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源於中國。據考古發現,早在6000多年前浙江餘姚一帶就開始種植茶葉,這也是人類迄今為止最早關於茶葉的發現。幾千年來,中國人對於茶葉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懷。從種茶、制茶、泡茶再到品茶,有著獨特流程,也成就了中國的茶文化。悠久的茶葉歷史,也形成了國內眾多的名茶。這其中福建武夷山巖茶,從茶葉的口感、名氣以及價格,都算得上是茶葉中的翹楚。
武夷山,地處福建省和江西省的交界處,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武夷山脈總面積達1000平方公裡,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地、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擁有2500多種植物物種和5000種野生動物),同時也是中國著名的避暑勝地和旅遊風景區。(拍攝於福建武夷山。)
武夷山主體由白堊紀晚期的紅色砂礫巖形成的丹霞地貌,地質主要是震旦系的變質巖系,中生代的火山巖、花崗巖和碎屑巖。武夷山四季分明,氣候溫潤,雨量充分。在巖壑之間的少許巖泥中生長出來的武夷山巖茶,生命力頑強,也成就了武夷山巖茶的獨特韻味。
茶,吸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精華。因此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山巒、不同的巖層孕育出了不同的武夷山巖茶品種,即使是同一品種茶樹,種在不同的地方,也會產生不同的茶韻味,這就是武夷山巖茶「巖巖有茶,茶各有名」的由來。
在武夷山巖茶眾多品種中,最出名、也是被外人熟知的還得數大紅袍。其外形條索且緊實,色澤綠褐且鮮潤,衝泡後湯色橙黃且明亮,香氣馥鬱且帶有蘭花香,巖韻明顯。具有甘、活 、清、香等特點,為武夷巖茶中的上品。
說到大紅袍這個名字的來歷,當地還流傳著一段故事。明朝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一個名叫丁顯上的舉子上京趕考,哪知剛到武夷山時突然患病,腹痛難忍。這個時候,一位於永樂禪寺的和尚用武夷山的茶葉給他泡了碗茶,喝下後病馬上就好了,丁顯上才得以繼續上路,臨走時和尚還特意送了他一些茶葉。
後來,丁顯上考上了狀元。有一次遇到皇后病了,百醫不見效,丁顯上隨即呈獻上了茶葉,皇后喝了以後身體真的恢復了,皇帝見狀大喜,問茶葉的出處。得知後,御賜紅袍一件,命他親自前往武夷山九龍窠(kē)將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從此得名「大紅袍」。而且明太祖朱元璋還派人對茶樹進行看管,每年採制的茶葉全部進貢。從明朝開始,大紅袍成為了皇家專享的貢茶。
如今,在福建武夷山大紅袍景區內的九龍窠陡峭的崖壁上,長著四叢六株大紅袍茶樹,被稱為「大紅袍母樹」。這六棵看著很普通茶樹,有時候甚至覺得像雜草,但它卻已有360多年的樹齡,可以說是無價之寶。1998年,大紅袍母樹產的20克茶葉賣到了19.8萬元,2005元更是拍出20.8萬的天價。
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當地政府曾派兵守護這幾個棵樹。新中國成立後,一直有專人24小時看管。為了更好的保護這六棵母樹,決定從2006年起不再採摘大紅袍母樹茶葉,並為這六棵母樹投保一億人民幣。
武夷山這六棵大紅袍母樹其被重視的程度與價值,已不亞於安徽黃山的迎客松。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作為武夷山景區的名片,每天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只為一睹這傳說中的天價茶樹,也是遊客來武夷山必到的打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