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他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後來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改拓跋為元姓。元宏5歲即登基,但是朝政權一直掌握在馮太后手中。直到他24歲時,才真正開始親政,從此開始了他得改革生涯,「俸祿制」「均田制」「遷都洛陽」「學習漢文化」,這些變化使得北魏從一個落後的奴隸制國家,成功變形為封建制國家。進一步促進了漢民族和鮮卑族的融合,同時也加速了北方很多少數民族的漢化。讓他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得到迅速的發展。
元宏的父親拓跋弘當時對當皇帝沒有了興趣,於是就把皇位傳給元宏。但是元宏小小年紀就懂得拒絕,他說:「我還如此小,對於國家大事什麼都不懂,怎麼能夠代替父皇大人此等大任呢?」獻文帝感慨道:「小小年紀就如此懂事,將來一定能夠治理好國家。」退位後的拓跋弘並沒有完全遠離朝政,很多國家的軍政大事還是的他做主。但是沒過多久,他就去世了,於是太后馮氏聽政。馮氏很注重元宏的教育,元宏本身也十分勤奮努力,很快就掌握了深厚的漢文化知識,這為他以後的改革有著很大的幫助。同時這一段時期,馮太后也指導元宏助力國家大事。
元宏18歲這一年,在太皇太后的協助下,他開始實行第一次改革,頒布「俸祿制」。北魏自從建國以來,就不實行官員俸祿制。在朝為官的朝臣的經濟來源在戰爭中靠掠奪,在戰爭過後就貪汙百姓的,這使得官員和人民的關係越來越惡劣。北魏的低洼能夠察覺到這個問題,於是開始對貪汙現象進行整頓。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孝文帝頒布施行「俸祿制」。官員的收入就靠朝廷供給,不允許搶奪百姓的。為了表達孝文帝的改革決心,他下令殺死了反抗這次改革措施的貴族40餘人。在這種情況下,北魏的政治一時之間變得很清明。
在這次改革之中,除了頒布「俸祿制」,孝文帝還頒布了「均田制」。所謂的均田制就是承認土地私有制,不許地主擁有過多的土地,霸佔土地。改革規定無論是男子和女子都有資格獲得土地,凡是男子可獲得露地40畝,桑田20畝,婦女可以獲得露田20畝。這樣就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很多人都回歸在農業方面,北魏的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
元宏24歲這一年,馮太后去世,他真正掌握政權,開始親政。一直崇尚漢文化的他打算進一步進行改革。當時北魏都城在平城,屬於軍事重地。但是中原地區的洛陽,這個地方漢文化繁榮,經濟發達,位置也相對居中,是新國都的最佳位置。但是貿然遷居,一定會有很多貴族不同意。於是他就假借南攻大規模向南出發,軍隊達到洛陽的時候,整整下了一個月的雨,大臣們本來就不同意南攻,於是就都勸孝文帝。
孝文帝一看時機到了,於是就和大家說:「我們大規模南遷,如果什麼勝利都沒取得,就突然回去,一定會被別人取笑。不如我們就此遷都到洛陽怎麼樣。」大家一聽可以不南攻,就只好表示同意。同時派人開始在洛陽修建宮殿,再派人去勸說留在平城的貴族,遷都一事得以解決。
遷都成功以後,孝文帝考慮到鮮卑族和漢族的一些差別,為了讓兩個民族更快的融合,他下令頒布一系列改革措施。不允許說鮮卑貴族說鮮卑話,只準說漢語。不準穿鮮卑貴族穿鮮卑的衣服,只準穿漢服。可以和漢族通婚。實行漢族的一系列律法政策,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等等。
這一切都得以順利實施,北魏從以前落後的奴隸制社會轉型成為封建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大力發展。但是同時,一些鮮卑貴族不滿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於是大家結合在一起,開始造反。這時的孝文帝,手攬大權,軍事力量也雄厚,手下還有很多有能力的大將。於是很快便平息了這場叛變,更加鞏固了孝文帝的地位。
另外,孝文帝還有一個夢想就是統一天下。所以他連年都要出徵,導致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在率軍南徵途中,舟車勞頓,一病不起,竟然去世。一顆閃亮的星星就此隕滅。但是他為北魏做出的貢獻並沒有因他離開而離開。他打下的堅實的基礎,使得他後來的子孫順利的治理北魏,使北魏朝著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這樣一位成功改革的君主,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常見,所以值得當今很多的年輕人們去學習,去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