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十四年(490)馮太后死,24歲的孝文帝親自掌握了朝政大權。
北魏皇帝跟十九國五胡籍大多數帝王一樣,始終具有部落的遺習,而且從塞北一小塊苦寒局面膨脹到華北平原的龐大領域,君臣們已深感滿意,安於南北對峙的現狀。所以一連四次對南朝劉宋的攻擊,在性質上都是防衛性的,並沒有一統華夏的偉大志向。
直至第七任皇帝拓拔宏即位——他是北魏第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君主,當然受的是純漢化的教育,因為鮮卑沒有文字。這使拓拔宏對漢民族文化,盲目崇拜,認為漢民族一切都是進步的、好的,而他自己鮮卑民族一切都是落伍的、壞的。
因此,為了進一步緩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實現他統一中國的理想,孝文帝在馮太后改革的基礎上,實行了以漢化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
01、遷都洛陽
在實行漢化改革前,孝文帝把都城遷到了洛陽。
北魏前期的都城是平城(今山西大同),當時它在抵禦、進擊柔然、高車,進據中原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但到孝文帝時代,在這裡作為都城已經越來越不適合了。
從政治上說,它不是全國中心地區,不便於統治中原廣大地區;面對著日益嚴重的中原人民起義,它顯得鞭長莫及。
從經濟上說,這裡氣候寒冷,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無漕運之路,經常發生災荒。
從軍事上說,北魏統一北方後,北方柔然、高車等威脅已不嚴重,北魏的戰略方針是向南方發展,要進攻南方,要利用中原的人力物力,這裡作為都城也不合適。
此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孝文帝要放開手腳實行漢化政策,也必須離開平城這個鮮卑貴族守舊派集中的地方。
但是,遷都並不是一 件容易的事。它會觸動在平城有田地財產的鮮卑貴族的切身利益,必然遭到他們強烈反對。孝文帝深知這一點,因此,他為遷
都費了一番心計,不惜使用詐術。
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在朝廷宣布要南伐蕭齊。尚書令元澄(即拓跋澄)不知孝文帝意圖,出來反對,孝文帝大怒,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我大計嗎?"
退朝後,孝文帝向元澄交了底,說:「剛才我發火,是怕你阻礙我的大事。我實話對你說吧,平城從來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十分困難。現在全國不統一,我想遷都洛陽後,進攻南朝,統一中國,你看如何?」元澄恍然大悟,表示積極支持。
這一年秋天,孝文帝親率步兵、騎兵30萬南徵。
北魏此時距開國已107年,漫長的歲月使暮氣已深,貴族們已到了第三代第四代,早習慣於生活的享樂,根本忘了南方還有敵人,更沒有擴張國土的雄心,對這項突如其來的軍事行動,內心充滿畏懼。隊伍好不容易抵達洛陽,又遇連綿大雨,士氣更為低落,都不願再前進。
孝文帝拓拔宏卻恰恰選擇降雨最大的一天,披甲上馬,命繼續前進。親王大臣們圍上來,苦苦請求取消這次進擊。拓拔宏最初拒絕,後來表示讓步,乘機對大家說:「這件事在朝堂上早已決定。現在興師動眾,南下徵討,卻如此不明不白的結束,如何向國人交代。如果你們不願南伐,就遷都洛陽,也可自圓其說。欲遷都者左,不欲遷者右。"
鮮卑貴族大臣們雖不願遷都,但更怕南伐,相繼站到了左邊。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了。
孝文帝派元澄回平城對鮮卑貴族做些說服工作,又命衛尉卿於烈留守平城,命尚書李衝負責洛陽都城的營建工作,自己則到鄴城暫住。
太和十八年(494),他又親自回到平城,對群臣做說服工作。孝文帝說:「王者以四海為家。平城在恆山之北,不宜做帝王之都。我們祖先也常遷都,什翼犍營建盛樂,拓跋珪遷都平城。我們遷都也無不可。」又說:「我遷都洛陽,是為了讓子孫漸漸學會漢人美俗,見識廣博,如果永居住在代北,就會像面對牆壁一樣無知。」
這樣,到下一年(495),平城的文武百官和六宮后妃都遷到了洛陽。為了緩和鮮卑貴族的情緒,孝文帝允許他們一些人冬天居洛陽,夏天回到平城。
02、全盤漢化
遷都以後,孝文帝著手改革鮮卑舊風俗,從各方面積極推行漢化政策。太和十九年(495),在太子行冠禮的儀式後,孝文帝引見大臣,問道:「你們認為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答曰:"願聖政日新。」再問:「你們想聖政的好處僅本身享受,還是要傳之後代?"答曰:"願傳之百世。」
孝文帝說:「既然這樣,我們必須實行改革,你等不得違背。」
接著,孝文帝實行了一系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措施:
第一,改服裝。以漢服代替鮮卑舊服。鮮卑人皆穿夾領短衣窄袖,這是適應騎射的遊牧生活,現在改穿漢人褒衣博帶服裝。在朝廷上,官吏的服裝也仿照南朝的官服。
第二,改語言。太和十九年(495)下詔,不得在朝廷上講鮮卑語。30歲以上的習性已久,不易改變,講鮮卑語不算犯禁。30歲以下要降爵黜官。
第三,改籍貫。遷都後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死後不得歸葬平城,葬於洛陽北邙山。
第四,改姓氏。改鮮卑姓為音近或義近的漢姓;鮮卑的複音姓氏為單音漢姓。如皇族拓跋改為元。因為鮮卑人以「土」為 "拓",土是萬物之元,因而改「元」。又如丘穆陵改為穆、步六孤改為陸、賀賴改為賀、獨孤改為劉等等。《魏書·官氏志》中記載了100多個胡姓改為漢姓。
第五,胡漢通婚。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將漢族第一等士族崔、盧、李、鄭、王五姓之女收為妃嬪,同時又命五個皇弟把前娶的王妃降為姬妾,另娶漢族高門女子。北魏公主或宗女大約也有40多人嫁給漢族高門。
第六,改官制。太和十五年(491),孝文帝大定官品。當時南朝王肅投降到北朝來,幫助孝文帝改革官制。所以新的官制大多與漢魏南朝官制相似。北魏的官制重門下省官,多以門下省的侍中輔政。中書省的中書監令,出納王言,也很重要,尚書省不過是聽命受事而已。
上面這六項措施,都還是好的。但是下面的兩項措施,孝文帝卻作了錯誤的選擇:
第七,建立門閥制度。把五胡十九國時代中受到徹底破壞的士大夫門第制度,用行政力量恢復,並使它跟政治制度結合。在本來等級疏闊的鮮卑人的社會結構中,生硬的製造出新的門第。
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下詔制定門閥制度。鮮卑族除帝室元氏外以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為最高,稱為「國姓」。
漢民族則以郡為單位,每郡選定作官人數最多而官位又最高的姓氏,稱為「郡姓」,最尊貴的有範陽(河北涿州)盧姓、清河(河北清河)崔姓、滎陽(河南滎陽)鄭姓、太原(山西太原)王姓,隴西(甘肅隴西)李姓,共稱「五姓」。
這是最高等級,不授卑官。姓以下稱族。不入姓族的就被排斥在門閥之外。
因此,廣大的被統治的平民,都屬於「庶姓」。「國姓」、「郡姓」有國姓郡姓的門第,這門第代代相傳,成為世家。世家子弟們的唯一出路,就是做官,朝廷官職,永遠被他們掌握。庶姓既沒有門第,更建立不起來世家,天生的是被統治,縱有極大的學識和才能,也只能當低級職員,不能升遷。
有頭腦的一些大臣曾為此跟孝文帝爭論,但他堅持原則:朝廷用人,只問門第,不問才能。
第八,全盤接受儒家學派的禮教。
孝文帝非常欣賞儒家學派的繁文褥節,所以首先改變朝廷的組織架構,皇帝和大臣們的威嚴與日俱增。親王大臣跟部屬,下級官員跟民眾,也日漸隔絕。
其次是婚喪儀式,也跟著複雜不堪,鮮卑人從前死了父母,他可照常供職。漢化之後,他就必須辭職,回家守喪三年。
這兩項是漢文化最糟糕的部分,孝文帝卻把它們當成寶貝。這在實施的初期還看不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北魏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但從歷史的長河來看,必須肯定,孝文帝實行的這一系列漢化政策,積極地推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民族有四個特徵要素: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共同文化和心理素質。
孝文帝遷都洛陽,使大批鮮卑人入居中原,民族地域進一步打破。改語言,使民族的這個重要特徵逐步消失。服飾、風俗、籍貫等改變,有利於民族意識和民族感情的消失,通婚更是造成民族在血統上的混合。這些都大大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
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死,年僅33歲。孝文帝的陵墓在洛陽孟津縣官莊村南邙山之巔。有大小冢各一,大冢為孝文帝陵墓;小冢為文昭皇太后墓,1946年其墓誌在冢內出土,稱「祔葬於高祖長陵之右」。知孝文帝的陵墓稱為長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