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被齊國消滅,為何燕國能復國,宋國卻沒能復國呢?

2020-12-12 情懷與歷史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在孟軻勸說下,齊宣王命匡章率 「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三十天滅亡燕國。由此,在秦國消滅燕國,一統天下之前,燕國已經被齊國滅亡過一次了。當然,眾所周知,雖然被齊國消滅,但是,燕國卻在之後成功復國了。並且,復國之後的燕國,也將齊國視為生死大敵。

為此,在齊國消滅宋國之後,燕昭王派遣樂毅率領大軍,並聯合秦國、魏國、韓國、趙國發起了五國伐齊。通過五國伐齊,齊國遭到重創,雖然有田單成功復國,卻還是走向了衰落,乃至於在戰國後期失去了存在感。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國伐齊後,被齊國消滅的宋國,卻沒能成功復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中期,齊國消滅燕國、宋國後,為何之後燕國能復國,宋國卻沒能復國呢?

首先,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齊國乘燕國內亂,派匡章率兵十萬,從渤海進發,進攻燕國,不到2個月的時間,齊國就消滅了燕國。齊國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齊舉兵滅宋。宋康王出亡,死在魏國的溫邑(今河南溫縣),也即宋國滅亡於公元前286年。同樣是被齊國消滅,燕國最終成功復國,而宋國卻沒能復國。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燕國之所以能成功復國,離不開秦國和趙國的幫助。公元前312年,趙國擁立在韓國為人質的公子職,並以兵護送至燕國,燕國相國子之死後兩年,燕國人共同擁立公子職,是為燕昭王。並且,根據《戰國策》的記載,燕昭王的母親易王后,是秦惠文王的女兒,也即燕國和秦國之間存在聯姻的關係。為此,不僅趙武靈王出兵護送公子職回國即位,秦惠文王更是直接出兵進攻在燕國的齊軍,這促使齊國選擇從燕國撤退。

進一步來說,秦國和趙國所以幫助燕國復國,原因非常簡單,自然是不希望齊國過分強大。並且,幫助燕國復國後,等於是給齊國樹立了一個敵人,從而起到牽制齊國的作用。另一方面,就宋國來說,於公元前286年被齊國吞併。兩年後,也即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讓齊國差一點徹底滅亡。可是,在五國伐齊後,卻沒有哪一個諸侯國幫助宋國滅亡。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宋國復國的話,會損害到魏國、楚國、秦國這三國的利益。

《史記·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中記載:「王偃立四十七年,齊湣王與魏、楚伐宋,殺王偃,遂滅宋而三分其地。」

公元前286年,齊國聯合魏國、楚國一起討伐宋國,在消滅宋國後,齊國、魏國、楚國是三分其地。因此,雖然五國伐齊後,齊國虛弱不堪,但是,想要恢復宋國的話,還需要獲得魏國和楚國的同意。

同時,除了魏國和楚國,秦國在出兵參加五國伐齊的時候,趁機攻佔了宋國的疆域。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合縱破齊,秦國丞相魏冉假秦國的武力專注於攻齊,奪取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南),為己加封,擴大自己的勢力。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南)雖然不是宋國的都城,卻是宋國乃至於戰國時期最繁華的城池之一。

對此,有著「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的陶邑,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間商品交易的中心城市,司馬遷將其讚譽為「天下之中」。因此,在五國伐齊後,原先宋國的疆域,基本上被魏國、楚國、秦國這三個大國分別佔據了。那麼,非常明顯的是,一旦宋國復國的話,意味著魏國、楚國、秦國都需要歸還自己攻佔的宋國疆域,這無疑是在三個大國面前虎口奪食。

最後,進一步來說,在五國伐齊後,齊國雖然復國,卻沒有了什麼話語權。至於韓國和燕國,作為戰國七雄中相對弱小的諸侯國,加上和宋國沒有什麼結盟的關係,自然不會提出宋國復國的主張。而就趙國這一諸侯國,雖然恢復宋國有助於牽制魏國、齊國等周邊的諸侯國,從而減輕趙國的壓力。但是,為了一個宋國,而得罪魏國、楚國、秦國這三個大國,顯然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除此之外,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燕國主要今京津、河北、遼寧等地,這在春秋戰國時期,無疑是遠離中原地區的疆域,雖然齊國消滅了燕國,但是,齊國沒有長期佔據燕國疆域的強烈動機,這也是因為燕國百姓牴觸、秦趙兩國施壓之後,齊國就撤出燕國的重要原因。與此相對應的是,就位於今山東、河南、安徽一帶的宋國,皆膏腴之地,尤其是在戰國時期,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濟水北岸的陶丘,獲水和泗水交匯處的彭城,都是極為繁榮的商業都會。因此,不僅齊國覬覦宋國已經很長時間了,旁邊的魏國、楚國,也對宋國虎視眈眈了,乃至於隔著三晉的秦國,都要搶佔宋國的陶邑。

從這一角度來看,宋國的地理位置和價值,促使其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一盤美味佳餚,大家都希望從中分一杯羹。而在五國伐齊後,成功搶佔宋國疆域的魏國、楚國、秦國,無疑不會允許宋國成功復國。至於地處相對偏遠之地的燕國,則沒有宋國這樣引起天下諸侯的覬覦,所以,在齊國消滅燕國後,秦趙願意幫助燕國復國,而不是趁機來瓜分燕國,並通過幫助燕國復國來削弱齊國這一強國。

相關焦點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公元前286年,齊國消滅宋國,促使其整體勢力來到了巔峰。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五國伐齊後,齊湣王逃入莒,被楚將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齊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雖然之後田單復國,但是五國伐齊還是讓齊國從此走向了衰落。
  • 戰國時期,這三個大國被消滅後,都曾成功復國!
    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戰國時期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在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戰」和公元前348年的「馬陵道之戰」中,齊國接連重創魏國,齊威王取代魏惠王成為中原霸主。不過,齊國的霸業僅僅維持了三代就覆滅了,轉折點就是五國伐齊。齊威王、齊宣王、齊閔(湣)王三代君主統治時期,齊國的國力在東方六國之中處於最強的地位,只有秦國能與齊國抗衡。
  • 戰國中期,齊國為何選擇吞併宋國,而不是弱小的魯國呢?
    對於五國伐齊來說,導火索無疑是齊國吞併了宋國這一強國。宋國(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宋氏。共傳三十四君,享國八百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齊國聯合楚國、魏國消滅了宋國,再加上齊國之前就和燕國、趙國、韓國、秦國等諸侯國結怨,這導致戰國七雄中的其他諸侯國,選擇聯手對付齊國。
  • 五國伐齊後,樂毅耗時五年,為何還是沒能徹底消滅齊國呢?
    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見臨淄孤城難守,就逃跑到莒邑並據城固守。樂毅留在齊國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因為即墨和莒這兩座城池的存在,意味著樂毅沒能徹底消滅齊國。那麼,問題來了,五國伐齊後,樂毅耗時五年,為何還是沒能徹底消滅齊國呢?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 從戰國格局和國力角度,分析中山國復國後,沒被魏國滅而是趙國
    導語:中山國復國後,魏國為何沒有再滅它,反而便宜了趙國?這就是比較富有戲劇性的一幕了,畢竟魏國第一次吞併中山國是在公元前407年,27年之後中山國再度復國,按理來說,二十幾年的時間並不足以讓中山國這樣的一個中型諸侯國追趕魏國的實力。魏國為何沒有再度消滅中山國?
  • 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呢?
    那麼,問題來了,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 戰國七雄,齊國與燕國關係?齊國兩次攻佔燕國,田單火牛陣
    筆者認為,齊國和燕國關係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齊國暴打燕國,燕國處於防禦階段,齊國攻佔燕國,樂毅攻打齊國報仇雪恨。齊國攻打燕國,燕國處於戰略防禦階段,燕國地處東北邊陲,其統治者乘少數民族北移之機,通過對外兼併戰爭奪取了不少領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但是相對於齊國來說,燕國還是十分弱小的。
  • 六國在秦末掀起了復國運動,為何到了漢朝就偃旗息鼓了
    秦始皇去世後沒多久,被他滅的關東六國就掀起了轟轟烈烈復國運動。不到一年,楚、齊、燕、趙、韓、魏全都復國了,秦國也在項羽、劉邦等勢力的打擊下土崩瓦解,秦朝的統一僅僅維持了14年。繼之而起漢朝繼承了秦朝大部分制度,卻延續了三百餘年。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對比,六國人為何如此仇恨秦國,卻又能坦然接受漢朝的統治呢?
  • 同樣是五國共伐,為何秦國能保持強盛,而齊湣王卻身死國危?
    這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五國伐齊,直接導致了齊國的盛極而衰。那麼,為何秦國多次被多國共伐都屹立不倒,而齊國卻一戰而差點亡國呢?一、敏感的戰國能夠從滿地都是國的春秋時代脫穎而出,能熬的過幾百年血雨腥風,戰國七雄都不是沒有幾把刷子。
  •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近60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齊宣王時期,除了齊魏馬陵之戰,還發生一件著名的大事,就是齊國匡章趁燕國內亂攻打燕國,差點滅亡了燕國,之後燕昭王在燕國繼位為燕國國君。宋國地處中原中心,雖為四戰之地,但同時也是膏腴之地,可以說,戰國七雄都對宋國虎視眈眈,誰都想啃下宋國來,但誰也不敢獨吞,倒不是說沒有能力攻滅宋國,主要是害怕攻滅宋國很可能會被列國討伐。但齊閔王不敢,他是有稱霸天下的野心的,早就想吞了宋國了, 最開始還和趙國、衛國一起瓜分了宋國,結果後來齊閔王獨自出兵滅了宋國。
  • 齊國為何坐視五國被滅而不救援,最後獨自面對強大的秦國?
    齊國自五國伐齊、田單復國之後,似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直到秦國攻滅五國,齊國才慌忙在西部聚兵抗秦,然而秦軍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消滅了齊國。齊國消失的這幾十年裡,戰國的競爭到了白熱化的程度,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五國攻秦等等,秦國野心逐漸膨脹,六國紛紛參與其中,唯獨齊國置身事外。
  • 戰國時期,這三個大國曾被消滅兩次,你都知道嗎?
    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戰國時期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 戰國時期,燕國的強盛,為何只維持了燕昭王一世?
    再比如曾和秦國平起平坐的齊國,也是在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這三位君主在位時不斷崛起。至於秦國、楚國、趙國等大國,也都不是曇花一現的強國。不過,就本文所要說的燕國,雖然在燕昭王在位時走向強盛,卻在燕昭王去世後就步入衰落。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燕國的強盛為何是「曇花一現」呢?也即為何僅僅維持了燕昭王一世? 一 首先,姬職(?
  •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為什麼就沒有半點作為了?
    齊,到底在忙啥呢?他為何要「隱身」呢?國力銳減儘管田單收復了齊國大部分領土,但是齊的實力仍然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五國伐齊時,齊國全境都被戰火洗了一遍,尤其是:燕軍為了報復齊軍當年在燕的暴行,進行了瘋狂的報復。
  • 被困5年的齊國田單,是怎樣用反間計火牛陣打敗楚軍復國的?
    被困5年的齊國田單,是怎樣用反間計火牛陣打敗楚軍復國的?許多當代的歷史類著作中,在講田單時老說他起點很低,實際上他起點很高的,他是齊國都城臨淄的市政官員,還是齊國的王室成員,但在族譜上有些疏遠,類似於遠方親戚。
  • 六國破滅,強秦一統,齊國的戰略失誤是罪魁禍首
    反觀戰國時期的齊國,雖然東方諸侯都組織過多次針對秦國的合縱,但是齊國卻未能像英國那樣努力維持局勢的穩定,從而避免秦國過於強大。 那麼齊國的統治階級是為何選擇不作為呢?原因有以下兩點! 原因一:戰爭成本的考慮 從地緣關係中可以看到,齊國與秦國有著相似之處。
  • 齊國為何不願合縱,選擇中立呢?齊湣王:我的死你們不要負責嗎?
    合縱一事,出力最多、用心最足首推三晉,其次是楚國,再其次是燕國,最後是齊國。齊國對合縱攻秦這件事是完全提不起勁的,說是六國攻秦,其實和齊國關係真不大。八次合縱,齊國有五次直接沒參與,尤其是後面四次,直接連續缺席三次。合縱攻秦一次,越到後面是越重要的,越到後面規模越大,越到後面參與的國家越多,為何偏偏要缺席,還是連續三次呢?
  • 戰國時期的宋國有著怎樣的地位,為何齊國滅宋之後便險些亡國呢?
    公元前286年,齊趙兩國再度爆發大戰,齊軍大獲全勝,趙國被迫退出了爭奪宋國控制權的「遊戲」之中,齊國得以控制宋國。那位窮兵黷武、貪婪無度的齊閔王趁此良機,聯合魏楚兩國,命大將韓聶與達子率軍大舉進攻宋國,因此前宋王偃暴虐驕縱,宋國民心離散,齊軍很快便攻入了宋國國都商丘,一舉滅亡了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