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5年的齊國田單,是怎樣用反間計火牛陣打敗楚軍復國的?
許多當代的歷史類著作中,在講田單時老說他起點很低,實際上他起點很高的,他是齊國都城臨淄的市政官員,還是齊國的王室成員,但在族譜上有些疏遠,類似於遠方親戚。
勇猛的樂毅帶著燕軍打進臨淄後,都城居民爭相出逃,田單也在逃難路上,逃亡的人太多了,造成交通非常擁擠,笨重的車輛相互碰撞,他看到以後,就讓人把車輪軸以外的部分鋸短,再用鐵皮包起來。
不久,燕軍尾隨殺到,難民再度混亂逃難,露在外頭的長車軸,多因撞斷而無法行走,導致車輛相互糾絆,成了燕軍俘虜。只有田單一族,因為他的先見之明,輕車快馬,甩脫了追兵,順利地逃到即墨城。
要知道,田單家庭是王族的一個分支,就算是遠親,田單作為族中關鍵人物,平時和王室也不會疏遠到哪兒去,他是政治先天優勢的。其次,逃難的人多數是乘車的,說明這些人大多是中產或貴族階層,既有實權,又帶著大量資產,普通百姓是不用逃難的。
整個齊國貴族出逃過程中,田單鋸軸裹鐵,得以順利逃脫的過程,無疑給了同行人強烈的心理暗示,這是一個可以託付身家的、有智慧、有計謀的人。
大家逃到即墨後,即墨大夫率軍出城抵抗燕軍追兵,不幸以身殉職,田單因為逃難路上的突出表現,被大家推舉出來,成為即墨城的新任最高統帥,帶領大家,繼續抗燕救國。
因為是同一個時代交鋒的人物,難免會做個對比,伐齊一戰是樂毅一生中的重要戰績,緩急之間,堂堂正正;而復國一戰是田單一生中的重要戰績,用心經營各種計謀來抵抗,所以即墨城堪稱是兵法集中展現場。
這個時候,燕昭王還在位,統帥樂毅指揮著燕軍,有條不紊地用懷柔政策,安撫著齊國百姓,慢慢消解著齊國抵抗將士的鬥志。面對這樣的不利情況,田單一點辦法都沒有,唯有加強防守戒備。
5年後,燕昭王駕崩導致形勢扭轉,田單抓住了復國的第一個機會,他立即派人到燕國首都,散布謠言說樂毅要擁兵自立,燕惠王果然豬油蒙心,馬上派騎劫去取代樂毅。
田單的反間計大獲成功。
赫赫有名的反間計,在中國戰爭史上頻頻使用,因為當時信息嚴重不對稱,它總能成功地左右決戰結果,甚至是國家命運,比如,秦國拿下趙國名將李牧;曹操離間韓遂、馬超;清廷讓袁崇煥送命;李牧、袁崇煥反目,導致趙國、明朝滅亡;韓遂、馬超被離間,導致曹操取勝。這麼多精彩的故事,都是拜反間計所賜。
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在被離間的兩方中,總有一方是疑心病患者,如果兩方相知相重,生死不改,那麼反間計是行不通的,比如小人向燕昭王打小報告,反而自己送了腦袋。
愚蠢的燕惠王,中了田單的反間計,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樂毅辛勞多年卻功敗垂成,為了不受到迫害,明智地選擇了出走趙國,而楚軍新統帥騎劫,此前看著樂毅橫掃齊國,心中肯定是不服氣的。
田單隨即實施第二個計謀,他下令即墨城中居民,每次吃飯前,都要在院子裡放置飯菜,祭奠祖先,城中百姓百思不得其解。
這麼做的結果是,那些飛鳥紛紛飛來,爭相啄食飯菜。在古人眼中,飛鳥群集的現象是吉祥的兆頭,譬如後世的嶽飛,就有幼時遭遇洪水,在木桶裡漂流逃生,白鳥翔集而來遮蔽呵護的傳說。看到這一奇觀的燕軍,也不明所以,紛紛猜測。
田單加戲稱「老天爺要派一位神師,來教我們用兵。」
一位小戰士冒冒失失地問他「我可以做這位神師嗎?」話說完就害怕得罪神靈,掉頭就要走。田單把他拉回來,供奉到上座,以神師的禮節對待他。
知道自己闖了禍的小戰士,老老實實說「我沒什麼本事,當不了神師。」田單對他說「你什麼話也不要說,就這麼坐著好了。」田單每次下令或操練隊伍時,都恭恭敬敬、一絲不苟,宣稱這一切都是老天爺(神)的安排。
燕國軍隊聽到這個小道消息,滿是驚駭猜疑,又看到齊國守軍志氣高昂,竟以為即墨城的齊國守軍,真的得到老天爺的幫助了。
孫子兵法中說「能愚士卒之耳目。」田單這一偽託禪師的計策,算是對這句名言的一個完美詮釋。
田單用裝神弄鬼的辦法,把文化水平不高的齊國守軍人心凝聚起來後,緊接著,又推出一個抓住人心的策略,他派人出城放風說「齊國人什麼也不怕,就怕燕國人把齊國俘虜割掉鼻子,排在軍隊前方,與齊國戰士作戰。」
燕軍聽到後,果然割掉了齊國俘虜的鼻子,每天讓他們列隊在前,向守城的齊軍示威。
燕軍這種違背人心的做法,果然讓齊國戰士寧可戰死,也不肯做俘虜。
這時候,田單又派人去城外搞輿論戰「齊國人現在最害怕的,就是燕國人把他們在城外的祖墳掘了,這樣就會讓齊國人心渙散」這是更狠毒的一招。
騎劫的智商可能確實有點問題的,三番五次中計,被田單拿捏得死死的,他聽說了這個謠言後,真的派人去挖齊國人的祖墳......更沒人性的是,還在即墨城外,把齊國人民的先祖屍骨給焚燒了。
用腳指頭都算得出來了,城中的齊國人悲恨交加,誓死血恥,愚蠢至極的騎劫接連中計,將要面臨什麼樣的後果。
對仍在抵抗的齊國人來說,他們最初對燕國的仇恨,源於虛無縹緲的亡國之恨。只要燕人繼續施以懷柔政策,讓齊國人感受到比齊國公平幸福,在時間的消磨下,就會慢慢忘卻故國,成為燕國新政府的臣民。
一代代朝廷的更替,都在演繹著這個真理。但田單用相當巧妙的策略,把亡國讎恨,成功地轉嫁到每個齊國人頭上,把趕走燕國侵略者,變成了自願且堅決的行動。
孫子兵法中又說「故殺敵者,怒也。」田單往齊國人對燕國侵略軍的怒火裡,成功地倒了三瓢油。
齊國戰士個個摩拳擦掌,紅著眼要跟燕軍決一死戰,田單知道決戰時刻到了。
田單在城中募捐到一千錠銀子,再派人出城送給騎劫,說要投降,請求投降之後,不要擄掠傷害田單家族的男女老幼。
騎劫照樣不知是計,一口答應使者要求,以為能夠不用開戰就能取得最後勝利,美滋滋地等著田單來投降。
這邊田單命人悄悄挖開幾十個城牆洞,收集了1000多頭牛,給它們穿上畫著龍紋的紅衣裳,牛角上綁上尖刀,把浸滿脂油的蘆葦綁在牛尾巴上。在一個夜黑沒風的夜晚,一舉打開挖好的城洞,點燃牛尾的火把,燒痛了的牛一往無前,1000多頭牛風一樣地撒出,直衝燕軍大營,後頭跟跑著5000個齊國精銳戰士。
一大群「怪物」快速衝過來,驚天動地又啥也看不清楚,燕軍大亂陣腳,一瞬間潰散。燕軍兵敗如山倒,敗勢一發不可收拾,齊國全境迅速光復。
收了田單1000錠銀子的騎劫,一副好牌打了個稀爛,他為自己和燕惠王的愚蠢,付出了國家和自己生命的代價。
孫子兵法又說了「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田單以弱示敵,燕軍被騙放鬆了警惕,隨後火牛衝鋒,天神也攔不住。
田單發明的火牛計,在中國戰爭史上,和其他計策一樣赫赫有名,坊間童孩都聽說過這個故事。
田單這樣的天才,在西方軍事史上也有過,羅馬和迦太基的戰場上(田單同時代),也上演過和齊燕戰場,完全一樣的火牛陣奇觀。
錢鍾書在《管錐編》中這樣寫的「『漢尼巴爾』被羅馬軍團圍困,悉索軍中牛,得二千頭,以乾柴為火把,束角上,入夜燃之,牛駭且痛,狂奪,過處無不著火,羅馬師驚潰,圍遂解。額火與尻火孰優,必有能言之者。」 (漢尼巴爾是迦太基名將,也叫漢尼拔)
文言行看著比較費眼睛,額火是指漢尼拔在牛角上幫了火把,在牛額前燃燒;尻火就是指田單把火把綁到了牛尾巴上,火在牛屁股後燃燒。錢鍾書問的是,這2個綁火把的不同位置,哪個效果更好。
田單這個火牛陣邏輯上,是感覺有問題的,即墨城被困了5年,當初逃難又湧進這麼多人,城中能做到餓不死人,已經很了不起了,怎麼還能找到1000頭牛呢?這得多大的城啊!
齊軍尾隨火牛陣,一路追擊潰敗的燕軍,所到之處,失地盡復,田單統軍有方這個不用講,齊國也有了新的國君齊襄王,民眾心有所屬,立馬一呼百應,也算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優勢。
接下來岔開話題說個重要人物,齊襄王名叫法章,他爹齊湣王在莒城被殺時,他逃到了莒城,隱姓埋名在太史繳家中打工,幹些整理後花園的活。
也許法章從小接受最高等教育,太史繳的女兒見他和一般的打工仔有天然區別,從而「憐而善遇之」。兩人的愛情故事,順其自然地在後花園中產生了,但這個私情恐怕不是一般愛情故事,不是那種小姐愛上窮書生的童話故事,《史記》記載是有前後邏輯的「法章私以情告女,女遂與通。」這說明,太史繳女兒以身相許是有前提的,她已經知道了法章的身份。
但這並不影響大小姐的智勇,從齊國面臨消亡的形勢看,這個落難王子可能帶給她的,要麼是未來的榮華富貴,也可能是殺身之禍。
幸運的是,太史繳的女兒拿的是喜劇劇本。很快,楚軍被趕跑了,法章被莒城的愛齊人士找出來,即位為齊襄王,然後有了田單的橫空出世,有了反間計、火牛陣,成功復國。
太史繳的女兒成功上位「君王后」,在齊襄王去世後,君王后親執國政多年,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巾幗英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