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有著極為廣泛的興趣愛好,除了醉心詩詞、書法、遊泳外,還喜歡看戲,這個愛好伴隨了他一生。
毛主席唱京劇《逍遙津》
毛主席不僅喜歡聽戲,還會唱戲,這不是空穴來風的想當然,而是的確唱過京劇《逍遙津》。
那是在1961年,毛主席在上海過五一國際勞動節,當時他請上海的工作人員吃飯,飯後他說:「看來你們的飯量都不小,為了幫助消化,我來唱一段京劇助興。」接著他就唱了一段高慶奎的《逍遙津》。
高慶奎是誰呢?又為什麼唱《逍遙津》呢?
高慶奎(1890—1942)是京劇「四大鬚生」之一,是京劇高派老生的創始人,其代表劇目是「三斬一碰」、《逍遙津》、《哭秦庭》。早在1949年時毛主席就曾聽過高慶奎嫡傳弟子李和曾的戲,並評價其「高亢激昂,熱情奔放」。
(高派代表劇目有「三斬一碰」和「三斬一探」兩種說法,包括《斬黃袍》、《斬馬謖》、《轅門斬子》、《碰碑》或《四郎探母》。)
這並不是毛主席唯一一次唱戲,他還曾唱過《草船借箭》《空城計》等三國折子戲,可見他對於三國題材還是很喜歡的。
毛主席聽戲
毛主席能唱戲,就是從聽戲來的;他曾聽過很多劇種的戲,包括京劇、崑曲、豫劇、河北梆子、晉劇、湘劇、越劇、粵劇、楚劇、秦腔、錫劇、祁劇、潮劇、採茶戲、高甲戲等等,還保存了很多唱片。
主席聽戲的時間也很長,並非是建國之後才開始的,只不過建國之後環境更穩定,他也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
在戰爭年代,毛主席也藉助聽戲放鬆心情,除了高慶奎的《逍遙津》,馬連良《借東風》、言菊朋《臥龍弔孝》、譚富英《失空斬》等戲也都喜歡,可見主席在眾多行當中最喜歡生行,後來主席自己唱戲也是選的鬚生戲。
要說毛主席聽戲,可以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各劇種名角兒的戲,他基本都聽過。
其中最有深意的當屬早在1945年重慶談判時期,蔣介石三次邀請毛主席看的戲。三次邀請,主席去了兩次,根據主席自己說,第一次(9月5日)看的是《法門寺》,第二次(10月8日晚)看的是《十三妹》,兩次皆由厲家班演出。
毛主席很專心地看了這些戲,回到延安時還曾對阿甲(後來「樣板戲」《紅燈記》的編劇)說國民黨統治區的技術水平是比咱們高一些,但是藝術水平卻遠不如咱們。
毛主席愛聽家鄉戲
毛主席是湖南人,故而對家鄉的戲曲有著獨特的感情,湘劇、花鼓戲、皮影戲、木偶戲都使他倍感親切。
喜愛湘劇的都知道《生死牌》,而「生死牌」這個名字就是毛主席起的,其原名叫「三女搶板」,這個劇後來拍成了戲曲電影。
毛主席曾多次停留湖南,和那裡的文藝工作者進行了深入的交流,1974年10月,毛主席回到家鄉湖南,他在長沙待了114天。
在這期間,他觀看了很多湘劇、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甚至一些很久沒有重排的劇目也重新登上了舞臺,《劉海砍樵》、《討學錢》、《蘇三起解》、《哭碑林》、《御果園》、《劉唐下書》、《劉海戲金蟾》、《小姑賢》等戲都看過。
在觀看被批為「毒草」的《園丁之歌》時,他還說這是一處好戲,並帶頭為演員們鼓掌,這件事開了1975年的文藝政策調整的先聲。
毛主席改過的戲
毛主席看過很多戲曲,對很多戲提出過建議,最著名的如給京劇《沙家浜》定名,提出結尾的方式,為《智取威虎山》改詞兒。
毛主席對戲曲中的細節極為注意,這一點可以從他與譚富英的兩件事看出來。
《空城計》是京劇中很著名的戲,主席發現譚富英扮演的諸葛亮是戴朝珠的。
朝珠在明朝就是佛珠,清朝的皇帝賞賜給官員,也就稱之為「朝珠」;朝珠是清朝的,諸葛亮是漢朝的,三國時期,佛教還沒有傳入我國,何來佛珠?故而戲臺上的諸葛亮是不應該戴朝珠的。
毛主席和演諸葛亮的譚富英說起過這個問題,當初譚富英的爺爺譚鑫培進宮唱戲時被賞了朝珠,他不敢不戴;譚鑫培是伶界大王,他一戴別人就爭相效仿,就形成了風氣。譚富英後來再演諸葛亮就不戴朝珠了。
一次毛主席看譚富英和裘盛戎演的《捉放曹》,唱詞中有「休流淚來免悲傷,忠孝二字掛心旁,同心協力把業創,凌煙閣上把名揚」,熟悉歷史的他又發現了臺詞上的瑕疵。
凌煙閣是唐太宗時期的,三國故事唱出了凌煙閣,不合適。在和譚富英、裘盛戎商議之後,這句唱詞改為「匡扶漢室把名揚」,直到現在依舊如此唱。譚富英後來提到這些事時,對毛主席的細心都非常敬佩。
唱戲、聽戲、改戲詞,毛主席是個大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