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賓:抗戰中一盞學術明燈

2021-02-19 大河報河之洲


正當殷墟考古方興未艾之時,抗戰爆發,日本鬼子的鐵蹄踐踏安陽。致力於重建「殷商秩序」的學者們,自己生活和研究的秩序被完全打破。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殷墟發掘匆忙結束,董作賓與同仁們踏上漫長而艱難的流亡之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程史語所)有21萬冊圖書,有一大批考古發掘物和金石拓片,轉移起來非常不易。艱難到達長沙後,由於前途未卜,傅斯年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遣散部分人員。

當時中國最有光彩,聯手打出中國考古學、歷史學一片新天地的學術團隊,在長沙生離死別,很多人此後終生再無謀面。其中最讓人痛心是著名的「殷墟十兄弟」。

「十兄弟」大多以在校或剛畢業的大學生的身份,參與殷墟發掘,因朝夕相處,志趣相投,年齡相仿,於是就按年齡大小「老大」、「老二」地叫起來。老大李景聃,然後依次是石璋如、李光宇、劉耀、尹煥章、祁延霈、胡厚宣、王湘、高去尋、潘愨。此外,短暫參與發掘的吳金鼎、夏鼐、向達等,雖未加入,也與他們情深誼厚。

離開史語所後,劉耀、石璋如——兩個河南大學的同學相約一同前往延安。走到八路軍臨汾辦事處,工作人員見劉耀衣著「土氣」,而石璋如乾淨整齊,還戴頂禮帽,因此拒絕了石璋如,留下了劉耀(去延安後改名尹達)。

兩兄弟從此天各一方。尹達後來成為學部委員、著名史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所長,是那個時期大陸考古的實際領導者。

石璋如自臨汾返回家鄉偃師,途中遭遇土匪,錢財被搶劫一空。幸好後來史語所安定下來,董作賓得知他的情況,寫信讓他南下重新加入了史語所。後來他去了臺灣,一生著述極其豐富,活了104歲,被尊為「考古人瑞」。

1998年,為紀念兄弟劉耀去世15周年,96歲高齡的石璋如寫下《劉耀先生考古的五大貢獻》。此時,距臨汾一別已61年,兩兄弟再未謀面,但心中的情誼卻絲毫未減。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海峽兩岸有了聯繫。張光直(李濟、董作賓在臺灣的學生,著名考古學家)與夏鼐的通信,經常代「十兄弟」互致問候,代為尋訪親友。1983年9月10日,夏鼐致張光直:「前承囑託打聽石二哥在大陸家屬情況,現已得消息,茲另紙附奉,以便轉去,並望代為問候。」夏鼐在殷墟時間不長,未名列「十兄弟」,但仍尊石璋如一聲「石二哥」,這個稱呼,不知凝聚了多少親情與滄桑。

石璋如

「十兄弟」中的王湘等人在發掘現場午餐。正是在這樣艱苦環境中的同心協力,使他們結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

與「十兄弟」等相別別,董作賓隨史語所繼續南遷,先在昆明,後搬到四川宜賓李莊,逐漸安定下來。

即便在艱難的流亡路上,董作賓和同仁們仍致力於殷墟研究,未嘗稍怠。董作賓是個踏實勤奮的人,但也不乏幽默感。從南京,經武漢,到長沙、昆明,艱苦的逃難途中,不管在哪兒,也不管條件多簡陋,一到晚上,他就一手抱孩子,一手拿筆伏案寫作,曾抱著孩子自嘲:「早知道這個年頭兒也不來這一手了」,同事們聞言,捧腹大笑不已。

在昆明安頓下來後,董作賓他完成了《殷歷譜》的寫作準備,開始進入計算和寫作階段。而此時,他興奮地發現,流亡竟然給他帶來了一大好處。

《殷歷譜》是根據甲骨卜辭記日、旬、月、年的資料編纂的一部著作,共十四卷,分上下兩編,是董作賓用時最長、費力最多、苦心經營的一部著作。從1930年開始,他就注意甲骨文中的殷歷,爾後,不斷匯集資料,細心整理,到1935年初步理出頭緒。深入研究是在戰亂流離中。到昆明時,他完成了《殷歷譜》的寫作準備,開始進入計算和寫作階段。

抗戰時期,顛簸流離,生計維艱,但勤奮的人,總能找到有利於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如當初輟學經商,董作賓即利用進貨機會經營壽山石、書籍,滿足個人愛好。這一次,中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紛紛逃難到昆明,如中國天文學會、中央地質調查所,梁思成的營造學社,中央研究院的社會所,以及西南聯大、上海同濟等,科學界精英雲集。董作賓看到一大好處:《殷歷譜》的研究,涉及眾多學科,正好就近求教。如著名天文學家高子平先生,給予他極大的幫助,在諸多名家幫助下,董作賓「使用以教皇曆法為依據的斯卡利格計算日程表,並遵循它,通過連續的數字計算相互無銜接的日子。」


自左至右董作賓、梁思永、傅斯年

當時沒有電腦,董作賓又不慣使用計算機(手搖機械式的),憑著筆算或算盤來計算一切。有關曆法的計算量極大,每一算題數字多到20多位,為了減少錯誤,每道題往往計算三遍到五遍,常常把人弄暈。

董作賓不以為苦,每次算清楚一個日期,他都很興奮,時常興高採烈地告訴別人,「我算出文丁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丁亥,是一個夏至,與這一片卜辭所記密合」,「帝辛徵東夷的時候,在他的十年十一月十六日癸丑這一天,從『亳』往『鴻』,當晚就到了。」

但計算量實在太大了,他常常抓住史語所的年輕同事幫他演算。董作賓南陽口音很重,南陽很多人把「老天爺」三個字當口頭禪,他就有這習慣,往往張口就是「老天爺呀——」。久而久之,史語所的年輕人悄悄給他起了個外號:「老天爺」。

「老天爺」安排的活兒,年輕人自然樂於從命,大家常拿著算盤噼裡啪啦,石璋如回憶說,當時「董先生自己常常說笑話:我們史語所成了數學研究所了」。

流亡生活,無比艱苦。尤其到宜賓李莊後,物價飛漲,米麵等漲七八倍,布匹漲八九倍,做新衣服已成奢望,能顧住肚子,已非易事,誰家殺只雞或買一條水鼻子(魚),都會成為山村重大新聞。久而久之,所有的人,都滿臉菜色。

這些滿臉菜色的人們,工作卻仍繁重。史語所南遷時,大批殷墟發掘資料尚未整理完畢,匆忙裝箱運走。在昆明安定下來,他們就開始整理這些珍貴的文物。

離開南京時,甲骨是被精心放置在紙盒中,然後放入木箱的,此時開箱,卻讓他們大為震驚,欲哭無淚——數年潮溼,萬裡震蕩,甲骨已破損混雜,面目全非。

艱難的整理工作持續了一年多。高去尋、胡厚宣負責清理編號,楊若芝小姐拓片,最後交由董作賓摹寫。這四人工作小組,日夜工作,每晚工作到十點。有字的殘片,基本被整理出來。1936年,董作賓已將前期發掘甲骨精華變為《殷墟文字甲編》,此時開始著手編錄《殷墟文字乙編》的工作。

從1940年起,董作賓又開始代理史語所所務。抗戰爆發後,傅斯年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參政議政上,他高潔的人格,激烈的愛國情懷,深得各界推崇,被選為國民參政會駐會委員。為了說話的自由和說話的分量,他拒絕蔣介石請他當國府委員的邀約,並力勸胡適不要當官,曾一言打動胡適:「他們要你當官,不過是想在大糞堆上插朵花。」後來他以貪腐問題,將孔祥熙、宋子文兩位行政院長拉下馬,成為著名的「大炮」。因無暇分身,他將所務委託董作賓代理。

所以,抗戰八年的大部分時間,董作賓是行政、科研「雙肩挑」。不過,這絲毫沒有降低他研究的質量,他的辦法是白天辦公,晚上「幹活」。

美術史家、輝縣人李霖燦曾近距離感受過董作賓的勤奮。李霖燦剛結束雲南民族藝術調查時,曾借居在董作賓書房。在玉龍雪山山居四年,他養成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習慣,每到黃昏,頭一碰枕頭,即墜入「黑甜鄉中」,等到睜眼,已是晨霞滿天。

有一天晚上,李霖燦罕見的凌晨兩點醒來,只見一盞煤油燈下,董作賓正伏案疾書,蓬亂的頭髮、著長袍的身體,在牆上形成一個巨大的剪影。他才知道,董作賓的皇皇巨著,都是這樣完成的。

董作賓那盞煤油燈,在當時是奢侈品。那時一般用的都是桐油、菜油燈,光線弱不說,常用的話,鼻孔還會黑如煙囪。這盞燈,是傅斯年特意從重慶帶來,附帶一桶煤油、一個「美麗」的玻璃罩,讓董作賓擁有了方圓十幾裡最亮的一盞燈。

正是在這盞燈下,董作賓寫出了《殷歷譜》。1945年4月,經過無數個寂靜長夜的勤奮工作,凝聚十年心血的皇皇巨著終於寫成。


宜賓李莊,《殷歷譜》誕生的地方

作為共事多年的同事,考古界大家李濟對董作賓的這本巨著的價值深為了解:「其目的是用科學分析把數量驚人的甲骨材料和現代日期聯繫起來,為此他下了很大的工夫,成為抗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現代化成就的代表。」

當時學術大家紛紛為這部著作點讚。

彥堂(董作賓,字彥堂)這部書(《殷歷譜》)真可以說是做到了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境界。佩服佩服。——胡適

當世甲骨學之每進一步,即是彥堂之每進一步……彥堂之書出,集文獻大小總匯,用新法則厥信史上贈益三百年,孔子嘆為文獻無證者,經彥堂而有證焉。——傅斯年

抗戰八年,學術著作當以《殷歷譜》為第一部,決無疑義也。……病中匆匆拜讀一過,不朽之盛業,唯有合掌讚嘆而已。——陳寅恪

許多傑出學者對甲骨文進行了研究,但只有四個成績卓著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作出貢獻的著名專家,由他率領學者們在前進的徵途上向前邁步。實際上這些專家的著作都是綜合性的。這四部裡程碑的著作是:(1)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2)董作賓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3)郭沫若的《卜辭通纂》;(4)董作賓的《殷歷譜》。四部巨著中董是其中兩部的作者。——李濟

這部學術著作也得到了官方嘉獎:

發凡起例,考證精實,使代遠年湮之古史之年曆,爬疏有緒,脈絡貫通,有俾學術文化誠非淺顯,良深嘉勉。——蔣中正籤發董作賓《殷歷譜》的嘉獎令


董作賓甲骨文書法。「日在林中初入暮,風來水上自成文」


相關焦點

  • 曼德拉是一盞什麼樣的"明燈"?
    英國首相卡梅倫稱,曼德拉的去世使世界失去了一盞明燈。那麼,曼德拉是一盞什麼樣的明燈?  筆者看到,各國政要和媒體對曼德拉的評價可謂見仁見智。美國總統歐巴馬稱曼德拉體現了「人類向更好的前景轉變的承諾」。那麼,什麼樣的「前景轉變」?
  • 齊續春: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猶如一盞明燈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齊續春為大會致開幕辭,他表示,本屆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以「和平、友善、包容、合作」為主題詞,不僅給現場的來賓以及線上不同國家地區的參會嘉賓、朋友們更多的信心和力量,同時也像一盞明燈,為深陷苦難、困惑中的人們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共同助力南海佛教在文明交流互鑑方面搭建對話的平臺,積極開展不同宗教的文明對話,以正面友好的姿態,使人們明辨善惡,促進民心相通,推動國際睦鄰友好,
  • 【巢湖故事】天燈——天河上的一盞明燈
    就在這些黑夜經常救人的人群中,有一位衣著破舊光著腳丫的苦娃子,正在耐心地傾聽著村裡的長者想在桃礬頭點亮一盞「天燈」的計劃。柳善培帶著巨款回到家鄉,他拜訪了當地的長者、船主、官員、社會名流,根據大家的意見和建議,最後確定了燈杆高度和設立的位置,他根據燈杆需要的高度,幾次下江南山區購買,買好大燈杆後,他又趕往上海,幾經周折終於在出海的大海輪上購得了一盞船用大銅燈。為了確保燈塔常年有人值守,他又在航標燈附近購得一些田地,並蓋了三間房屋,來解決看燈人員的食宿問題。
  • 【方志四川•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楊天 ‖ 抗戰炮火中的「南渡...
    作家嶽南歷時八年採訪和收集資料,復歷經3年修訂,釐清了當年那段塵封的史事,在200萬字的《南渡北歸》一書中,全景式展現了陳寅恪、傅斯年等幾十位人文科學領域的大師們,在那場動蕩亂世中曲折的生命軌跡和不屈的學術追求。
  • 92歲於漪老師寄語青年教師:心中要有一盞明燈
    2020年11月,在於漪自選集《點亮生命燈火》出版一周年之際,92歲的於漪老師深情寄語讀者朋友和青年教師:心中要有一盞明燈。那就是心中要有一盞明燈。這理想信念的明燈永遠會照耀著你奮然前行。 我想,我們要奮然前行,就要在自己的崗位上研究怎樣來教學生,怎樣來讓學生自主的學習,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而在整個的學習過程當中,要撒播做人的種子,要訓練「立德樹人」的大基本功。
  • 職場上有一盞導航明燈,你知道那是什麼嗎?
    當一個人在黑暗中行走的時候,他最想得到的是什麼?回答是想要一盞明亮的燈。那麼在人生和職場的迷茫中前行時,又是什麼能讓人找到方向,走出困惑,走出疑慮,走出迷濛呢?那又是一盞什麼樣的導航明燈?讓我來告訴你那就是知識之燈!知識是人生的燈塔。
  • 體會民間疾苦,願做明燈一盞
    不做繁華都市眾星一顆,願做清苦鄉間明燈一盞。一起來走進鄉村,聽聽這裡的故事吧。
  • 董作賓:不想當書法家的教授不是好考古學家
    董作賓,正式學習甲骨文是1923年於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就讀時期。1928-1934年間,他曾先後8次主持或參加殷墟挖掘。董作賓本人照董作賓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是致力於殷墟發掘出土甲骨文字的整理研究,創造性地提出甲骨文斷代學說。
  • 專訪音樂人白傲風丨深度探訪《姐姐》點亮夢想的一盞明燈
    關於音樂合輯《後浪之春》中11位原創音樂作品背後的故事以及音樂人的故事,【唐音時間】深度挖掘他們關於創作的真正內核和動機,關於每一首歌曲的真實感悟,我們進行了簡短且最直接的人物專訪,說一說關於他們的音樂故事。
  • 讓董作賓先生教你如何進行甲骨文書法創作
    著有《殷歷譜》、《董作賓學術論著》、《平廬文存》等。董作賓為現代著名的甲骨文專家、歷史學家, 由於對甲骨文有精湛的研究, 所以他寫的甲骨文書法, 在甲骨文書法創作上有著重要地位, 極具借鑑價值。從發表於此的董作賓先生的《甲骨文集王安石詩句》上看, 董作賓先生的甲骨文書法, 不僅其點畫形體相當活脫華滋, 有一種生命自由的感覺 (如他的作品中的「不」、「春」、「使」、「我」等字) , 而且, 他的書法用筆, 筆筆中鋒, 柔中蘊剛, 又有著中國古代儒家學者所追求的那種中和放達、雍容穩健之美感 (如他的作品中的「侵」、「亦」、「見」、「知」等字) 。
  • 上海麥食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創業者的一盞明燈
    唯有上海麥食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深深地在市場裡紮根,它緊隨時代發展的腳步、不斷地完善品牌,並因此成為了廣大創業者前行之路上的一盞明燈。
  • 吳前的爆發,是中國籃球至暗時刻的一盞明燈
    中國男籃在世界盃敗局和CBA複賽之後,吳前是中國藍球最大的驚喜,他的打法風格多年來都沒有出現在中國男籃的比賽裡,此時的中國籃球急需革新,而吳前就是中國籃球未來的一盞明燈。吳前至少比他們高出兩個級別,不僅技術能力在高水平,而且在比賽中對於形勢的判斷無出其右。
  • 高三物理老師的話「像是一盞明燈指引著我繼續前行」
    老師一說,我被降服了,真是一語中的,仿佛自己的惰性上的防護層被粉碎了。老師能透析出問題的根本,讓我們不再迷失,深深的被我們老師的智慧所折服。再一個是老師的不同於傳統的教學方法,高三要刷很多題,有很多次的考試,錯的題目老師通常不會去一個一個按部就班的去講,通常是讓會做的同學上黑板講,然後老師在進行補充說明。
  • 人不要怕輸,更要能輸得起,小小心靈,需要的只是一盞明燈
    小小心靈,需要的只是一盞明燈。文/冷月老薑鬥室之內,一盞燭光,亦能使滿室清亮;小小心靈,需要的只是一盞明燈。生活中的困惑矛盾重重,來自心靈的壓力讓他難以擺脫。如果他無法找到癥結所在,不重視心靈建設,那就無法獲得生活的本質和樂趣,更不會打開心靈的復甦和對真實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李文是一名年輕有為的律師,但在法律界已小有名氣,剛畢業不久就出色處理了幾樁大案,才華顯露,深受領導器重。他對待工作兢兢業業,並儘可能的多接案件,為長久立足打下基礎。
  • 石璋如: 董作賓先生與滕縣考古發掘
    世界書局已把他在各大刋物上發表的學術論著,刋印上下兩冊題曰《董作賓學術論著》,計總一一七三頁,約一百一十七萬餘言。藝文印普館把他散見於報章雜誌的短篇論文,刋印上下兩冊,題曰《平廬文存》,共五卷,總一〇四〇頁,約一百零四萬餘言,年曆總譜約一百萬言,殷譜約六十餘萬言,還有為以上兩書府漏列的文字。真可以說著作等身了。世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殷墟發掘的創始人,而不知山東滕縣的發掘,也是他首先開闢的新園地。
  • 傅斯年與中研院史語所
    關於辦所緣由和目的,傅斯年在1928年度報告書中稱:「中央研究院設置之意義,本為發達近代科學,非為提倡所謂固有學術。故如以歷史語言之學承固有之遺訓,不欲新其工具,益其觀念,以成與各自然科學同列之事業,即不應於中央研究院中設置歷史語言研究所,使之與天文、地質、物理、化學等同倫。今者決意設置,正以自然科學看待歷史語言之學。」
  • 致賀「奧林匹克日」 | IOC主席巴赫:奧林匹克聖火將成為黑暗盡頭的一盞明燈.請保持強大!
    巴赫在致辭中表示,今年的奧林匹克日可能與以往有很大不同。我們面臨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病毒危機,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在這個困難時期,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體育精神,那就是我們共享的卓越、友誼、尊重和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巴赫號召大家攜起手來,用體育的力量為延期舉辦的東京2020年奧運會做準備,來頌揚人類的團結和堅韌。「奧林匹克聖火將成為我們所有人身處黑暗隧道盡頭的一盞明燈。
  • 啟發文化:疫情期間,親子共讀是照亮家庭關係的一盞明燈
    現實生活中的各位老母親們看完這個故事可能也格外渴望這樣一顆蘋果,能讓自己踏踏實實睡個好覺,再也不用操心娃的學習。《你愛我,我也愛你!》、《媽媽的禮物》、《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依託繪本,孩子們不僅讀懂了愛,更學會了表達愛和付出愛。「孩子天然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又何嘗不需要孩子的陪伴呢?」
  • 《皮囊》中最辛辣的一句話,被3.8萬人銘記,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
    《皮囊》中最辛辣的一句話,被3萬多人銘記,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生活就像一片海,看似平和寧靜,卻暗藏洶湧,每個人都漂浮在這海上,起起落落,相互交織,不斷經歷,不斷感受,不斷得到,或者失去。《皮囊》最辛辣的一句話,被3.8萬人銘記,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原文是這樣說的:「我們的身體本來多麼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
  • 《皮囊》中最扎心的一句話,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被3.8萬人銘記
    這是《皮囊》裡的一句話,也是文章中許多人物的生活。《皮囊》這本書,作者是蔡崇達,寫盡了人生的悲傷與堅強。24歲的時候擔任《生活》月刊《周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導總監,《皮囊》這本書是他第一部文學作品,他對於自己作品的評價就是:"書中沒有一句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