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重振雄風,一月即摧城滅國,韓信滅魏國為何能如此迅捷高效?

2020-12-14 騰訊網

文/崔浩暢談歷史

失敗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從失敗的陰影中堅強起來,總結原因、吸取教訓、奮然崛起,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將來的成功做好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準備。

漢高祖劉邦就是以他的切實行動,來踏實執行以上行為,才能創造空前的成功。

但願劉邦開創偉大功業的具體行動,會給想要成功卻遭遇過失敗的讀者們以實用啟發和明智行動指導。

1.諸侯王見風使舵叛劉助項,劉邦痛定思痛重整旗鼓

公元前205年四月,已佔據巴蜀、關中的漢王劉邦,趁著西楚霸王項羽徵討齊地、楚國空虛的良機,親率56萬諸侯聯軍攻克了楚國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可好景不長,宿敵項羽統率的3萬精銳騎兵從齊地回師救援彭城,在彭城附近,楚軍追殲30多萬諸侯聯軍,劉邦遭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慘敗。

在彭城之戰中慘敗的漢王劉邦

與此同時,原本臣服於劉邦的各諸侯王,見到項羽大勝而劉邦慘敗時,也紛紛欺軟怕硬地投靠項羽、反對劉邦,其中:

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向項羽投降;

齊國權臣田橫與項羽結盟;

代王陳餘(yú)、趙王歇得知被劉邦欺騙、張耳沒死後,也義無反顧地與劉邦徹底決裂;

彭城慘敗後,原本依附於劉邦的魏王豹,在回到魏地後,也對外宣稱,要支持旗開得勝的項羽,轉而與慘敗而歸的劉邦為敵。

魏豹的據魏地化友為敵,令劉邦原本不利的處境更加雪上加霜。

原本,劉邦已統率數十萬軍隊南徵至彭城,在項羽擊敗劉邦後,劉邦從彭城一路北撤,先至下邑,再至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古滎鎮),此時魏豹的叛變,直接導致劉邦軍從關中到成皋、滎陽的軍隊、軍資補給線,便從此暴露在魏軍的可能襲擊下。

這,對劉邦是一個巨大威脅。

彭城之戰後,劉邦迅速收攏殘兵敗將,同時開始思考敗因:

敗因一:項羽勇武絕倫,指揮麾下騎兵如臂使指,劉邦勇武不足、狡黠有餘,能指揮十萬軍隊已是極限,卻逞強地偏要勉強指揮五十多萬軍隊,導致其指揮軍隊智力不濟、顧此失彼,如秦武王舉鼎般痛折數十萬大軍。

敗因二:集結再多的雜牌諸侯王在自己身邊,去對抗強悍的西楚霸王項羽,也終是驅使群羊去對抗猛虎,豈能不鎩羽而歸?因此團結真正強悍精銳的諸侯王,帶領他們以群狼痛毆猛虎之勢,去共同對抗項羽,便是將來統戰工作的重中之重。

敗因三:劉邦在攻下彭城後,就開始驕傲大意,沒有用心去構築對項羽的戰略包圍圈,或者說戰略包圍圈構築得不夠緊密,使得項羽通過彭城一戰,將劉邦的戰略包圍圈殘忍突破!

敗因四:劉邦軍騎兵太少,步兵太多,對抗項羽鋒銳絕倫的數萬騎兵,劉邦處於兵種上的極端劣勢。

在經歷一番痛定思痛的反思後,針對以上四個敗因,劉邦做出了三項決策:

其一,劉邦決定以後自己統兵,會戒驕戒躁、會小心謹慎,並以自己體力、心力能夠支配的十萬軍隊為臨界值,不再盲目地追求統率過多軍隊;

其二,劉邦決定要想方設法地拉攏、團結能確實打敗項羽的真英雄、真豪傑,再領導他們去開疆拓土,去構築圍攻項羽的戰略包圍圈,最後當戰略包圍圈確實堅固異常後,再團結眾諸侯共擊強楚,打算如群狼圍攻猛虎那樣共攻項羽、戰勝項羽。

於是,為了群策群力地攻滅項羽,劉邦向部下們聲稱願意將關東之地讓與天下的英雄豪傑,以換取英雄豪傑對他攻滅項羽的鼎力支持。

善謀高明戰略的張良

鑑於劉邦有此非凡覺悟,謀士張良便推薦了三位可以幫助劉邦共同攻滅項羽的英雄豪傑。

第一位是英布,張良向劉邦介紹道:「英布,原先是項羽軍中的勇悍驍將,不過他被項羽封為九江王后,便開始打起保全實力、唯己獨尊的小算盤。之前項羽率軍東徵齊地時,曾多次催促英布助戰,可英布卻屢屢稱病推脫,可見英布與項羽之間,已生出嫌隙和矛盾,由此,我們可以嘗試著拉攏他,促使其為我們所用。」

第二位是彭越,對於此人,張良這樣介紹道:「彭越,是漢王的老相識,之前,他曾與齊地的田榮約定,一起反抗項羽的楚國,如此,只要漢王聯合策略得當,那彭越也能助我們攻滅項羽。」

第三位是韓信,張良介紹道:「漢王手下雖然有數百名大將,但可託付攻略天下之大事的,唯有韓信一人,韓信統兵作戰技術高超,戰略戰術規劃、執行、反思能力均極強,是個難得的帥才。大王若真的想讓出關東之地,那可將關東之地讓給以上三位英雄豪傑,如此,三位豪傑一定會知恩圖報地效忠於漢王,並助漢王攻滅楚國、消滅項羽。」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

面對張良的高明推薦,劉邦深表贊同,並立刻派人分別聯絡英布和彭越。

同時,為了補充劉邦大規模損兵折將後的軍隊,坐鎮關中、治民理政的漢丞相蕭何徵發關中二十五歲以下、五十六歲以上的老幼男丁數萬人,組成軍隊,由韓信統領,開赴滎陽前線,劉邦深感蕭何統管後勤、鼎力支持的大恩,並召來韓信,與他一起思謀並討論強大自身、抗衡項羽之策。

其三,針對項羽在彭城之戰中大規模使用騎兵部隊,猛衝狠殺劉邦數十萬諸侯聯軍的彪悍殘忍戰術,韓信向劉邦建議:師敵長技以制敵,即挑選五千關中的原秦軍騎兵,由李必、駱甲等原秦軍的騎兵將領來訓練,訓練騎兵們騎射本領和騎兵作戰戰術,為保險起見,可以任命一位親信將領主管騎兵部隊。

劉邦一聽韓信的建議,立刻兩眼放光地表示贊同,為此,他立刻任命親近的灌嬰為中大夫,作為騎兵主將掌管騎軍,任命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作為騎兵副將,徵召原秦軍中的騎兵,組成漢國的騎軍,並訓練騎軍,輔佐灌嬰管理騎軍。

不久,劉邦、韓信組織收攏好的殘兵敗將、關中新兵、新騎兵部隊(後被劉邦賜名為郎中騎),開始認真訓練聯合作戰戰術,重整旗鼓,以期穩住陣腳、敗中求勝。

五月,西楚霸王項羽派季布統領五千精銳騎兵,進攻滎陽東南的京、索二亭,面對楚軍挾彭城大勝而奮勇突擊的凌厲攻勢,韓信指揮灌嬰手下訓練不久的漢軍騎兵反攻楚軍,大敗楚軍。

眼見漢軍騎兵能夠擊敗部分楚軍、穩住彭城大敗後的陣腳,劉邦大喜,暗自下定了大規模收集胡人、樓煩騎兵為己所用、擴充騎兵、共攻項羽的決心,同時劉邦提拔韓信為左丞相,留韓信堅守滎陽,自己回關中,準備穩定憂患不已的關中、巴蜀大後方。

劉邦回到關中後,為穩固後方,他做了四件事:

一、鑑於關中在當年春遭遇旱災、農民糧食歉收、食不果腹、餓殍遍野,商人囤積糧食居奇、糧價奇高的不利現狀,劉邦下令,將關中饑民遷移至糧食富足的巴蜀地區(今四川)就食,並將原秦朝皇室遊獵用的上千畝上林苑土地,無償交給百姓,組織百姓開墾荒地、種植農作物,在緩解災情、保民溫飽的基礎上,為生產糧食、富民養兵做準備;

二、劉邦立嫡長子劉盈為漢王太子,命蕭何輔佐太子監國,以穩定人心;

三、針對還堅守廢丘城、誓死不降的雍王章邯這一頑固後患,劉邦採納韓信決白水淹廢丘之計,組織曹參、樊噲等將率兵背負沙囊將白水堵塞,逼得白水倒灌至廢丘城內,如此,章邯等雍國將士們盡被大水淹成魚鱉,漢軍乘勢猛攻亂軍,結果,章邯不甘被俘,自殺身亡,漢軍攻佔廢丘,雍州八十多縣,便徹底平定,劉邦在雍州下設河上、中地、上郡、隴西、渭南等郡,隸屬漢國,關中至此平定。

四、劉邦徵發關中士卒,分派到武關、臨晉關、函谷關、嶢關等四境邊塞戍守,以徹底穩定關中。

2.劉邦先禮後兵,意欲兵不血刃謀取魏地

八月,穩固後方的劉邦率領曹參、灌嬰等親信們返回滎陽,在看到魏豹軍見風使舵地危害漢軍後勤補給線後,劉邦以勸降成功就封萬戶侯的名義,鼓勵能言善辯的部下酈食其(lì yì jī)去說服魏豹回心轉意,想不戰而取魏地。酈食其領命後,便北渡黃河來到魏地,進行勸降魏王豹的說服工作。

能言善辯的縱橫捭闔之士酈食其

不料,面對酈食其苦口婆心的勸說,魏豹吃了秤砣鐵了心地回道:「大丈夫一生,如白駒(jū)過隙般寶貴簡短。當今的漢王劉邦對人輕慢侮辱,動不動就對諸侯、群臣痛罵不停,使喚我們如奴僕一般隨心所欲,根本就沒有一點上下該有的禮節,所以在寶貴簡短的下半生,我寧願自由自在地活著,再也不願委屈憤懣(mèn)地受制於人了,我再也不想見到劉邦了。先生請回吧。」

事已至此,酈食其的勸降工作算是徹底失敗了,不過,他還有另一項任務,那就是偵查魏軍的軍情。

於是,酈食其暗中收買魏豹手下的將士們,探知到了不少敵情。

在回到劉邦身邊後,酈食其稱勸降失敗,對此早有心理準備的劉邦迫不及待地詢問道:「雖說勸降失敗,但敵情應該摸得清楚了吧,魏國的大將軍是誰?」

酈食其回道:「柏直。」

劉邦一聽,高興地評價道:「柏直就是一乳臭(xiù)小兒,怎麼能打得過我的大將軍韓信呢?那魏軍的騎兵將領是誰?」

酈食其回道:「馮敬。」

劉邦聽後,眉頭先緊皺,後又舒緩地慶幸道:「馮敬嗎?他是原秦將馮無擇的兒子,雖說有點賢能,卻打不過我的騎兵將領灌嬰。那魏軍的步兵將領是誰?」

酈食其回道:「項佗(tuó)。」

劉邦聽了,再次幸災樂禍地評價道:「項佗,是我們進攻定陶時的手下敗將,他不是曹參的對手。哈哈,魏豹如此顢頇(mān hān)用人,那我們攻滅魏國,可以說是十拿九穩了。」

這時,深知魏國仍有賢才的韓信再次向酈食其詢問道:「魏國沒用周叔為大將嗎?」

酈食其回道:「沒用,魏國大將確實是柏直。」

韓信便既放心又惋惜地嘆道:「魏王豹真是有眼無珠,竟重用柏直這個豎子,看來是天亡魏國啊。」

了解好敵情後,當年八月,劉邦命韓信統領灌嬰、曹參及三萬精銳步騎兵,北上攻魏。

3.韓信施展聲東擊西、前後夾擊戰術,迅速攻佔魏地

攻魏之戰一開始,韓信指揮步騎混編的三萬漢軍向西通過函谷關,後向北進至名為臨晉(今陝西省大荔縣東)的黃河渡口,隨即韓信便令全軍四處搜羅船隻,準備渡河。

可惜,由於魏軍早就將黃河沿岸大部分的船隻收集完,做好了杜絕漢軍乘船渡河的準備,所以韓信軍並沒搜羅到多少船隻。

同時,一見漢軍攻至臨晉,魏王豹趕緊派魏將柏直率軍駐防在臨晉河對岸的蒲坂(今山西永濟西),作嚴防死守狀,做好了在漢軍渡河東進時,對漢軍半渡而擊之的攻勢準備。

漢將曹參、灌嬰見了,都認為此時渡河不利於漢軍,韓信對此也深表贊同,因為如果韓信要渡河作戰,那要麼需要建造大量船隻,此舉會耗費大量時間,給對岸魏軍和南方的楚軍更多進攻漢軍的準備,不利於漢軍速戰速決地攻略四方;要麼漢軍得速戰速決地泅水渡河,此舉容易被魏軍在漢軍半渡時發動攻擊。

也就是說,從臨晉渡河,無論是緩攻還是急攻,都非常不利於韓信軍。

不過,與前兩位將領面對困難時束手無策不同的是,聰明絕頂的韓信再次故技重施,開始巧妙行軍,去實施他的滅國大略:

首先,韓信命騎兵統領灌嬰製作渡河的簡易工具木罌(yīng),灌嬰一聽,頗覺不解,遂問韓信道:「什麼是木罌?」

韓信耐心回答道:「木罌是我們渡河攻魏的利器,它是由民間的陶罐製成的,你可以組織士兵們到民間徵取,繼而動員士兵們將砍伐的樹木製成木棍,再將木棍綑紮成格子狀,然後在格子中綁上封閉緊密的陶罐,便可製作成以木為架構、以陶罐為腹心的大筏,這種木罌大筏,能助我軍渡過黃河。」

灌嬰聽後,便喜出望外地回營指揮所部軍隊製造木罌大筏,不久,灌嬰軍製造出了一千多大筏。

大筏造好後,灌嬰正要組織己軍熟悉使用大筏、準備渡河,可是,韓信卻令灌嬰將大筏全部轉交給曹參的步軍,同時,韓信命灌嬰統領一萬騎兵將河邊為數不多的渡船插上漢軍旗幟,並日夜不停地擂鼓,但不渡河,僅向魏軍展示出一副將要渡河的樣子。

然後,在一個習以為常的夜晚,韓信和曹參統率兩萬步軍,沿著黃河靜悄悄地攜帶全部大筏向北行軍。

數日後,韓信軍神不知鬼不覺地北進至夏陽(今陝西省韓城縣南),在此處觀望後,韓信見黃河對岸無敵軍駐防,為謹慎起見,韓信還是派出斥候過河偵查了一番,在得到斥候匯報,確知對岸無敵軍後,韓信下令兩萬漢軍安靜迅速地乘大筏渡河。

一時間,漢軍分散著推一千多大筏入河,在入河登上大筏後,各支部隊開始用刀槍劍矛為船槳,奮力向後划動,如此半日後,韓信軍便乘坐一千多大筏過渡到黃河東岸的汾陰。

韓信滅魏國之戰形勢圖

隨後,眼見順利渡河,韓信率領兩萬步軍,開始大張旗鼓地向南行軍,意欲尋找魏軍,並殲滅之。

不久,漢軍攻至東張,駐防在該處的魏軍猝不及防,在倉促應戰中,被韓信軍擊敗。

東張之戰後,韓信率軍乘勝攻至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安邑守將王襄突聞韓信來攻,頗覺意外,勢單力孤的他迅速派出斥候,向駐守平陽(今山西臨汾縣)的魏豹求援。

魏豹聽說韓信竟從北方進攻安邑後,大吃一驚,為挽救危局,他緊急命令駐防在蒲坂的柏直迅速率軍回守平陽,至於魏豹自己,則親率麾下魏軍北上救援安邑。

與此同時,韓信命軍中健步者迅速向西渡河,令灌嬰的騎兵部隊迅速乘船渡到魏軍防禦薄弱的黃河東岸,助己共攻魏國。

灌嬰得令後,早就心有不甘的他,立刻組織船隻和新建大筏,指揮剩餘的一萬漢軍騎兵迅速渡河,由於魏將柏直已率軍回援平陽,所以灌嬰渡河並沒遭到魏軍的較大抵抗。

渡過河後,灌嬰率領騎軍迅速東進,與韓信軍夾擊安邑。

就這樣,在魏豹還未抵達安邑時,韓信已督促漢軍攻破了安邑,並生擒了魏將王襄。

韓信滅魏國作戰形勢圖

這時,魏豹還不知安邑已破,他繼續率軍北上。

韓信在攻下安邑後,並沒止步,而是迅速督軍南下,繼續進攻魏國諸城,

不久,魏豹軍和韓信軍在曲陽(今山西省垣曲、安邑縣之間)展開了遭遇戰。

由於魏軍倉促反叛劉邦,訓練不足,而韓信軍訓練有素氣勢如虹,所以交戰不久,韓信軍便擊敗魏豹軍,魏豹眼見己軍不敵,便頗識時務地率軍逃跑了。

眼見魏豹逃跑,深知敵撤無詐的韓信率軍對魏豹軍緊追不捨,終於,漢將曹參在東垣(今垣曲縣西)生擒了魏豹。

如此,韓信得以擒賊擒王。

隨後,韓信挾持著魏王豹,率軍進攻至平陽,此時,守城的魏將柏直見主公被俘,便識相地開城投降,漢軍攻入平陽後,迅速攻佔王宮,生擒了魏王豹的家眷,其中有一位名叫薄姬的魏豹姬妾,她後來被劉邦寵幸,得以生子劉恆,是為後來的漢文帝,此為後話。

緊接著,漢軍強迫魏豹寫下投降書,並攜帶降書向魏國境內的各城進行勸降工作,魏國諸城將士們,在認識到魏豹已降的現狀後,便明智地紛紛開城投降。

就這樣,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韓信通過高明的軍事行動,平定了擁有五十二城的魏國,如此,劉邦得以將原魏國分置為上黨、太原、河東三郡。

韓信滅魏國,是劉邦在彭城大敗後,其麾下漢軍獲得的第一次大勝,此次大勝,漢軍一掃戰敗頹勢、重振雄風,僅用一月時間,便翦滅了魏國,將魏軍、楚軍渡黃河南下、切斷關中到滎陽漢軍補給線的可能徹底斷絕,開啟了韓信北伐黃河以北各諸侯國、從北線南下包圍圍殲項羽軍的偉大徵程。

4.韓信滅魏國之戰反思、總結

戰略層面上:

從政治戰略上來看,劉邦比項羽、魏豹做得優秀。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秦朝之所以滅亡,就在於統治者窮奢極欲地奴役萬民、窮兵黷武地奴役百姓,以致痛失天下人心,遂使陳勝、吳廣、六國貴族、劉邦等豪雄揭竿而起,共同將秦朝推翻。

對秦朝的滅亡教訓,劉邦深自警惕,引以為戒,並反其道而行之:

韓信在滅魏國之前,劉邦為了在政治上佔據優勢地位,曾返回關中,針對關中人民的饑荒問題,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如遷徙關中人民到巴蜀地區就食,消滅章邯、徹底掃清關中戰禍,組織百姓在原秦朝皇室的上林苑種植莊稼、生產糧食等,對義帝隆重弔喪,對關中人民撫恤問孤,對百姓噓寒問暖,如此收買天下人心,劉邦做到了政治戰略上的得人心者得天下之準備;

先失人心、後失天下的項羽

反觀項羽,縱觀項羽的行為表現,陰謀殺害義帝,率軍所過之處,皆屠城殺降不斷、恃強凌弱不絕,如襄城、新安、鹹陽、齊國等地,皆坑殺敵軍、殘滅百姓,直至雞犬不留、天下震怖,這都是失去天下人心、進而失去天下的可恥愚舉。

至於魏豹,捨棄推崇義帝、愛惜百姓之劉邦,跟隨暗害義帝、殘虐百姓之項羽,屬於棄明投暗、助紂為虐、自取滅亡的典型,他跟隨項羽,其失敗可以說是如孤魂隨野鬼。

從軍事戰略上來看,劉邦比項羽高明。

彭城之戰後,楚軍一路向西突進,漢軍一路向西敗撤。

直到滎陽,項羽派季布軍與劉邦的韓信軍在京、索二地鏖戰一番,楚軍大敗而歸。

如此,楚漢雙方開始在滎陽對峙,滎陽地區就是劉邦、項羽將來血腥鏖戰的紅海。

此時,開拓北方戰場這一藍海區域,爭取最終決戰的全局戰略優勢,便成為雙方當前戰略發展的重中之重。

可惜,與劉邦派國士無雙的韓信統兵北略河北不同,項羽僅派政治才能高強、軍事才能較弱的項佗去協助魏豹防守魏國,一攻一守,一國士略北地、一政客防魏國的鮮明對比,可以明顯看出項羽軍事戰略部署的重滎陽輕北方、重局部輕全局。

先重視藍海戰略拓展易開拓之地,兼顧紅海戰略與強敵分庭抗禮的劉邦,自然比只重視紅海戰略與頑敵死打硬拼的項羽高明。

從用人戰略上來看,劉邦所用之人比魏豹、項羽所用之人更精明強大。

本來,對外,劉邦以為,只要聯合眾多諸侯王擁兵東向,便能攻破彭城,擊敗項羽。

可惜,彭城一戰,項羽的力挽狂瀾大敗眾諸侯聯軍,令劉邦認識到,垃圾的諸侯王再多,也不過是見風使舵、首鼠兩端的群羊,驅使他們去與項羽這猛虎決鬥,無異於驅肉飼虎,所以他必須得改變用人戰略,要想辦法聯合少數精明強悍的狼性諸侯王,去如群狼圍攻猛虎那樣驅使群雄圍毆項羽。

俗話說,兵貴精,不貴多,諸侯王同理,亦貴精不貴多。

俗話又說,雙拳難敵四手,獨虎難敵群狼。

於是,在謀士張良的參謀下,劉邦開始有意識地重用韓信經略河北,並派使者聯絡輕猛狡猾的彭越、勇猛善戰的英布,打算前後夾擊項羽,當然,代價是劉邦將關東地區分封給這些助他進攻項羽的天下豪雄。

至於對內,劉邦以老於世故、精於吏治民情、頗耐繁劇的蕭何為後方大管家(漢國丞相)治國安民,負責處理後方公務、組織人民生產、運輸糧食、裝備和軍隊到前線等後勤工作;用淡泊名利、精通黃石公兵法的張良制定高明宏偉的全局發展戰略,用智計百出、陰險狡詐的陳平出謀劃策一些見不上檯面的陰謀詭計;用洞察敵我情況、雄才大略的韓信獨當一面地攻城拔寨、開疆拓土……

總之,這種對外用人戰略及時改變、不斷修正,對內用人戰略持續正確、長期穩定的科學布局,是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的重要原因。

反觀對手魏豹和項羽:

對外,魏豹沒有聯合趙國陳餘、燕國藏荼、齊國田橫共同對抗漢軍的戰略準備,就想對抗強悍的劉邦漢軍,真是以卵擊石、獨木難支;

對內,魏豹摒棄韓信忌憚且確實有才華的周叔,卻啟用柏直、馮敬、項佗等不擅長統兵作戰之人作為統兵將帥,罷黜賢才,重用庸才,焉能不敗給韓信、灌嬰、曹參等擅長統兵作戰的智謀將帥?

至於項羽,縱觀他的用人,不知人、不善任之作為屢錯不改:用義帝,先假意尊崇後陰謀暗害,惹得天下人對他口誅筆伐;用範增,對其關鍵計策不聽,對其良苦用心不察,反而在中陳平之反間計後,將範增驅逐至死,真是令親者痛、仇者快;用曹咎守成皋,曹咎暴躁易怒,被劉邦一激怒,便出城野戰,結果中伏兵敗自殺,真是所託非人;用龍且攻韓信,龍且有勇無謀盲目進軍,被韓信用濰水將楚軍斷絕為兩段後,龍且前軍被韓信全軍猛攻至全軍覆滅,真是所託非人用人不當!

總之,正是魏豹的選拔用人、棄置賢才,正是項羽的不能知人善任,導致他們面對選賢任能、知人善任的劉邦時,才會屢屢敗績。

戰術層面上,有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模範前例,所以此次伐魏,韓信再次照搬前例,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在臨晉大張旗鼓地宣稱渡河,吸引大批魏軍到黃河東岸的蒲坂嚴陣以待,然後韓信、曹參秘密領軍北進至夏陽,偷偷摸摸地從此處東渡黃河,繼而進攻魏國各地,惹得魏王豹只能緊急調兵回援北地,這就給在臨晉的漢軍守將灌嬰以可乘之機,灌嬰立刻渡河東進,與韓信兩面夾擊,魏國,便在這種顧此失彼、腹背受敵的窘況中,魏王豹兵敗被擒,隨後韓信挾持魏王及其降書,對魏國各地招降納叛,於是,群龍無首的魏國,在一月內便被韓信、曹參、灌嬰統兵輕鬆拿下。

孫子兵法: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也就是說,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調動敵人疲於應付,不會被敵調動屢屢被動。韓信伐魏之戰,便是聲東擊西調動敵人,再前後夾擊,令敵人在頻頻被調動中進退失據、腹背受敵的典型戰例。

孫子兵法: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韓信攻魏之戰,明宣臨晉渡河,暗擇夏陽渡河攻敵,可說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又一次故技重施,也是攻敵不備、出敵不意之高明作戰的典型範例。

韓信以聲東擊西的戰術再次重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故計,再靈活運用兵法前後夾擊敵國,如此屢屢調動敵人,令敵人在多次疲於奔命地被動防禦中屢戰屢敗,最後擒賊擒王,對敵國各地招降納叛,遂得以順利攻滅魏國,如此高效快捷的滅國戰略戰術,值得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效仿學習;

同時,劉邦在遭遇失敗後的吸取教訓重新振作,在穩固國內外局勢中表現出的面面俱到收買人心,在料敵制勝中的獨具慧眼料敵如神,在對內對外博弈中表現出的駕馭下屬知人善任,在把握戰略大局、力求不敗之地中表現出的重視開拓藍海戰略、不忘堅持紅海戰略的統籌兼顧,亦值得我們深徹研究,恭謹效仿,踏實學習。

那麼,面對魏國被滅的境況,唇亡齒寒的河北代國、趙國、燕國等國,會怎麼與韓信軍博弈爭勝呢?

在滎陽一線,詭譎劉邦與勇猛項羽之間的生死角逐,究竟會誰勝誰負呢?

參考書目:

史記,司馬遷著;

資治通鑑,司馬光著;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三冊-楚漢戰爭-東漢,臺灣三軍大學編著;

漢家天下第一部:楚漢爭鋒,清秋子著;

楚亡:從項羽到韓信,李開元著;

楚漢爭霸啟示錄,瀟水著;

秦漢戰爭史(上),馮先知著;

這裡曾經是漢朝第一部,月望東山著;

漢朝那些事兒(第一卷),飄雪樓主著;

千古一戰神:韓信,高建恩著;

韓信:活著就是為了實現理想,曲水著;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華杉著。

相關焦點

  • 秦時明月解讀|韓信:百分百勝率,一人滅七國一統天下
    韓信,漢初開國三大功臣(韓信、張良、蕭何)之一,漢朝江山幾乎全都是韓信打下來的,可誰能想到韓信年輕時候是個窮屌絲,差點餓死。,太慘了,能活下來已經是個奇蹟這恰恰是韓信牛逼的地方。三、滅魏伐代韓信採用「聲東擊西」,然後再次擊東,平定了魏國所有地盤(有四渡赤水的意思)。代國被滅平平無奇。
  • 張良和蕭何如此厲害,劉邦打不過項羽?直到韓信加入才扭轉局面?
    從整個楚漢戰爭來看,劉邦就一直被項羽追著打,劉邦與項羽正面對戰,從來沒有勝過,劉邦幾次差點被活捉,還中過項羽一箭,那麼在張良的謀略下,和蕭何的指揮下,劉邦為何打不過項羽?咱們可以看看劉邦的戰略部署,劉邦不讓韓信與項羽正面交鋒,而是劉邦本人親自掛帥對抗項羽,以此來牽制住項羽的主力,而是讓大將軍韓信去攻北方地區,韓信先是滅魏國,滅代國,滅趙國,降燕國,平定強大的齊國,山東六國有五國被韓信拿下,而項羽也是無可奈何,他看不到劉邦的戰略部署,等到韓信殺死項羽的大將龍且,拿下齊地後,項羽鎮恐,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項羽打仗什麼時候害怕過?唯有這次,項羽已經意識到要敗了。
  • 魏國最後的王
    古城牆附近的水溝,稱為「韓信溝」。附近又新修了一條路,命名為「韓信路」。當然,也有一段韓信擒魏豹的歷史傳說。魏豹是魏國最後的王。他敗亡之後,那個遙遠的著名的大魏國,才算正式結束。古魏國,最初是在芮城一帶,是西周的姬姓封國。面積不大,事跡也少。晉獻公擴張的時候,一年之內就滅了魏、耿、霍三國,把古魏國的地方,封給了大夫畢萬。
  • 韓國滅鄭、趙國滅中山沒人管,齊國滅宋卻幾乎滅國,為何?
    進入戰國,各個國家互相徵伐,徵伐到一定階段就導致滅國。其中典型的有韓國滅鄭之戰,趙國滅中山之戰,齊國滅宋之戰。三次滅國之戰,韓滅鄭,使韓國實力進一步增強。趙滅中山,使趙國霸業乃成,震懾諸侯。但是齊國滅宋之後卻招來幾乎滅國之災。為何呢?
  • 如果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
    再隨後,劉邦與項羽正面死磕在滎陽成皋戰線,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韓信又率軍北上,連破魏趙,把西魏之地納為漢國的郡縣,幫助劉邦的好友張耳成為新的趙王,並迫使燕國與漢國結盟,隨後又趁酈食其勸降齊國時,突襲拿下齊國,把整個北方諸侯都納入漢王國的陣營
  •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嘛,為何不幫六國
    劉邦韓非都能不能做到的事,張良當然也做不到,這個時候的張良也許連韓國正式的官職都沒有,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秦國滅亡韓國,而無能為力。韓信這一年,劉邦已經31歲,由於在張耳門下當門客,所以經常往來沛縣與外黃,劉邦除了喜歡結交英雄豪傑之外,就是與一幫朋友喝酒吹牛,作為外黃縣令張耳的門客,在當時的天下,基本上沒有劉邦的用武之地,或者還不到時候。
  • 劉邦靠張良韓信打天下,他要殺韓信的時候,為什麼張良不出手相救
    喜歡漢朝的朋友們都知道,漢初有三傑,有才幹的張良,識人的蕭何,有才幹的韓信。上述三人可說是漢朝的開國功臣,漢高祖劉邦曾說過,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人,所說的正是漢初三傑。而且劉邦這個人,雖有雄心壯志,但在得了天下後,卻還想要千秋萬代。
  • 魏王豹被韓信生擒,為活命獻愛妃薄姬,劉邦:收下愛妃,你去吧
    前言魏王豹名叫魏豹,魏國王室後人,因滅秦有功被封西魏王,所以史稱魏王豹。魏豹此人朝三暮四、反覆無常。他先投項羽,後歸劉邦,因見劉邦勢去再降項羽,惹得劉邦大怒,發誓踏平魏國。劉邦大怒,發誓踏平魏國。伐魏之戰的重任自然是落在大將軍韓信的肩上,韓信還是那些"慣招兒",奇兵、正兵,交替用之,打得魏豹找不到不北。
  • 劉邦必殺韓信,10字鐵證
    屋漏偏逢連夜雨,魏王豹聲稱回去看病,結果渡過黃河便背叛了劉邦。劉邦十分憤怒,命令將軍韓信領兵從北面攻擊魏國,一舉俘虜了魏王豹。隨後韓信領兵直逼趙國,很快在井陘打敗趙國三十萬大軍,並且吞併了趙國。隨後,呂后又下令滅了韓信的父、母、妻三族。韓信被殺後,劉邦回到洛陽,聽了這個消息後,又喜又嘆。至於韓信是否真的要謀反,劉邦沒有問。於是,「韓信謀反被殺」就成了歷史上的重大謎案之一。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五國伐齊後,齊湣王逃入莒,被楚將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齊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雖然之後田單復國,但是五國伐齊還是讓齊國從此走向了衰落。那麼,問題來了,齊國吞併宋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 劉邦為何要殺韓信?換成別的帝王,可能也會殺他
    (《史記》) 韓信為劉邦打下了一大半的天下,為何劉邦卻任由呂后幹掉韓信呢? ▲劉邦雕像 一、劉邦危難之際,韓信藉機加官進爵 在楚漢之爭時,項羽將劉邦圍於滎陽,情況異常危急,劉邦發信求救於剛滅完齊國的韓信
  • 張良如此足智多謀,韓信遇難,為何他卻袖手旁觀?
    劉邦能夠在短短七年時間內從一介布衣北漂成功,建立大漢王朝,跟他手下三位關鍵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韓信、宰相蕭何、謀聖張良,史稱「漢初三傑」。 漢代人對張良的評價頗高,陳平說他是「智足決疑,功成身退,元勳之首冠也。「而劉邦給了他極高的評價「籌策帷幄中,決勝千裡外,子房功也。」
  • 劉邦項羽都是楚人,為什麼說,楚漢戰爭是秦國第二次滅六國
    後來同樣作為楚國人的劉邦又發動了與項羽的戰爭,最後劉邦戰勝了項羽。戰勝項羽後,又發動了誅滅異姓諸侯王的戰爭,最後幾乎把全部異姓諸侯王都誅滅了,當然也就把六國國君及大臣後人建立的國家給滅了,從而建立了統一的強大的漢朝。從這個角度來說,似乎並非秦國第二次滅了六國,而是楚國把六國再一次滅了。因為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都是楚國人。
  • 韓信臨死前說了什麼,讓劉邦嚇得汗毛倒豎惶恐不安?
    韓信出兵後,先後攻滅了魏國和代國,背水一戰大破趙國,兵不血刃降服燕國,蒯通應該就是在此期間成為了韓信的謀士。而後,韓信率數大軍兵臨於齊國。就在韓信準備攻齊之時,卻突然得知齊國已經被劉邦派去的說客酈食其說降了。 本來韓信已經準備停止進攻了,但這時謀士蒯通突然進言勸止了韓信: 「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韓國滅鄭,沒有引起諸侯討伐呢?
    但是,齊國滅宋的代價,卻是非常沉重的。公元前286年,齊湣王滅宋國。兩年後,也即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湣王逃入莒,被楚將淖齒殺死。由此,因為消滅宋國,齊國遭到了燕國、秦國、韓國、魏國、趙國這五國的聯合討伐。
  • 韓信背水一戰大破敵軍,馬謖同樣置之死地,為何卻不能成功?
    同樣的原理,應用在相似的情境中,為何會出現如此迥異的結局呢? 因為劉邦大敗,原來已經投降的魏、趙、代等諸侯國開始紛紛反水,倒向了項羽以一邊。 為了應付兩面受敵的不利局面,劉邦一面與項羽死磕,一面派韓信北徵。
  • 韓信死後,他的兵法或許沒有失傳,陳豨學了皮毛,折騰了劉邦兩年
    陳豨是宛朐(山東菏澤市曹縣)人,此人最初只是個小人物,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開始跟隨劉邦的。公元前207年,「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還是項羽麾下的一名郎中,因不被項羽重用,韓信離楚歸漢,蕭何發現韓信是個人才,向劉邦極力推薦,劉邦最終拜韓信為將。此時,陳豨來到了韓信的麾下。
  • 大功臣韓信被呂后處死,死前說了一句話,劉邦聽後竟害怕不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說的就是韓信,而「存亡兩婦人」說的也是韓信,兩婦人分別是一個洗衣的婦人和劉邦的老婆呂雉,前者給了韓信生的機會,而後者卻滅了韓信整族。今天就一起來看看韓信被呂雉處死的時候,究竟說了什麼,讓劉邦如此害怕?
  • 同樣是背水一戰,韓信一舉滅了趙國,徐晃為何卻一敗塗地?
    韓信背水一戰滅趙國,為何徐晃卻一敗塗地?只怪他沒弄懂韓信為何要背水一戰!井陘之戰彭城大戰後,劉邦終於意識到,光靠沛縣的那幫兄弟是實現了不了自己的夢想。他採納了張良的建議,將軍權下放給韓信。於是,韓信便開啟了北伐之旅。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