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之孝文帝大變革:北魏的遷都與漢化

2021-02-23 歷史聊

太和十四年(490)馮太后死,24歲的孝文帝親自掌握了朝政大權。

北魏皇帝跟十九國五胡籍大多數帝王一樣,始終具有部落的遺習,而且從塞北一小塊苦寒局面膨脹到華北平原的龐大領域,君臣們已深感滿意,安於南北對峙的現狀。所以一連四次對南朝劉宋的攻擊,在性質上都是防衛性的,並沒有一統華夏的偉大志向。

直至第七任皇帝拓拔宏即位——他是北魏第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君主,當然受的是純漢化的教育,因為鮮卑沒有文字。這使拓拔宏對漢民族文化,盲目崇拜,認為漢民族一切都是進步的、好的,而他自己鮮卑民族一切都是落伍的、壞的。

因此,為了進一步緩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實現他統一中國的理想,孝文帝在馮太后改革的基礎上,實行了以漢化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

01、遷都洛陽

在實行漢化改革前,孝文帝把都城遷到了洛陽。

北魏前期的都城是平城(今山西大同),當時它在抵禦、進擊柔然、高車,進據中原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但到孝文帝時代,在這裡作為都城已經越來越不適合了。

從政治上說,它不是全國中心地區,不便於統治中原廣大地區;面對著日益嚴重的中原人民起義,它顯得鞭長莫及。

從經濟上說,這裡氣候寒冷,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無漕運之路,經常發生災荒。

從軍事上說,北魏統一北方後,北方柔然、高車等威脅已不嚴重,北魏的戰略方針是向南方發展,要進攻南方,要利用中原的人力物力,這裡作為都城也不合適。

此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孝文帝要放開手腳實行漢化政策,也必須離開平城這個鮮卑貴族守舊派集中的地方。

但是,遷都並不是一 件容易的事。它會觸動在平城有田地財產的鮮卑貴族的切身利益,必然遭到他們強烈反對。孝文帝深知這一點,因此,他為遷

都費了一番心計,不惜使用詐術。

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在朝廷宣布要南伐蕭齊。尚書令元澄(即拓跋澄)不知孝文帝意圖,出來反對,孝文帝大怒,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我大計嗎?"

退朝後,孝文帝向元澄交了底,說:「剛才我發火,是怕你阻礙我的大事。我實話對你說吧,平城從來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十分困難。現在全國不統一,我想遷都洛陽後,進攻南朝,統一中國,你看如何?」元澄恍然大悟,表示積極支持。

這一年秋天,孝文帝親率步兵、騎兵30萬南徵。

北魏此時距開國已107年,漫長的歲月使暮氣已深,貴族們已到了第三代第四代,早習慣於生活的享樂,根本忘了南方還有敵人,更沒有擴張國土的雄心,對這項突如其來的軍事行動,內心充滿畏懼。隊伍好不容易抵達洛陽,又遇連綿大雨,士氣更為低落,都不願再前進。

孝文帝拓拔宏卻恰恰選擇降雨最大的一天,披甲上馬,命繼續前進。親王大臣們圍上來,苦苦請求取消這次進擊。拓拔宏最初拒絕,後來表示讓步,乘機對大家說:「這件事在朝堂上早已決定。現在興師動眾,南下徵討,卻如此不明不白的結束,如何向國人交代。如果你們不願南伐,就遷都洛陽,也可自圓其說。欲遷都者左,不欲遷者右。"

鮮卑貴族大臣們雖不願遷都,但更怕南伐,相繼站到了左邊。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了。

孝文帝派元澄回平城對鮮卑貴族做些說服工作,又命衛尉卿於烈留守平城,命尚書李衝負責洛陽都城的營建工作,自己則到鄴城暫住。

太和十八年(494),他又親自回到平城,對群臣做說服工作。孝文帝說:「王者以四海為家。平城在恆山之北,不宜做帝王之都。我們祖先也常遷都,什翼犍營建盛樂,拓跋珪遷都平城。我們遷都也無不可。」又說:「我遷都洛陽,是為了讓子孫漸漸學會漢人美俗,見識廣博,如果永居住在代北,就會像面對牆壁一樣無知。」

這樣,到下一年(495),平城的文武百官和六宮后妃都遷到了洛陽。為了緩和鮮卑貴族的情緒,孝文帝允許他們一些人冬天居洛陽,夏天回到平城。

02、全盤漢化

遷都以後,孝文帝著手改革鮮卑舊風俗,從各方面積極推行漢化政策。太和十九年(495),在太子行冠禮的儀式後,孝文帝引見大臣,問道:「你們認為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答曰:"願聖政日新。」再問:「你們想聖政的好處僅本身享受,還是要傳之後代?"答曰:"願傳之百世。」

孝文帝說:「既然這樣,我們必須實行改革,你等不得違背。」

接著,孝文帝實行了一系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措施:

第一,改服裝。以漢服代替鮮卑舊服。鮮卑人皆穿夾領短衣窄袖,這是適應騎射的遊牧生活,現在改穿漢人褒衣博帶服裝。在朝廷上,官吏的服裝也仿照南朝的官服。

第二,改語言。太和十九年(495)下詔,不得在朝廷上講鮮卑語。30歲以上的習性已久,不易改變,講鮮卑語不算犯禁。30歲以下要降爵黜官。

第三,改籍貫。遷都後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死後不得歸葬平城,葬於洛陽北邙山。

第四,改姓氏。改鮮卑姓為音近或義近的漢姓;鮮卑的複音姓氏為單音漢姓。如皇族拓跋改為元。因為鮮卑人以「土」為 "拓",土是萬物之元,因而改「元」。又如丘穆陵改為穆、步六孤改為陸、賀賴改為賀、獨孤改為劉等等。《魏書·官氏志》中記載了100多個胡姓改為漢姓。

第五,胡漢通婚。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將漢族第一等士族崔、盧、李、鄭、王五姓之女收為妃嬪,同時又命五個皇弟把前娶的王妃降為姬妾,另娶漢族高門女子。北魏公主或宗女大約也有40多人嫁給漢族高門。

第六,改官制。太和十五年(491),孝文帝大定官品。當時南朝王肅投降到北朝來,幫助孝文帝改革官制。所以新的官制大多與漢魏南朝官制相似。北魏的官制重門下省官,多以門下省的侍中輔政。中書省的中書監令,出納王言,也很重要,尚書省不過是聽命受事而已。

上面這六項措施,都還是好的。但是下面的兩項措施,孝文帝卻作了錯誤的選擇:

第七,建立門閥制度。把五胡十九國時代中受到徹底破壞的士大夫門第制度,用行政力量恢復,並使它跟政治制度結合。在本來等級疏闊的鮮卑人的社會結構中,生硬的製造出新的門第。

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下詔制定門閥制度。鮮卑族除帝室元氏外以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為最高,稱為「國姓」。

漢民族則以郡為單位,每郡選定作官人數最多而官位又最高的姓氏,稱為「郡姓」,最尊貴的有範陽(河北涿州)盧姓、清河(河北清河)崔姓、滎陽(河南滎陽)鄭姓、太原(山西太原)王姓,隴西(甘肅隴西)李姓,共稱「五姓」。

這是最高等級,不授卑官。姓以下稱族。不入姓族的就被排斥在門閥之外。

因此,廣大的被統治的平民,都屬於「庶姓」。「國姓」、「郡姓」有國姓郡姓的門第,這門第代代相傳,成為世家。世家子弟們的唯一出路,就是做官,朝廷官職,永遠被他們掌握。庶姓既沒有門第,更建立不起來世家,天生的是被統治,縱有極大的學識和才能,也只能當低級職員,不能升遷。

有頭腦的一些大臣曾為此跟孝文帝爭論,但他堅持原則:朝廷用人,只問門第,不問才能。

第八,全盤接受儒家學派的禮教。

孝文帝非常欣賞儒家學派的繁文褥節,所以首先改變朝廷的組織架構,皇帝和大臣們的威嚴與日俱增。親王大臣跟部屬,下級官員跟民眾,也日漸隔絕。

其次是婚喪儀式,也跟著複雜不堪,鮮卑人從前死了父母,他可照常供職。漢化之後,他就必須辭職,回家守喪三年。

這兩項是漢文化最糟糕的部分,孝文帝卻把它們當成寶貝。這在實施的初期還看不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北魏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但從歷史的長河來看,必須肯定,孝文帝實行的這一系列漢化政策,積極地推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民族有四個特徵要素: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共同文化和心理素質。

孝文帝遷都洛陽,使大批鮮卑人入居中原,民族地域進一步打破。改語言,使民族的這個重要特徵逐步消失。服飾、風俗、籍貫等改變,有利於民族意識和民族感情的消失,通婚更是造成民族在血統上的混合。這些都大大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

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死,年僅33歲。孝文帝的陵墓在洛陽孟津縣官莊村南邙山之巔。有大小冢各一,大冢為孝文帝陵墓;小冢為文昭皇太后墓,1946年其墓誌在冢內出土,稱「祔葬於高祖長陵之右」。知孝文帝的陵墓稱為長陵。

相關焦點

  •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全盤漢化
    孝文帝的改革大刀闊斧,這不僅是一場制度性的變革,更是要改變鮮卑人的精神面貌,使得遊牧民族完全融入到中原農耕文明中來。為了有效的推進漢化改革,鞏固北魏政權的統治,孝文帝先從改變一些落後的風俗入手。  為了實現全盤漢化的改革,孝文帝決定把首都從鮮卑人居多數的平城(山西大同)遷到南方六百公裡外,漢民族居多數的洛陽。
  • 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滅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成功還是失敗?
    其中孝文帝當權時實行了全面的漢化改革,為北魏的國力提升及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然後,孝文帝改革後僅僅35年,北魏就滅亡了,難道是北魏全盤漢化造成了國家的滅亡嗎?馮太后是孝文帝漢化改革的「第一推手」提起孝文帝改革,不能不提起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孝文帝的祖母馮太后。這位馮太后乃皇族之女,南北朝時,馮跋建立北燕政權,馮太后乃遼西郡公馮朗之女,身份尊貴。
  •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主要原因!
    孝文帝遷都恐怕大臣反對,因而是通過假意的南伐來實現的。公元493年,孝文帝召集群臣議論南伐事宜,群臣都不贊成,但不敢開口、任城王澄站出來反對,孝文帝大怒,厲聲喝斥任城王:「國家是我的,任城王你想破壞眾人的意志嗎?」任城王對答道:「國家雖是你的,但我是國家之臣,看到國家即將出現危險,我怎能不說!」雙方爭執不下,於是孝文帝宣布退朝。
  •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將鮮卑族溶入中華民族的血液
    面對諸多矛盾與問題,北魏統治者馮太后和孝文帝意識到:要想鞏固統治,就必須改弦更張。加之孝文帝有四分之一的漢族血統,從小蒙馮太后「躬親撫養」,深受漢文化的薰陶,更加堅定了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的決心。    孝文帝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入手推行漢化政策。政治方面的舉措有:整頓吏治、變革稅制、頒俸祿制、改革官制、遷都洛陽。
  • 「胡虜無百年之運」: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漢化導致的鮮卑文化的消失!
    史學家曾言「胡虜無百年之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就深刻地詮釋了這句話。北魏由鮮卑族建立,北魏第六位皇帝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小便接受儒家思想文化薰陶的北魏皇帝,自魏孝文帝開始全面漢化改革,最終讓鮮卑民族和文化消失在漫漫歷史長河中。
  • 一代賢主:北魏孝文帝崇尚中華文化 力推鮮卑族漢化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時北魏的第七個皇帝。他在歷史上留下的最為引人注目的事跡就是推行漢化,學習漢民族的禮儀制度。北魏是由鮮卑族的拓跋部落建立的。拓跋部最初在東北大興安嶺北端東麓一帶活動,過著遊牧生活。西晉末年,拓跋部分為三部。
  • 韜晦顧問第27篇: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
    「守孝三年」雖是華夏漢人的傳統習俗,但守孝之事也成為孝文帝推進漢化改革的又一手段。公元490年,馮太后病逝,24歲的孝文帝開始獨立親政,首先自己實行儒家守孝三年的「孝禮」,以便告慰嫡祖母馮太后的在天之靈。而那些守舊的拓跋貴族們則認為:以「儒家漢制」為禮法,則是對鮮卑傳統文化的踐踏,因此極力反對孝文帝的此種做法。
  • 從北魏孝文帝漢化看中華文明的魅力
    追溯到南北朝時代,那是社會大動蕩但也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特殊時期。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發生在這個時期。公元439年,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皇帝拓跋宏是一個中原文化的超級粉絲。當了皇帝以後,拓跋宏開始了改革進程。所謂的改革,就是漢化,什麼都學中原的。從政治制度,到經濟管理,連衣著,髮型都學漢人的。
  • 歷史上的10月13日:北魏孝文帝出生,回看其漢化改革
    467年——北魏孝文帝出生。這一年,是南朝宋泰始三年,北魏天安二年、皇興元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姓拓跋氏,北魏第七位皇帝,五歲即位,祖母馮太后臨朝執政,進行系列改革。頒布新律令,廢除北魏初年的酷刑。 孝文帝漢化最重要的措施是遷都洛陽。平城偏北地寒,風沙常起,地理位置不利於統治中原。493年五月,他宣稱要伐南朝,計劃在南伐途中造成遷都的既成事實。八月率領百官從平城出發南伐,九月底抵達洛陽。時值深秋,陰雨連綿,大軍就地休息待命。
  • 北魏孝文帝長陵
    「大冢」高約30米,直徑60米,為北魏孝文帝長陵。「小冢」高約23米,直徑35米,系北魏文昭皇太后陵。官莊村原名官冢村,正因村東南有「大小冢」而得名。官莊一詞源於《宋史•食貨》記載,「除繼承五代官田外,凡牧地之可耕者,江河灘田,海灘泥田,以及檢括民田……隨時設置官莊。」《清史稿•食貨志一》記載:「初設官莊,以近畿民來歸者為莊頭,給繩地,一繩四十二畝……皆領於內務府。」
  • 江左典制之北輸——北魏孝文帝對南朝文化十分崇敬,引進文物典制
    孝文帝漢化前, 北魏前一輪較大規模學習江左典制的運動, 發生在魏太武帝拓跋燾時。燾對江南文化懷有欽羨之情, 據《魏書·毛修之傳》, 修之為南朝俘將, 「能為南人飲食, 手自煎調, 多所適意」, 燾喜其飲食, 以修之為太官令。更重要的是, 太武帝一度重用河北清河崔氏代表人物崔浩總攬大權, 力行漢化改革。
  • 北魏孝文帝——拓跋弘
    469年二月,北魏定貧富三等輸租之法,每等分三品。三品輸平城,中三品輸別州,下三品輸本州。迂青州、齊州之民至平城,又派使臣與宋修好。467年秋八月,北魏鑄造大佛像,高43尺,共享銅10萬斤,黃金600斤,同時奪取下邳。470年。
  • 北魏孝文帝禮佛圖
    —523年浮雕以孝文帝為中心,形成前簇後擁的禮佛行進隊列。畫面構圖嚴謹,錯落有致且和諧統一,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1500年前,北魏皇室貴族崇尚佛教,列隊禮佛的恢宏場面,是北魏社會宗教生活的生動再現,更是佛教造像漢化的代表之作、當之無愧的國寶。
  • 一生都在改革中度過的皇帝,聰慧寬仁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他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後來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改拓跋為元姓。元宏5歲即登基,但是朝政權一直掌握在馮太后手中。直到他24歲時,才真正開始親政,從此開始了他得改革生涯,「俸祿制」「均田制」「遷都洛陽」「學習漢文化」,這些變化使得北魏從一個落後的奴隸制國家,成功變形為封建制國家。進一步促進了漢民族和鮮卑族的融合,同時也加速了北方很多少數民族的漢化。讓他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得到迅速的發展。元宏的父親拓跋弘當時對當皇帝沒有了興趣,於是就把皇位傳給元宏。
  • 北魏孝文帝欲遷都河南,奈何鮮卑舊族卻死活不肯答應,結果如何?
    封建社會的每次改革其實都是一次保守勢力和改革勢力之間的較量,而中國有一次改革卻是一次少數民族主動向漢族靠攏的過程,那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 【專題】鮮卑漢化與北魏書法之變 | 劉濤
    孝文帝元宏遷洛之前的493年,也到洛陽「觀石經」,他的漢化程度很深。《魏書·高祖紀》記載,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486)以後詔冊,皆帝之文也。」
  • 北魏孝文帝的悲哀:一代雄主治得了天下,卻治不了出軌的皇后
    生於皇興元年(公元467年)八月,3歲時被立為皇太子,5歲時,獻文帝退位自稱太上皇,把皇帝之位禪讓給了他。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六月,馮太后毒死獻文帝,臨朝稱制,當時拓跋宏年方10歲。 一代雄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拓跋宏在剛被立為太子時,按照子貴母死之制,馮太后賜死了他的親生母親李氏,還誅戮了李氏全族。
  • 北魏:南北朝時最為強大的皇朝,為何未能一統天下
    均田制促進了北魏農業的恢復與發展,使得北魏國力繼續蒸蒸日上。太和十四年(490年),馮太后去世,孝文帝得以親政。孝文帝繼續推行漢化,同時加大漢化力度。為了減輕改革阻力,孝文帝將都城由平城遷往洛陽,同時改用漢姓,說漢語,穿漢服,與漢族通婚,祭拜孔子,使得北魏的漢化程度大大加深,經濟與文化得到很大發展,鮮卑族逐漸融入漢族。
  • 史上最痴情的皇帝,一生都在改革中度過,聰慧寬仁的北魏孝文帝
    史上最痴情的皇帝,一生都在改革中度過,聰慧寬仁的北魏孝文帝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封建帝王個個三宮六院,后妃成群,所以他們薄情寡義,冷血無情,其實也不盡然,也有專情的,北魏孝文帝元宏就是一個,而且北魏孝文帝在改革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著與守舊勢力的鬥爭,北魏鮮卑貴族中守舊勢力很大,這些鮮卑貴族與舊的奴隸制和畜牧經濟相聯繫
  • 歷史解謎|突如其來的遷都:孝文帝去洛陽前,發生了什麼?
    當時許多鮮卑貴族雖不願內遷,但更畏懼南伐,故只得相從,不敢再提出異議,遂定遷都大計。這就是改變中國進程的孝文帝遷都,孝文帝遷都是北朝「漢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他改變了北魏。關於孝文帝的遷都,按史書記載好像他親政以後就一直在秘密籌劃的,然後到南徵的時候就恰好水到渠成,順勢就推行下去。今人研究孝文帝遷都,都是著眼於遷都之後的漢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