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在改革中度過的皇帝,聰慧寬仁北魏孝文帝

2021-02-08 一縷陽光zuo

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他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後來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改拓跋為元姓。元宏5歲即登基,但是朝政權一直掌握在馮太后手中。直到他24歲時,才真正開始親政,從此開始了他得改革生涯,「俸祿制」「均田制」「遷都洛陽」「學習漢文化」,這些變化使得北魏從一個落後的奴隸制國家,成功變形為封建制國家。進一步促進了漢民族和鮮卑族的融合,同時也加速了北方很多少數民族的漢化。讓他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得到迅速的發展。

元宏的父親拓跋弘當時對當皇帝沒有了興趣,於是就把皇位傳給元宏。但是元宏小小年紀就懂得拒絕,他說:「我還如此小,對於國家大事什麼都不懂,怎麼能夠代替父皇大人此等大任呢?」獻文帝感慨道:「小小年紀就如此懂事,將來一定能夠治理好國家。」退位後的拓跋弘並沒有完全遠離朝政,很多國家的軍政大事還是的他做主。但是沒過多久,他就去世了,於是太后馮氏聽政。馮氏很注重元宏的教育,元宏本身也十分勤奮努力,很快就掌握了深厚的漢文化知識,這為他以後的改革有著很大的幫助。同時這一段時期,馮太后也指導元宏助力國家大事。

元宏18歲這一年,在太皇太后的協助下,他開始實行第一次改革,頒布「俸祿制」。北魏自從建國以來,就不實行官員俸祿制。在朝為官的朝臣的經濟來源在戰爭中靠掠奪,在戰爭過後就貪汙百姓的,這使得官員和人民的關係越來越惡劣。北魏的低洼能夠察覺到這個問題,於是開始對貪汙現象進行整頓。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孝文帝頒布施行「俸祿制」。官員的收入就靠朝廷供給,不允許搶奪百姓的。為了表達孝文帝的改革決心,他下令殺死了反抗這次改革措施的貴族40餘人。在這種情況下,北魏的政治一時之間變得很清明。

在這次改革之中,除了頒布「俸祿制」,孝文帝還頒布了「均田制」。所謂的均田制就是承認土地私有制,不許地主擁有過多的土地,霸佔土地。改革規定無論是男子和女子都有資格獲得土地,凡是男子可獲得露地40畝,桑田20畝,婦女可以獲得露田20畝。這樣就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很多人都回歸在農業方面,北魏的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

元宏24歲這一年,馮太后去世,他真正掌握政權,開始親政。一直崇尚漢文化的他打算進一步進行改革。當時北魏都城在平城,屬於軍事重地。但是中原地區的洛陽,這個地方漢文化繁榮,經濟發達,位置也相對居中,是新國都的最佳位置。但是貿然遷居,一定會有很多貴族不同意。於是他就假借南攻大規模向南出發,軍隊達到洛陽的時候,整整下了一個月的雨,大臣們本來就不同意南攻,於是就都勸孝文帝。

孝文帝一看時機到了,於是就和大家說:「我們大規模南遷,如果什麼勝利都沒取得,就突然回去,一定會被別人取笑。不如我們就此遷都到洛陽怎麼樣。」大家一聽可以不南攻,就只好表示同意。同時派人開始在洛陽修建宮殿,再派人去勸說留在平城的貴族,遷都一事得以解決。

遷都成功以後,孝文帝考慮到鮮卑族和漢族的一些差別,為了讓兩個民族更快的融合,他下令頒布一系列改革措施。不允許說鮮卑貴族說鮮卑話,只準說漢語。不準穿鮮卑貴族穿鮮卑的衣服,只準穿漢服。可以和漢族通婚。實行漢族的一系列律法政策,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等等。

這一切都得以順利實施,北魏從以前落後的奴隸制社會轉型成為封建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大力發展。但是同時,一些鮮卑貴族不滿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於是大家結合在一起,開始造反。這時的孝文帝,手攬大權,軍事力量也雄厚,手下還有很多有能力的大將。於是很快便平息了這場叛變,更加鞏固了孝文帝的地位。

另外,孝文帝還有一個夢想就是統一天下。所以他連年都要出徵,導致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在率軍南徵途中,舟車勞頓,一病不起,竟然去世。一顆閃亮的星星就此隕滅。但是他為北魏做出的貢獻並沒有因他離開而離開。他打下的堅實的基礎,使得他後來的子孫順利的治理北魏,使北魏朝著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這樣一位成功改革的君主,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常見,所以值得當今很多的年輕人們去學習,去借鑑。

相關焦點

  • 史上最痴情的皇帝,一生都在改革中度過,聰慧寬仁的北魏孝文帝
    史上最痴情的皇帝,一生都在改革中度過,聰慧寬仁的北魏孝文帝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封建帝王個個三宮六院,后妃成群,所以他們薄情寡義,冷血無情,其實也不盡然,也有專情的,北魏孝文帝元宏就是一個,而且北魏孝文帝在改革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著與守舊勢力的鬥爭,北魏鮮卑貴族中守舊勢力很大,這些鮮卑貴族與舊的奴隸制和畜牧經濟相聯繫
  • 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滅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成功還是失敗?
    其中孝文帝當權時實行了全面的漢化改革,為北魏的國力提升及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然後,孝文帝改革後僅僅35年,北魏就滅亡了,難道是北魏全盤漢化造成了國家的滅亡嗎?後嫁與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冊封為皇后。文成帝拓跋浚與李氏生的孩子拓跋弘被立為太子,按照當時「子立母死」的習俗,李氏被賜死,撫養拓跋弘的重任便落到馮氏的身上。馮氏與文成帝度過了將近十年的美好日子,「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卻英年早逝,年僅25歲。年僅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由於獻文帝歲數小,皇太后馮氏垂簾聽政,開始了她在北魏馳騁數十年的政治生涯。
  • 北魏孝文帝——拓跋弘
    從拓跋珪登國建立在平城(大同市東北)的386年起到398年,登北魏皇帝位及409年11月被殺,共在位23年,是北魏開創韁土奠定北魏政權的第一位皇帝。北魏時期共有十三位皇帝(廢帝在內)共146年,在位最長的除開拓韁土的第一位道武帝拓跋珪,就是太武帝拓跋燾在位29年。其次是孝文帝拓跋宏在位18年,拓跋宏是一位既懦弱,又勇於改進,既孝順又有建樹的一位北魏皇帝。
  • 北魏孝文帝長陵
    「大冢」高約30米,直徑60米,為北魏孝文帝長陵。「小冢」高約23米,直徑35米,系北魏文昭皇太后陵。官莊村原名官冢村,正因村東南有「大小冢」而得名。官莊一詞源於《宋史•食貨》記載,「除繼承五代官田外,凡牧地之可耕者,江河灘田,海灘泥田,以及檢括民田……隨時設置官莊。」《清史稿•食貨志一》記載:「初設官莊,以近畿民來歸者為莊頭,給繩地,一繩四十二畝……皆領於內務府。」
  • 韜晦顧問第27篇: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
    公元450年7月,三朝忠臣崔浩及其家族,還有與崔浩聯姻的各北方望族,甚至其門生弟子都慘遭太武帝人治法令的趕盡殺絕。被連坐處死者多達300餘人!史稱「國史之獄」。拓跋燾本想通過撰寫《史書》而為自己在北魏漢化改革中的政績歌功頌德。但最終卻為了平息鮮卑朝中權貴們的怒火而殘殺了北方漢人望族…更加激化了鮮卑和漢人間的矛盾。
  •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全盤漢化
    孝文帝的改革大刀闊斧,這不僅是一場制度性的變革,更是要改變鮮卑人的精神面貌,使得遊牧民族完全融入到中原農耕文明中來。為了有效的推進漢化改革,鞏固北魏政權的統治,孝文帝先從改變一些落後的風俗入手。  為了實現全盤漢化的改革,孝文帝決定把首都從鮮卑人居多數的平城(山西大同)遷到南方六百公裡外,漢民族居多數的洛陽。
  •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將鮮卑族溶入中華民族的血液
    在中國的歷史上,實行漢化者大有人在,而決心堅定、措施徹底的統治者當屬北魏的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公元467年-公元499年),本姓「拓跋」,後改姓「元」,是北魏的第六任皇帝,是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拓跋氏是鮮卑族中相對落後的一支,在入主中原以前,過著遊牧生活,保持著血緣群體組織形式,處在奴隸制階段,進入中原之後,開始以中原之主自視,努力建立正統地位。
  • 從北魏孝文帝漢化看中華文明的魅力
    實際上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形成過程,都能體現中華文明的強大吸附力和生命力。歷史上以黃河,長江流域的中原板塊為代表的文明在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地侵擾中,自覺不自覺地同化了北方少數民族,形成了包容性和多樣性兼具的大中華文明。 追溯到南北朝時代,那是社會大動蕩但也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特殊時期。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 北魏孝文帝禮佛圖
    —523年浮雕以孝文帝為中心,形成前簇後擁的禮佛行進隊列。北魏孝文帝禮佛圖所在的龍門賓陽洞,是宣武帝為紀念父母孝文皇帝和文昭皇后,為他們祈求冥福而特別鑿造的。洞壁兩側有四層大型浮雕群共十八組,其中自下而上第三層北邊的皇帝禮佛圖和南邊的皇后禮佛圖合稱「帝後禮佛圖」,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禮佛的情景,是整個浮雕群像的中心和最精彩的部分。
  • 一代賢主:北魏孝文帝崇尚中華文化 力推鮮卑族漢化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時北魏的第七個皇帝。他在歷史上留下的最為引人注目的事跡就是推行漢化,學習漢民族的禮儀制度。北魏是由鮮卑族的拓跋部落建立的。拓跋部最初在東北大興安嶺北端東麓一帶活動,過著遊牧生活。西晉末年,拓跋部分為三部。
  • 南北朝之孝文帝大變革:北魏的遷都與漢化
    太和十四年(490)馮太后死,24歲的孝文帝親自掌握了朝政大權。北魏皇帝跟十九國五胡籍大多數帝王一樣,始終具有部落的遺習,而且從塞北一小塊苦寒局面膨脹到華北平原的龐大領域,君臣們已深感滿意,安於南北對峙的現狀。所以一連四次對南朝劉宋的攻擊,在性質上都是防衛性的,並沒有一統華夏的偉大志向。
  •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主要原因!
    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公元471年即皇帝位,他在位期間,進彳行一系列緩和社會矛盾的改革。改革首先從吏治著手。北魏初年,各級官吏沒有正式俸祿,由官吏自行向農民徵稅,使一些不法者得以漁利,致使階級矛盾激化,反魏起義不斷發生。公元482年,正式頒布俸祿之制,規定了各級官吏的俸祿標準,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者處死。
  • 歷史上的10月13日:北魏孝文帝出生,回看其漢化改革
    467年——北魏孝文帝出生。這一年,是南朝宋泰始三年,北魏天安二年、皇興元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姓拓跋氏,北魏第七位皇帝,五歲即位,祖母馮太后臨朝執政,進行系列改革。在漢族士人支持下,孝文帝立即著手改革鮮卑舊俗,全面推行漢化。他認為「衣冠髮飾」是文明開化的重要標誌,下詔禁止士民胡服,鮮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數民族一律改穿漢服,百官改著漢官朝服,不允許「伊洛之下復有披髮之人」。孝文帝推行漢語文字態度堅決。寵臣李衝說,天下語言很多,皇帝說的語言,就是正統。
  • 北魏孝文帝的服飾改革——雲想衣裳系列
    北朝時期的服飾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一改騎馬民族服裝樣式,而逐漸被各種典雅寬鬆的漢族衣冠代替。
  • 「胡虜無百年之運」: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漢化導致的鮮卑文化的消失!
    史學家曾言「胡虜無百年之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就深刻地詮釋了這句話。北魏由鮮卑族建立,北魏第六位皇帝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小便接受儒家思想文化薰陶的北魏皇帝,自魏孝文帝開始全面漢化改革,最終讓鮮卑民族和文化消失在漫漫歷史長河中。
  • 知古鑑今 | 孝文帝以吏治助改革
    這是一場任務極為繁重、過程極為艱難的改革,但它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實現了王朝中興。能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孝文帝抓住了怎樣的改革關鍵點呢? 急速轉型 北魏是南北朝中北朝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氏建立。拓跋氏屬鮮卑族,原來居住在今黑龍江、嫩江流域的大興安嶺附近,過著遊牧生活。
  • 北魏孝文帝的悲哀:一代雄主治得了天下,卻治不了出軌的皇后
    生於皇興元年(公元467年)八月,3歲時被立為皇太子,5歲時,獻文帝退位自稱太上皇,把皇帝之位禪讓給了他。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六月,馮太后毒死獻文帝,臨朝稱制,當時拓跋宏年方10歲。 一代雄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拓跋宏在剛被立為太子時,按照子貴母死之制,馮太后賜死了他的親生母親李氏,還誅戮了李氏全族。
  • 北魏孝文帝欲遷都河南,奈何鮮卑舊族卻死活不肯答應,結果如何?
    封建社會的每次改革其實都是一次保守勢力和改革勢力之間的較量,而中國有一次改革卻是一次少數民族主動向漢族靠攏的過程,那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 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孝文帝皇后忠貞不渝的愛情
    我們先從北魏皇帝孝文帝講起,如果說北魏這個外族政權中哪個皇帝最得漢人心,那麼毫無疑問就是北魏孝文皇帝,談起北魏這位明君就不得不說他的漢化改革,也因為漢化改革的緣故,他收復了整個北魏漢人的人心。然而這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卻對愛情十分的嚮往,也有過幾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本篇文章就來分析北魏孝文皇帝、馮潤、高菩薩之間纏綿愛情。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即世祖拓跋燾)的孫子,拓跋晃長子,北魏孝文帝的祖父。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簡介 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北魏獻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在位465年-471年)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皇帝。是文成帝拓跋濬長子。456年被立為太子,465年繼位。他崇文重教,興學輕賦,喜玄好佛。469年就將襁褓中的長子立為太子。皇興五年(471年)傳位於太子拓跋宏,自為太上皇,專心信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