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以史學家的使命,為廣州非遺保護寫史立傳;以科學家的良知,為廣州非遺保護搜據立論;以戰略家的目光,為廣州非遺保護建言獻策」——作為「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廣州非遺新作品展示宣傳系列活動」的重頭內容,《新時代非遺保護的廣州實踐:廣州市非遺傳承發展報告》(以下稱《發展報告》)編纂活動日前正式啟動。12月2日,發展報告培訓會在廣州三寓賓館舉行。
廣州許多做法有全國影響 值得大力傳播推廣
《發展報告》由中山大學中國非遺研究中心和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共同完成。按照編撰方案,報告將由總報告、各區專題報告、熱點分析、大事記等幾部分構成,計劃在2021年6月完成並發布。
本《發展報告》是繼2016年廣州發布《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2016)》後,又一次對非遺領域進行階段性整理和總結的系統工程。記者在培訓會上了解到,報告將總體闡述新時代背景下廣州非遺保護的特點、趨勢、經驗、做法,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保護對策和措施。突出新時代廣州非遺保護的新特點、新經驗和新趨勢,注重廣州實踐在我國非遺保護工作中的示範性、代表性。
報告並結合其他地區的實踐,為廣州非遺工作的進一步優化提出具可行性的相應對策,此外還將對未來非遺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向等展開探討和預研。
宋俊華說,廣州在非遺傳承保護方面的許多做法,在全國都很有影響,但往往是宣傳不夠,推廣不夠,不能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非常可惜。廣州有很多傳承人和管理者、一線工作者為非遺事業年復一年地揮灑汗水,探索創新做法。《發展報告》的編撰,一方面是要把廣州的工作亮點傳播出去,把廣州的好經驗、好做法分享給大家;另一方面,也要把廣州非遺人的努力和奉獻傳播出去。
重視展現各區個性化實踐和優秀典型案例
廣州的非遺資源非常豐富,近年來的傳承保護創新之舉也非常多。許多傳承人、傳承單位,以及學校、街道、社區等,根據當地的非遺資源特點和當下的城鄉環境,設計出針對各種層次、人群的非遺保護、傳承、發展舉措,為廣州非遺在現代生活中的存續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思路,積累了寶貴經驗。據介紹,本《發展報告》會重點展現廣州各區在非遺傳承發展方面的個性化探索,將為11個區各設一個專題。各區專題報告除全面總結區內非遺保護的基本、總體情況外,將側重分析特色經驗、做法,特別是對區內的典型案例給予詳細的剖析,以為其他地區的實踐提供參考樣本。
報告還將選擇若干最能體現廣州特色且具有代表性的非遺保護經驗,進行重點分析,闡述其示範性,如非遺進校園、傳承人能力建設、非遺創新發展等。
以非遺進校園為例,宋俊華表示,現在孩子們從兩三歲開始就進入幼兒園接受系統的教育,小學、中學、大學一路上來,如果非遺項目不主動進入到校園當中,接觸到年輕群體的機會將大大減少,年輕人們對非遺的認知和感情也會被影響。現在很多幼兒園、中小學、大學認識到這一點,主動在教學中引入非遺內容,給非遺的推廣傳播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廣州在非遺進校園方面有很多經典做法,值得好好研究借鑑。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卜松竹 王維宣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王維宣 卜松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