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是一家
很多時候,相同姓氏的人第一次見面打招呼,經常會用「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來作為開場白。但是事實真的如同這句話一樣嗎?了解完真相後,好尷尬,即便同姓也有可能不是一家!
尋根聖地"山西洪洞大槐樹"
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國家,所以很多家族還一直保留著興修家譜的習慣。很多時候尋根問祖,家譜、族譜就成為了重要的宗親血脈線索憑證,但是往往很多時候,就是這些信息容易給人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誤導。
尋根認祖
家譜的傳承,寓意著中國對「認祖」這個傳統文化的認同。但是家譜的傳承,卻並不代表家譜中的信息一定就是百分之百準確的事。清朝的時候,就有很多人為了能夠攀附權貴,故意請人篡改家譜,把自己和一些社會名流之士強行扯上關係。認為只要能夠和名門望族搭邊,就一定能夠讓家譜「光宗耀祖」。而到了近代,因為一些歷史原因,導致很多家族的家譜丟失。一些斷譜的家族想要續譜,就光憑一些並不完整的信息,對家譜進行「刻意拼湊」。如此一來,家譜提供的信息自然就成為了一件有待考究的事情。
家譜一度和國史、方志被譽為為「中國歷史三大文獻」,但是我們從家譜的信息傳承來看,似乎也可以看得出國史和方志,也有很多「問題」。所以「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句話,以後還是要少用的好。
網際網路家譜
現在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慢慢地改變了很多人的思維。信息化的數據比對,至少在有限的真實信息資源裡面是很難造假的。國家推動家譜數位化、信息化,所以很多的國家圖書館也會把收藏的家譜信息公開,滿足更多人對家譜文化的了解和研究。等真正的網際網路家譜普及了,到時候再來尋根問祖,認親的準確度會要高很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