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戲、聽戲、改戲詞:毛主席是個大戲迷

2020-12-17 劉絕糧

毛主席有著極為廣泛的興趣愛好,除了醉心詩詞、書法、遊泳外,還喜歡看戲,這個愛好伴隨了他一生。

毛主席唱京劇《逍遙津》

毛主席不僅喜歡聽戲,還會唱戲,這不是空穴來風的想當然,而是的確唱過京劇《逍遙津》。

那是在1961年,毛主席在上海過五一國際勞動節,當時他請上海的工作人員吃飯,飯後他說:「看來你們的飯量都不小,為了幫助消化,我來唱一段京劇助興。」接著他就唱了一段高慶奎的《逍遙津》。

高慶奎是誰呢?又為什麼唱《逍遙津》呢?

高慶奎(1890—1942)是京劇「四大鬚生」之一,是京劇高派老生的創始人,其代表劇目是「三斬一碰」、《逍遙津》、《哭秦庭》。早在1949年時毛主席就曾聽過高慶奎嫡傳弟子李和曾的戲,並評價其「高亢激昂,熱情奔放」。

京劇《四郎探母》(

(高派代表劇目有「三斬一碰」和「三斬一探」兩種說法,包括《斬黃袍》、《斬馬謖》、《轅門斬子》、《碰碑》或《四郎探母》。)

這並不是毛主席唯一一次唱戲,他還曾唱過《草船借箭》《空城計》等三國折子戲,可見他對於三國題材還是很喜歡的。

毛主席聽戲

毛主席能唱戲,就是從聽戲來的;他曾聽過很多劇種的戲,包括京劇、崑曲、豫劇、河北梆子、晉劇、湘劇、越劇、粵劇、楚劇、秦腔、錫劇、祁劇、潮劇、採茶戲、高甲戲等等,還保存了很多唱片。

主席聽戲的時間也很長,並非是建國之後才開始的,只不過建國之後環境更穩定,他也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

在戰爭年代,毛主席也藉助聽戲放鬆心情,除了高慶奎的《逍遙津》,馬連良《借東風》、言菊朋《臥龍弔孝》、譚富英《失空斬》等戲也都喜歡,可見主席在眾多行當中最喜歡生行,後來主席自己唱戲也是選的鬚生戲。

要說毛主席聽戲,可以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各劇種名角兒的戲,他基本都聽過。

其中最有深意的當屬早在1945年重慶談判時期,蔣介石三次邀請毛主席看的戲。三次邀請,主席去了兩次,根據主席自己說,第一次(9月5日)看的是《法門寺》,第二次(10月8日晚)看的是《十三妹》,兩次皆由厲家班演出。

毛主席很專心地看了這些戲,回到延安時還曾對阿甲(後來「樣板戲」《紅燈記》的編劇)說國民黨統治區的技術水平是比咱們高一些,但是藝術水平卻遠不如咱們。

毛主席愛聽家鄉戲

毛主席是湖南人,故而對家鄉的戲曲有著獨特的感情,湘劇、花鼓戲、皮影戲、木偶戲都使他倍感親切。

韶山毛主席像

喜愛湘劇的都知道《生死牌》,而「生死牌」這個名字就是毛主席起的,其原名叫「三女搶板」,這個劇後來拍成了戲曲電影。

毛主席曾多次停留湖南,和那裡的文藝工作者進行了深入的交流,1974年10月,毛主席回到家鄉湖南,他在長沙待了114天。

在這期間,他觀看了很多湘劇、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甚至一些很久沒有重排的劇目也重新登上了舞臺,《劉海砍樵》、《討學錢》、《蘇三起解》、《哭碑林》、《御果園》、《劉唐下書》、《劉海戲金蟾》、《小姑賢》等戲都看過。

在觀看被批為「毒草」的《園丁之歌》時,他還說這是一處好戲,並帶頭為演員們鼓掌,這件事開了1975年的文藝政策調整的先聲。

毛主席改過的戲

毛主席看過很多戲曲,對很多戲提出過建議,最著名的如給京劇《沙家浜》定名,提出結尾的方式,為《智取威虎山》改詞兒。

毛主席對戲曲中的細節極為注意,這一點可以從他與譚富英的兩件事看出來。

《空城計》是京劇中很著名的戲,主席發現譚富英扮演的諸葛亮是戴朝珠的。

朝珠在明朝就是佛珠,清朝的皇帝賞賜給官員,也就稱之為「朝珠」;朝珠是清朝的,諸葛亮是漢朝的,三國時期,佛教還沒有傳入我國,何來佛珠?故而戲臺上的諸葛亮是不應該戴朝珠的。

毛主席和演諸葛亮的譚富英說起過這個問題,當初譚富英的爺爺譚鑫培進宮唱戲時被賞了朝珠,他不敢不戴;譚鑫培是伶界大王,他一戴別人就爭相效仿,就形成了風氣。譚富英後來再演諸葛亮就不戴朝珠了。

譚富英

一次毛主席看譚富英和裘盛戎演的《捉放曹》,唱詞中有「休流淚來免悲傷,忠孝二字掛心旁,同心協力把業創,凌煙閣上把名揚」,熟悉歷史的他又發現了臺詞上的瑕疵。

凌煙閣是唐太宗時期的,三國故事唱出了凌煙閣,不合適。在和譚富英、裘盛戎商議之後,這句唱詞改為「匡扶漢室把名揚」,直到現在依舊如此唱。譚富英後來提到這些事時,對毛主席的細心都非常敬佩。

唱戲、聽戲、改戲詞,毛主席是個大戲迷!

相關焦點

  • 從聽戲到看戲——由看傳統呂劇想到的
    王漢喜、未婚妻、嫂子三個演員,表演都很到位。全劇也有四、五十分鐘,結束時演員謝幕,觀眾也都報以熱烈的掌聲。《借年》劇照之二走,聽戲去!自看了這場傳統呂劇後,我的腦海裡一直迴響著另一種聲音——兒時的聲音!一場呂劇,喚醒了我兒時的記憶。
  • 冬日暖陽下,來小鎮掏個耳朵,聽出小戲,喝壺大茶!
    連續幾天的陰雨天過後,終於被陽光撞了個滿懷,光影從牆面簷角的一邊緩慢移到另一邊,一切都是暖洋洋、懶洋洋、慢悠悠的,街上的人手拿個烤紅薯,又或許剛吃了碗熱餛飩、湯麵……吃飽了得找點樂子啊。平常到了周末,臺上唱戲,臺下採耳,那真是妙極!
  • 「半路夫妻」患難與共12載,丈夫病房為絕症妻子唱戲不離不棄
    近日,一對患難與共12年的「半路夫妻」引發關注,在一家醫院病房內,時常傳出唱戲聲,令很多過往患者和家屬們駐足觀看,現場拍攝的視頻中顯示,病房內,一名女性坐在病床,其丈夫則在床前伴唱逗女子開心,整個過程兩人四目相對,男子在唱戲時面部表情和手勢動作非常到位,像是一名有多年唱戲經驗的表演者,二人看上去十分甜蜜。
  • 馬步青在蘭州聽戲,看上一位漂亮的有夫之婦,花7000大洋奪愛成功
    娶了6個老婆,有3個是唱戲的。正房馬氏;二老婆姓韓,是父親馬福祥一個結拜兄弟的妻子,丈夫去世後,因為與馬鴻逵年齡相當,兩人便走到了一起;三姨太康小雲,是戲子出身;四姨太劉慕俠,1899年生於北京前門外西柳樹井,也是個是唱戲的;五姨太鄒德一文化最高,是大學生;六姨太趙蘭香又是唱京戲的。馬鴻逵不但愛在戲園子裡聽戲,把在家裡也組織「戲班子」。
  • 慈禧聽戲:演員唱「最毒莫過婦人心」被暴打
    這,自然苦煞了替她唱戲的那班伶人。 因為慈禧是屬羊的,所以《變羊記》、《蘇武牧羊》、《龍女牧羊》等劇目名稱裡帶「羊」字的戲一律不能唱,每一句唱詞中也不準出現「羊」字。當時慣演的劇目《玉堂春》裡有一句:「蘇三此去好有一比,好比那羊入虎口有去無還。」為了避開「羊」字,伶人陳德霖在供奉內廷的時候只得改唱:「好比那魚兒落網有去無還。」
  • 毛主席與王平將軍二三事
    毛主席為他改名字   王平參加革命初期叫王惟允。當時的連長餘均是廣東人,每次連隊點名他都將王惟允喊成「王翁翁」,不知道是餘連長不認識「惟允」這兩個字,還是由於廣東口音,反正每次喊「王翁翁」時王平就知道是喊自己,大家也知道是在喊他,隨即便是哄堂大笑,鬧得大家都不好意思,王平的心裡也很不得勁兒。於是餘連長和王平商量要改個好聽的名字。
  • 唱戲丟了烏紗帽:伶隱汪笑儂佚事
    當曹操逼他上馬時三個「走」字,將萬分懊悔、無奈同行之神情完全逼出,演得極為認真,傳遍了內外行,大家當做佳話,卻也傳到御史耳中。  也是合該有事,他次年應禮部之試不第,應大挑卻選上了知縣,分省山東。他在志得意滿之餘,娶了一妾,準備走馬南行,與新姨太太同赴任所,卻不道惹上禍事,兩罪並發,而落個削職,永不敘用。
  • 毛主席學英語,為啥有個單詞總說錯?你一定會讀
    毛主席學英語?對。一點都不奇怪。當年的知識分子可都是外語高手呢。周總理,留學日本、法國;鄧小平,留學法國、蘇聯;朱德,留學德國、蘇聯,英法德日俄語、他們都是行家。毛主席沒有出去留學,但對國際語言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 打卡美麗鄉村--繁峙伯強|這個村子是毛主席給改的名!
    1948年,毛主席路居此地,親自將「壩牆」改名為「伯強」。將壩改為伯,既取霸的音,又取伯的義,在古漢語裡是第一老大的意思,意為人民是老大;把牆改為強,意為人民強大。院落南方西面3間是毛主席休息的地方,夜深人靜氣溫下降時,毛主席就在炕上辦公,《再克洛陽後給洛陽前線指揮部的電報》等5篇光輝文獻就在這裡誕生。    再往裡走,是隨從人員的住所。
  • 章回小說家張恨水:聽戲、看戲……對京劇那是真愛啊
    章回小說家張恨水:聽戲、看戲……對京劇那是真愛啊 2020-10-22 15:22:02 張恨水喜歡聽戲、看戲,也會拉胡琴,能替人伴奏,還善於向名家學習,民國時期多次以票友身份粉墨登場,客串表演,是名副其實的京劇發燒友。  1919年,24歲的張恨水初到北平,寄寓在歙縣會館,對面的江西會館經常舉辦堂會,這給他帶來了不少「蹭戲」機會。他曾著文回顧這段經歷:「大抵夜間十一二鍾,酒宴早罷,賀客暫稀,於是峨冠博服,從車馬中從容步入……及入戲場,則豪竹哀絲,好戲方登場。
  • 理髮師回憶:毛主席的經典「大背頭」髮型是如何設計的
    毛主席標準照。資料圖 我是在1958年下半年正式調到毛主席身邊工作的,當專職理髮員。 會議結束後,毛主席的秘書羅光祿馬上把我接到主席下榻的武漢東湖賓館,這時我正式成為毛主席的專職理髮師。 第二天我去給主席理髮,我的心情突然有點緊張,我深知自己手中的刀剪的分量,這畢竟是在給主席理髮啊。如果理不好,將會影響主席的光輝形象。主席好像是看出了我的心思,和藹地說:「小錢,你先坐一會兒。」
  • 毛主席評價漢武帝:雄才大略,但是有三個缺點
    在這個評價中,毛主席既肯定了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又對漢武帝晚年頒布「罪己詔」的勇氣和做法讚賞有加。1965年3月,毛主席在與工作人員交談時,又說:「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漢武帝是第一個頒布《罪己詔》的皇帝,這個罪己效應對後世影響是很大的。」另外,就是毛主席那首著名的《沁園春·雪》,也提到了漢武帝,寫下了「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的詞句。
  • 他是毛主席的警衛員,一直跟在毛主席身邊,後來當了中將!
    在戰爭年代,有很多人都建立了非常出色的功績,但是名氣卻不是那麼大,今天要介紹的韓偉就是這樣,他曾經在葉挺的麾下當兵,後來又在秋收起義中有了非常出色的表現,後來一人身兼數職,連毛主席都非常信任他。不過因為他在建國以後,只被授予了中將的軍銜,因此有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
  • 開國上將王平:功勳卓著名將風範 毛主席親自幫其改名
    而「王平」這個名字還是他請毛主席幫忙改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王平,本名王惟允,1907年生人,是湖北省陽新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的孩子。王平家境非常貧困,兄弟姐妹六人中他排行最末。出生後不久,他的兩個哥哥因病夭折,三個姐姐都送別人家做了童養媳。王平不滿周歲時,母親病故了,父親只好把大姐從婆家叫回照顧他。
  • 給毛主席當阿爾巴尼亞語翻譯
    給毛主席當阿爾巴尼亞語翻譯毛主席聽後很高興,鄭重地向馬爾科說:「謝謝你們為我們培養了人才。」毛主席這番話,暗含著中國黨和國家主席對一個只有百餘萬人口的小國的尊重。馬爾科當即激動地說,他們珍視毛主席的這句話,將立即匯報給阿最高領導人。  主席幫我解圍  給毛主席當翻譯,有難亦有易。最初碰到的「難」是「自找」的———因為在偉人面前感到緊張,導致「肚裡有,嘴裡倒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