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思維模型:如何一秒看透事物的本質

2020-12-23 思維有了模型

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查理芒格

▲左查理芒格,右巴菲特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這是我很喜歡的《教父》中的一句話。

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能力離自己很遠,以自己的智商和閱歷,永遠也不會具備如此的洞察力。

其實你錯了,智力真的不能決定什麼,至少我們99.9%的人都還達不到拼智力的時候

我個人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我的智商絕對不算高,甚至有可能在中下。高中的時候,我幾乎是整個年級最勤奮的人,但是同學、老師都用心疼的眼神看著我。

而現在朋友和同學都對我說,你似乎有種魔力,好像能一下子就看穿事物的本質,預測很多未來的東西。

只有我知道,那並不是因為我聰明,而是因為我掌握了多元思維模型,站在很多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問題而已。

其實今天這篇文章我很早就想寫了,但卻遲遲未寫,因為它實在太難寫,太偉大了。

為此我不得不又重新梳理了一遍《窮查理寶典》的筆記,「混沌大學」與多元思維模型相關的筆記,吳伯凡關於工具箱的講解,另外各種與多元思維模型的文章也看了一大推。

但仍然每個字都寫得戰戰兢兢。

01你為什麼需要多元思維模型?

「盲人」能摸到「大象」是什麼樣子嗎?

《盲人摸象》這個故事其實我們很早就知道了,那時候課本跟我們講的是,盲人無法摸到大象的樣子。有人摸到大象像跟柱子,有人摸到大象像把扇子,有人摸到大象像堵牆。

但我們卻從來沒想過,盲人為什麼不把大象全身都摸一遍呢?

對呀,為什麼不把大象全身都摸一遍呢?你沒有想過,我也沒有想過。

可能你會覺得這個例子現在來看有點傻,但其實我們大部分人,每時每刻,終其一生,都在盲人摸象。

盲人就是我們,大象就是這個世界的真相,盲人摸象就是我們對待真相的方式。

教育把我們培育成了只能摸到一個地方的能力,於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永遠是從一個角度在看待問題。

比如一個經濟學家,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永遠是從經濟學去解讀;

比如一個商人,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永遠是從利益的角度去解讀;

比如我一個很紅很專的同學,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永遠是從政治的角度去解讀。

這樣做好不好呢?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學習和生存的,它有它的道理,比如我那位很紅很專的同學,如果他能夠一直堅持下去,或許能在政治領域有所成就。

但是這麼做有一個極大的弊端,多元思維模型的提出者查理芒格有句話很經典,他說「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

其實我不太贊同他這句話,我們大多數人是連錘子都沒有,像個裸猿。

查理芒格這個理論一提出來,直接就在世界炸開了,幾乎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都在貫徹這樣的思維。

像是貝索斯、馬斯克、巴菲特、滴滴程維、萬維鋼、李笑來、李善友教授等都信奉這個理論,最近得到也在跨年演講重磅推廣。

無獨有偶,吳伯凡的工具箱理論也跟這很像,吳伯凡說「你不能手上只有一個錘子,你得背一個工具箱,不斷往裡面放進一些重要的工具,否則如果你下次遇到的不是釘子,而是一個易碎的寶藏,你只能用錘子砸開。」

工具箱就是那個多元思維模型。

回到上面的問題,盲人能摸到大象的樣子嗎?

答案是如果讓盲人把整個大象都摸一遍,並且不斷反覆摸,就可以無限接近大象的樣子。

那麼我們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嗎?

答案是如果我們能用多元思維模型去思考,並且不斷完善,我們就能無限逼近真相。

如果你還是覺得這很抽象,那下面我們從幾個大方面來一一驗證:

一、學習方面。

問一個無數人都曾問過的問題,我們從小學的那些東西,比如高數、物理、生物,買菜又用不到,學來有啥用?

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當我明白多元思維模型之後,我幾乎高興得跳起來。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要把那些基礎學科,像是數學、物理、生物、化學、政治,都要學一遍?

這個問題一直成了我們心裡的迷,老師從未提起過,因為他也不知道。

其實很簡單,就是學習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也即各個學科的底層思維。

比如,我們學生物,其實最重要的是學習那個叫做「自然選擇、進化思維」的東西;我們學習物理,其實是在學習「慣性、萬有引力、反作用力、機械思維」等思考方式;我們學習數學其實是在學習那種「第一原理+演繹思維」的思考方式……

但這些,從來沒人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在初、高中就懂得這個道理,或許我們的學習興趣又會不一樣吧?

二、讀書方面。

之前有人在問我的讀書方法是什麼,其實就是這個「多元思維模型」。

替你們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書好像並沒什麼卵用?而且大多數書我連它寫了什麼都想不起來了?

很簡單,因為你讀書的時候,是在死記硬背,你記的是龐雜的知識。

一本書其實都只有一兩個核心的底層思維。

比如《三體》,你只需要讀懂「黑暗森林、猜疑鏈、技術爆炸、宇宙公理」,你就知道三體的世界觀是什麼;比如《人類簡史》,你只需要讀懂「虛構的力量」,你就知道人類是如何成為萬靈之王的;比如我最近剛讀完的《好好說話》,你只需要讀懂「主動權思維」,你就知道說話的底層邏輯了。

其實我一直在懷疑三毛那句話「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當然這句話本身非常精彩,不然也不可能流傳。

但是我擔心它會讓很多人造成誤解,一味的去追求量,相信讀書要不求甚解,結果真的把讀過的書變成了過往雲煙,不復存在。

我不推崇這種讀書方法,因為你成不了三毛,你也讀不了那麼多書,所以你讀過的每一本書必須得抓取裡面的底層思維

我個人極深的體驗是,在用「多元思維模型」讀書之前,讀書超級痛苦,一本書讀下來只覺得很牛×,但要事後具體談談收穫卻一臉茫然。

比如我曾讀過俞敏洪的幾本書,現在居然連一個字都不記得了,你告訴我它到底哪裡改變我的氣質和談吐了?

三、洞察力和遠見方面。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有洞察力、有遠見,那個洞察力和遠見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這又回到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我們這種普通人能夠一眼看透事物背後的本質嗎?

答案是,一定可以。

查理芒格如是說「長久以來,我堅信存在某個系統——幾乎所有人都能掌握的系統,它在你的頭腦裡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框架。有了那個系統之後,你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那個系統就是多元思維模型。

一切事物背後都是有道理的,約翰·繆爾說「如果我們試圖理解一樣看似獨立存在的東西,我們將會發現它和宇宙間的其他一切都有聯繫。」

而那些最底層的道理,巨人們已經替你思考出來了,你只要直接拿去用就好了。

比如達爾文、牛頓、亞當·斯密、弗洛伊德等,但是我們從未看見,或者拒絕去獲取

如果你能把前人這些偉大的思維模型都一一拾起來,並化為己用,那麼就相當於把達爾文、牛頓、愛因斯坦等叫到身邊來幫你思考和決策。

有一次李善友教授見到滴滴的CEO程維,問他最近在讀什麼書?

程維說「最近在讀物理學、生物學。」李善友教授就好奇的問「你為什麼要讀這些書呢?」

程維回答說「善友教授,還有什麼比宇宙更複雜的東西嗎?弄懂這些東西後,再來看企業問題就簡單多了。

這就是多元思維模型的魅力。

正是這樣的「理性」,讓查理芒格具有敏銳獨到的眼光和洞察力,即使對於完全陌生的領域,他也能一眼看到事物的本質。

巴菲特把查理的這個特點稱作「兩分鐘效應」——他說查理比世界上任何人更能在最短時間之內,把一個複雜商業的本質說清楚。

▲兩個基友

四、遷移能力方面。

如果你去問一個大佬,讀大學的意義是什麼?

他可能會告訴你的其中一個答案是,學得一種遷移能力。

如果你又問他什麼是遷移能力呢?他會說就是一種可以勝任任何工作,學起來很快的能力。

如果你再問他,那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為什麼可以讓我們學起來更快呢?他就啞口無言了。

這個問題同樣也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我開始用「多元思維模型」去學任何東西的時候,我才慢慢感悟到那是一種怎樣的能力。

後來我把我的理解寫進了文章「存量思維」裡,當我建立起來一個思維模型之後,發現它居然能在無數多的場景裡都通用。

比如我自己領悟出的最厲害的思維模型是「期待的力量」,後來我發現貝索斯也是在利用這個做產品,那我理解那節課就比很多人輕鬆。

比如再後來,我發現寫文章也是如此,標題黨很驚豔,但內容很垃圾,那讀者只會更失望,這也是期待的力量。

諸如此類,在我讀書也是這樣,我每讀一本書,下次再讀類似領域的書我會更加快,更加容易理解;學習新媒體寫作也是如此;工作更是如此。

查理·芒格如是說「我和一個眼光極準的傳奇人物合作了許多年,我總是很驚訝地發現,原來人們只要掌握和不停地應用所有明顯而且容易學習的原理,就能夠精通許許多多的領域。」

02什麼是多元思維模型?

相信讀完前面,你已經對多元思維模型有個模糊的概念了,那我就再精煉一點。

什麼是多元思維模型?

很簡單,就一句話:重要領域、重要學科的底層思維。

比如前面提到的,生物學的底層思維就是「自然選擇」,政治學的底層思維就是「人人平等」,這是重要學科;再比如醫生領域,葛文德把他們醫生這個領域的做事方式歸納出來,出成一本書叫《清單革命》,後來「清單思維」被用於很多領域,這也是多元思維模型。

得到在跨年演講裡也這樣提到,比如「特種兵思維模型」「投資人思維模型」「心理學思維模型」……

都有哪些重要的思維模型?

生物學:自然選擇;進化思維、自我調節、多樣性思維。

物理學:機械思維、慣性思維、萬有引力、牛頓第三定律、相對論思維。

哲學:第一原理、演繹思維。

數學:演繹思維

化學:自催化效應;臨界點思維。

宗教:終極思維;虛構的力量、二元性思維。

美學:第一次視角。

歷史學:大歷史思維。

政治學:人人平等、虛構的力量。

熱力學:熵增定律。

經濟學:看不見的手;規模經濟效應、邊際效應、沉沒成本、機會成本、稀缺。

心理學:系統一系統二;認知誤判、心智模式、錨定效應、歸因謬誤、烏合之眾。

社會學:群體動物;娛樂至死。

複雜科學:分形思維、自組織、遞若代償;反脆弱。

機器學習:建模欲望。

投資學:價值投資;護城河、能力圈。

醫生:清單思維。

創新:非連續性、遞若代償;第二曲線、非共識。

商業:長線思維、金字塔原理。

說話:主動權思維。

學習:建模欲望;刻意練習、存量思維、思維導圖、費曼學習法。

繪畫:三原色思維。

寫作:他嗨思維。

註:「;」前面的表示更底層的思維模型。

以上是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總結的部分底層思維,希望能給你一些參考。

當然我也只掌握了很少的部分,還在不斷完善中,以後我會在每周一的認知乾貨裡慢慢分享給你。

03怎麼去構建?

一、貫通。

其實很多思維模型之間有貫通的地方,查理·芒格叫它lollapalooza效應。

當你把幾個模型聯合起來,你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一枚原子彈,當你把一些化學元素比如鈾,加上一些條件,融合在一起就能發生核聚變,引發核爆炸

當你模型足夠多之後,你就必須得慢慢去融會貫通。

二、重要學科、重要領域。

不能只專研一個學科,當然T字型人才沒錯,可是你也得抽出一些時間去了解其他領域,很可能是你不喜歡的領域。

希望你不要有偏見,任何重要學科、重要領域的重要思維模型,都去涉獵一些,不要求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掌握那個模型就好

我看我的書友圈裡,大多數人只看自己喜歡的那類書,這是不好的。

三、基點下移。

很多思維模型之間是有很多共性的,如果你能找到那個共性,推出一個更原始的模型,這就叫做基點下移。

像是我們今天所有的學科,其實就是在上面那些模型裡衍生出來的,比如我們今天學的數學,就是從歐式幾何等推出來的;比如物理學裡那些所有的理論基本都是從f=ma等推出來的。

它也叫第一性原理。你要不斷去找事物背後的共性,並一步一步把它推向那個極其簡單,逼近真理的地方。

四、不斷完善。

當你收穫一個思維模型的時候,可能是從某文章、某書、某口中得到,那還很初始,很有可能錯得離譜。

你需要不斷去完善它,比如下次再看到類似的理論,拿過去比對,思考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為什麼會有不同?弄懂它,你就做了一次完善和調整。

我的方法是用存量思維去完善,不論是書裡看到了、突然感悟了、生活裡驗證了,就立馬掏出手機來往裡填充例子。

錯了就修正,偏了就調整,對了就加強,慢慢的整個模型就開始豐滿,你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五、嚴格行事,刻意練習。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模型建立起了,但如果你從未用過他,那你仍然是一條鹹魚。

而且不是說說而已,要嚴格行事。這也是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反覆傳達的觀念,達利歐也如是說。

你必須把它運用起來,在你的生活裡、工作裡,這樣你才能驗證它對不對,才知道如何去調整。

並且一個東西你覺得你懂了,那並不是真知。要達到真知,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刻意練習,才能真正成為你思維的一部分。

比如一個1°的夾角,你覺得它們之間的縫隙很小,可是當你無限延長之後,那個距離會大得嚇死你,你必須通過刻意練習去調整那細微的誤差。

比如就我而言,當我感悟了「期待的力量」之後,我就很少去給人製造期待了。因為你一旦建立起來期待,達不到對方會失望,倒不如先不說,到時候給對方一個驚喜。

情侶們注意了哦,如果你想加深彼此之間的關係,不要反覆許諾一些東西喲,落實到實際行動吧,驚喜可比失望強多了。

04注意事項

可能看到這裡你會打退堂鼓了,這麼多思維模型,我怎麼記得住啊?

嗯,好問題。

並不需要你記,死記硬背是永遠學不會的。

大道至簡,其實這些思維模型還真不多,你只需要掌握重要學科、重要領域的重要思維模型就夠了,比如熱力學就一個熵增定律。

而且好多東西是你本就知道的,比如生物學的自然選擇,經濟學看不見的手,物理學的慣性定律等。

只是你之前從不知道,原來還可以這樣打開。

但是我還是給你提供兩個我的方法:知識樹和存量思維。

當你掌握一個思維模型之後,用知識樹把它相關的信息整理出來,比如來源、意義、是什麼、怎麼做、哪些領域有應用、例子

這個過程也是存量思維的精髓,當你遇到了就往裡面填充。例子足夠多之後,你自然就有感覺了。我的手機裡有專門的文件夾,方便隨時記載。

而且當你發現它居然能解釋生活中很多困擾時,你會興奮得像個孩子一樣。

第二個問題,這些思維模型會禁錮我們的思維嗎?

是的,它會。我們所有已知的觀念都會禁錮我們獲取新的觀念,思維模型更是如此,我叫它所知障,哲學裡叫思維遮蔽性。

那怎麼辦呢?

首先,你的起點要高,以達爾文、牛頓這樣的偉人總結出來的東西為起點,你就不會錯得很離譜。

如果哪一天你發現他們的東西錯得很離譜,那麼恭喜你,諾貝爾走一波。

其次就是你永遠要知道,沒有任何東西是真理,是絕對正確的,這在哲學裡叫「不可知論」,或者叫「普遍懷疑論」。

所以,你要永遠保持謙卑和開放的心態,要像個孩子一樣無礙,敢於接受任何觀念,即使那個觀念是一個與你完全相悖的觀念。

這個時候你不應該立馬起身反駁,而是興奮,因為它不管對不對,都能對你的已知模型進行完善。

請永遠記住一句話「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相關焦點

  • 《天道》:如何看透事物的本質?不妨學一下丁元英的思維方式
    在【教父】這部電影中,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花半秒鐘看透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看透本質的人,命運截然不同。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就是由於思維模式的差異造成,有的人能一眼看透本質,往往把握住了機會,凡事比別人快一步。
  • 思維模型是什麼?理清事物的本質,如何培養自己的底層思維模型
    什麼是思維模型?:「思維模型是你大腦中做決策的工具箱。你的工具箱越多,你就越能做出最正確的決策」。好的思維模型,影響著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讓你更好地認識世界。這些都是可以通過模型計算出來的。更具體地說,一個模型不僅能解釋一個結果是如何產生的,還能告訴你,為什麼是這個結果?比如心理學中的社會認同傾向:在不確定自己要做什麼的情況下,大部分人會選擇從眾,特別是在壓力的作用下,社會認同傾向會更加強烈。
  • 天道:怎樣才能看透事物背後的本質?不妨學學丁元英的兩點秘訣
    這個世界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是虛無縹緲的,如果你能夠看透事物的本質你就不會被這花花世界迷了眼,而且能夠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看不透事物本質的人命運是有所不同的。在電視劇《天道》中男主角丁元英就是一個能夠看透事物本質的人,他不僅能夠看透事物的本質還與他的思維方式緊密相連,所以很多事情都能夠想別人不能所想、做別人不能所做,如果你也想擁有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那不妨學學丁元英的兩點秘訣。
  • 究竟是什麼阻礙著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
    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這段話來自電影《教父》的臺詞,很多人都聽說過。不同的命運的區別在於,是否擁有一眼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有的人卻活的明白,想的透徹,知道自己的處境,看的清本質,尋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這是少數人擁有的能力,當然也是可以通過不斷練習獲得的。開放性思維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 《天道》:出人頭地並不難,學會看透事物的本質,主要有這2點
    花半秒鐘看透事物的本質,比花一生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命運大不相同。往往人和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思維模式,那些能一眼看穿底的人,往往機會比其他人大一點,任何事都能搶先一步,有任何的機會比別人早些看到。你的思維模式影響著即將到來的事物,你的思維模式操控著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 《天道》:想要出人頭地,想要看透事物本質,首先需要做到這一點
    能直接看破事物本質,大部分人還是做不到的,有些需要進行很長時間演練,這個過程非常艱難。能花一秒鐘看破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人一生看破事物本質的人,兩者之間命運大不相同。而往往不同的就是思維模式的不同,有些能一眼看透本質的人,機會才會更多,花1秒看透本質,比花一輩子看透本質,機會才會更多,才能凡事搶站著先機。你的思維模式正在悄悄地控制住你未來即將到來的事情!《天道》電視劇是一個非常火爆的電視,裡面最大程度揭露了看破事物背後的本質,還原事物本來面目。
  • 系統思維——擁有看穿本質的能力
    用「全局視角」看問題的思維方式,被稱為「系統思維」,熟練運用這種思維模型,能夠幫助大家從迷霧和障礙中抽身,成為掌控自我世界的主人。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為大家講解「系統思維」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幫助大家獲得看穿本質的眼睛,從而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系統思維的核心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用系統的方式思考?我們如何成為自己的主人?
  • 被追捧的思維模型到底應該怎麼用?
    要想解決「如何用」的問題,首先,需要了解思維模型說得到底是什麼。 關於思維模型,查理芒格是這麼說的: 「思維模型會給你提供一種視角或思維框架,從而決定你觀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視角。頂級的思維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並幫你避免失敗。」
  • 《窮查理寶典》:億萬富翁查理,用逆向思維,教你看到事物的本質
    96歲的查理,共領悟了100餘種多元思維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思維模型——逆向思維,是查理最獨特的思維模型,是他成功的秘訣。應用這個思維模型,他面對任何陌生的領域,都能一眼看到事物的本質。逆向思維,就是從事物的反面去思考問題。
  • 天道:怎樣才能看透事物背後的本質?不妨學學丁元英的2點秘訣
    有位大師曾經講過:世間萬物皆為虛無縹緲,誰可以通過虛無看破事物表象,他就不可能被事物表面所困惑有部電影《教父》裡有過這樣的一段說辭:「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 什麼是系統思維呢?透過現象看本質,如何培養自己的系統思維呢?
    客觀事物是多方面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有機整體。二、為什麼我們需要系統思維。1、系統思維能轉變我們單向的思維模式,從全局看待問題系統思考是一種整體性的思維方式,既然是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就要求我們從不同角度,多個方面看待問題,而不能只看到一個單方面的問題。
  • 為什麼有的人能一眼就能看透事物的本質,而有的人一輩子也看不透?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問一文,ID:dainikaiw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教父》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被很多人引用:花半秒鐘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也看不透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 跳槽、轉行無法適應新工作,因為不會使用思維模型
    《教父》中說」花半秒鐘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截然不同的命運。「為何遇到新的事物時每個人區別會這麼大呢?成甲老師在《好好思考》裡提出來,原因是每個人處理事物的思維模型不同。
  • 「黃金圈思維」,迅速看透問題本質
    這就是「黃金圈思維法則」最核心的東西,每個人都可以掌握這種不同的思維模型,並且它能夠助力你在商業洽談更能成功,打開你對事物的新認知。這就是大眾模式與非凡模式溝通本質不同的地方,也是多數高級管理者學習的黃金圈溝通法則,那麼具體是什麼呢?
  • 邏輯思維:聰明人是如何思考的?
    《教父》裡有句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在這個故事中確實是這樣,十歲駁倒陳韙的孔融,後來成為了魏晉名士,而陳韙此人語焉不詳。而思維是人腦藉助於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反映過程。百度百科對於邏輯思維的解釋,是人們在認識過程中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理性思維過程,又稱為抽象思維。
  • 叔本華:人生最難得的,是看透事物本質的通透心態
    人生最難得的,是看透事物的本質。任何能夠看清事物本質的人,都能在人生大道上取得長足的進步。譬如最近大熱的《棋魂》網劇中,褚贏在小光復盤下出神之一手後,終於參透了神之一手的本質:只有真正放下心中的勝負心,神之一手才能從絕境中誕生,置之死地而後生。
  • 這本書教你如何高效解決問題
    第二個重點是:如何學習多元思維模型,第三個重點是:怎樣利用多元思維解決複雜問題?1首先,我們來聊一聊當代最厲害的思維方式——多元思維模型!思維模型是每個人在思考問題做決策時的思維方式,一般人處理解決問題的思維是受個人經驗、觀點的影響。
  • 破局思維:如何找到直擊問題的本質?
    我們很無奈的發現,自己做了太多努力,並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就像驢推磨一樣,只知道往前衝,卻沒發現「被蒙住了眼睛」,一圈一圈的往前衝,但本質上,一直還在「原地打轉」。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局裡面」,而這個局就是自己的「慣性思維」,由自己投身其中,像獵豹創始人傅盛認知三部曲所說:「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男人的教科書《教父》:一生學會小心,一秒看透本質,這才是偉大
    半秒鐘看清事物本質和一輩子都看不清本質的人,命運註定會是不同的——《教父》《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科波拉執導拍攝的一部黑幫電影,該電影在1973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並於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 助你成為模型的設計高手:目標-抽取本質-概念-內涵-定義-模型!
    任何一個模型,都是要對複雜的一類事物進行簡化,從複雜的一類事物之中抽取出本質屬性,用這個本質屬性來指代這類事物,這樣子才能從複雜走向簡單。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捨棄掉次要的非本質特徵,才能達到簡單。從一類事物之中抽取出關鍵的本質特徵,捨棄掉次要的特徵,以達到對一類事物的共同抽象。模型可以用來指代一類事物,模型是用來處理一類事物,一類事物是一個集合,具有共同本質特徵的許許多多具體的事物組成的一類事物。模型具有抽象性,通過抽象而達成一定範圍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