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傳統工藝、弘揚嶺南國粹,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啟動

2020-12-16 南方新聞網

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班項目啟動儀式(活動方供圖)

南方網訊 (記者/楊智明 通訊員/黃婷)0興傳弦工藝、弘揚嶺南國粹,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班項目啟動儀式於2020年12月8日在廣州塔嶺南古琴藝術館舉辦。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為期三年,由嶺南古琴藝術傳承基地七木琴社和古琴斫制技藝傳承基地稼軒琴坊兩個傳承基地導師團隊聯合執行,其中古琴斫制技藝琴師承研究項目,設在稼軒琴坊,琴坊佔地面積2000平方,由斫琴坊、漆藝研發中心、音樂廳等多個板塊組成。嶺南古琴藝術師承研究項目,設在七木琴社,嶺南古琴藝術館,設有講座、課程、音樂會、非遺遊、全日制師資班等。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非遺處鍾茜處長、一級調研員曾志光、二級調研員梁克林、四級調研員許莉、孔祥文主任、廣州市海珠區文化館胡亮副館長、嶺南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寧蘭清、稼軒琴坊斫琴師李德榮、七木琴社青年琴家趙旭、漆畫家陳錦欽、七木琴社琴師陳遠輝出席了剪彩儀式並參觀了嶺南古琴藝術展廳。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非遺處鍾茜處長談道:「這是一群非常熱愛古琴以古琴為職業的人·,以傳承技藝為使命凝聚在一起的一群人。 希望嶺南派古琴技藝和其他流派能夠一起多交流、多合作、多開雅集,一起把古琴藝術傳承下去,推動一個大的發展融合。」

嶺南古琴斫琴技藝師承項目領導、專家、導師團隊合影(活動方供圖)

非遺保護,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重在非遺傳統知識、傳統技藝、傳承精神的保護。廣州市海珠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直致力於非遺的保護,其保護項目嶺南古琴藝術在非遺活化與傳承創新上,均取得一定的特色和成效,既呈現了非遺傳承的生命力,又展示了在多元、多層次的文化內涵下,發展與創新的新作品、新高度。

嶺南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寧蘭清介紹古琴(活動方供圖)

嶺南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寧蘭清介紹古琴(活動方供圖)

現場彈奏(活動方供圖)

針對接下來將如何致力做好古琴技藝的傳承工作,讓更多年輕人愛上古琴藝術方面問題,嶺南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寧蘭清表示,教好師承的弟子,讓師承的弟子多出來社會的大舞檯曆煉。同時要多開嶺南古琴藝術的公益課、講座、音樂會,年輕人需要進入古琴的頻道,了解這門傳統文化四藝之首的琴,需要沉下心來、留出時間,聆聽和學習,我們會一如繼往的,堅持嶺南古琴藝術館的每月公益課、公益講座,以及每月的古琴雅集,

嶺南古琴藝術在一個作品裡,能包涵多少的非遺文化,在廣州塔的嶺南古琴藝術展中,我們通過琴展中的一床「玉鶴」古琴,展現其引領非遺活化多元文化內涵的詳情。

玉鶴琴的材質中底板為海幢寺拆建時,由海幢寺師父們贈予的海幢寺廟廊的板材,款式叫自在式,是嶺南古琴傳承基地七木琴社創製的一款現代古琴,此琴由古琴斫制技藝傳承基地稼軒琴坊斫琴師李德榮團隊純手工製作而成,既體現了斫制的傳統工藝,又體現了設計的創新和發展。是廣州非遺在振興傳統工藝中,促進兩個傳承基地聯合發展、活化非遺的一個經典案例。

此琴集書法、篆刻、楹聯文化、嶺南古琴、嶺南畫派多元嶺南傳統文化於一身,其中琴名為玉鶴,由嶺南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寧蘭清取名,源自嶺南琴派的兩首傳曲《雙鶴聽泉》(謝導秀先生打譜傳授)、《玉樹臨風》(古岡遺譜、楊新倫傳譜),此琴背面有琴銘藝術,篆刻了玉鶴二字、以及銘文:鶴鳴九皋聲聞於野、玉樹臨風瑤池嘯月,銘文有四處典故,其中值得一提的瑤池嘯月,意指嶺南畫派鼻祖居廉、居巢故居的瑤池「嘯月琴館」。

連結:嶺南古琴藝術概述

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8年「古琴藝術(嶺南派)」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

古琴是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琴的音樂神聖高潔,坦蕩超逸,人們用以抒發情感,寄託理想,感悟當下。習琴之道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成為傳統文化生活和理想人格圓滿的修行之道。

早在南北朝時期,廣東曲江人侯安都(518-562年),就有很高的琴藝造詣。南宋末年,金元入主中原,南宋皇帝被迫南遷至岡州崖山,中原琴藝也在岡州留下一批琴譜,相傳《古岡遺譜》就是在當時遺留下來的古琴譜。明代時,廣州府著名琴人輩出,有陳白沙、鄺露、陳子壯、陳子升等;藏琴豐富,有琴曲流傳至今。

至於清代,嶺南琴學愈加昌盛,嶺南琴派聲名漸顯。嶺南琴派的創始人是清代道光年間的廣東新會人黃景星。另外,影響較大的琴人還有:雲志高、何洛書、何耀琨、楊錫泉、李寶光、何斌襄、陳恭尹、容慶端、容心言等人;藏琴方面,有 「天蠁」、「松雪」、「振玉」、「水仙」、「韻馨」、 「松風」、「中和」、「谷響」、「流泉」、「蕙蘭」等名琴;琴譜和琴學論著方面,有雲志高的《蓼懷堂琴譜》、黃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譜》、何斌襄的《琴學匯成》、朱啟連的《鄂公祠說琴》、容慶瑞林芝仙合編的《琴瑟合譜》等。嶺南極具特色的傳統名曲有:《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鷗鷺忘機》、《玉樹臨風》、《雙鶴聽泉》、《神化引》、《平沙落雁》、《烏夜啼》等。這些琴曲的演奏手法與其他流派的傳譜有很大區別,充分體現了嶺南琴派的古樸、剛健、爽朗、明快的特點。

嶺南古琴的演奏營造了清、微、淡、遠的意境;構築出傳統文人抒情達意,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的殿堂,具有濃鬱的傳統文化特色。

相關焦點

  • 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在廣州塔啟動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圖/受訪者提供 12月8日,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班項目啟動儀式在廣州塔嶺南古琴藝術館舉辦。
  • 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梁球 斫君子之器修賢德之心
    1月15日下午,佛山市圖書館五樓文史館,佛山古琴傳人梁球率一眾弟子現身,為讀者帶來一場迎新春古琴音樂會。作為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梁球現場演繹了一首古琴名曲《梅花三弄》,清逸、高潔的曲風,為讀者帶來儒雅的天籟之音,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餘音繞梁。梁球出生於佛山古琴世家,自幼隨父學古琴並親手制琴,更有家族傳下來的古琴譜。如今,年過六旬的他彈古琴、制古琴,希望將古琴技藝傳承下去。
  • 「技能國手」對話「嶺南非遺大師」感受傳統技藝
    巧克力變荔枝,糯米粉做山竹,白兔造型蝦餃……感受粵菜匠人精神,看粵菜師傅巧手造型技能選手們來自四川、吉林、江西等地,參與了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糖藝項目、烹飪(西餐)、餐廳服務、酒店接待、健康與社會照護等項目的比賽。
  • 想了解一把古琴的誕生 來文化館這個展看看吧
    12月17日下午,「嶺南清音——斫琴名家陳一民、劉筆華古琴精品展」在廣東省文化館一樓展覽廳開幕。現場不僅展出兩位斫琴名家的多件古琴作品,還將制琴的流程和若干技術細節呈現出來,讓大家可直觀感受到好琴之得來不易。
  • 【嶺南文化】學院「嶺南特色工藝非遺傳承經典」叢書正式出版發行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廣州的「三雕一彩一繡」、佛山的「石灣陶藝」、肇慶的「端硯」等傳統民間工藝,是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瑰寶。
  • 嶺南師院「搭臺傳藝」傳承嶺南紡織服飾文化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今年8月3日-30日,像沈小麗一樣,來自廣東省各高職院校20餘名骨幹教師齊聚在嶺南師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系「充電」,參加廣東省2020年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項目「緊缺領域教師技能傳承創新」——嶺南特色紡織服飾類國培班
  • 219件非遺工藝展品亮相番禺博物館!廣府非遺工藝·嶺南書畫聯展開幕
    ·嶺南書畫聯展」在番禺區博物館開幕,在此次活動中,由廣府地區多位非遺傳承人和藝術家帶來的嶺南(廣府)書畫、非遺傳統美術、非遺傳統技藝等三大系列共計219件非遺工藝展品集中亮相,為群眾奉上了一場傳統手工藝術盛宴。
  • 「衣香鬢影」嶺南傳統服飾文化體驗月活動啟動
    雲紗輕飄,旗袍曼舞,古箏低吟,唯美的嶺南特色傳統服飾秀與明清古建築相互映襯下,一幅中國、嶺南傳統服飾水墨畫徐徐展開。8月15日,2020年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之「衣香鬢影」嶺南傳統服飾文化體驗月活動,在南社古村落傳統文化主題景區啟動,美景、美圖、美衣、美人、美食引來了不少遊客,讓人賞心悅目,彰顯了文旅融合的新魅力。這也是南社傳統文化季自5月啟動以來,舉辦的第四個主題月活動。
  • 耍的不賴:山西省唯一一位手斫古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浩
    「我最早拜的是北京的苗元老師學習斫琴,那時經常北京太原兩地跑,其間拜訪了很多斫琴大師,學到了很多古琴的製作方法,那幾年對我來說,受益頗深。」   張浩還記得人生中斫制的第一張古琴,是在2013年。     斫琴斫心 傳播文化   張浩介紹,古琴的傳統製作技藝極其複雜,根據工藝流程,分十幾個步驟,斫一張琴需擇材、製圖、造型、槽腹、合琴、試音、裹布、刮灰、打磨、上漆、上徽、擦漆、上弦等200多道工序
  • 「嶺南·千圖杯」首屆廣東省大學生鄉村振興公益創新大賽在廣州啟動
    南方網訊 (記者/張俊偉)2020年1月4日,由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指導,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主辦,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公益慈善學院、畢業後公益基金承辦的「嶺南·千圖杯」首屆廣東省大學生鄉村振興公益創新大賽在廣東省廣州市啟動。
  • 嶺南傳統技藝名揚海外 僑胞助力民俗節慶創新傳承
    陳再藩供圖嶺南武術、醒獅、鼓樂,是雄渾澎湃的傳統技藝,也是聯結華僑華人的文化紐帶。日前,大型五邑非遺和民俗音畫《僑都記憶》在廣東省江門市演藝中心演出,原創群舞《醒獅耀嶺南》結合獅藝的身形和武術的步法,展現嶺南地域神採。五嶺以南,是謂嶺南。數十年來,具有嶺南代表性的傳統技藝正在通過僑胞力量實現創新傳承。
  • 斫木為琴 匠心傳雅樂
    「這道工序是製作古琴的關鍵,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張琴的音色好壞。」而正因為槽腹沒有絕對的標準,每床古琴的製作都要經過他的手工精斫後,才能進行下一環節。「看似簡單,從最初的選材到最後的上弦,手工斫制古琴需要上百道工序,歷時七年才能完成。」
  • 方案揭曉丨八位建築大師集群設計重塑嶺南傳統古村
    對此,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廣東恆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廣東恆廣投資有限公司以及CBC建築中心共同發起了「嶺南國際建築師公社」項目,創建「政府主導、企業運作、文化注入」的工作模式,並提出以「設計改變鄉村、藝術修復鄉村、文化引領鄉村、產業振興鄉村」為途徑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 荔灣區永慶坊「旅遊+非遺」 打造嶺南文化中心區示範品牌
    一、廣州西關永慶坊旅遊區資源背景情況  「嶺南文化聚荔灣,西關風情最廣州」。荔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傳統城區,自古風物薈萃、名勝雲集,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地、嶺南文化的中心地。  廣州西關永慶坊旅遊區是荔灣轄內嶺南文化最集中、最濃鬱、最具特色的區域,歷史人文景觀鱗次櫛比,也是市內老廣州西關風情最濃鬱突出的區域,擁有市內最多最密集的「最廣州」歷史人文元素:泮塘嶺南水鄉古村、千年仁威古廟、二百年古榕、荔枝灣湧古水系、文昌古塔、古祠(梁家祠),最多樣的西關大屋及竹筒屋等近代傳統民居建築群、最經典驚豔的騎樓和麻石街巷,還有探花、名伶和軍政、工商巨子等眾多名人故居舊跡
  • 去「山居嶺南」尋覓詩和遠方——嶺南鄉民宿助力鄉村振興改革紀實
    花香引蝶,民宿特色鮮明上海情重投資中心計劃投資3億元的靈運居高檔民宿項目、杭州三言文旅發展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的覆卮山美好生活主題村落項目、上海雅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的那園民宿(二期)項目……今年6月,一批民宿項目紛紛落地、啟動,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 文化強市 |「記得住鄉愁、振興得起老城」,荔灣建設嶺南文化中心...
    流連於麻石小巷、青磚騎樓、潮流店鋪,人們喜歡到這裡感受傳統西關風情,追逐時尚風向標。按照「恩寧路 最廣州」的總體定位,永慶坊二期探索打造「記得住鄉愁、吸引得住年青人、振興得起老城」的活力街區。 在距離永慶坊約1公裡的泮塘五約,前後兩期微改造工作均已完成,這裡70%成熟交付物業已實現活化運營,藝術大師、傳統匠人、特色商家紛紛聚集於此,新文化生活聚落打造已初見成效。
  • 「嶺南陳氏針法」走進仲園授課義診
    為進一步助推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的弘揚與傳承,促進校園傳統文化內涵建設和發展,11月17日,廣東省省級非遺項目「嶺南陳氏針法」傳承人、廣東省中醫院傳統療法中心主任陳秀華教授走進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登上「仲愷講壇」授課,並帶領中醫藥非遺團隊開展現場義診,為該校師生帶來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聽觸體驗盛宴。據了解,此次活動是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的開篇。
  • 大師藝術課|如何破譯嶺南工藝密碼?名家教路:可用「加減乘除」四字...
    欣賞嶺南工藝又有哪些好去處?且聽這一期廣州文藝市民空間「嶺南非遺傳承人傳播孵化系列行動·非遺新造物:大師藝術課」來細說。7月25日,廣東省嶺南民間工藝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陸穗崗與《嶺南文化青少年讀本系列:嶺南工藝》編輯徐沛儀,圍繞「民間工藝不遙遠,嶺南文化傳心間」主題,通過線上直播,為觀眾「破譯」嶺南工藝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