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為何不願合縱,選擇中立呢?齊湣王:我的死你們不要負責嗎?

2020-12-18 歷史真鑑

不參與合縱

周朝建立伊始,齊國便是東方大國,有海鹽魚利,土地平坦沃野千裡,背靠大海東邊沒有敵人。春秋時期,齊桓公首霸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到戰國時期,田氏代齊動搖國本一事發生,國勢衰弱,卻依舊不減東方大國的風採。秦國自商鞅變法崛起,天下人將秦軍視作虎狼之師,秦國視為虎狼之國,各諸侯國紛紛選擇合縱抗秦,欲重創秦國而免除未來的危機。合縱一事,出力最多、用心最足首推三晉,其次是楚國,再其次是燕國,最後是齊國。齊國對合縱攻秦這件事是完全提不起勁的,說是六國攻秦,其實和齊國關係真不大。

八次合縱,齊國有五次直接沒參與,尤其是後面四次,直接連續缺席三次。合縱攻秦一次,越到後面是越重要的,越到後面規模越大,越到後面參與的國家越多,為何偏偏要缺席,還是連續三次呢?這事就得往第五次合縱攻秦之前的事說起了。戰國時期,制衡強國是各國都或多或少參與的國際大事,齊國也不例外,齊國在齊威王和齊宣王時期,也曾積極打壓制衡已經崛起的戰國初期的中原霸主國——魏國,如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兩次專門針對魏國的戰爭。更在第二次(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96年)和第四次合縱(公元前287年)攻秦中出了大力。

司馬遷認為

太史公司馬遷認為齊國不參與戰國中後期的那幾次合縱攻秦,是因為秦國君臣使的反間計和賄賂,反間計和賄賂是致使齊國如此決策的關鍵。君王后死,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多使賓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為反間,勸王去從朝秦,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有一部分這樣的原因,但個人認為算不上是關鍵所在。事實上,齊國的不制衡政策不算是當時的齊王建聽信讒言所致,因為早在齊襄王的王后、齊王建生母君王后執政時期,齊國也是實行不參與制衡的政策。始,君王后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後,齊國延續著這一戰略。

這表明什麼?齊國實行不制衡政策並不是一個齊太后、一個齊王決定的,而是齊國絕大部分的統治階層和精英階層都沒有秦滅六國的危機意識。而這一切的轉變,得從曾讓齊國霸天下的齊湣王時期說起。齊湣王吞併宋國最精華的地區後國勢達到頂峰,便開始積極對開軍事擴張,加上他的父親齊宣王時期的徵燕行動,兩父子差不多是把所有諸侯國給打了一遍,全得罪了。五國滅齊的歷史事件爆發。

血海深仇的阻隔

公元前284年,在燕國的主導、聯絡和謀劃下,燕、秦、趙、韓、魏五國圍攻齊國。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五國圍攻下,齊國戰敗幾近滅國。齊兵敗,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獨唯莒、即墨,其餘皆屬燕,六歲。五國聯軍合力之下,並不是太費勁地全殲齊軍,而齊國大王齊湣王還被楚國派來的援兵大將淖齒突然謀弒。當然,楚國出兵之舉並不是大發善心,而是想分佔齊地,為減少齊地百姓的反抗,所以打著救齊的旗號。

雖然之後齊國復國,但實力遭到極大的削弱,需要很漫長的時間進行休養生息、恢復元氣,所以齊國實施兩不相幫的中立國策是很正常的,既然是兩不相幫的中立,自然也不會去合縱攻秦。總結起來齊國不願合縱的原因有三:其一,前面剛說到的齊國雖然復國,但實力還是沒有恢復到以前,當時正處於齊國歷史上最衰弱的時期;其二,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齊國距離秦國過分遙遠,戰爭成本極高,戰爭收益卻極小,即便滅亡秦國也得不到秦國領土,還會幫助三晉楚國等強大起來威脅齊國;

其三,五國攻齊中,戰國七雄除齊國自己的六雄,全部參與到制衡圍攻齊國的行動中,既有秦國,也有其他五國,尤其是滅齊出力最大的燕國,弒齊湣王的楚國,如此血海深仇的背景,齊國會心悅誠服地與其餘五國合縱攻秦嗎?自然是不可能,讓他們狗咬狗,齊國自己在一旁舔著傷口、漁翁得利多好。

因此六國合縱攻秦失敗是註定的,齊國不願摻和也是意料之中的。長平之戰時,趙國向齊國借糧,齊王建死活不借,即使搬出唇亡齒寒的典故還是不借,因為齊王、齊人和齊國都咽不下當年五國亡齊的那口氣啊。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

相關焦點

  • 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原因有三
    熱播劇《大秦賦》已經播放到了50多集,除了戲份最多的秦國之外,其餘各國也很熱鬧,不是合縱攻秦就是想扶正成蟜取代嬴政或交好於秦國,國君也都一一登場,唯獨齊國除了公主離秋嫁給秦王嬴政露了次面,整個齊國只是偶爾有使者出使他國,幾乎不見齊國君臣的身影,那麼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
  • 《大秦賦》:齊國為何不幫助五國抗秦?素有積怨,經濟基礎全毀
    那麼齊國為何能堅持到最後一個滅亡?它又為何不與五國合縱抗秦,爭取最後一絲生機呢?☆ 地理位置絕佳,秦國要攻擊齊國,必須穿過五國疆域,五國成為齊國的天然屏障齊國位於如今的山東省境內,都城臨淄即現在的淄博市臨淄區。周武王伐紂滅商時,開國功臣姜太公呂尚始封於莒丘,後改稱為臨淄。
  • 秦國為破合縱而選擇連橫策略,與齊國結盟,為何出兵幫助燕國伐齊
    導言:秦國為破合縱而選擇連橫策略,與齊國結盟,為何出兵幫助燕國伐齊;從轉移視線、謀求外部環境,分析原因,既能重新控制齊國,又能拖垮燕國,削弱實力戰國風雲,諸侯爭霸,實力此消彼長;各諸侯國的關係,時而聯合,時而聯姻,時而反目成仇。
  • 五國伐齊後,齊國歷經半個世紀的休養生息,還是只能躺死嗎?
    然後呢?然後,齊國只能被打殘了,而且被打得比趙國還殘。趙國長平之戰被白起坑殺四十多萬,這還是可以統計的。而齊國則是舉國被掃蕩,到底有多少人死在戰火和飢餓之中?這根本就沒法統計,只有蒼天知道。關鍵是自家的王、齊湣王,被搞死了。
  • 齊國風雲之松柏囚王:面對山東六國的合縱,齊襄王的家族們怎麼看
    兩位國王曾經先後被秦國國君囚禁,齊王建被囚禁更是使得齊國徹底走向覆滅。事實上,早在齊襄王統治時期,齊國的命運就走上了終點。齊襄王繼位之後,秦王利用齊國和其它諸侯國的國讎,主動示好,派遣任固到齊國任職,藉此機會施展連橫之術。在連橫之術的影響下,本就想要休養生息的齊國對其它諸侯國的合縱的請求開始佛系起來,反而一直致力於和秦國搞好關係。
  • 齊湣王:叱吒風雲,自號為帝的君主,竟以剝皮抽筋的慘烈方式結局
    各方諸侯你方唱罷我登臺,都試圖壓倒其餘諸侯成為新的霸主。諸侯之間的兼併戰爭越演越烈,不夠強大的諸侯王國被強國吞併,最後只剩下了最後的戰國七雄。這著名的七雄中,我們基本上都知道,秦國的實力是最為強勁的。 在戰國時期,秦國最為強盛的時期,除了秦始皇最後統一中國,就要數真正為秦國的統一奠定決定性優勢的秦昭襄王統治時期了。
  • 戰國最成功的奸細,到死都沒有暴露身份,齊國因他差點被滅國
    而在燕國也等了足足一年才見到燕文侯,好在等待是值得的,燕文侯採納了蘇秦的合縱的建議,並派蘇秦出使趙國,以達到合縱趙國保護燕國的目的。這是蘇秦第二次來到趙國,接下的事情倒是十分順利,趙肅侯也認同了蘇秦的主張,並繼續資助他去遊說各諸侯國加盟,訂立合縱聯盟。很快蘇秦就遊說完各個諸侯後,六國達成合縱聯盟,蘇秦同時佩戴六國相印,出任六國的國相。
  • 齊湣王:中國命運從此轉折
    與此同時,北方燕國的樂毅,正在用冰冷的眼神檢閱一支復仇的軍隊,很快就將集合五國聯軍,討伐齊國,齊湣王付出的代價,將是國家幾乎滅亡,本人被殘酷虐殺.這個足以和西方強秦並立的齊國,自此一蹶不振,徹底退出了角逐一統大業的歷史舞臺。我們都知道,秦朝一統之後,兩千多年古代社會實行的都是秦制,即某位偉人所說的「百代都行秦政法」是也。在此之前,晚清的維新派們,甚至明末學者,很多也是這個調調。
  • 燕惠王一死,為什麼韓、魏、楚三個盟國伐燕,而不是仇家齊國呢?
    作者:齊雲軻燕惠王元年(公元前278年),樂毅被燕王逼走不到一年的時間,齊國軍民發動的戰略反攻取得了完勝,燕軍被趕出了齊國,狼狽而逃。至此,燕昭王發起的五國合縱攻齊運動以失敗的結果落下了帷幕。那麼,這位將父王付出多年心血努力取得的成績頃刻間付之東流的燕惠王,到底是怎麼一個人呢?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當時主要的諸侯國都已稱王,秦、齊兩國都不願再與五國平起平坐,於是在公元前288年,齊閔王和秦昭襄王並稱為東西二帝。公元前286年,齊國消滅宋國,促使其整體勢力來到了巔峰。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五國伐齊後,齊湣王逃入莒,被楚將淖齒殺死。
  • 長平之戰時,趙國苦苦支撐,大國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為什麼當時的齊國,沒有在必要的時候援助趙國,而是見死不救呢?齊國的國力非常有限長平之戰時的齊國已經不是當年的齊國。齊宣王和齊湣王時期的齊國是山東強國,一個足以和秦國抗衡的大國。當時戰國形勢為秦齊爭霸,秦國曾經稱西帝,齊國曾經稱東帝。當時的齊國確實足夠強大,也有可能調解秦趙之戰。長平之戰時的齊國,經過了五國伐齊。齊國曾經被打到只剩下兩座城池。
  • 《大秦賦》中,為何齊國沒有什麼存在感?甚至還不如韓國呢?
    與此相對應的是,《大秦賦》劇集已經過半,可齊國卻沒有什麼存在感,甚至經常被人們所忽略。那麼,問題來了,《大秦賦》中,為何齊國沒有什麼存在感?甚至還不如韓國呢?一首先,當《大秦賦》的劇集過半後,山東六國中的韓國、魏國、趙國、燕國、楚國,都有較多的戲份,也即給人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 《大秦賦》:齊國丞相抗秦,軟禁離秋,但歷史上他才是降秦主謀
    秦國大軍壓境,眼看齊國就要滅國了,齊王感慨自己在位這四十三載,離不開丞相的輔佐,一句「丞相輔佐寡人有功啊」。這話暗含深意。為了表示感謝,齊王請後勝喝酒,於是兩位端起酒杯,齊相激動的一口乾了,齊王卻端著酒杯沒喝。丞相:大王為何不飲?
  • 齊國滅宋為何得罪了韓,趙,魏,楚,燕五國?
    最具標誌性的事件,是公元前288年,秦國秦昭襄王約請齊國齊湣王,兄倆好一起稱帝,秦國稱西帝,齊國稱東帝。雖然這二位的東帝西帝沒稱兩天就迫於各方面的政治壓力取消,但戰國七雄,齊秦坐大已是不爭事實。但這個階段,無論是齊國還是秦國雖強,但都沒有吞滅另外五國的實力。崛起不易,做大做強更難。
  • 秦國的統一之路:六國合縱為何總是鎩羽而歸?
    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孫衍作為最初倡導合縱抗秦的人,登上了戰國的歷史舞臺。當然,《史記》將這一功勞給了蘇秦。不過,無論是蘇秦還是公孫衍,他們說服六國的基礎,就像《史記》記載蘇秦說服韓宣王時提到的「地之有盡而秦之求無已」。既然秦國有吞滅六國的想法,那麼六國自然不願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必須要聯合起來對抗強敵。
  • 蘇秦以前給我的印象是合縱抗秦的,怎麼現在變成反間滅齊了?
    張儀提倡連橫,蘇秦提倡合縱。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更是將張儀和蘇秦這兩個人放到了同一個時代(現在已經證實蘇秦出現的時代比張儀出現的時代晚),使得這兩人的故事性大大增加。 然而隨著一些出土古書的問世,人們驚奇的發現歷史上真實的蘇秦實際上是燕國派往齊國的間諜,這和大家印象中的蘇秦大為不同,那麼事實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齊國名人——齊宣王
    (一)抗秦、破燕、擊楚齊宣王時期,齊、秦東西對峙,勢均力敵,齊國聯合其它諸侯合縱抗秦。公元前319年,齊宣王帶頭支持公孫衍合縱抗秦的主張,並支持他作了魏相。公元前318年,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合縱抗秦。由於魏相公孫衍推舉楚懷王為合縱長,引起齊宣王的不滿,齊國沒有出兵。結果五國聯軍被秦戰敗,六國合縱也隨之瓦解。
  • 戰國時期的宋國有著怎樣的地位,為何齊國滅宋之後便險些亡國呢?
    可就在兩年之後,齊國卻因此遭到了燕、趙、韓、魏、秦五國的圍攻,如果再算上打秋風的楚國,齊國可謂是遭到了天下列國的圍攻。那麼,戰國時期的宋國有著怎樣的地位,為何齊國滅亡了宋國之後,便遭到了列國圍攻,而後更是險些亡國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當時宋國的地理位置以及基本國情。
  • 同樣是被齊國消滅,為何燕國能復國,宋國卻沒能復國呢?
    由此,在秦國消滅燕國,一統天下之前,燕國已經被齊國滅亡過一次了。當然,眾所周知,雖然被齊國消滅,但是,燕國卻在之後成功復國了。並且,復國之後的燕國,也將齊國視為生死大敵。為此,在齊國消滅宋國之後,燕昭王派遣樂毅率領大軍,並聯合秦國、魏國、韓國、趙國發起了五國伐齊。通過五國伐齊,齊國遭到重創,雖然有田單成功復國,卻還是走向了衰落,乃至於在戰國後期失去了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