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化】學院「嶺南特色工藝非遺傳承經典」叢書正式出版發行

2021-02-19 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

非物質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和發展對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意義重大。國務院辦公廳2005年頒布的《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廣州的「三雕一彩一繡」、佛山的「石灣陶藝」、肇慶的「端硯」等傳統民間工藝,是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瑰寶。傳承發展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新時代的技藝傳承人和技能工匠,是廣東職業院校的重要使命和責任擔當。

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堅持內涵引領、特色發展,積極推進「非遺進校園」,傳承嶺南傳統技藝。自2011 年起,學院築巢引鳳,建成「嶺南特色工藝傳承基地」(嶺南大師街),引進60位國家級、省級、市級工藝美術大師,建立起廣彩、廣繡、玉雕、牙雕、木雕、欖雕、蛋雕、陶塑、剪紙、宮燈、掌畫、銅印、端硯等15間大師工作室,將人才培養、職業培訓、創新研究、打造特色有機融合,開展師帶徒傳承、傳統技藝教學和展示活動,在全國技工教育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大師工作室,「四位一體,雙核驅動」的產學研銷展傳承培養體系;每年向社會展示和傳播嶺南技藝文化,受眾達到5萬人次以上,有力地推動了嶺南特色工藝的教育傳承、技藝傳承和文化傳承。

工藝美術大師們留傳的技藝是寶貴的財富。幾十年的積澱,鑄造了大師們的匠心和匠魂。新時代需要匠心精神,我們希望通過本套叢書,將大師們的技藝留存下來,將大師的手藝真實還原,讓更多的愛好者看到獨具匠心的大師作品,並學懂、喜愛傳統技藝。

經過工藝美術大師們口口相授和專業老師們歸集整理,我們編寫出版「嶺南特色工藝非遺傳承經典」叢書,包含《廣彩瓷》 《廣繡》 《端硯》《蛋雕》《欖雕》《玉雕》《指掌畫》《銅印》《陶藝》九本書,並附有教學片供讀者學習。希望有志於非物質文化傳承的讀者能喜愛本套叢書,攜手推動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相關焦點

  • 嶺南師院「搭臺傳藝」傳承嶺南紡織服飾文化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今年8月3日-30日,像沈小麗一樣,來自廣東省各高職院校20餘名骨幹教師齊聚在嶺南師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系「充電」,參加廣東省2020年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項目「緊缺領域教師技能傳承創新」——嶺南特色紡織服飾類國培班
  • 荔灣區永慶坊「旅遊+非遺」 打造嶺南文化中心區示範品牌
    廣州西關永慶坊旅遊區是荔灣轄內嶺南文化最集中、最濃鬱、最具特色的區域,歷史人文景觀鱗次櫛比,也是市內老廣州西關風情最濃鬱突出的區域,擁有市內最多最密集的「最廣州」歷史人文元素:泮塘嶺南水鄉古村、千年仁威古廟、二百年古榕、荔枝灣湧古水系、文昌古塔、古祠(梁家祠),最多樣的西關大屋及竹筒屋等近代傳統民居建築群、最經典驚豔的騎樓和麻石街巷,還有探花、名伶和軍政、工商巨子等眾多名人故居舊跡
  • 振興傳統工藝、弘揚嶺南國粹,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啟動
    嶺南古琴斫琴技藝師承項目領導、專家、導師團隊合影(活動方供圖)非遺保護,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重在非遺傳統知識、傳統技藝、傳承精神的保護。廣州市海珠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直致力於非遺的保護,其保護項目嶺南古琴藝術在非遺活化與傳承創新上,均取得一定的特色和成效,既呈現了非遺傳承的生命力,又展示了在多元、多層次的文化內涵下,發展與創新的新作品、新高度。
  • 活化傳承嶺南文化遺產的「廣東實踐」
    近年來,廣東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期間對保護傳承嶺南文化、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等方面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對傳承嶺南特色文化、加強考古研究和文物活化利用,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量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
  • 219件非遺工藝展品亮相番禺博物館!廣府非遺工藝·嶺南書畫聯展開幕
    ——非遺工藝·嶺南書畫聯展」在番禺區博物館開幕,在此次活動中,由廣府地區多位非遺傳承人和藝術家帶來的嶺南(廣府)書畫、非遺傳統美術、非遺傳統技藝等三大系列共計219件非遺工藝展品集中亮相,為群眾奉上了一場傳統手工藝術盛宴。
  • 《嶺南的月光》正式出版,聆聽嶺南音樂感受灣區風情
    專輯《嶺南的月光》收錄了吳丹近年來創作並演唱的優秀歌曲其中不乏嶺南地區的鹹水歌、粵語小曲部分歌曲還採用嶺南地區語言演唱在2021年開年之際,中國唱片(廣州)有限公司推出了吳丹個人歌曲專輯《嶺南的月光》。
  • 鄧兆萍「知否·嶺南」非遺文化服飾秀驚豔廣州城
    圖集 2020年12月5日,中國著名設計師鄧兆萍應邀攜作品《知否·嶺南》非遺文化服飾·箱包秀壓軸亮相由廣州市商務局、廣州市貿促會主辦,各區商務主管部門協辦,廣州專業市場商會、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廣東省皮具商會、廣東服裝設計師協會、廣州設計周組委會
  • 《遇見淼城》三水文化叢書正式對外發布,展示地域文化特色
    12月11日,歷時16個月高規格高標準打造的《遇見淼城》三水文化叢書正式對外發布,在蘆苞腊味美食節上舉行新書推介會和專家交流座談。《遇見淼城》三水文化叢書共分為《因水而生》《水秀嶺南》《水通天下》《上善若水》四冊,分別從不同角度呈現三水的城市由來、城市底色、城市格局以及城市性格,是了解三水的一個窗口,一張名片。
  • 《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五輯)首發 萃聚歷史文化菁華
    首發式座談會上,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學術委員會專家、叢書作者、出版社相關人士齊聚一堂,圍繞叢書的編撰、內容、特色、亮點、價值、作用等展開論述。 陳凱佳我長期從事嶺南醫學研究,學術流派既是具有中醫特色的醫學傳承現象,也是醫藥文化的傳承載體。研究學術流派,可以反映地域特色醫學文化。
  • 文化強市 |「記得住鄉愁、振興得起老城」,荔灣建設嶺南文化中心...
    去年底《廣州市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2019-2025年)》發布,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藍圖繪就。近兩年來,以「一江兩岸」為紐帶,荔灣著力挖掘維護嶺南文化資源,培育構建現代文化產業和服務交流體系,打造嶺南文化傳承展示中心、嶺南文化創新發展中心、嶺南文化國際交流中心「三大中心「,在推進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建設的路上探索前行。
  • 魔術師走進廣州永慶坊 創新演繹嶺南文化
    ,把嶺南文化與魔術糅合在一起,讓市民可以更好地體會歷史文化街區內極具嶺南傳統文化內涵和非遺手藝的「粵味」。  透過魔術「傳承」嶺南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守住中華民族的命脈,首先要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少年作為嶺南文化重要傳承者,他們肩負著傳承的使命,同時他們也有著獨一無二的創造力。
  • 非遺進社區:嶺南詠春拳「打入」沙面!
    今天,沙面街文化站結合沙面街 「四季廣場」文化活動特色文化品牌,積極配合區文化惠民工作,舉辦了一場「冬暖翠洲—2020年沙面街非遺(嶺南詠春拳)進社區文化惠民活動」。活動一開始,嶺南詠春拳掌門人霍禮謙先在場的街坊介紹了詠春拳的起源,講述詠春拳的特點。
  • 「粵趣魔坊」,換個方式「打開」傳統嶺南文化!
    11月28日,西關正當潮——嶺南文化之「粵趣魔坊」活動在廣州市西關永慶坊旅遊區舉行,活動在永慶大街、鄉愁廣場、荔枝灣湧邊以及古樹廣場四個區域設置「打卡點」,把通過情景互動及快閃式表演,把嶺南文化與魔術糅合在一起,讓市民可以更好地體會歷史文化街區內極具嶺南傳統文化內涵和非遺手藝的「粵味」。
  • 「文化巴東」叢書已由中國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
    「文化巴東」叢書已由中國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2020-06-03 02: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非遺文化 賦能特色育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申報案例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秉承「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結合學校的職教特色,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產教融合平臺為依託,以非遺傳承大師為引領,以「雙師型」師資團隊為智庫,以網絡
  • 在佛山探尋嶺南文化,驚喜不斷
    而現在,在打造中國陶谷特色小鎮過程中,石灣古鎮文創園-南風古灶也探索出一套「城、產、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建設思路。世界級陶瓷創新中心初現雛形,千年陶瓷古鎮邁上了「文化+設計+產業」發展之路。( 梁平攝)  專家表示,這與佛山嶺南水鄉環境以及明清以來佛山發達的經濟有關。密布的河網為佛山龍舟文化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土壤,發達的經濟讓政府能舉辦各種的活動來擦亮佛山龍舟的品牌。  如今,龍舟運動已是佛山嶺南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佛山獨具魅力的傳統民俗活動。
  • 「嶺南非遺潮玩」亮相首屆廣州海心沙LIVE生活節
    生活節圍繞非遺、傳統老字號、智慧生活、亞運十年、創意市集、高校孵化等七大展區,對文化、藝術、設計、生活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呈現。用跨界的方式、工匠的精神、趣味的表達帶來潮玩傳統文化、跨界藝術文創、交流互動體驗等,展示現代時尚創藝生活。 廣州市嶺美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應邀參與此屆生活節,攜各式各樣的嶺南非遺潮玩文創新品亮相登場,讓傳統文化融入生活,走進大眾視野。
  • 換個方式「打開」傳統嶺南文化
    11月28日,西關正當潮——嶺南文化之「粵趣魔坊」活動在廣州市西關永慶坊旅遊區舉行,活動在永慶大街、鄉愁廣場、荔枝灣湧邊以及古樹廣場四個區域設置「打卡點」,把通過情景互動及快閃式表演,把嶺南文化與魔術糅合在一起,讓市民可以更好地體會歷史文化街區內極具嶺南傳統文化內涵和非遺手藝的「粵味」。
  • 踩高蹺、揪尾巴……嶺南文化融入幼兒園的遊戲中!
    記者12月15日獲悉,番禺區大石街中心幼兒園在幼兒日常保育中積極開展嶺南特色遊戲項目,引起了華南師範大學等研究團隊的關注,《番禺區幼兒園嶺南遊戲資源開發項目應用研究》日前項目正式開啟。近日,在大石街中心幼兒園的操場上,小朋友們正在和老師一起開展各種遊戲活動。
  • 「技能國手」對話「嶺南非遺大師」感受傳統技藝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聰與粵菜師傅交流廣州早茶文化,學捏麵塑;觀嶺南工匠們手藝,體會嶺南文化……12月16日,參加此次大賽的11名選手組成「技能國手訪問團」,走進粵港澳大灣區,探訪「技能點亮灣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