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藝術課|如何破譯嶺南工藝密碼?名家教路:可用「加減乘除」四字訣!
羊城晚報•羊城派 2020-07-26
新石器時代、秦朝、清朝,這三個時期分別代表了嶺南本地工藝發展、與中原文化的融合、與海外文化碰撞的重要時間點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李曼霞
圖/主辦方供圖
石灣公仔講究「一斤獅子十二兩頭」是啥意思?欣賞嶺南工藝又有哪些好去處?且聽這一期廣州文藝市民空間「嶺南非遺傳承人傳播孵化系列行動·非遺新造物:大師藝術課」來細說。
7月25日,廣東省嶺南民間工藝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陸穗崗與《嶺南文化青少年讀本系列:嶺南工藝》編輯徐沛儀,圍繞「民間工藝不遙遠,嶺南文化傳心間」主題,通過線上直播,為觀眾「破譯」嶺南工藝的密碼。
「四字訣」破譯嶺南工藝秘密
什麼是嶺南工藝?陸穗崗將之歸納為三個歷史時間段、一個交融點。
「新石器時代、秦朝、清朝,這三個時期分別代表了嶺南本地工藝發展、與中原文化的融合、與海外文化碰撞的重要時間點」,這三者相互學習借鑑,造就了嶺南獨有的工藝技術。
嶺南工藝題材豐富、門類眾多,光雕刻一類就有磚雕、石雕、欖雕、灰塑、端硯……如此多的品類,從何下手?講座中,陸穗崗用「加減乘除」四字訣將嶺南工藝的秘密深入淺出地闡釋出來。「加法,就是一種物料上疊加另一種,好比廣彩,瓷胚上塗彩釉。減法就是『舍』的藝術,比如木雕,在一塊整體上雕刻出需要的部分。」至於嶺南地區著名的醒獅,則要歸納為乘法,因為獅頭製作時工藝「層層疊疊」,需要先扎架,再鋪絨布,最後染色和點綴。除法則是「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文創」。
當然,也有諸多工藝是需要「四則運算」一起疊加,比如現場展示的潮州木雕,就需要先減後加——先雕刻,再鍍金。如此一來,看似複雜的嶺南工藝經過分類之後,都可以歸納為「加減乘除」的其中一種或是幾種,就變得十分淺顯易懂、方便記憶。
當代人仍要向傳統工藝學習
在現今機械化、流水線作業的時代,精密機械只需花幾分鐘就不出差錯地復刻人手耗時幾天甚至幾周的工藝,為何還需要再談「嶺南工藝」?對此,陸穗崗今年專門寫了《嶺南工藝》一書,大展嶺南工藝的魅力。
「在某種意義上,工藝水平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科技水平。」陸穗崗說,傳統工藝在一代代工藝師研究探索中不斷累積,其中諸多精工作品,現代技術至今也難以修復和重現。因此,判斷傳統工藝是先進還是落後,不能單純地站在科技的層面討論。當代人對於這些傳統工藝,能學的仍然很多。
「石灣公仔講究『一斤獅子十二兩頭』(舊制一斤十六兩),做出來的公仔頭部佔了大半,看起來十分滑稽。但它是真的比例失衡嗎?原來,石灣公仔是屋頂上的裝飾,平時人們看它的時候需要仰起頭。「頭重腳輕」的比例,才能給人最好的視覺體驗。」陸穗崗舉例說道。
在講座的最後,陸穗崗還向希望深入了解嶺南工藝又不得其法的觀眾們推薦了幾個可以「沉浸式」感受嶺南工藝的好去處。包括:能總覽嶺南歷史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看盡潮州木雕精華的廣東省博物館、能與石雕灰塑近距離接觸的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等。
編輯:吳小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