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班項目啟動儀式(活動方供圖)
南方網訊 (記者/楊智明 通訊員/黃婷)0興傳弦工藝、弘揚嶺南國粹,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班項目啟動儀式於2020年12月8日在廣州塔嶺南古琴藝術館舉辦。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為期三年,由嶺南古琴藝術傳承基地七木琴社和古琴斫制技藝傳承基地稼軒琴坊兩個傳承基地導師團隊聯合執行,其中古琴斫制技藝琴師承研究項目,設在稼軒琴坊,琴坊佔地面積2000平方,由斫琴坊、漆藝研發中心、音樂廳等多個板塊組成。嶺南古琴藝術師承研究項目,設在七木琴社,嶺南古琴藝術館,設有講座、課程、音樂會、非遺遊、全日制師資班等。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非遺處鍾茜處長、一級調研員曾志光、二級調研員梁克林、四級調研員許莉、孔祥文主任、廣州市海珠區文化館胡亮副館長、嶺南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寧蘭清、稼軒琴坊斫琴師李德榮、七木琴社青年琴家趙旭、漆畫家陳錦欽、七木琴社琴師陳遠輝出席了剪彩儀式並參觀了嶺南古琴藝術展廳。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非遺處鍾茜處長談道:「這是一群非常熱愛古琴以古琴為職業的人·,以傳承技藝為使命凝聚在一起的一群人。 希望嶺南派古琴技藝和其他流派能夠一起多交流、多合作、多開雅集,一起把古琴藝術傳承下去,推動一個大的發展融合。」
嶺南古琴斫琴技藝師承項目領導、專家、導師團隊合影(活動方供圖)
非遺保護,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重在非遺傳統知識、傳統技藝、傳承精神的保護。廣州市海珠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直致力於非遺的保護,其保護項目嶺南古琴藝術在非遺活化與傳承創新上,均取得一定的特色和成效,既呈現了非遺傳承的生命力,又展示了在多元、多層次的文化內涵下,發展與創新的新作品、新高度。
嶺南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寧蘭清介紹古琴(活動方供圖)
嶺南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寧蘭清介紹古琴(活動方供圖)
現場彈奏(活動方供圖)
針對接下來將如何致力做好古琴技藝的傳承工作,讓更多年輕人愛上古琴藝術方面問題,嶺南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寧蘭清表示,教好師承的弟子,讓師承的弟子多出來社會的大舞檯曆煉。同時要多開嶺南古琴藝術的公益課、講座、音樂會,年輕人需要進入古琴的頻道,了解這門傳統文化四藝之首的琴,需要沉下心來、留出時間,聆聽和學習,我們會一如繼往的,堅持嶺南古琴藝術館的每月公益課、公益講座,以及每月的古琴雅集,
嶺南古琴藝術在一個作品裡,能包涵多少的非遺文化,在廣州塔的嶺南古琴藝術展中,我們通過琴展中的一床「玉鶴」古琴,展現其引領非遺活化多元文化內涵的詳情。
玉鶴琴的材質中底板為海幢寺拆建時,由海幢寺師父們贈予的海幢寺廟廊的板材,款式叫自在式,是嶺南古琴傳承基地七木琴社創製的一款現代古琴,此琴由古琴斫制技藝傳承基地稼軒琴坊斫琴師李德榮團隊純手工製作而成,既體現了斫制的傳統工藝,又體現了設計的創新和發展。是廣州非遺在振興傳統工藝中,促進兩個傳承基地聯合發展、活化非遺的一個經典案例。
此琴集書法、篆刻、楹聯文化、嶺南古琴、嶺南畫派多元嶺南傳統文化於一身,其中琴名為玉鶴,由嶺南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寧蘭清取名,源自嶺南琴派的兩首傳曲《雙鶴聽泉》(謝導秀先生打譜傳授)、《玉樹臨風》(古岡遺譜、楊新倫傳譜),此琴背面有琴銘藝術,篆刻了玉鶴二字、以及銘文:鶴鳴九皋聲聞於野、玉樹臨風瑤池嘯月,銘文有四處典故,其中值得一提的瑤池嘯月,意指嶺南畫派鼻祖居廉、居巢故居的瑤池「嘯月琴館」。
連結:嶺南古琴藝術概述
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8年「古琴藝術(嶺南派)」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
古琴是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琴的音樂神聖高潔,坦蕩超逸,人們用以抒發情感,寄託理想,感悟當下。習琴之道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成為傳統文化生活和理想人格圓滿的修行之道。
早在南北朝時期,廣東曲江人侯安都(518-562年),就有很高的琴藝造詣。南宋末年,金元入主中原,南宋皇帝被迫南遷至岡州崖山,中原琴藝也在岡州留下一批琴譜,相傳《古岡遺譜》就是在當時遺留下來的古琴譜。明代時,廣州府著名琴人輩出,有陳白沙、鄺露、陳子壯、陳子升等;藏琴豐富,有琴曲流傳至今。
至於清代,嶺南琴學愈加昌盛,嶺南琴派聲名漸顯。嶺南琴派的創始人是清代道光年間的廣東新會人黃景星。另外,影響較大的琴人還有:雲志高、何洛書、何耀琨、楊錫泉、李寶光、何斌襄、陳恭尹、容慶端、容心言等人;藏琴方面,有 「天蠁」、「松雪」、「振玉」、「水仙」、「韻馨」、 「松風」、「中和」、「谷響」、「流泉」、「蕙蘭」等名琴;琴譜和琴學論著方面,有雲志高的《蓼懷堂琴譜》、黃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譜》、何斌襄的《琴學匯成》、朱啟連的《鄂公祠說琴》、容慶瑞林芝仙合編的《琴瑟合譜》等。嶺南極具特色的傳統名曲有:《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鷗鷺忘機》、《玉樹臨風》、《雙鶴聽泉》、《神化引》、《平沙落雁》、《烏夜啼》等。這些琴曲的演奏手法與其他流派的傳譜有很大區別,充分體現了嶺南琴派的古樸、剛健、爽朗、明快的特點。
嶺南古琴的演奏營造了清、微、淡、遠的意境;構築出傳統文人抒情達意,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的殿堂,具有濃鬱的傳統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