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中國鄖陽古人類研究中心在十堰市鄖陽區掛牌成立,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任、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和鄖陽區委書記孫道軍,為中國鄖陽古人類研究中心揭牌。
該中心掛牌成立,標誌著「鄖縣人」遺址的考古發掘和科研科普工作進入了新階段,對推動遺址保護利用、項目建設和古人類相關領域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989年5月18日和1990年6月15日,鄖陽區(原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學堂梁子,分別發現和出土了兩具距今約100萬年、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一度轟動了古人類學界,被著名的古人類學家、中科院院士賈蘭坡先生稱為「國寶」,並依據古人類命名的規則,命名為「鄖縣人」。「鄖縣人」的發現動搖了人類起源學說,填補了人類歷史發展鏈條中100萬年的缺環,「鄖縣人」頭骨化石是目前在國家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十堰市博物館、鄖陽博物館,四級博物館同時展出的文物之一。
專家學者建議,應加大對「鄖縣人」遺址周邊的系統考古調查和發掘,拓展「鄖縣人」及其後繼者活動所留下的遺物、遺蹟的分布範圍,並將目前已知的周邊其他遺址及其材料納入綜合、比較研究的框架,在更大的時空下研究當時古人類的遷徙、擴散、生存能力與方式和技術、文化特點,增強該地區遠古的歷史信度,豐富其歷史內涵。
鄖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物資源豐富,境內有距今約6500~13500萬年的恐龍蛋化石群,100萬年前的「鄖縣人」,50~100萬年前的「梅鋪猿人」,4000年文明不斷代的遼瓦店子考古遺址。尤其1990年 「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發現轟動世界,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和「全國科技考古重大發現」,引起世界古人類學界的廣泛關注,填補了亞洲古人類發展缺環,證明了中國是早期人類的發祥地之一。鄖陽被譽為恐龍的故鄉、人類的發祥地、漢文化的搖籃、楚文化的源頭。
近年來,鄖陽堅定文化自信,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著力提高文化軟實力,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將頭骨化石發現地——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統性加強鄖陽文化遺產品牌的保護、研究與利用,「人類老家」已經成為鄖陽文化響亮的名片。
此外,為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鄖縣人」遺址科考、科普價值,推進「遺址經濟」與「文化民生」良性互動,鄖陽將加快學堂梁子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完善提升科研合作、學術交流、科普教育平臺,全面提高鄖陽文物保護利用水平,促進文化遺產保護與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有機結合,打造具有鄖陽特色的歷史文化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