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人食用鯰魚出自蛆蟲腐屍臭水溝 專家:沒關係

2021-01-11 央廣網
鄭州人食用鯰魚出自蛆蟲腐屍臭水溝 專家:沒關係 2010-07-16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責編:聶娟      

     

 

夜市上頗受歡迎的鯰魚可能是在漂浮著動物屍體的臭水坑內養成  

    中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據大河網-大河報報導:  夜市頗為流行的碳鍋魚和烤魚,用的大都是鯰魚。這鮮嫩的鯰魚有些是在蠕動著蛆蟲、漂浮著動物屍體的臭水坑內養成的,這一幕是記者親眼看到的。

    水產專家稱,雖然看起來噁心,但經過鯰魚的二次代謝過程,鯰魚肉是安全的。衛生專家則認為,在惡劣水體中生存的魚,其體內會殘留毒素,無論經過怎樣的高溫烹飪都無法消除,至於這種毒素會被人體吸收多少,是否會危害人體健康,需專業檢測給出答案。

    記者採訪多位水產專家發現,「無害說」僅是理論推斷,尚未進行過科學檢測。

    有市民認為,水產及相關部門應該進行抽檢,以精確的檢測結果,消除群眾的疑慮,讓市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也給鯰魚一個說法。

    走訪

    鯰魚味美價廉

    頗受食客歡迎

    在鄭州的夜市,以鯰魚為食材做成的碳鍋魚、烤魚,因味美、價廉、刺少,頗受食客歡迎。

    市民齊先生特別愛吃碳鍋魚,只要去夜市,就點上一大鍋。前段時間,齊先生在網上看到,鯰魚特別髒,是用動物腐屍、內臟等東西養大的。

    看到帖子後,再吃鯰魚時,齊先生會主動詢問夜市老闆,鯰魚是不是這樣養大的,夜市老闆大都會否認,甚至有老闆說:「俺家養過鯰魚,乾淨得很,根本不吃腐爛變質的肉。」

    市民孟先生說,有一次,他去鄭州一家酒店消費,當服務員掂上來一條活魚,讓大家查看是否鮮活時,孟先生說:「你這不是鯰魚嗎?鯰魚太髒了,我們不吃。」

    服務員卻說:「先生,這不是當地的鯰魚,是一種新品黑魚,你看,它和鯰魚相比,多了一根鬍鬚。」

    孟先生認真看後覺得這「新品黑魚」和鯰魚一模一樣,服務員的「鬍鬚辨別法」,讓孟先生無可奈何。

    一名後廚的師傅告訴記者,廚師大都知道鯰魚是怎麼養出來的,一些上檔次的酒店很少採用鯰魚做食材。但由於鯰魚價格低廉,一些飯店就用鯰魚冒充黑魚肉出售。

    7月13日晚,記者隨機走訪了鄭州的一些攤點,幾乎每個夜市攤位上都有燒烤鯰魚的菜品。當記者問是不是用腐肉餵大的鯰魚時,沒有一個攤主承認。

    在陳寨蔬菜批發市場,一名水產品經營者雖然承認鯰魚愛吃這些死東西,可他認為鯰魚肉並不髒。「莊稼不都是用屎尿上糞長大的,不還照樣吃?」

    目擊

    小村臭魚塘內

    鯰魚爭吃腐屍

    7月12日上午,記者去商丘市郊採訪其他事情未果,在郊區一片小樹林裡轉悠著等人時,突然聞到一股惡臭。順著臭氣發現一個有幾分地大的魚塘,臭氣正是從魚塘中飄出的。魚塘內漂浮著死雞、死狗、動物內臟等腐爛物件,蛆蟲在水面裹成團上下翻滾,一陣陣腥臭味讓人為之作嘔。

    記者準備離開時,一大群鯰魚鑽出水面,頂著腐肉大口吞食、撕扯起來。這時,記者才發現,這些腐屍下面黑乎乎的東西竟然全是鯰魚。由於水體又黑又稠,記者最初沒有看見下面藏著眾多的鯰魚。

    記者多處尋找,也沒有見到魚塘的主人。

    記者上網查詢發現,在全國其他地方,多次發現過用泔水或動物屍體、內臟餵養鯰魚的信息。對此,鄭州牧專張長興教授說:「鯰魚本身就愛吃這種腐爛變質的東西,人工養殖的鯰魚大都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

    河南省水產科研院水產品質量安全研究室周曉林主任說:「安陽湯陰縣也有不少這樣養鯰魚的,都是養雞場的死雞、雞腸子扔到水裡讓鯰魚吃,水都很髒。」

    爭議

    這樣飼養的鯰魚能吃嗎

    毒素會留存在鯰魚體內

    鄭大二附院消化科專家鄭鵬遠副院長說,充斥著腐肉的水體中,肯定存在大量的病菌和毒素等有害物質,這些東西會留在鯰魚的體內。經過高溫烹調,病毒細菌都能被滅絕,但毒素會留存在鯰魚體內。究竟會有多少毒素留在鯰魚體內,都會對人體產生何種影響?「還真不好說,因為目前沒有對此作過化驗檢測。因此在食用鯰魚前,應該把鯰魚放在清水中養一段時間,好讓其把體內的贓物排洩乾淨。」

    鄭鵬遠說,他曾經看過一份資料,說在惡劣水體中生存能力特別強的魚,說明其對水體內的毒素容納量很強,其積累的毒素也會很多。而在惡劣水體中適應力差的魚,只要有少許毒素進入體內就會斃命,也就不會積累太多的有害物質。

    杭州市水產局有關負責人就鯰魚靠腐肉為食,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以泔水或不明死因動物屍體作飼料不可取,魚很容易染上疾病,市民應謹慎食用。

    鯰魚肉

    安全性沒問題

    鄭州牧專教授張興林說,他早就知道鯰魚是這樣養的。鯰魚生存能力特別強,耐缺氧,一般魚不能生存的水體,鯰魚也能存活。雖然鯰魚吃的東西很髒,但經過鯰魚體內的二次轉化後應該沒啥問題,人們主要是心理問題。

    張興林說他從來不吃鯰魚。

    河南省水產科研院總工程師馮建新說,的確有用雞腸、內臟餵養鯰魚的,但也有用飼料餵養的。雖然用肉餵養鯰魚,肉腐爛變質後,會導致水體中的有機氮升高,但就像用大糞給莊稼施肥一樣,這些髒東西經過鯰魚消化系統的分解,從理論推斷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由於這種養殖法比飼料便宜,所以一些養殖戶就這樣餵養鯰魚。

    河南省水產科研院水產品質量安全研究室周曉林認為,鯰魚喜歡腐肉,如果魚塘裡腐爛變質的東西過多,會導致水中氨氮含量高,水環境不好。以前他們曾做過一個項目,讓養殖戶降低魚塘中的氨氮,可這樣會導致成本增加,無人響應。由於鯰魚生命力特別強,儘管在這種汙染的水體中,鯰魚依然能高密度成活。

    周曉林認為,雖然飼養鯰魚的水體汙染嚴重,但這屬於生物汙染,不會對鯰魚肉質有所影響。

    說法

    鯰魚是如何養的

    應讓消費者知道

    鄭州牧專張興林教授說,在歐洲,曾有公司從下水道沉澱物中的微生物內提取蛋白質做成雞飼料,餵雞產蛋,雖然雞蛋沒有安全問題,可消費者獲悉內情後拒絕食用用這種飼料餵養大的雞產的蛋,他們認為這家公司應該將內情提前告知消費者。

    鄭州市消協相關人士認為,消費者享有知情權,當消費者詢問鯰魚養殖情況,知情的商家不應該欺騙消費者,更不應該欺詐消費者。

    追問

    誰來給消費者解疑?

    在這種近似化糞池般的環境中長大的鯰魚,人吃後是否會影響健康?昨天,記者先後採訪了河南省水產科研院、河南省疾控中心、鄭州市環保局、河南省動物衛生監督所等,凡是記者想到的可能於此有所關聯的單位,均未就此作出具有科學實證的結論。

    記者曾就此詢問馮建新:「雖然理論推斷是這樣(鯰魚肉可以吃),但你們是否就此作過檢測,來證明這種水體中養成的鯰魚的確不存在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馮建新說:「我沒有作過,也沒聽說別人作過。」

    當記者表示願意找一條鯰魚,送到河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檢測時,馮建新以不太合適為由,讓記者去別的部門檢測。

    隨後,記者撥打了河南省動物衛生監督所的電話,一工作人員說,他們只負責畜禽等陸地動物的疫病檢測,不檢疫水產品,讓記者問問水產部門。轉了一圈,記者也未能找到檢疫鯰魚的部門。

    「面對群眾質疑的這種養殖方式,也許的確像水產專家說的無害,但面對不少群眾食用的鯰魚,水產及相關部門能否進行抽檢,以精確的檢測結果,消除群眾的種種疑慮呢?」鄭州市民吳先生笑著說,這也需要還鯰魚一個公道,鯰魚不能老處在被懷疑的狀態,而這也不利於鯰魚養殖的發展。

    評論:

    「垃圾鯰魚」「出淤泥而不染」?

    奕鈞

    夜市頗為流行的碳鍋魚和烤魚,用的大都是鯰魚。可當食客大快朵頤之時,可能想不到,這鮮嫩的鯰魚有可能是在蠕動著蛆蟲、漂浮著動物屍體的臭水坑內養成的。對此,衛生專家認為,在惡劣水體中生存的魚,其體內肯定會殘留毒素,無論經過怎樣的高溫烹飪都無法消除。但有水產專家稱,雖然養魚的地方看起來噁心,但經過鯰魚的二次代謝過程,鯰魚肉是安全的。

    衛生專家的說法比較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因為「垃圾鯰魚」與「垃圾豬」有著頗多相似之處:都是以腐爛變質的物品為食,都生活在常人無法想像的惡劣環境中,都因很強的適應能力而有著貌似健康的外表。但是,「垃圾豬」的危害已有定論,腐爛變質食物中的有害物質極易在豬的體內沉積,一旦被人食用會造成巨大的健康威脅,這種肉是萬萬不能吃的。但某水產專家卻對鯰魚作出了「出淤泥而不染」的相反判斷!

    同是專家觀點,搞衛生的與搞水產的卻打了架。要說,這很正常,真相越辯越明,但可惜的是,他們的觀點都是概括性的,沒有提供具體的科學依據,對於消費者或者商家來說,不但不能由此得出吃這種鯰魚是否安全的結論,而且更加困惑。如果停留在這樣的狀態中,無論是對商家還是對消費者,都沒有好處。

    關於「垃圾豬」,《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已有明確規定:不得在垃圾場或者使用垃圾場中的物質飼養畜禽,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不過,對於生活環境驚人相似的「垃圾鯰魚」來說,卻沒有相應的法律來規範——鯰魚既非家禽,亦非家畜,飼養它們是否也應「不得在垃圾場或者使用垃圾場中的物質」,不得而知。耐人尋味的是,在鄭州市早已實施水產品準入制度4年之後,「垃圾鯰魚」何以仍然逍遙自在地「置身法外」?

    2006年3月1日,水產品準入制度正式在鄭州全面實施,由此意味著魚蝦類水產品也將像蔬菜、豬肉一樣,必須檢測合格才能上市銷售。4年時間過去了,隨處可見的「垃圾鯰魚」使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種現實——曾經被市民寄予厚望的水產品準入制度遠未執行到位。當人們還在為這些鯰魚的真正來源而苦苦猜測的時候,這些連供貨商都找不到的三無產品,如何能叫人放心得下?當水產專家七嘴八舌地揣摩,這些鯰魚「理論上應該安全」的時候,這些未經任何檢測的水產品是如何流向市民餐桌的?難道不明真相的市民就該這樣一如既往地扮演「小白鼠」,直到出現事故才能引起相關部門應有的重視?

    信息壁壘的存在,使得普通公眾無法及時了解食品安全的真相,而消除這樣的信息壁壘、確保食品的絕對安全,正是相關職能部門應盡之責。面對令人望而生畏的「垃圾鯰魚」,職能部門不應繼續失語,理應組織更多的專家對此展開積極調查,儘快給出一個權威的說法,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與此同時,還應以此為契機反思標準缺失、監管失範的現狀,從點滴細微之處做起,讓公眾吃上安全的食品。  (記者溫中豪實習生張娜娜文 記者洪波圖)

相關焦點

  • 食用鯰魚養自蛆蟲腐屍臭水溝 專家稱沒事(圖)
    飼養鯰魚的臭水溝飼養鯰魚的臭水溝記者洪波圖   閱讀提示   夜市頗為流行的碳鍋魚和烤魚,用的大都是鯰魚。這鮮嫩的鯰魚有些是在蠕動著蛆蟲、漂浮著動物屍體的臭水坑內養成的,這一幕是記者親眼看到的。   水產專家稱,雖然看起來噁心,但經過鯰魚的二次代謝過程,鯰魚肉是安全的。衛生專家則認為,在惡劣水體中生存的魚,其體內會殘留毒素,無論經過怎樣的高溫烹飪都無法消除,至於這種毒素會被人體吸收多少,是否會危害人體健康,需專業檢測給出答案。
  • 鯰魚為什麼不能吃 吃魚要注意哪些事情
    鯰魚在我們的生活中聽到的應該不少,現在很多人都在說鯰魚不能吃的問題。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鯰魚的名聲這麼臭呢?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鯰魚為什麼不能吃、吃魚要注意什麼以及哪些人不宜吃魚。鯰魚為什麼不能吃鯰魚是雜食性動物,它的主要食物包括是水生昆蟲、有機碎屑等,也吃小魚、鼠類等活物,甚至在吃不飽的時候還會吃同類的屍體。
  • 臭水溝經常發出怪聲,村民把水抽乾後,眾人不淡定了
    臭水溝是一個人人厭棄的地方,不僅臭氣燻天,而且水質不好,要是在臭水溝養魚,估計活不過三天。可是在國外一個小村莊,發生了一件特別奇怪的事情,一群人圍著一條臭水溝看戲,這就讓人疑惑了,一條臭水溝而已,有什麼稀奇的?
  • 世界最臭花朵「屍花」綻放 重達200斤(圖)
    (圖片來源:路透社)     參考消息網7月30日報導 外媒稱,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花——泰坦魔芋(Titan Arum,又稱"屍花")日前在比利時邁澤市植物園盛開    據俄羅斯衛星網7月30日援引比利時《最後一小時報》報導,植物園工作人員介紹稱,屍花花期只有72小時,吸引民眾爭相前往參觀。    報導稱,由於花朵釋放的臭氣介於屍臭和爛魚味,故被稱作"世上最臭的花"。屍花5至10年才開花一次,花朵高1.9米,重約18公斤,整株重量可達100公斤。
  • 臭水溝經常傳出怪聲,於是決定把水給抽乾,引來村民們紛紛圍觀!
    臭水溝經常傳出怪聲,於是決定把水給抽乾,引來村民們紛紛圍觀!在很多地方,都會有著各種各樣的稀奇事情,在一個村子裡面的臭水溝裡面,經常傳出怪聲,於是有人提議將臭水溝裡面的水抽乾,接下來的一幕讓村民震驚了。
  • 有人洪湖釣起十幾斤「醜陋鯰魚」,網友:印度鯰魚吃不得
    ——其中有人稱這是一條「印度鯰魚」,食腐為生,千萬別吃它! 並非是什麼印度鯰魚,而是一種「美國鮰魚」 其實,這是一條外來物種「班真鮰」,也叫「雲斑鮰」,它體短而肥,頭大而扁,長得確實是「醜怪無比」,
  • 臭水溝變風景區 三峽移民村吃上「旅遊飯」
    大約10年前,由於水位漲落對庫岸土壤的侵蝕和衝擊,消落帶臭水溝難以治理。2009年開始,萬州區陸續在長江兩岸消落帶栽植1800餘畝中山杉,極大改善了消落帶的生態環境。消落帶臭水溝已成歷史,改換新顏的大周鎮吸引大量遊客前來遊覽,旺季時單日遊客量可達1萬人次。當地政府積極推進鄉村旅遊項目發展,鄉村旅遊產業蓬勃興起,大周鎮的綠水青山逐漸成了當地老百姓的金山銀山。
  • 廣東男子掉進臭水溝,全身變黑,酷像雕像
    11月21日下午,在廣東雲浮市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位大叔由於駕駛摩託車失控,導致自己和老伴一起掉到路邊的臭水溝裡,由於水溝積水過多渾濁不清,泥濘不堪,摩託車兩人像剛從墨裡撈起來的一樣烏漆嘛黑,大叔大媽秒變非洲人了,還散發著陣陣惡臭。附近的市民看見後,開懷大笑,有網友稱,如果這對夫妻一動不動的話,看去還以為是雕像呢。
  • 成語沆瀣一氣其中沆瀣是指臭水溝還是兩個人名 最近的知識問答還...
    成語沆瀣一氣其中沆瀣是指臭水溝還是兩個人名 最近的知識問答還可以免費送飼料時間:2020-10-08 13:25   來源:閩南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成語沆瀣一氣其中沆瀣是指臭水溝還是兩個人名 最近的知識問答還可以免費送飼料 成語沆瀣一氣是個常用的貶義詞,其中沆瀣是指?
  • 麻雀變鳳凰:臭水溝「翻身」變溼地公園,這樣的景色令人驚豔
    在廣西,有這麼一個地方,曾經是當地的臭水溝,每當你要經過這裡的時候,遠遠的就能聞到一股令人窒息的臭味,簡直是當地人的人間「地獄」。不過經過多年的治理,這裡卻成了另一番美景,變成了人們的娛樂打卡聖地。那考河卻被稱為臭水溝。2014年,南寧市開始整治那考河,採用「一個核心,兩種理念」的城市水環境治理「那考河模式」,該項目是全國首創:以PPP模式為核心、全流域治理理念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為經緯,通過社會資本引入,河道全線截汙,海綿城市技術「造血」,把長6.35公裡的那考河打造成一個生態海綿體。
  • 為什麼很少看見有人養鯰魚?我覺得很好養也好吃?鯰魚很髒嗎?
    因此單純認為鯰魚是食腐魚類是錯誤的認識。2,塘蝨魚:塘蝨魚主要生長在兩廣地區。它的生長速度比土鯰魚要快,塊頭也更大一些,在外表上主要呈現斑紋狀,這是與本土鯰魚最好區分的標誌性特徵。塘蝨魚的生長環境可以比本土鯰魚更加差,可以生活在汙水溝裡面,在攝食習慣上面,它更加喜歡吃死亡的魚蝦以及其他水生生物的屍體,當然也吃活的魚蝦。
  • 臭水溝釣魚抓魚,還當野生魚吃!太臭了
    臭水溝還有人撈魚釣魚,居然還當野生魚一樣吃掉。很多人對於野生魚有一種誤區,認為凡是不是飼養的,都是好的。因為它們是野生的,野生的自然就是好的,營養豐富的,肉質細嫩的。正是這樣的思想引導下,讓很多人走進了誤區,比如對於飼養的魚,認為就是不好的,而不是飼養的,野生環境下的,就是好的魚。
  • 慣偷慌不擇路誤入臭水溝 蘭陵縣警民合力抓現行
    近日,有七次盜竊前科的臨沂郯城縣人田某,在潛入蘭陵縣蘆柞鎮的一村民家中盜竊時被發現,慌不擇路的田某在逃跑時不小心跳進了大路西側的臭水溝,被隨後緊追而來的蘭陵縣蘆柞派出所民警和村民當場抓獲。為了躲避吳某夫婦及村民的追趕,田某慌不擇路跳進村頭大路西側的臭水溝中,被緊追而至的民警和村民一起合力擒獲。  辦案民警經過調取視頻監控以及走訪調查,隨後下午16時許,將田某駕駛的摩託車找到並帶至派出所。面對視頻監控和人證物證,田某對入戶盜竊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經查詢,盜竊嫌疑人田某,男,41歲,系臨沂市郯城縣郯城鎮前小埠村人。
  • 從臭水溝到風景區:三峽移民村的旅遊致富路
    大約10年前,由於水位漲落對庫岸土壤的侵蝕和衝擊,消落帶臭水溝難以治理,是當地老百姓的一塊心病。2009年開始,萬州區陸續在長江兩岸消落帶栽植1800餘畝中山杉,極大改善了消落帶的生態環境。遊客在位於重慶市萬州區大周鎮長江邊的「十裡長廊」遊覽(12月10日攝)。
  • 鯰魚常見的是黑色,為啥這條是粉紅色的?
    有個護膚品的廣告詞叫
  • 鮰魚(江團魚)營養價值、食用與鯰魚的區別
    富含生物小分子膠原蛋白質,是人體補充合成蛋白質的原料,以水溶液的形式貯存於人體組織中,易於吸收,對改善組織營養狀態和加速新陳代謝,抗衰老和美容又療效。鮰魚,味道鮮嫩肥美,而且刺少,是不錯選擇!鮰魚與鯰魚的區別:1,尾巴不同,鯰魚的尾巴是圓扇形的,鮰魚尾巴和普通魚一樣是分叉的又叫"江團"、"肥頭魚"。
  • 「溶洞腐屍案」告破,兇手在瑞安被抓
    8月4日,四川自貢市榮縣警方對外通報稱,27年前震驚榮縣的「溶洞腐屍案」於近日成功告破。在犯罪嫌疑人鄒某某落網近2個月時間裡,經過30餘場審訊,一直拒不承認犯罪事實的鄒某某最終如實供述了自己27年前殺害同鄉莫某某後棄屍溶洞的罪行。指認作案現場。
  • 【龍崗治水記】② 樓下的「臭水溝」成了遛娃好去處 看南約河...
    沿岸有眾多工業區、居民樓,特別是密集的城中村,汙水排放及垃圾入河造成河流水質惡劣,河道環境髒、臭。2016年,南約河還被列入國家建成區黑臭水體。「以前河裡的水都是黑的,河下面都是淤泥,很臭的,垃圾也很多,整個看起來就是個臭水溝,不要說來玩,就是經過這裡人都要捂著鼻子走。」對於過去南約河的景象,居民胡老伯仍然歷歷在目。彼時,還南約水清岸綠已是兩岸居民急切的心願。
  • 從科學的角度看,鯰魚真的是最髒的魚嗎?
    以前,出去吃飯必點的菜之一就是紅燒鯰魚,原因很簡單:好吃不貴。但是,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對相當的反感和排斥,原因就是在網上看到一個在渾濁的魚塘中,鯰魚在吃一些腐爛的動物內臟的情景。從那之後,我有相當一段時間沒有吃鯰魚。而這恰恰也是許多人說:鯰魚是最髒的魚的主要原因。那麼,從科學的角度上看,鯰魚真的是最髒的魚嗎?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男子故意「射殺」流浪小狗,將其扔在臭水溝,卻說是被家人指示
    最近,南卡羅萊納州一名58歲的男子被逮捕並被指控「虐待」動物,因為他開槍打死了一隻無辜的流浪小狗,並將其扔進了一條臭氣燻天的臭水溝裡。據稱,弗洛伊德在射殺了這隻四個月大的小狗後,徑直走到街對面,把它隨意扔進臭水溝裡,且拍了幾張照片。小狗是得罪弗洛伊德了嗎?想必不是的,作為一隻流浪狗,它連親人都來不及,何談得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