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非遺從博物館中喚醒
廣州以包容創新共建人文灣區,打開非遺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門
廣州和潮州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次攜手舉辦非遺主題展、兩個國家級非遺中心在穗設立分基地、羊城首場非遺傳承人培訓開講……近日來,廣州非遺工作領域喜訊頻傳。
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城市,廣州是嶺南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陣地,也是嶺南文化對外交流展示的重要窗口。讓潮州非遺走進廣州塔共同展覽,邀請京劇名家同臺出演,廣州的開放包容讓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裡碰撞交流、融合創新,以資源共享、合作互通的方式,共促非遺文化的繁榮發展。
非遺的繁榮和發展離不開人,也離不開創新。當下,廣州非遺傳承人以市場化的方式,打開了非遺通向人們日常生活、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門。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書寫在古籍裡的非遺,正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逐漸活過來。
南方日報記者 鄭慧梓
匯聚
開放包容共繁榮
金色絲線隨巧手翻飛,國家級非遺潮繡技法省級傳承人卓桂芳的手下,一幅寓意吉祥的潮繡作品漸漸成形;在另一個攤位,廣式家具省級非遺傳承人胡敏強正在展示廣作技藝。
11月的第一個周末,「廣州·潮州非遺精品展」在廣州塔一樓環形展廊精彩亮相,「嶺南之窗」活動迎來首個跨市展,潮州非遺走進了廣州的城市地標。當晚,依託「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惠民演出品牌,粵劇和潮劇名家同臺獻藝。
開放包容的文化才有生命力。作為嶺南文化中心的廣州,選擇敞開大門,接納和擁抱文化的豐富和多樣。
廣州和潮州,一個是嶺南文化中心地,一個是嶺南文化重地,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都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非遺精品展中,「彩」「繡」「雕」三大板塊對比展示的方式,直觀呈現出兩地各自的歷史、文化、藝術特色,穿行其間,嶺南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不言而喻。
廣繡精工細作、潮繡立體豐滿,廣作繁複厚重、潮州木雕五彩裝金;廣彩萬縷金絲織白玉,潮彩或通花鏤空或國畫入瓷……在碰撞中,嶺南文化交融發展,更進一步推動廣州、潮州兩地的非遺保護和傳承。
「作為最具歷史底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最具現代表現力的廣州塔展出,有力地詮釋了廣州乃至廣東的現代化進程是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在廣東省政府文史館館員、廣東省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春雷看來,這樣的設展方式能為廣大市民和參觀者帶來不一樣的視覺衝擊和更加豐富的文化思考。
來到廣州塔的不只是潮州非遺。10月下旬,粵劇潮劇同臺出演的名家大舞臺,迎來了「京腔粵韻 唱響灣區」京粵戲曲合作交流活動。國家京劇院國寶級京劇表演藝術家于魁智、李勝素加盟演出,南北兩大世界級非遺專場同臺展現魅力和風採,人類非遺之美與現代都市文化交融相織。
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交流門戶,廣州肩負著傳播傳承嶺南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在城市地標廣州塔舉辦的「嶺南之窗」系列活動已經成為集嶺南非遺對外展示、優秀傳統文化交流、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等功能於一體的平臺和載體。非遺在這裡綻放出更迷人的光彩。
傳承
機構機制雙護航
非遺需要保護,也需要傳承,傳承做得好,非遺才有長久的生命力。
上周,兩個國字號的非遺中心分基地花落羊城。由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與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合作共建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華南展示基地)」和「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廣州)協同創新中心」在廣州成立。
這意味著廣州非遺保護工作再邁上了新臺階。在推進跨地域展示、非遺傳統技藝衍生品研發等方面,廣州將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更強有力的支持。以廣州四大文化品牌之一的海絲文化為例,在此次合作雙方擬定的計劃中,「海上絲綢之路非遺展」未來將作為重點打造的品牌之一,並利用雙方優勢資源,推動北京、廣州跨地域展示工作,助力廣州非遺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
廣州將承擔起嶺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推動著嶺南文化的對外展示與交流。在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原巡視員、國家非遺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馬盛德看來,「廣州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非遺資源豐富且特色鮮明,兩個分基地的設立,將充分帶動華南地區非遺保護與傳承實踐。」
廣州的非遺保護工作也正走向制度化和科學化。11月10日剛剛實施的《廣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為市級傳承人的傳承工作加以有效規範和引導,規定了市級傳承人的認定條件、申報方法、權利和義務、評估考核機制和退出機制等,鼓勵和支持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為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廣州歷史文脈提供基礎性保障。
近年來,廣州在傳承人隊伍建設上的努力取得了成效。不久前,在廣州首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集中培訓上,31名第七批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領取了證書,他們的平均年齡51歲,至此,廣州已擁有208名市級傳承人。
「隨著第七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加入,廣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大家庭正朝青壯化、活力化方向發展。」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說道,「同時,一些市級項目長期缺失代表性傳承人的情況也得以改善,呈現出非遺傳承後繼有人、欣欣向榮的傳承面貌。」
創新
讓「遺產」變「財產」
「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是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開展的,其本質是文化傳承如何應對自然和社會環境變化的挑戰。」文化和旅遊部原副部長項兆倫在非遺傳承人培訓班授課時提到。應對變化與挑戰,非遺也需要與時俱進,更離不開創新。
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推進,廣州非遺傳承人的創新實踐日益活躍。直播帶貨、短視頻營銷、開辦網店……線上,非遺傳承人把非遺搬上新的傳播媒介和平臺;刺繡掛件、廣彩杯墊、特色美食……線下,「潮墟」集市售賣的非遺文創產品在注入嶺南元素的同時,更努力貼近年輕消費者的喜好。
創新激活了非遺的生命力,「遺產」正逐漸轉變為「財產」。今年6月,廣州非遺購物節期間,30多位傳承人開通短視頻帳號,發布180餘條短視頻,獲得超過80萬次播放,非遺正被更多人認識和喜愛。「潮墟」自今年8月8日開幕以來,吸引了約50萬人次的市民遊客前來打卡,參展的商戶總營收超過500萬元。
「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非遺自身發展的基本規律。」中山大學教授宋俊華分析道,「『潮墟』讓非遺動起來、潮起來,打破了代際、城鄉、本土與外來的界限,成為生活體驗和新時尚,為非遺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本土與外來、文化和旅遊等融合與發展創造了條件。」
文商旅融合發展將是未來非遺創新發展的趨勢。今年8月底,廣州首個非遺街區在西關永慶坊旅遊區開市,非遺產品在此集中展銷,一個月後,非遺街區迎來首個商業旅行團,開啟街區的商業運作模式,近日又入選12條「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文商旅融合正在不斷深化。
以創新的方式契合時代需求,以市場化方式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個層面,廣州把非遺從博物館中喚醒,讓非遺從書本裡走出,與時代發展交織相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綻放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