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本質是什麼?

2021-03-04 梁興揚

有不少人問我:「梁道長,你徒弟中有少數民族嗎?」
我說:「有啊,壯族、藏族、蒙古族、土家族、回族、鄂倫春族都有啊,怎麼了?」
他們又問:「那他們之間怎麼相處啊,不同民族不同風俗?」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很簡單,無論他們是什麼民族,都是表象,本質是「他們都是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都認同華夏文明」。

我們常說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這個問題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很簡單,不少居心叵測者也愛混淆概念,強調多元卻忽視了一體。
中華民族就像一顆繁茂的大樹,生機盎然,華夏文明的認同就是大樹的根基,無論是漢族還是其他民族,都是大樹的枝幹,少數民族也是大樹的分支,離開了主幹或者與華夏文明切割開,哪怕短時間內看起來生機不滅,略微風吹雨打就會變成枯枝,消失在歷史中。

平日裡,不同民族如同不同枝葉一樣,爭取點陽光無可厚非,但血脈裡流淌的始終都是華夏文明的汁液,一旦失去葉脈的聯繫,陽光多了就是暴曬了。
也正因為是多元一體、不可分割,才能夠讓不同枝葉繁茂生長,枝葉壯大了,也能反哺華夏文明,不能反哺華夏文明的就是異類或者寄生藤而已。
對於外來文明,如果說被華夏文明所吸收,對我們有益無害,就如同歷史上經過多次民族大融合,無論誰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以中華文明的正統自居,不同文明的優秀因素被華夏文明所吸收,造就了華夏文明的不斷繁盛。
這樣也好理解宗教中國化的重要性,宗教是文化殖民的先頭兵,抱著多元一體的旗號也罷,喊著愛國愛教的口號也罷,對於我們來說,也很簡單,看看他們紮根何方?

哪怕看起來綠意盎然、翠色慾滴,哪怕偽裝的跟其他枝葉一模一樣,如果它紮根在其他地方或者只是大樹身上吸取營養,看起來再繁榮,都是寄生藤而已。
遠看大樹和寄生藤沒有區別,仔細分辨才能認清楚,無論我們強調的國家認同還是民族自信心,其實都是辨識寄生藤的手段,寄生藤生長旺盛並不是好事,最後可能會絞死大樹。

凡是蠱惑中國人不認同華夏文明的、蠱惑中國人分裂中華民族的、蠱惑中國宗教化的、蠱惑漠視華夏文明的、蠱惑歷史虛無主義的、蠱惑忽視華夏先烈先賢的、蠱惑不認歷代先祖的都可以認為是寄生藤。
對待外來文明,要麼吸收為我所用,要麼對寄生藤斬草除根,才是維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正確方式。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多元一體,也是我接納少數民族徒弟的根本原因,我們的根是一樣的啊,那就是華夏文明。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中華民族含義,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今天,「中華民族的全部含義可以作如下歸納,即:中華民族,是中國古今各民族的總稱;是由眾多民族在形成為統--國家的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民族集合體。」今天的中華民族,通過民族識別,已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中漢族是主體民族,佔全國人口90%以上。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由於所佔人口比例小,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組成中華民族。
  • 「多元一體」大家庭
    「多元一體」大家庭 2020-12-24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華民族的法治意義
    實際上,中國的歷史,不但是各民族共創中華(即中國)2的歷史,也是各民族共創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及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的歷史。目前對於中華民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3和中華民族多元一統格局4理論內涵的揭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來源、5政治屬性、6概念內涵、組成要素、實踐邏輯7和民族工作主線8的闡釋,關於中華民族的基礎性法學研究還比較空缺。
  • 從澳大利亞多元文化主義,看我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
    我考察過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主義,澳大利亞多元文化主義的內容包括8個目標:(1)所有澳大利亞人民須獻身澳大利亞並為澳大利亞國家未來利益分擔責任;(2)所有澳大利亞人都不受種族、民族、宗教和文化因素影響的歧視;(3)所有澳大利亞人應該享有平等機會和社會公正,平等地分享政府代表社區管理的資源;(4)
  • 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概念、價值、內容與路徑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決定了中華民族認同與各民族認同可以並存不悖,客觀上要求在中華文化認同基礎上凝聚出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力量。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注重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並在中華文化教育中正確處理發展各民族文化與發展中華民族共有文化的關係。
  • 多元思維模型:如何一秒看透事物的本質
    而現在朋友和同學都對我說,你似乎有種魔力,好像能一下子就看穿事物的本質,預測很多未來的東西。只有我知道,那並不是因為我聰明,而是因為我掌握了多元思維模型,站在很多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問題而已。之前有人在問我的讀書方法是什麼,其實就是這個「多元思維模型」。替你們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書好像並沒什麼卵用?而且大多數書我連它寫了什麼都想不起來了?很簡單,因為你讀書的時候,是在死記硬背,你記的是龐雜的知識。
  • 韓子勇 | 黃河:一部中華民族的偉大史詩
    費孝通先生使用了「多元一體」來闡釋中華民族結構格局和歷史發展進程。「多元」指的是中華民族所包括的56個民族單元,「一體」指的是中華民族。他認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實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
  • 重溫費孝通關於中華民族研究的思考和總結
    民族研究是費孝通學術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階段、不同場合,他都對民族研究進行了思考和總結,這些成果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一文中。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重要時刻,重溫費孝通關於中華民族的研究,對於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價值。
  • 學習進行時 | 夯實六個基礎 全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揭示了中華民族從自在走向自覺的必然規律和內生動力,指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強調「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並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
  • 阿拉坦倉: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需...
    在這裡,我就如何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談四點認識。理清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性,強化各民族文化符號中的中華文化共性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首先要理清中華文化中「多元」與「一體」的關係,不斷強化各民族文化符號中蘊含的中華文化共性。
  • 趙勇:凝心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是為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注入了新的動力。《意見》強調要不斷深化各族群眾對業已形成的水乳交融、休戚與共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這將匯聚起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當前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有哪些重要的著力點?以政治引領民族團結。
  • 在歷史前進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  在談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時,費孝通指出,「在相當早的時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黃河中遊出現了一個若干民族集團匯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它像滾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了這個核心」。
  • 牢記殷切囑託 強化使命擔當 書寫中華民族團結進步新篇章
    公元1247年,蒙古親王闊端與西藏藏傳佛教薩迦派領袖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在武威涼州舉行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涼州會盟」,發出了著名的《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為西藏納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轄奠定了基礎,揭開了西藏發展史上新的一頁,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形成提供了見證,為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樹立了典範。
  • 蘇寧銀河物業蟬聯「物業百強」 一體兩翼賦能多元場景服務
    傳承蘇寧智慧零售基因,圍繞場景賦能,蘇寧銀河物業作為終端服務的窗口,在「物業服務+企業服務+生活服務」一體兩翼新模式下,通過全場景運營、智慧化發展、專業化領先等核心能力建設,不斷提升生態產業服務能力,助力行業可持續發展。
  • 中央民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識課上線
    本報訊(記者 施劍松)日前,中央民族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識教育系列思政課程通過人民號、央視頻、學堂在線、B站、抖音、微信視頻號全網上線。
  • 莫蘭:在歷史前進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實踐基礎。  一  在談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時,費孝通指出,「在相當早的時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黃河中遊出現了一個若干民族集團匯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它像滾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了這個核心」。
  • 「中華民族」一詞距今誕生多少年?最早是由誰提出的呢?
    每當耳邊聽著「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情緒總是會變得激情高亢。「中華民族」一詞早已深入人心,人人都會說,天天都有人在說。但是,何謂「中華民族」?「中華民族」一詞最早由誰提出?在什麼時候提出?中華民族又具體包括哪些族?也許很多人都無法說清楚了。
  • 勵軒|再造中國:從「五族共和」到「中華民族」
    儘管孫中山去世前幾年也主張在平等的基礎上實現各民族融合,但他早期的一元一體中華民族理念對國民黨的影響更為巨大和深遠。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蔣介石自詡為孫中山的衣缽傳人,繼續強化「中華民族」一體認同符號,並積極「整合」大中華民族。
  • 台歷史學者: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交際語
    台歷史學者: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交際語 2020-10-15 20:29:11在臺灣歷史學者吳啟訥看來,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同時保障各族民眾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重在「通用」和「多元一體」,後者是個人權利、前者則是國家責任和公民義務。  《人民政協報》15日在第8版刊登吳啟訥署名文章,比較中外語言政策的設計背景和理念。
  • 從「中華民族」的概念入手:嶽飛是不是「民族英雄」?
    從這一觀念入手,以嶽飛代表的漢族與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都是中國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所以嶽飛抗金的戰爭不屬於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戰爭,故而建議教科書中刪除嶽飛「民族英雄」的稱號。這種觀念雖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首先,從歷史維度上看,嶽飛自二十從軍,戎馬半生,大敗金軍,立下赫赫戰功。而且,嶽飛為人正氣、愛兵如子的情操也為後世所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