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昏迷到清醒,從面無表情到笑容燦爛,從癱瘓臥床到自由奔跑……遭遇車禍的顧勝男是不幸的,然而在系統康復治療下得到重生的她卻又是幸運的。
浴火重生,鳳凰涅槃,在通大附院康復醫學科接受康復治療的這段日子,顧勝男經歷過痛苦掙扎,付出了極度的艱辛與汗水,而撥開荊棘後,迎接她的是一條鶯飛草長、欣欣向榮的美麗道路——
- 初 見 -
初見勝男,是在2016年1月,勝男的狀況給康復醫學科的接診團隊一個嚴峻的挑戰。
兩個月之前,勝男不幸遭遇車禍,顱腦嚴重外傷、全身多處骨折……她接受了大大小小四場手術,與死神擦肩而過,在重症監護室治療兩月餘。
目前的她,重度昏迷、營養不良、氣管切開、嚴重肺部感染、多處鋼板內固定、關節活動度下降、肌腱攣縮……
曾經比武場上的颯爽警花,如今正在混沌意識的哪一層?父母的淚眼,丈夫的心痛,以及三歲孩子盯著媽媽的驚恐眼神,都讓我們的心緊緊揪起。
在這場飛來橫禍中,勝男沒有放棄自己,她活了下來,而我們更不可能放棄她,我們要讓她活得精彩、讓她過有質量的生活!
在接診勝男後,郭愛松主任、主管醫師孫麗、治療部物理治療師何林飛、言語治療師王瑩立即展開系統康複評定並進行討論,制定出詳細的康複方案。
一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壓瘡等臥床併發症,控制肺部感染,改善關節活動範圍、肌腱攣縮及營養狀態;
二是促醒,包括高壓氧治療、經顱磁刺激、多種感覺刺激、正中神經電刺激、腦部穴位刺激、針灸等,同時應用親情呼喚,囑咐勝男的媽媽反覆播放著她的結婚視頻以及親人的錄音。
就這樣,兩個月的時間裡,勝男睜眼時間逐漸延長,左側肢體開始出現少許活動,有表情變化了,有時還能聽懂部分語言。
在肺部感染控制良好、拔除氣切套管後,經過系統的言語訓練,勝男張口喊媽媽了。
那天,大家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那是感動、欣慰的眼淚,更是希望和祝福的眼淚。
康復醫學科的工作繁瑣而又細緻,需要醫護人員有足夠的愛心、耐心和恆心。
針對勝男的情況,郭愛松主任組織了一次又一次的病例討論,階段性地制定康複方案。
康復治療大廳上演了一幕幕奇蹟,勝男第一次抬起胳膊、第一次坐起來、第一次自己吃飯、第一次交流
這些奇蹟裡有家屬的悉心照料,有勝男的堅強努力,有醫生、治療師的幫助鼓勵,更有醫患間彼此的信任、濃濃的醫患情。
這是一場艱辛的破繭,對勝男、家人、我們團隊充滿挑戰,每一步都走的不易,但是每個參與的康復人都感同身受地一起經歷了這場初生破繭的喜悅。
夏天,是個滿目蒼翠的季節,南公園橋下的荷花開得嫋嫋婷婷,這時候的勝男,已經破繭重生了。
然而,右側肢體肌力仍然較低、認知功能減退、平衡穩定性欠佳、部分肌群肌張力高等問題仍存在,我們又開始了新階段的康復旅程。
巴氏球上的運動控制訓練、懸吊床的核心穩定訓練、TETRAX系統的平衡及穩定訓練、作業治療的精細訓練以及認知功能訓練等,勝男都留下了太多的汗水,但她從來沒有想過放棄。
每一滴汗水是對兒子丈夫的責任、對父母的回報孝順、對醫生的感謝與信任。而在灑過這一滴滴的汗水後,勝男能獨立行走、認知功能大大提高、日常生活也大部分自理了。
深秋了,勝男在這條康復路上一走就是大半年。在這裡,她學會了說話,學會了吃飯,學會了走路,更學會了康復人的堅韌與責任。
郭愛松主任說:「作為康復醫學科工作人員,我們不僅需要關注患者的功能狀態,為其制定精確的治療方案,以期最大程度地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回歸家庭與社會,更需走進患者的內心,懂其所需、想其所想,樹立患者的康覆信心,傳遞我們的愛心、毅力與正能量,讓患者有尊嚴、有品質地生活。」
勝男只是通大附院康復醫學科眾多患者中的一員,在這裡,我們見證了多少患者的汗水、進步與成長。「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溫暖的承諾」,我們願成為你生命之舟的護航使者,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