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責編:聶娟
夜市上頗受歡迎的鯰魚可能是在漂浮著動物屍體的臭水坑內養成
中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據大河網-大河報報導: 夜市頗為流行的碳鍋魚和烤魚,用的大都是鯰魚。這鮮嫩的鯰魚有些是在蠕動著蛆蟲、漂浮著動物屍體的臭水坑內養成的,這一幕是記者親眼看到的。
水產專家稱,雖然看起來噁心,但經過鯰魚的二次代謝過程,鯰魚肉是安全的。衛生專家則認為,在惡劣水體中生存的魚,其體內會殘留毒素,無論經過怎樣的高溫烹飪都無法消除,至於這種毒素會被人體吸收多少,是否會危害人體健康,需專業檢測給出答案。
記者採訪多位水產專家發現,「無害說」僅是理論推斷,尚未進行過科學檢測。
有市民認為,水產及相關部門應該進行抽檢,以精確的檢測結果,消除群眾的疑慮,讓市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也給鯰魚一個說法。
走訪
鯰魚味美價廉
頗受食客歡迎
在鄭州的夜市,以鯰魚為食材做成的碳鍋魚、烤魚,因味美、價廉、刺少,頗受食客歡迎。
市民齊先生特別愛吃碳鍋魚,只要去夜市,就點上一大鍋。前段時間,齊先生在網上看到,鯰魚特別髒,是用動物腐屍、內臟等東西養大的。
看到帖子後,再吃鯰魚時,齊先生會主動詢問夜市老闆,鯰魚是不是這樣養大的,夜市老闆大都會否認,甚至有老闆說:「俺家養過鯰魚,乾淨得很,根本不吃腐爛變質的肉。」
市民孟先生說,有一次,他去鄭州一家酒店消費,當服務員掂上來一條活魚,讓大家查看是否鮮活時,孟先生說:「你這不是鯰魚嗎?鯰魚太髒了,我們不吃。」
服務員卻說:「先生,這不是當地的鯰魚,是一種新品黑魚,你看,它和鯰魚相比,多了一根鬍鬚。」
孟先生認真看後覺得這「新品黑魚」和鯰魚一模一樣,服務員的「鬍鬚辨別法」,讓孟先生無可奈何。
一名後廚的師傅告訴記者,廚師大都知道鯰魚是怎麼養出來的,一些上檔次的酒店很少採用鯰魚做食材。但由於鯰魚價格低廉,一些飯店就用鯰魚冒充黑魚肉出售。
7月13日晚,記者隨機走訪了鄭州的一些攤點,幾乎每個夜市攤位上都有燒烤鯰魚的菜品。當記者問是不是用腐肉餵大的鯰魚時,沒有一個攤主承認。
在陳寨蔬菜批發市場,一名水產品經營者雖然承認鯰魚愛吃這些死東西,可他認為鯰魚肉並不髒。「莊稼不都是用屎尿上糞長大的,不還照樣吃?」
目擊
小村臭魚塘內
鯰魚爭吃腐屍
7月12日上午,記者去商丘市郊採訪其他事情未果,在郊區一片小樹林裡轉悠著等人時,突然聞到一股惡臭。順著臭氣發現一個有幾分地大的魚塘,臭氣正是從魚塘中飄出的。魚塘內漂浮著死雞、死狗、動物內臟等腐爛物件,蛆蟲在水面裹成團上下翻滾,一陣陣腥臭味讓人為之作嘔。
記者準備離開時,一大群鯰魚鑽出水面,頂著腐肉大口吞食、撕扯起來。這時,記者才發現,這些腐屍下面黑乎乎的東西竟然全是鯰魚。由於水體又黑又稠,記者最初沒有看見下面藏著眾多的鯰魚。
記者多處尋找,也沒有見到魚塘的主人。
記者上網查詢發現,在全國其他地方,多次發現過用泔水或動物屍體、內臟餵養鯰魚的信息。對此,鄭州牧專張長興教授說:「鯰魚本身就愛吃這種腐爛變質的東西,人工養殖的鯰魚大都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
河南省水產科研院水產品質量安全研究室周曉林主任說:「安陽湯陰縣也有不少這樣養鯰魚的,都是養雞場的死雞、雞腸子扔到水裡讓鯰魚吃,水都很髒。」
爭議
這樣飼養的鯰魚能吃嗎
毒素會留存在鯰魚體內
鄭大二附院消化科專家鄭鵬遠副院長說,充斥著腐肉的水體中,肯定存在大量的病菌和毒素等有害物質,這些東西會留在鯰魚的體內。經過高溫烹調,病毒細菌都能被滅絕,但毒素會留存在鯰魚體內。究竟會有多少毒素留在鯰魚體內,都會對人體產生何種影響?「還真不好說,因為目前沒有對此作過化驗檢測。因此在食用鯰魚前,應該把鯰魚放在清水中養一段時間,好讓其把體內的贓物排洩乾淨。」
鄭鵬遠說,他曾經看過一份資料,說在惡劣水體中生存能力特別強的魚,說明其對水體內的毒素容納量很強,其積累的毒素也會很多。而在惡劣水體中適應力差的魚,只要有少許毒素進入體內就會斃命,也就不會積累太多的有害物質。
杭州市水產局有關負責人就鯰魚靠腐肉為食,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以泔水或不明死因動物屍體作飼料不可取,魚很容易染上疾病,市民應謹慎食用。
鯰魚肉
安全性沒問題
鄭州牧專教授張興林說,他早就知道鯰魚是這樣養的。鯰魚生存能力特別強,耐缺氧,一般魚不能生存的水體,鯰魚也能存活。雖然鯰魚吃的東西很髒,但經過鯰魚體內的二次轉化後應該沒啥問題,人們主要是心理問題。
張興林說他從來不吃鯰魚。
河南省水產科研院總工程師馮建新說,的確有用雞腸、內臟餵養鯰魚的,但也有用飼料餵養的。雖然用肉餵養鯰魚,肉腐爛變質後,會導致水體中的有機氮升高,但就像用大糞給莊稼施肥一樣,這些髒東西經過鯰魚消化系統的分解,從理論推斷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由於這種養殖法比飼料便宜,所以一些養殖戶就這樣餵養鯰魚。
河南省水產科研院水產品質量安全研究室周曉林認為,鯰魚喜歡腐肉,如果魚塘裡腐爛變質的東西過多,會導致水中氨氮含量高,水環境不好。以前他們曾做過一個項目,讓養殖戶降低魚塘中的氨氮,可這樣會導致成本增加,無人響應。由於鯰魚生命力特別強,儘管在這種汙染的水體中,鯰魚依然能高密度成活。
周曉林認為,雖然飼養鯰魚的水體汙染嚴重,但這屬於生物汙染,不會對鯰魚肉質有所影響。
說法
鯰魚是如何養的
應讓消費者知道
鄭州牧專張興林教授說,在歐洲,曾有公司從下水道沉澱物中的微生物內提取蛋白質做成雞飼料,餵雞產蛋,雖然雞蛋沒有安全問題,可消費者獲悉內情後拒絕食用用這種飼料餵養大的雞產的蛋,他們認為這家公司應該將內情提前告知消費者。
鄭州市消協相關人士認為,消費者享有知情權,當消費者詢問鯰魚養殖情況,知情的商家不應該欺騙消費者,更不應該欺詐消費者。
追問
誰來給消費者解疑?
在這種近似化糞池般的環境中長大的鯰魚,人吃後是否會影響健康?昨天,記者先後採訪了河南省水產科研院、河南省疾控中心、鄭州市環保局、河南省動物衛生監督所等,凡是記者想到的可能於此有所關聯的單位,均未就此作出具有科學實證的結論。
記者曾就此詢問馮建新:「雖然理論推斷是這樣(鯰魚肉可以吃),但你們是否就此作過檢測,來證明這種水體中養成的鯰魚的確不存在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馮建新說:「我沒有作過,也沒聽說別人作過。」
當記者表示願意找一條鯰魚,送到河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檢測時,馮建新以不太合適為由,讓記者去別的部門檢測。
隨後,記者撥打了河南省動物衛生監督所的電話,一工作人員說,他們只負責畜禽等陸地動物的疫病檢測,不檢疫水產品,讓記者問問水產部門。轉了一圈,記者也未能找到檢疫鯰魚的部門。
「面對群眾質疑的這種養殖方式,也許的確像水產專家說的無害,但面對不少群眾食用的鯰魚,水產及相關部門能否進行抽檢,以精確的檢測結果,消除群眾的種種疑慮呢?」鄭州市民吳先生笑著說,這也需要還鯰魚一個公道,鯰魚不能老處在被懷疑的狀態,而這也不利於鯰魚養殖的發展。
評論:
「垃圾鯰魚」「出淤泥而不染」?
奕鈞
夜市頗為流行的碳鍋魚和烤魚,用的大都是鯰魚。可當食客大快朵頤之時,可能想不到,這鮮嫩的鯰魚有可能是在蠕動著蛆蟲、漂浮著動物屍體的臭水坑內養成的。對此,衛生專家認為,在惡劣水體中生存的魚,其體內肯定會殘留毒素,無論經過怎樣的高溫烹飪都無法消除。但有水產專家稱,雖然養魚的地方看起來噁心,但經過鯰魚的二次代謝過程,鯰魚肉是安全的。
衛生專家的說法比較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因為「垃圾鯰魚」與「垃圾豬」有著頗多相似之處:都是以腐爛變質的物品為食,都生活在常人無法想像的惡劣環境中,都因很強的適應能力而有著貌似健康的外表。但是,「垃圾豬」的危害已有定論,腐爛變質食物中的有害物質極易在豬的體內沉積,一旦被人食用會造成巨大的健康威脅,這種肉是萬萬不能吃的。但某水產專家卻對鯰魚作出了「出淤泥而不染」的相反判斷!
同是專家觀點,搞衛生的與搞水產的卻打了架。要說,這很正常,真相越辯越明,但可惜的是,他們的觀點都是概括性的,沒有提供具體的科學依據,對於消費者或者商家來說,不但不能由此得出吃這種鯰魚是否安全的結論,而且更加困惑。如果停留在這樣的狀態中,無論是對商家還是對消費者,都沒有好處。
關於「垃圾豬」,《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已有明確規定:不得在垃圾場或者使用垃圾場中的物質飼養畜禽,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不過,對於生活環境驚人相似的「垃圾鯰魚」來說,卻沒有相應的法律來規範——鯰魚既非家禽,亦非家畜,飼養它們是否也應「不得在垃圾場或者使用垃圾場中的物質」,不得而知。耐人尋味的是,在鄭州市早已實施水產品準入制度4年之後,「垃圾鯰魚」何以仍然逍遙自在地「置身法外」?
2006年3月1日,水產品準入制度正式在鄭州全面實施,由此意味著魚蝦類水產品也將像蔬菜、豬肉一樣,必須檢測合格才能上市銷售。4年時間過去了,隨處可見的「垃圾鯰魚」使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種現實——曾經被市民寄予厚望的水產品準入制度遠未執行到位。當人們還在為這些鯰魚的真正來源而苦苦猜測的時候,這些連供貨商都找不到的三無產品,如何能叫人放心得下?當水產專家七嘴八舌地揣摩,這些鯰魚「理論上應該安全」的時候,這些未經任何檢測的水產品是如何流向市民餐桌的?難道不明真相的市民就該這樣一如既往地扮演「小白鼠」,直到出現事故才能引起相關部門應有的重視?
信息壁壘的存在,使得普通公眾無法及時了解食品安全的真相,而消除這樣的信息壁壘、確保食品的絕對安全,正是相關職能部門應盡之責。面對令人望而生畏的「垃圾鯰魚」,職能部門不應繼續失語,理應組織更多的專家對此展開積極調查,儘快給出一個權威的說法,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與此同時,還應以此為契機反思標準缺失、監管失範的現狀,從點滴細微之處做起,讓公眾吃上安全的食品。 (記者溫中豪實習生張娜娜文 記者洪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