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熟悉的玉溪回來了 我們熱愛的都還在
伴隨疫情防控形勢的穩定,小廟街的人氣逐漸回歸。
農貿市場裡消費的人漸多。
美佳華商業廣場,LANO蘭諾的店員在接待客人。
淘寶街有更熱烈的煙火氣,剛走進就撞見一個煙霧繚繞的世界。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繁華的城市慢下了腳步。而今,伴隨防控形勢的積極變化,一切又逐漸回歸:菜市場裡,時鮮果蔬、肉蛋水禽供應穩定,顧客盈門;商場裡,美發美甲、衣服鞋帽的消費慢慢熱起來;美食街上,燒烤、串串、小龍蝦迎來熱情食客……冷冷清清的街市開始變得熱鬧喧囂,空空蕩蕩的大街又見車水馬龍。
復工復產,復業復市,城市按下「播放鍵」,那個熟悉的玉溪又回來了。還好,我們熱愛的都還在。
菜市場:市民搶「鮮」消費見暖
3月26日上午9點,撫仙路鳳凰農貿市場。
葉子上還掛著水珠的菜早早擺滿攤位,活蹦亂跳的魚遊動在水池裡,豬、牛、雞、鴨分類砍好陳列在案臺上,還有糕點、米線、服裝等攤點分布在市場的每個角落。正值每日的購買高峰,市場裡雖然沒有像以往一樣人聲鼎沸,但也有不少人在買菜、買肉、買水果。
「豌豆多少錢一斤?」「兩塊五——今早才摘的,新鮮呢!」「少點,稱兩斤。」
「香蕉哪點呢?」「漠沙呢。」「稱點來。」
王阿姨家住附近,她在市場裡轉了一圈,買了兩把香椿。「我天天都來逛,家裡樣樣都有,今天就來買點香椿。兩塊一把,前幾天三四塊,現在便宜了。」她告訴記者。
據市場管理人員龔翠萍介紹,鳳凰農貿市場疫情期間一直沒關過門,但也有不少商戶暫停營業。現在,200多個攤位雖然還沒全部復市,但也恢復了不少。「年後十多天是最冷清的時候,前個星期開始熱鬧了。」龔翠萍說。
幾乎同時段的窯頭集貿市場則是另一番光景。
窯頭集貿市場是玉溪市區規模最大的菜市場,也是兼具批發功能的綜合性市場。上午9點40分,市場上買菜的人不多,但商戶們同樣在忙碌著。海鮮批發部門口,店員提出一大兜凍品,老闆跟在身後叮囑:「快送去!」一輛電動車一下「滑」到豆製品攤位前,車上的小夥子催促:「老闆,稱十斤油豆腐!」
「基本都開門了。」窯頭集貿市場辦公室主任李佳說,「只不過很多商戶的貨都是供餐館的,所以現在還是有點受影響。」
記者還走訪了中心城區其他幾家較大規模的菜市場,如紫藝新型農貿市場、葫蘆園商貿城,復業情況和鳳凰農貿市場、窯頭集貿市場差不多,市民消費情況也接近往常。
疫情防控前期,一些菜販把菜攤擺到了微信群、朋友圈。而今,防控形勢向好,這些「賣菜群」還在,消費的人群也還在。
3月25日上午,菜販賈雲霞把菜價和圖片發到小區買菜群裡,隨後有人點單。「娃娃白2斤、黃瓜2個、萵筍2斤、魚腥草1把、金針菇1包、番茄2個、青菜1斤、白色豆芽1斤、紅色菜辣椒小的2個、南瓜1斤,謝謝。」幾分鐘後,賈雲霞開好收款單,發到群裡:「好了,馬上送到。」很多人都習慣甚至喜愛上了線上買菜這種消費方式。「方便啊。」市民李女士說,「不用去菜市場,有人送到家。」
窯頭集貿市場正在醞釀推出線上商場。「以生鮮配送為主,也有帶消費者進果園的特殊項目。」李佳說。
菜市場是城市民生消費的晴雨表,而今,線上線下都見暖,玉溪人生活「元氣」的恢復可見一斑。
商場:「美麗消費」人氣漸佳
2月10日開門,截至3月25日,70多家商戶,除電影院、培訓機構等人員密集性經營場所外,其他都已正常營業,這就是美佳華商業廣場目前的情況。
3月25日,不是周末,商場裡的顧客不算多,但是也有人氣,幾乎每家店裡都有顧客在購物或閒逛。
下午4點左右,一對小情侶走進「LANO蘭諾」,停留在飾品的櫥窗前。女生對著鏡子試戴項鍊和耳環,男生在一旁當參謀。兩人說說笑笑挑選了大概十多分鐘,最終買下了400多元的飾品。「近2000塊了,還可以。」接待他們的店員伍明豔說,這是截至下午4點她當天的個人業績。
「NOME」也不斷有人進店。這是商場裡業績較好的一家,線下實體店一直有開單,線上,即其自建的會員群裡每天也有十多單的業績。而今,情況好轉,銷售量也隨之繼續上升。「現在到店消費的已經有100多單了。」店員對記者說。
商場裡各家店的具體情況不一,但據商場方統計,2月至3月,人流量有明顯上升,情況確實有所好轉。「2月10日那天,有200多個人進商場,很多還是去超市的。」商場行政經理賀劍萍先是笑著自嘲,而後提起3月的情況面色又緩,「現在好些了,周末的時候大概有三四千的人流量。」
小廟街是玉溪人最為熟悉的商業街區。疫情之下,大多數商戶自發關店,整個街區冷清至極。而今,一切熱鬧逐漸回歸。
3月25日,記者站在小廟街的正中心——風鈴作響的文星閣下,目之所及,整個商業街區的人流量還未完全恢復到以往水平,但是一些商鋪,尤其是飲品店幾乎滿座。此外,服裝店掛出了春款上新的招牌,美發美甲店不時有年輕姑娘走進去,一幕幕都是熟悉的場景。
林安南的「kk工作室」是去年10月開業的。新店,生意啟動不易,但因為其美睫、美甲手藝不錯,開業後工作室每個月都有上萬元的進帳,年前那個月,流水更是近兩萬元。但隨著疫情來襲,好生意就此暫停。「幾乎關了一個月的門。」林安南告訴記者,「2月底,確定情況比較穩定了才恢復營業。」一開門就有顧客盈門:開始是補種睫毛的售後維護,而後就來了新單,美睫、美甲加上文眉,乃至新進代理的小飾品銷售等。「3月的流水到現在近萬了。」她邊說邊點頭:「還行。」
美食街:街頭煙火迎來熱情食客
美食,是疫情來襲宅在家中的人們最「牽腸掛肚」的念想。堂食不開放,外賣不敢點,且店家也多不營業,很多人雖然自己在家動手變身為「專業廚師」,但心裡依然掛著街頭煙火、玉溪味道。於是,幾乎每個人的朋友圈都能看到這樣的話:疫情結束後,火鍋、奶茶、燒烤……一個都不放過。
3月26日傍晚,聶耳文化美食城。熱鬧自然是不復往常,但是路邊的車走了又來,車位一直沒閒過。外賣小哥也急急忙忙地穿梭在街上,接單、送貨,再接單,再送去,周而復始。
紅茂燒烤從下午6點開始營業,到8點時,不算外賣,都已做了幾桌生意。「我們主要是賣燒烤,但也有人連晚飯一塊吃了。」老闆武正禮說,而後指指店門口:「比如那桌。」記者走過去一看,兩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正在用餐,炒飯、烤翅、烤肉等,盤子擺了滿滿一桌。「好久沒來,什麼都想吃,所以今晚點得有點多。」其中一個笑著對記者說。
淘寶街有更熱烈的煙火氣。3月28日晚上8點,記者剛走進這條夜市街,就撞見一個煙霧繚繞的世界:炭烤生蠔、包燒米線、傣味乾巴在炭上烤得火熱;小龍蝦、冒菜、甩手粑粑,鍋裡、案板上,烹得正香;還有炒米線、炒卷粉、炒飯,爐火一開,香氣四溢。
王俊松鐵板魷魚一直有食客在等待。洗淨的魷魚一串串穿好放到滾燙的鐵板上,刀鏟往下用力一摁,白煙升起,而後撒上佐料,煎炒片刻,香氣撲面而來。旁邊烤爐裡同時旋轉烘烤著幾排雞腿和鴨腿,醬色,油往外冒,看著就讓人垂涎欲滴。「生意可以,比年前差一點,但也差不多。」老闆笑呵呵地說。
鐵板魷魚對面,五顏六色的缽仔糕攤位前也時時有人駐足。「兩塊錢一個,要幾個?」老闆章秀寶問。對方是一家四口,小孩點單,大人開錢,小工用竹籤把缽仔糕從陶碗裡挑出來,遞過去。「平時一晚能賣七八十個,現在生意好的時候也差不多。」當記者問起這段時間生意如何,章秀寶先如是回答,然後豎起四個手指說:「這條街上總共有四個賣缽仔糕的,競爭大啊!」話題的重點忽然偏離了方向,夜市,仿佛又回到了往常。生意、同行,章秀寶又寥寥說了下自己的情況,最後下了定論:差不多,還可以。
評 論
正常「播放」模式的玉溪最美
青菜、肉蛋、水產品,火鍋、冒菜、小龍蝦,理髮店、早點鋪、燒烤攤,衣服、飾品、鞋……從舌尖到腳尖,從白天到夜晚,聽著耳邊傳來熟悉的叫賣聲、招呼聲,會發現我們腳下的這座城市正重啟正常播放模式,漸漸復甦,久違的熱鬧喧囂終於回歸。
這樣的玉溪,最美。
車水馬龍、喧囂熱鬧不只是生計,不只是熱鬧繁華的場景,更是一座城市的生命,是每一個市民割捨不掉、念念不忘的習以為常,是民眾最直接、最能強烈感受到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毫無疑問,疫情的持續對各地的消費造成了較大衝擊,讓城市一度按下了「慢播鍵」甚至「暫停鍵」。但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時間停擺。在當前疫情防控持續向好,各種風險隱患仍然存在的形勢下,一方面要不麻痺、不厭戰、不鬆勁,毫不放鬆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則要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復工復產、復業復市不能誤時,且必須抓緊抓好。
消費是生產的目的,是各行各業復工復產、復業復市的動力,只有恢復原本的消費,才能恢復原來的生活,才能讓生活更加美好。事關民生保障的菜市場、商超、美食城等,是城市繁華程度的一項指標,也是體現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其合理有序復業顯得尤為緊迫。
春暖必會花開。玉溪的農貿市場、商場、美食城等,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既是人們美好生活的關鍵要素,更關聯到人們的生存之道,事關社會發展和百姓生計。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這些業態的有序恢復,不僅更好地滿足著群眾日常生產生活需要,更全力推動著城市常態化運行。接下來,需要繼續加強政策服務與引導,達到消費惠民、消費利商,讓商家安心經營、市民放心消費。通過大家一起努力,持續激發商貿服務業生機和活力,儘快讓消費熱起來,和諧有序的市場就能讓城市全面恢復生機、更加具有活力,也能讓正常生活有序回歸併更加美好。(寒柏 計丕華)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