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韓國滅鄭,沒有引起諸侯討伐呢?

2020-12-12 情懷與歷史

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戰國七雄之外的各個諸侯國,基本上都被戰國七雄吞併了,比如齊國就消滅了宋國。

但是,齊國滅宋的代價,卻是非常沉重的。公元前286年,齊湣王滅宋國。兩年後,也即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湣王逃入莒,被楚將淖齒殺死。由此,因為消滅宋國,齊國遭到了燕國、秦國、韓國、魏國、趙國這五國的聯合討伐。那麼,問題來了,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韓國滅鄭,沒有引起諸侯討伐呢?

首先,齊國滅宋後,之所以遭到五國伐齊,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是齊國在戰國中期非常強大,和秦國平起平坐,這導致其消滅宋國後更加令天下諸侯國忌憚;二是齊國在消滅宋國之前,就和燕國結下了仇怨,因此,在五國伐齊之前,燕昭王積極策劃,推動五國伐齊聯盟的出現;三是宋國是戰國七雄之外的大國,也是一個富庶之地,齊國吞併宋國的行為,引起了周邊大國的眼紅和不滿。

在筆者看來,基於以上幾點原因,五國伐齊這一歷史事件才成功出現。與此相對應的是,韓國消滅鄭國時,則沒有類似的情況。戰國初期,鄭繻公在位時,與韓國的戰爭互有勝負,而且形勢曾一度好轉。繻公十五年,韓伐鄭,取鄭之雍丘;繻公十六年,敗韓於負黍;繻公二十三年,圍韓陽翟。也即韓國吞併鄭國,並不輕鬆和容易。

在韓國即將滅鄭之際,鄭國再次內亂。鄭繻公殺其相子陽,而子陽的黨羽又殺鄭繻公。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鄭國的內亂,加快了其被韓國消滅的進程。公元前375年,韓國終於吞併了鄭國。在此基礎上,韓國遷都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一帶)。通過韓國消滅鄭國的過程來看,韓國顯然不能稱之為一個強國,也即其之所以能吞併鄭國,還是因為鄭國自己發生了內亂。

在此之前,鄭國一度派兵包圍了韓國的都城陽翟。當然,縱觀整個戰國時期,韓國基本上一直是戰國七雄中墊底的諸侯國,在整體實力上完全比不上另外六個諸侯國。因此,韓國雖然消滅了鄭國,卻仍然無法對戰國七雄中的其他諸侯國造成多大的威脅,這和齊國消滅宋國時的情況,無疑是截然不同的。

另一方面,前面已經說了,五國伐齊的出現,和齊國、燕國之間的仇怨存在直接的關係。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宣王乘機發兵幹涉。只50天就攻佔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幾乎滅亡燕國。但是,這也燕國上下非常痛恨齊國。尤其是燕昭王這位君主即位後,更是招賢納士,意欲報復齊國。但是,就韓國來說,在消滅鄭國前後,則沒有和戰國七雄中的哪個諸侯國結下深仇大恨。由於地處黃河中遊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

因此,在戰國初期,韓國的對外行動,往往是跟隨三晉聯盟的,也即韓國經常和魏國、趙國一起對外出兵。所以,在筆者看來,韓國雖然經常對外徵伐,但是,因為經常是三晉一起行動,周邊的諸侯國也不會單單忌恨韓國這一個諸侯國。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三晉聯盟的維持,促使魏國、趙國很難一起聯手討伐韓國。在魏國、趙國不會輕易倒戈的背景下,其他諸侯國自然也不敢組成討伐韓國的聯盟。

最後,對於韓國來說,其消滅的鄭國不管是疆域面積,還是地理位置上的價值,都比不上同時期的宋國。宋國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濟水北岸的陶丘,獲水和泗水交匯處的彭城,都是極為繁榮的商業都會。當時的宋都商丘,不僅是宋國的中心城市,也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都會,規模宏大,今存遺址面積10餘平方公裡。《史記·貨殖列傳》說,「陶、睢陽(即宋城)亦一都會也……彭城亦江東一都會也」。並且,在疆域面積上,宋國的疆域包含今山東省、河南省、安徽省等部分地區。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富庶的宋國,可謂戰國七雄外的又一大國。

與此相對應的是,在戰國時期,鄭國的版圖主要在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疆域面積只有宋國的幾分之一,也即是只能稱之為一個小國,也沒有定陶、商丘這樣繁榮的城市。所以,在筆者看來,韓國消滅鄭國的行為,並沒有引起戰國七雄其他諸侯國的眼紅和不滿。但是,齊國吞併宋國這一大國,則引起了周邊大國的強烈覬覦。而這,自然是韓國消滅鄭國,齊國消滅宋國所引發結果不同的重要原因。總的來說,韓國消滅鄭國的行為,並沒有在戰國時期掀起多大的反應和波瀾,也沒有讓韓國躋身到戰國七雄的強國陣營中。比如到了戰國末期,在秦滅六國之戰中,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國消滅的山東六國。

相關焦點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五國伐齊後,齊湣王逃入莒,被楚將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齊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雖然之後田單復國,但是五國伐齊還是讓齊國從此走向了衰落。那麼,問題來了,齊國吞併宋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 齊國滅宋後引起五國伐齊,那韓國消滅鄭國為何沒事?
    齊國滅宋後引起了五國伐齊,但是韓國將滅鄭國卻沒有事。這主要是因為宋國和鄭國的實力不同,齊國滅宋以後,齊國變得強大,讓其他國家忌憚,但是韓國滅鄭國以後,韓國並沒有因此而變強大,滅了鄭國也是純屬巧合,所以韓國滅鄭國沒有引起其他國家的重視。
  • 韓國滅鄭、趙國滅中山沒人管,齊國滅宋卻幾乎滅國,為何?
    進入戰國,各個國家互相徵伐,徵伐到一定階段就導致滅國。其中典型的有韓國滅鄭之戰,趙國滅中山之戰,齊國滅宋之戰。三次滅國之戰,韓滅鄭,使韓國實力進一步增強。趙滅中山,使趙國霸業乃成,震懾諸侯。但是齊國滅宋之後卻招來幾乎滅國之災。為何呢?
  • 五國伐齊為何沒有滅了齊國?
    公元前284年,正當齊國沉浸在要去滅亡宋國,獨吞這天下富饒的陶邑時,齊國丞相蘇秦卻「背叛」了齊國,蘇秦秘密召集秦、燕、韓、趙、魏五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了齊國。齊湣王不明就裡,稀裡糊塗的開始了逃亡生活。
  • 秦國滅韓為何不會出現「五國伐齊」的現象?
    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於前230年覆亡。秦滅韓為什麼其它諸侯國沒有去幫忙,筆者認為其因有三。
  • 五國伐齊後,齊國遭受重創,為何還能苦撐60多年才滅亡?
    那麼,問題來了,五國伐齊後,齊國遭受重創,為何還能苦撐60多年才滅亡?換而言之,在秦國消滅齊國之前,為何沒有其他人趁機消滅齊國呢?一首先,在五國伐齊後,齊國雖然整體實力遭到重創,但是,在戰國七雄中,韓國、燕國這兩個諸侯國,顯然沒有單獨消滅齊國的實力。其中,就韓國來說,一直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一個諸侯國。
  • 同樣是被齊國消滅,為何燕國能復國,宋國卻沒能復國呢?
    由此,在秦國消滅燕國,一統天下之前,燕國已經被齊國滅亡過一次了。當然,眾所周知,雖然被齊國消滅,但是,燕國卻在之後成功復國了。並且,復國之後的燕國,也將齊國視為生死大敵。為此,在齊國消滅宋國之後,燕昭王派遣樂毅率領大軍,並聯合秦國、魏國、韓國、趙國發起了五國伐齊。通過五國伐齊,齊國遭到重創,雖然有田單成功復國,卻還是走向了衰落,乃至於在戰國後期失去了存在感。
  • 五國伐齊:只怪你太猖狂
    從史料記載來看,五國伐齊是導致齊國最終退出了和秦國兩強東西對峙格局的重大事件。有意思的是在五國聯合伐齊前,齊國還在合縱他們攻打秦國。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各國調轉槍口和秦國一起去攻打齊國的呢?這時,一個國家如果消滅了其它的任何一個大國或中等國家,其實力都會大大增強,這就會引起列國之間實力對比的重大變化。宋國實力雖不及七雄之國,但其地處中原膏腴之地,依舊是僅次於七雄的千乘之國。齊國吞併宋國後,其疆域也就大大的擴展了,齊國的強大在列國眼中也就都是威脅。況且齊國吞併宋國後,依舊繼續對外擴張,如此豈能不引起列國的恐懼與制衡。
  • 為何說在五國伐齊後,就算沒有長平之戰,秦國一統天下已然註定?
    自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之後,秦、楚、燕、齊(田齊)、趙、魏、韓這七個主要國家正式形成,各國為了強國、存國,紛紛展開了以滅國為目的的兼併戰爭,各國之間伐交不斷。說起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大家腦海之中第一時間浮現的應該就是改變了戰國歷史走向的「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吧?
  •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齊國在戰國後期已經是邊緣化的國家了,無法對抗秦國的東進。更重要的是,齊國人一直怨恨五國伐齊的舊仇,所以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都不肯支援趙國,眼睜睜看著秦國東進、吞併六國。這一切都要追溯到公元前284年的五國伐齊之戰。
  • 秦國滅齊時齊國為什麼不反抗
    齊國可是老牌的諸侯國,在東方一直是老大,就算是在落魄的時候也是老大。為什麼突然之間這麼熊了。這還要從六十年前說起。在秦國伐齊的六十年前,齊國可是天下間最為強大的諸侯,甚至開了稱帝的先河。之後又滅掉原本天下間最大最富饒的宋國,吞併了宋國千裡膏腴之地,一時間,引來了天下諸侯的羨慕。
  • 五國伐齊後,齊國歷經半個世紀的休養生息,還是只能躺死嗎?
    而五國伐齊呢?公元前284年,蠢笨至極的齊湣王,硬是成功地招致了五國攻齊。齊人的政治智慧,簡直跌破智商下線。在濟西大戰中,齊國的主力部隊被徹底擊潰。然後,五國大軍想搶哪裡就搶哪裡了。但主要是世仇燕國,名將樂毅親自領兵,掃蕩了齊國七十餘城。但這不算完。
  • 五國伐齊後,樂毅耗時五年,為何還是沒能徹底消滅齊國呢?
    樂毅留在齊國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因為即墨和莒這兩座城池的存在,意味著樂毅沒能徹底消滅齊國。那麼,問題來了,五國伐齊後,樂毅耗時五年,為何還是沒能徹底消滅齊國呢?一首先,早在公元前284年,樂毅就率軍攻破齊國都城了。
  • 齊國為何坐視五國被滅而不救援,最後獨自面對強大的秦國?
    齊國自五國伐齊、田單復國之後,似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直到秦國攻滅五國,齊國才慌忙在西部聚兵抗秦,然而秦軍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消滅了齊國。齊國消失的這幾十年裡,戰國的競爭到了白熱化的程度,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五國攻秦等等,秦國野心逐漸膨脹,六國紛紛參與其中,唯獨齊國置身事外。
  • 齊國滅宋為何得罪了韓,趙,魏,楚,燕五國?
    齊國滅宋,是戰國具有裡程碑的一起重要歷史事件。戰國的政治格局,初期是魏國最先嘗到了改革的紅利,成為風頭最盛的國家,但好景不長,一來魏國的改革僅限於軍事領域並不徹底,二來魏國處四戰之地,四處招敵,三板斧之後很快走向衰敗。
  • 《大秦賦》:齊國為何不幫助五國抗秦?素有積怨,經濟基礎全毀
    當然齊國也沒能避免被秦始皇掃滅的命運,成為最後一個滅亡的中原大國。那麼齊國為何能堅持到最後一個滅亡?它又為何不與五國合縱抗秦,爭取最後一絲生機呢?☆ 地理位置絕佳,秦國要攻擊齊國,必須穿過五國疆域,五國成為齊國的天然屏障齊國位於如今的山東省境內,都城臨淄即現在的淄博市臨淄區。
  • 「五國伐齊」的影響有多大,為何會成為戰國的兩大轉折點之一?
    為什麼說「長平之戰」只是戰國歷史上的轉折點之一呢?這是因為戰國時期還有另一個轉折點——「五國伐齊」。那麼,「五國伐齊」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為何會成為了戰國時期的兩大轉折點之一呢?公元前323年,正值盛年的秦惠文王為了打擊齊國,不惜調兵遣將借道韓魏,跨國遠徵齊國,結果卻在桑丘遭到了齊將匡章率領的齊軍重創。秦惠文王從爭霸的夢中驚醒,自稱西藩之臣,開始進一步的深化秦國變法,增強秦國國力,而齊國也因此徹底確立了天下霸主的地位。
  • 五國伐齊,除了燕國之外,還有哪些國家獲得了好處?
    現在,齊國在五國伐齊後走向衰落,顯然是一件對趙國有利的事情,也即趙國不需要將注意力用在防備齊國上,從而可以專心和秦國相抗衡。並且,廉頗於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震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山東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
  • 戰國中期,齊國為何選擇吞併宋國,而不是弱小的魯國呢?
    公元前286年,齊國聯合楚國、魏國消滅了宋國,再加上齊國之前就和燕國、趙國、韓國、秦國等諸侯國結怨,這導致戰國七雄中的其他諸侯國,選擇聯手對付齊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中期,齊國為何選擇吞併宋國,而不是弱小的魯國呢?一首先,在戰國中期,齊國因為吞併了宋國,所以遭到了戰國七雄的忌憚,從而最終導致五國伐齊這一結果的出現。
  • 戰國時期的宋國有著怎樣的地位,為何齊國滅宋之後便險些亡國呢?
    可就在兩年之後,齊國卻因此遭到了燕、趙、韓、魏、秦五國的圍攻,如果再算上打秋風的楚國,齊國可謂是遭到了天下列國的圍攻。那麼,戰國時期的宋國有著怎樣的地位,為何齊國滅亡了宋國之後,便遭到了列國圍攻,而後更是險些亡國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當時宋國的地理位置以及基本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