:「初,上皇每酺宴,先設太常雅樂坐部、立部,繼以鼓吹、胡樂、教坊、府縣散樂、雜戲,又以山車、陸船載樂往來。」宋末胡三省注「山車」是:「車上施棚閣,加以彩繒,為山林之狀。」這是彩車。他注「陸船」是:「縛竹木為船形,飾以繒彩,列人於中,舁之以行。」列,是排成行;舁(yú),是共同用手抬。就是說,表演旱船、陸船的形式是,扎縛起長長的假船,人列隊其中,一起抬著假船行走。

到宋代,範成大有詩句寫元宵社火,如「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輕薄行歌過,癲狂社舞成」等等,其中寫到「旱船」:「旱船遙似泛,水儡近如生。」他自注道:「夾道陸行為競渡之樂,謂之劃旱船。」看來這是民間一種類似賽龍船的場面,數條長旱船,多人抬著並排行走。

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記的臨安元宵節,有瞎判官、杵歌、撲蝴蝶、鮑老等十幾家民間演藝社上街娛樂,若干家不下百人規模,甚至有三百人之眾者。其中記有「旱龍船」表演團體。由「旱龍船」名稱可以確知,那時民間的旱船,是胡三省所說「列人於中,舁之以行」的活動,是範成大所說「競渡之樂」似賽龍船的活動。

元初周密在《武林舊事》卷二《舞隊》中,追記南宋元宵時日臨安街上「舞隊」名稱79種,謂「有大隊如四國朝、傀儡、杵歌之類,日趨於盛,其多至數十百隊」,「諸舞隊次第簇擁前後,連亙十餘裡」。所記瞎判官、杵歌、撲蝴蝶、鮑老等各舞隊,即《西湖老人繁勝錄》記的民間演藝。這些多人成列的表演中,有「旱划船」舞隊,即「旱龍船」。

《宋史》中所記「旱船」,是賜酺時為皇帝表演的道具,不同於民間「競渡之樂」的旱船活動。據秦法,三人以上會飲就罰款,賜酺是帝王特許臣民聚會歡飲三五天。《宋史•禮志十六》記四次賜酺,三次設「旱船」,也叫「彩船」。雍熙元年:「自樓前至朱雀門張樂,作山車、旱船,往來御道。」在帝王通行的路上往來表演。景德三年:「上舉觴,教坊樂作,二大車自昇平橋而北,又有旱船四挾之以進……」開封昇平橋,也叫州橋,《東京夢華錄》說州橋是「車駕御路」,且「州橋北岸御路」,所以「自昇平橋而北」是在御道上表演,給皇上看。同年,真宗東封泰山時賜酺,「所過州府,上御子城門樓,設山車、彩船載樂,從臣侍坐,本州父老、進奉使、蕃客悉預。」《資治通鑑》裡記的唐代「陸船」,便是「載樂」者,胡三省未予解釋。會是載乘樂隊嗎?

《宋史•禮志十六》記,凡賜酺,都設幾十乘兩車相併的馬車,上起彩樓,分載軍樂儀仗和開封府樂。又設幾十輛牛拉棚車,錦繡裝飾,分載諸軍、京畿伎樂。「載樂往來」的山車、旱船,或有九千仞天、三萬裏海的蓬萊之意,總是相隨為帝王展演。其旱船若是「舁之以行」者,似無法奏樂,所以可能也是牛車裝飾的載人表演道具。

《宋史•樂志十七》記教坊隊舞之制,有小兒隊和女弟子隊,各有十種。女弟子隊153人,其十種隊舞是:菩薩蠻隊、感化樂隊、拋毬樂隊、佳人剪牡丹隊、拂霓裳隊、採蓮隊、鳳迎樂隊、菩薩獻香花隊、彩雲仙隊、打毬樂隊。第六種是採蓮隊,「衣紅羅生色綽子,系暈裙,戴雲鬟髻,乘彩船,執蓮花。」今人解釋這是今天的採蓮船——跑旱船,但這應該是載人旱船上乘一隊女子舞者。

宋代田況《儒林公議》中,詳記了唐五代時的載人採蓮船表演。前蜀皇帝王衍「侈蕩無節,庭為山樓,以彩為之,作蓬萊山。畫綠羅為水紋地衣,其間作水獸芰荷之類。作折紅蓮隊,盛集鍛者於山內鼓槖,以長籥引於地衣下,吹其水紋鼓蕩,若波濤之起。復以雜彩為二舟,轆轤轉動,自山門洞中出,載妓女二百二十人撥棹行舟,週遊於地衣之上,採折枝蓮,到堦前出舟,致辭長歌復入,周回山洞。」把絲織品畫水紋鋪在地上,放些荷花之類,集中好多鐵匠拉風箱,接吹火棍吹動地面的絲織品。然後兩條旱船,或有軲轆,或以牽引,載著一大堆歌舞樂妓轉悠。她們船邊去「採蓮」,下船來歌舞。這個旱船上的「折紅蓮隊」,是比後來宋代女弟子「採蓮隊」規模大許多的旱船舞隊。唐宋賜酺時「載樂往來」、供皇家娛樂的「旱船」,不排除是這一類。

文獻中的有關旱船,所指都不是今天這種扳水船。它們或是「舁之以行」的民間多人旱船,或是「載樂」「載妓」的皇家乘人旱船。現在一些地方還有多人抬行的唐宋古旱船活動。此外,在《武林舊事》書中,「旱船」這個雙字詞是指石舫建築。

陝北扳水船的基本體例是一船一女一艄公對唱,艄公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古籍文獻裡的旱船記載中,不見有艄公。從以上有關旱船的文獻摘引可知,唐宋時的「旱船」,不是現在的蕩湖船、採蓮船、車么妹等,不是跑旱船。自然,陝北扳水船也不是唐宋傳來的。

那麼,陝北的扳水船會是哪兒來的?

陝北水船唱演《玉簪記》的《秋江》

《綏德文庫》民歌卷約4000支陝北民歌,是收錄最多的陝北民歌集。其中有77支扳水船唱的歌,應已較廣泛地收錄了陝北水船曲。77支裡有26支都唱到一位陳姑娘,或叫妙常女。唱詞裡這個女子很美,乘船有明確的目的性,多是要追趕上一位潘相公。如佳縣的《水船》套曲裡唱:「陳姑娘回頭觀,陳姑娘回頭觀,我觀見上河裡漂一隻舟船……叫艄公,輕輕扳,扳得奴家趕上潘相公,拉上幾句合意知心話。」佳縣這個套曲和子洲《陳姑娘趕船》套曲裡都唱:「小小船兒江邊上行,陳姑娘要趕潘相公。扳的緊來還嫌太慢,恨不得插翅膀飛向前。」 

從子洲的《陳姑娘趕船》套曲可知,陳姑娘即妙常女。如曲一中唱「陳姑娘上船兩眼淚不幹」,曲三開始就改稱「妙常女」了:「妙常女抬頭觀看,目觀見那一對鴛鴦,展翅飛上了天。」曲八中唱:「無事出城東,河灣裡去散心,猛然抬頭看,舟船水上行,船艙裡坐一位妙常女,實實愛死人。/ 說你年紀輕,不過十七八,說你生的俊,娉婷又周正,妙常女手拿一把鴛鴦扇,越扇越好看。」

陝北民歌中這位追趕潘相公的陳姑娘是誰?是明代萬曆年間高濂《玉簪記》傳奇裡的人物,道姑陳妙常。《玉簪記》寫,金兀朮南侵時,少女陳嬌蓮在逃難中與母親失散,進入金陵女貞觀做了道士,法名妙常。觀主老道姑的侄子是個書生,叫潘必正,赴考落第後,暫住在姑母這個女貞觀中借讀。他與年輕道姑陳妙常在觀中相遇相識,彼此生了愛情。老道姑察覺後,催促潘必正離開道觀,進京備考赴試,送他至江邊登舟啟航。陳妙常趕到江邊,僱乘小船,願多付船錢,催艄公快快開船,追潘必正。唱詞中有「愛殺我一對對鴛鴦波上也」的感嘆。追上相見後,他們互訴情懷,互贈玉簪和鴛鴦扇墜,私定終身而別。陳妙常江上追舟這段情節,是《玉簪記》第二十三齣《追別》。

《玉簪記》是400多年前作品。上演多年後,戲中姑母催潘赴試和陳妙常僱船追潘等戲齣,因受觀眾歡迎,發展成了獨立上演的折子戲《催試》和《秋江送別》等。《秋江送別》是對原本《追別》一齣的加工改動。距今約250年前,清乾隆年間,出現了一本輯選當時流行劇目的戲曲選集《綴白裘》,其中收錄了從《玉簪記》裡獨立出來的《秋江送別》等五折崑曲劇目。

《玉簪記》的《追別》一齣,僅用百餘字就敘述了急切追船的陳妙常與艄公的對話。《綴白裘》中《玉簪記•秋江送別》,保留了「快些趕著了,船錢重些」和感嘆「一對對鴛鴦」的原有細節,增加了老艄公對小道姑追相公的疑問,和艄公多要船錢的風趣,未解船攬便搖船的幽默,不慌不忙唱山歌的悠然;還增加了對陳妙常憂急心情的描寫,要多少船錢就給多少,一句接一句催促搖船,怨老艄公:「搖又不搖,唱什麼山歌!」這些細節的增加給傷感又緊張的戲劇情緒添加了喜劇元素。

在《綴白裘》出現時期產生的川劇劇種,是較早從崑曲引進《秋江送別》的地方戲。川劇《秋江》保留了開船未解攬、感慨鴛鴦對等細節,又加強了艄公對陳妙常的戲謔打趣,更喜劇化一些。如老艄公追問妙常與相公的關係,妙常欲言又止,說「朋……」,艄公問是「船篷」「風篷」還是「鬥篷」?艄公戲謔地不斷加船錢,妙常不斷答應多給。很多幽默對話後,妙常責艄公「戲」她:「不看你的年紀老」,「我一掌打你下河去」。在艄公的不慌不忙中,更突出了陳妙常追潘相公的心急如焚。據說艄公戲謔內容曾發展得有庸俗成分。

後來《秋江》成為流傳甚廣的單折戲曲題材,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葉盛章移植到了京劇中。現在,崑曲、川劇、京劇、豫劇、越劇、平劇、楚劇、呂劇等等,都有《秋江》,越劇、滬劇又有《秋江追舟》,潮劇有《妙嫦追舟》,秦腔有《陳姑趕船》。一些地方曲藝也有關於陳妙常追舟的演唱。

陝北水船唱曲主要源自《秋江》

《秋江》的劇情,是一位女子乘船,一位老艄扳船,他們二人對白對唱。這個劇情不適合多人乘船表演的旱船娛樂。從網上觀察全國各處跑旱船,包括許多單人乘船的旱船娛樂地區,未見到唱演《秋江》的介紹。而陝北已記錄的77支扳水船唱曲中,有55支是從《秋江》演變來的。唱《秋江》劇情最完整的是子洲《陳姑娘趕船》套曲,妙常艄公,二人對唱,八支曲子,旋律不一。陝北唱到陳姑娘的26支水船曲中,有的歌詞內容偏離了原劇情。這是民間傳唱不可避免的現象。如綏德的《陳姑娘趕船》:「陳姑娘上船心膽寒,叫一聲艄公好好扳。扳的緊了還嫌慢,要到揚州把燈觀。」傳唱中把追潘相公與揚州觀燈混淆了。佳縣的《水船調》有「南面上來一群鵝,繞來繞去水上漂。單的配成雙,配的排成對,我和陳姑娘配成了對」,是從感嘆「一對對鴛鴦」演變來的。子洲的《陳姑娘趕船》中,完整保留著原戲曲中對江上鴛鴦的感嘆。

有10支水船曲雖在傳唱中失了名姓,但姑娘乘船的目的性還在。這是對《秋江》劇情的保留。如延長的《你是誰家花大姐》唱:「叫艄公來好好扳,扳的奴家下江南。見了我的男子漢,白銀子給你補上二兩三。」榆林的《船曲》和延安、榆林的《扳船調》,也都有這樣的唱詞,只是有的把「江南」唱成「河南」,「男子漢」改說「哥哥」。另有唱成「你把我扳在河那岸,我給你賞的是抽大煙」的。這些都源自陳姑娘心急趕船多給錢的情節。榆林的一支《船曲》裡,雖然老艄是黃河艄公,但全曲內容仍是女金蓮為尋男子漢坐船而賞白銀,是在《秋江》劇情的傳唱中衍生出了黃河艄公。佳縣的水船曲唱到「你說上兩句知心話,撐起篷篷一溜風」,是從艄公打趣「船篷」「風篷」變化來的。陝北的黃河渡船上沒有「篷篷」。

有14支水船曲唱贊乘船女子容貌穿戴之美。如一支《船曲》唱:「柳葉眉來杏子眼,櫻桃小口一點點。頭上梳的烏雲髻,金簪銀簪腦後插。」黃龍的《彩樓子船兒衝下江》唱:「小小船呀兩頭尖,當中坐一個女姣蓮,紅綢褲子綠彎袖,八幅子羅裙都外露。」子洲的《陳姑娘趕船》唱:「說你的金蓮小,不過寸二分,扎花花系褲褲帶,墜角搖鈴鈴。」流行很廣的陝北民歌《無事出東門》,是子洲《陳姑娘趕船》的傳唱版,失掉了陳妙常的名姓,唱成了花大姐:「無事出東門,河灣裡去散心,猛然抬頭看,舟船水上行,船艙裡又坐一位花大姐,實實愛煞人。女孩兒長的俊,整齊又周正,說她年紀輕,不過十七八,右手裡又拿一把繡花扇,越扇越好看。」這個歌也有唱做《無事出城東》《無事出州城》的,內容大同小異,都是猛然抬頭看,船裡花大姐。

還有5支水船曲的內容是老艄笑耍乘船女子,情節不見於《玉簪記》和《秋江送別》,或許接近川劇《秋江》中曾有的「庸俗成分」。民間傳唱會在基本劇情的基礎上,依流俗而娛樂化地衍生內容。如志丹的《你是哪裡賣辣子的》:「你是哪裡賣辣子的?辣子倒在我船艙裡,我老漢好吃這東西,捏上兩個油炸起。」這是唱妙常的小腳,是從「金蓮不過寸二分」生發出來的。佳縣的《艄公揣奶》是從艄公戲謔中發展而來:「挽起袖子解開懷,白格生生奶頭露出來。白格生生奶頭露出來,叫我們艄公揣一揣。一揣兩揣盡你揣,揣的渴了吃上一口奶……硬要來你就來,叫你臥在大門外。」這最後一句,傳承自「一掌打你下河去」的拒絕態度。

在一個較廣的文化地域裡,民間旱船廣泛以《秋江》為唱演情節的,可能只有陝北。陝北的扳水船,即使在姑娘和老艄外,增加一位小艄,也不影響原來劇情。如有《船曲》唱:「二位艄公扳的船,十七八女孩兒坐船來。」子洲《陳姑娘趕船》也有:「二位艄公船艙裡站,叫一聲艄公你好好扳。你把我扳過了江河岸,我外加上白銀二三兩。」

全國各處跑旱船活動中,只有陝北使用「扳」這個動詞——扳水船。固然,這是黃河船夫使用的動詞,但從《秋江》唱演的廣泛性來看,水船歌曲中的這個動詞,或許與《玉簪記•秋江送別》中的搖船動詞有傳承關係:「前頭船扳得來嚇。」

陝北水船的主角是《秋江》人物

77支陝北水船唱曲中,與《秋江》無關的有22支,佔比例29%。其中只唱艄公沒有姑娘的水船曲是9支,當中唱及黃河艄公的僅4支。如:「我老漢今年五十三,祖輩住在黃河岸。不種田來不種地,每日價起來把船扳。」「初三十三二十三,八十歲老漢把船扳,上河裡扳在下河灣,不知道哪達兒渡口寬。」 

有3支唱及包頭,如:「走了一回包頭,出了一回口,買上只小船往回走。」「太陽上來這樣高,包頭妻兒過來了,身上穿的一件紅綢襖,口上擦的胭脂,那才是個假的。」唱張大嫂李二嫂《觀燈》情節的4支,如志丹的《引船調》生動喜人:「正月十五紅燈照,我老漢扳船過來了。張大嫂,李二嫂,喬三嫂,高四嫂,楊五嫂,馬六嫂,各家幾個商量好,天上水地下漂,慌慌忙忙拉出跑,門檻高,金蓮小,一圪墶頑石頭不爛(絆)倒,屈了脖子閃了腰,花鞋揚起丈二高,裹腳抖得一門道,這個呲,那個笑,笑得個三嫂害羞了,摟上裹腳布拉(往)回跑,今夜晚倒把個人丟了。」此外有一首「揚州城幾十幾道街」等等的問答對歌,一首回娘家歌,一首唱眾人紅火的水船歌。

還有3支唱到戲曲故事的陝北水船歌。榆林的一種《船曲》中,一段詞一齣戲地唱及了《長坂坡》《託兆碰碑》《清官冊》等傳統戲曲故事。子洲的《上流船》是度化勸世歌,其中一段詞唱及了《黃氏女遊陰》和《劉全進瓜》兩齣戲。青海花兒的《扳船調》裡也有子洲《上流船》這段詞。米脂的《趙雲截江》則完整地敘述了《三國演義》第61回的事兒。孫權欲得荊州,趁劉備入西川,謊稱母病,派人去荊州接自己的妹妹、劉備的夫人孫尚香,帶兒子阿鬥回江東娘家來。打算以阿鬥為人質,向劉備要荊州。孫尚香不明就裡上了船。趙雲得知,快船趕上大船,勸說孫尚香收船回頭。張飛也趕來,奪回阿鬥。這樣的三國故事,是通過戲曲向民間傳播的,京劇傳統戲有《截江奪鬥》,也叫《攔江截鬥》,川劇、同州梆子有《截江》,漢劇有《攔江截鬥》,河北梆子有《趙雲趕駕》。

這些與《秋江》無關的唱詞內容,在記錄下來的77支陝北扳水船唱曲中,不足三分之一,只唱艄公沒有姑娘的佔12%,其中4支唱及黃河艄公的只佔5%。而源自《秋江》的55支曲,佔71%,其中近一半兒唱到陳姑娘。雖然已記錄的水船曲不是陝北水船曲的全部,但已是相當多數,其記錄的隨機性可以支持這種比例在民間的存在。這個比例說明,陝北扳水船表演的主角不是黃河艄公,而是《秋江》裡的陳妙常和老艄;陝北水船唱曲的主流是陳妙常和老艄,不是黃河艄公。

陝北水船曲中,唱《秋江》戲曲人物及其衍生情節的,都屬於戲曲故事歌。這55支加上《趙雲截江》等,在《綏德文庫》收錄的陝北水船曲裡,75%都是戲曲故事歌,而不是本地原生的民歌。這是一個很大的比例。

陝北水船的發源地不在黃河

前文所引文獻中有關旱船記載,都不是陝北這種扳水船娛樂。晚清1906年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的跑旱船,和現在的是一類:「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駕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學遊湖而採蓮者。」不過,陝北水船必有艄公,多為趕船,不是「學遊湖而採蓮」的情節。

雖然陝北扳水船沒有文字記載,但根據以《秋江》戲曲故事為主的形態,可以對陝北水船的來歷,做一個初步推測。

延安遠離黃河,很多山裡居民來自靖邊、橫山、綏德一帶黃土高原腹地。這些移民帶去的傳統中,沒有「跑旱船」這種說法兒,都叫「扳水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些地方只有「扳水船」之名,未聞「跑旱船」之說。名稱叫「水船」或「旱船」,不取決於是否黃河沿岸。據載,過去黃河沿岸地區水船娛樂的服飾扮相比較生活化,腹地卻多一些表演程式化的戲曲扮相。老艄是「老鬚生」,坐船姑娘是「花旦」,小艄是「三花」。其實,老生和花旦的扳水船主角,是源自戲曲《秋江》的扮相。從水船中《秋江》唱演的廣泛性和普遍性,或可判斷,高原腹地戲曲扮相和程式化的演出,是陝北水船的早期形式、擴散初期的原始面貌。黃河沿岸生活化的服飾和表演,是擴散力度遞減和物質條件限制的結果。在高原腹地,貧困年代裡,鄉民穿自己的生活服裝扳水船時,仍講究行雲流水不起伏,「坐船」者必須學碎步跑圓場。

黃河沿岸地區產生的水船歌調較少,所佔比例很小。陝北其他地方流傳的水船曲,多不是源自黃河一帶的,至少四分之三來源於《秋江》和其他戲曲。所以,陝北水船的起源應與《秋江》有關,先唱起陳妙常而後唱及其他。子洲的《陳姑娘趕船》套曲可能接近水船唱曲早期面貌。從《秋江》在水船娛樂中的歷史影響可以觀察到,黃河及其沿岸不是陝北水船的發源地。

有一種說法,明末清初時,水船娛樂紅盛。佳縣、吳堡可以追溯到290年前;榆林、橫山的一些師承關係,到上世紀末,已有十六代;綏德米脂或更久些。這些有關陝北水船的時間傳說,正是《玉簪記》問世百年前後的明末到清前期,那時期出現了充實改編的崑曲折子戲《秋江送別》,其後有了川劇《秋江》。陝北水船的產生時間,或許不在多有軍民進入陝北的明代中期,而是要晚許多年,隨《秋江》的戲謔笑語而來。陝北扳水船唱演內容與本地生活相關較少,本地原生的歌較少,原因就在於它源於戲曲《秋江》,來自陝北以外。

秧歌是秧歌,水船是水船,兩種活動性質不一樣。

秧歌起源很早,是與神鬼有關的儺儀「禓歌」,大概在宋代已比較成型。進入當代,很多地方的傳統秧歌仍保留著傳承自巫術時代與神鬼溝通的功能,如謁廟、排門子。在陝北,鬧秧歌走場子和前有請神、後有送神的戲班唱戲、書匠說書一樣,本是一種祀神的儀式,目的是拜神求神娛神酬神,都是表演給神看的。而水船沒有祀神的宗教性功能,不是敬奉給神的貢獻,不是唱戲、說書、秧歌那樣的娛神儀式。扳水船隻是娛人活動,人的娛樂。

陝北水船的產生晚於秧歌,是受戲曲《秋江》的影響,可能在明末到清前期,獨立生發出來的。水船不是秧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2019年11月

附一:子洲《陳姑娘趕船》套曲


(曲一)陳姑娘上船兩眼淚不幹,腳踏船板手扶欄杆,江水滔滔上下翻,小小舟船在江邊上行,陳姑娘要改趕潘相公。走的緊了還嫌慢,恨不得插翅膀飛向前。

(曲二)山高還有些人行路,水面上還有些扳船人。二位艄公船艙裡站,叫一聲艄公你好好扳。你把我扳過了江河岸,我外加上白銀二三兩……

(曲三)妙常女用目觀看,目觀見那一道天河,翠楊柳長在河兩岸。妙常女抬頭觀看,目觀見那一對鴛鴦,展翅飛上了天。妙常女四下裡觀看,目觀見那滿江的小船,鐵錨子釘在河兩岸。

(曲四)妙常女頭上拔下來一支金簪,叫艄公接金簪,倒把一個船兒租賃。

(曲五) 1.艄公一聽喜在心間,叫了一聲妙常女你聽我言,你不帶船錢,我不能接金簪,送過了江海岸,你與老漢把名傳。/ 2.妙常女一聽喜在心間,叫了一聲艄公你聽奴言,我不帶船錢,你不接金簪,送過了江海岸,我與老漢把名傳。

(曲六)十指尖尖,手扶欄杆,櫻桃小口不住氣念,盼一盼東風,東風颳的硬,忙把個神靈敬,青龍白虎,買個金牛,獻獻神靈。

(曲七)妙常女這幾日沒有上船,天轉地轉眼圈花花轉,叫一聲艄公你慢慢扳,扳的緊了一閃一晃閃亂奴家頭上金絲梳妝,梳妝金絲,扳的不緊不慢,扳上幾步,叫奴家趕上潘郎相公,相公潘郎,拉上幾句知心合好的話兒,話兒合好這也是一場。

(曲八) 1.無事出城東,河灣裡去散心,猛然抬頭看,舟船水上行,船艙裡坐一位妙常女,實實愛死人。/ 2.說你年紀輕,不過十七八,說你生的俊,娉婷又周正,妙常女手拿一把鴛鴦扇,越扇越好看。/ 3.頭兒梳的好,猴兒拜觀音,又梳上秦王亂點兵,烏雲苫腦門。/ 4.眉是柳葉眉,眼是杏子眼,白臉臉擦了些核桃粉,胭脂點口唇。/ 5.金箍銀項圈,手鐲叮噹響,滿手的戒指發翠藍,呂布戲貂蟬。/ 6.身穿扎花襖,腰緊(襟,用作動詞)大鑲邊,紅絲褲兒噝啦啦,羅裙繡花花。/ 7.說你的金蓮小,不過寸二分,扎花花系褲褲帶,墜角搖鈴鈴。/ 8.相公你去城東,你不要戲奴身,奴家趕船趕得緊,要見潘相公。

附二:米脂水船曲《趙雲截江》


1.(艄)我當老艄三十年整,今日才遇趙子龍,猛然閃上來張翼德,喝一聲,賽雷聲,一意要殺人,嚇得我老艄打顫驚。

2.(旦)娘娘正坐在船艙裡,口稱四弟你細聽,我老母身得病,探一回老母轉回程。你雖非桃園三結義,但乃視皇叔親弟兄。

3.(艄)趙雲船艙打一躬,口稱娘娘龍耳聽,我大哥不在荊州地,我弟兄不知情,私意過江東,誰人保你去探親。

4.(旦)叫四弟你細聽,嫂嫂對你把話分,既然你是我家將,全不念君臣情。當奴的隨主心,你就能保我去探親。

5.(艄)張飛正坐烏龍馬,忽聽見皇嫂過江來,慌忙趕至江岸上,有阿鬥大侄舟內盛,奪過太子抱懷中,要過東吳不容情。

6.(旦)可惱張飛太無情,我是劉備一夫人,桃園結義情義在,還有什么弟來還有什麼兄。

7.(艄)娘娘講話太糊塗,懷抱太子過東吳,東吳謀下滅漢計,太子難想回荊州。

8.(旦)可惱孫權我的兄,你是東吳一主人,就該多帶幾員將,還有黃蓋和呂蒙。

9.(艄)皇嫂莫要誇你能,我有先生諸孔明,莫說你東吳上八員將,敵不過四弟趙子龍。

10.(旦)罷罷罷,休休休,娘為女流不自由,說話中間船到岸,叫艄公把船收,將登地河那頭,趙雲截江萬古流。

—— 完 ——

點擊下方標題,再讀點別的~

一個陝北人眼中的縣城丨兩個人的陝北

什麼是陝北丨我為什麼愛畫知青題材的畫?

《紅樓夢》中的陝北方言丨路遙與陝北方言

我與路遙的故事丨陝北人說古代話

陝北合龍口丨「壓箱底兒」的秘密

陝北「士紳頭子」丨陝北農具紀事

陝北方言中的「南蠻子」丨「臭狐子」

「狗上房簷」丨「賣青杏兒」丨鬧房聽門

「張士貴的馬」丨那個陝北青年——路遙

赤腳醫生孫立哲丨真實的路遙與真實的《平凡的世界》

陝北記

陝北 | 物產 | 文化 | 出版

相關焦點

  • 王克明:體會陝北民歌的傳承過程丨回顧
    文  王克明(2017年12月31日史鐵生逝世七年紀念會)大家好!謝謝,我不是語言專家,只是對方言有興趣。那時,史鐵生給這本書寫了一篇文章,叫《黃土地情歌》,專門記述在陝北插隊時唱外國名歌200首和陝北民歌的情況。後來,鐵生去世前不久,2010年秋天,大家在邢儀、耿鐵群的工作室聚會,龐沄、國華、宗穎、謝候之等也都在,鐵生跟大家一塊兒唱歌,還是200首和陝北民歌。那天唱了很多,唱得特別高興,鐵生唱得手舞足不蹈的。那是我唯一一次和鐵生一塊兒唱陝北民歌。大家都知道他喜歡陝北民歌。
  • 王克明:陝北話裡傳承的遠古聲音丨今日頭條
    文  王克明我是從小在北京「靠崖崖」長大的,從到陝北插隊時候起,走進我們餘家溝深山的那天起,我進入了一個聞所未聞的人文環境。因此後來,我最感興趣的事情,就是陝北文化的歷史繼承性。其中,關於陝北方言,我試圖從中國古代文獻中尋找它的源流,寫了本書叫《聽見古代——陝北話裡的文化遺產》。作為老知青,我追尋的都是插隊生活中熟悉的陝北詞彙,鄉裡農民每天說的。比如那時候隊長常說:「今兒黑地過你們夥開會。」我們「夥」?我們夥是什麼?
  • 陝北「士紳頭子」
    你準備先看哪篇:陝北民歌裡的故事|路遙與陝北文化|陝北古事鉤沉|陝北禁忌民俗文化|陝北話裡的文化遺產|留住祖先的聲音|陝北民歌300
  • 七絕·秋江 | 每日好詩
    此處不憚煩徵引前人關於詩歌中情與景的說法,便於我們把握《秋江》中的景物描寫與情景關係。近體詩尤其是絕句,由於受字數與篇幅的限制,難以囊括豐富的內容,通常比較忌諱敘事和議論,多以景物描寫表現剎那間的情思,蘊含在景物之中的「情」和「意」不輕易說破,往往追求情景交融、含蓄蘊藉的藝術風格。《秋江》顯然是篇寫景抒情的小詩。
  • 陝北人是如何說 「心花花」的?
    你準備先看哪篇:陝北民歌裡的故事|路遙與陝北文化|陝北古事鉤沉|陝北禁忌民俗文化|陝北話裡的文化遺產|留住祖先的聲音|陝北民歌300
  • 西安好吃的陝北鐵鍋羊肉推薦
    miamia,說的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今天就來推薦西安好吃的陝北羊肉館子,下班就約一個唄~陝北老廚鐵鍋燉羊肉煜典香陝北鐵鍋燉羊肉絕對是陝北羊肉!羊肉忒色!又脆又嫩,很正宗的陝北口味,每一道入口的陝北菜都很地道,裝修也很有檔次。秦北香苑鐵鍋燉羊肉
  • 朱恆:論陝北的喪葬禮儀與陝北文化丨今日頭條
    陝北這塊土地有著它獨特的魅力與文化,而我們研究陝北喪葬禮儀的目的,就是通過對陝北喪葬禮儀的了解,更加深入地了解陝北文化,使我們更加了解陝北這塊神奇的土地。 儘管各縣的喪葬禮儀各有千秋,但他們同樣為陝北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各自的貢獻,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挖掘的。 陝北喪葬禮儀雖然繁瑣冗雜,但這些禮儀很好地保留了中國傳統本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綿延不絕、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重要見證。從陝北喪葬習俗,我們可以體會到善良、樸實、堅毅、勤勞勇敢的陝北人民對生命的重視與尊重。
  • 強世國丨陝北土坑
    陝  北  土  坑文/強世國說起陝北陝北土炕夏天涼而不潮,冬天暖而不燥,睡在上面十分舒服,也能解乏。陝北人離得了女人,離不得土炕。寧睡陝北土炕,都不願作皇上。土炕主要是陝北人睡覺和吃飯的地方。一家有幾口人,就有多少個鋪蓋卷。白天都卷得整整齊齊的,一擺溜靠窯牆放著,就像守候的衛兵莊嚴肅穆,時刻準備著接受任務。到晚上睡覺的時候,各人鋪各人的被子,整齊有序,一個挨著一個,一家人無比親熱。偶爾來個親戚,只要不礙於鄉俗講究,就給加一床新被子擠一擠就睡了。或者家裡的誰暫時到鄰居家,借住幾晚上也是常有的事。
  • 陝北民歌中的「掌柜打爛甕,兩頭兒都有用」是什麼意思?
    你準備先看哪篇:陝北民歌裡的故事|路遙與陝北文化|陝北古事鉤沉|陝北禁忌民俗文化|陝北話裡的文化遺產|留住祖先的聲音|陝北民歌300
  • 笛簫 | 張維良《秋江夜泊》深邃悠遠,清音繞梁
    《音樂療愈》中國最美音樂微刊點擊上方音頻收聽一曲笛簫名曲《秋江夜泊》
  • 陝北「紙匠」口述傳統「紙火」技藝:紙火祭祖,花樹敬神!
    紙匠,陝北人並不陌生。就是製作紙紮、咱陝北人稱之為紙火的手藝人。丨張立生口述紙紮世家代代傳承我至今堅守著傳統手工技藝做紙火,是怕老祖宗留傳下的這門手藝失傳。先後撰著出版了《綏徳東漢畫像石》《綏德漢代畫像石》《綏德漢畫像石》《石頭上的歷史——陝北漢畫像石考察》等,其中《石頭上的歷史——陝北漢畫像石考察》作為大學生自選教材,被推薦登錄中國高校教材圖書網。
  • 《詩經》文化與陝北民歌丨閱讀
    無定河流經之地,成雄渾的無定河文化,同時也流淌出高亢雄渾、情感直洩的陝北民歌。周王朝的大一統形成含蓄、重禮的《詩經》文化強大於渭水之畔的西岐,最終由武王伐紂,取商而立而繁盛一時。周天子絕對權威的確立,禮樂制度隨之產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秋江夜泊》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秋江夜泊,中國古琴名曲,最早見於明代的《松弦館琴譜
  • 【陝北】陝北漢畫像石圖案藝術鑑賞丨紀玉蓮
    陝北是全國漢畫像石分布的主要區域之一,而綏德又是陝北漢畫像石分布的中心,其因出土量多、內容豐富、構圖精美、保存完好而為世矚目。
  • 讀懂國畫中的《秋江待渡圖》
    元代畫家錢選有《秋江待渡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畫面中間部分是遼闊的江面,空闊邈遠,遠處乃是綿延不絕的群山。近處,紅樹一簇,樹下有幾人引頸眺望,而江面上隱隱約約有一葉小舟,那就是待渡者的希望。江面空闊,小舟緩緩,似渺然難見,它和人急迫的等待之間構成強大的情緒張力。正是眼前渺渺秋江闊,隔岸扁舟發棹遲。
  • 【陝北】段雙印:陝北古代的生態環境
    陝北古代的生態環境,經歷了一個山川秀美——人為破壞——自然恢復衍生——人為再破壞——荒山禿嶺生態惡化,這樣一個漫長的變遷過程。其中,歷史的因素是長期的屯墾實邊,人為的因素是人口的膨脹和過度的開發。有人說,陝北貢獻給歷史的,是森林和草地;陝北貢獻給革命的,是生命和鮮血。此論十分精闢。回望陝北古代生態環境的變遷過程,對今天正在進行的山川秀美工程建設,有著深刻的啟迪。
  • 陝北人
    近幾年,我的鏡頭始終對著陝北的大山、天地、山川、河流,對著陝北人,尤其是陝北最底層的平民百姓,反映陝北的今日變化,反映百姓生活現狀。    陝北的山,山連著山;陝北的水,筋連著筋;陝北的人,親套著親。
  • 【吃在陝北】陝北麵食
    人說關中地區麵食豐富,此話不假,畢竟八百裡秦川盛產小麥,一方水土長一方莊稼,一方莊稼養一方人,所以就小麥麵而言,關中的麵食的確豐富。但是不怎麼產小麥的陝北,麵食之豐富程度也不亞於關中,甚至與關中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陝北麵食花樣翻新、吃法各異、豐富多彩。 陝北麵食豐富首先表現在食材上,主要有小麥麵、蕎麥麵、豆面等等。先說小麥麵,過去物流不發達,陝北當地種植小麥有限,且產量較低。故而小麥麵比較金貴,因其色澤俗稱「白面」,有些地方乾脆稱之為「好面」。
  • 陝北的土炕
    陝北民間有俗語陝北人喜歡住窯洞,窯洞保溫性能好,冬暖夏涼,很舒適。特別是冬天,靠山窯洞本來就不易散熱,再加上有一盤滾燙的土炕,一家人圍坐在熱炕頭,燈火可親,溫暖而溫馨,正所謂「老婆娃娃熱炕頭」是也。  陝北人世世代代睡土炕,在土炕上落地(落草) ,在土炕上咽氣,對土炕情有獨鍾,懷有深厚感情,即便住單元樓房,也要用木板打一盤木炕,感覺睡在下有地暖的木炕上,一如睡在土炕上,既安全,又舒坦。
  • 陝北方言:古之遺直,滿足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差異性
    概為綜述,陝北方言在語言學區劃上系屬北方方言區晉語五臺片,偏僻和卑微到一直未曾入過「官話」的法眼。但是陝北方言特殊就特殊在她是以原生農耕文化為主體,又交匯著歷代各色遊牧文化出沒沉浮、駁雜多樣的因素和一種封閉自濟的區域性亞文化特徵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