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參與合縱
周朝建立伊始,齊國便是東方大國,有海鹽魚利,土地平坦沃野千裡,背靠大海東邊沒有敵人。春秋時期,齊桓公首霸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到戰國時期,田氏代齊動搖國本一事發生,國勢衰弱,卻依舊不減東方大國的風採。秦國自商鞅變法崛起,天下人將秦軍視作虎狼之師,秦國視為虎狼之國,各諸侯國紛紛選擇合縱抗秦,欲重創秦國而免除未來的危機。合縱一事,出力最多、用心最足首推三晉,其次是楚國,再其次是燕國,最後是齊國。齊國對合縱攻秦這件事是完全提不起勁的,說是六國攻秦,其實和齊國關係真不大。
八次合縱,齊國有五次直接沒參與,尤其是後面四次,直接連續缺席三次。合縱攻秦一次,越到後面是越重要的,越到後面規模越大,越到後面參與的國家越多,為何偏偏要缺席,還是連續三次呢?這事就得往第五次合縱攻秦之前的事說起了。戰國時期,制衡強國是各國都或多或少參與的國際大事,齊國也不例外,齊國在齊威王和齊宣王時期,也曾積極打壓制衡已經崛起的戰國初期的中原霸主國——魏國,如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兩次專門針對魏國的戰爭。更在第二次(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96年)和第四次合縱(公元前287年)攻秦中出了大力。
司馬遷認為
太史公司馬遷認為齊國不參與戰國中後期的那幾次合縱攻秦,是因為秦國君臣使的反間計和賄賂,反間計和賄賂是致使齊國如此決策的關鍵。君王后死,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多使賓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為反間,勸王去從朝秦,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有一部分這樣的原因,但個人認為算不上是關鍵所在。事實上,齊國的不制衡政策不算是當時的齊王建聽信讒言所致,因為早在齊襄王的王后、齊王建生母君王后執政時期,齊國也是實行不參與制衡的政策。始,君王后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後,齊國延續著這一戰略。
這表明什麼?齊國實行不制衡政策並不是一個齊太后、一個齊王決定的,而是齊國絕大部分的統治階層和精英階層都沒有秦滅六國的危機意識。而這一切的轉變,得從曾讓齊國霸天下的齊湣王時期說起。齊湣王吞併宋國最精華的地區後國勢達到頂峰,便開始積極對開軍事擴張,加上他的父親齊宣王時期的徵燕行動,兩父子差不多是把所有諸侯國給打了一遍,全得罪了。五國滅齊的歷史事件爆發。
血海深仇的阻隔
公元前284年,在燕國的主導、聯絡和謀劃下,燕、秦、趙、韓、魏五國圍攻齊國。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五國圍攻下,齊國戰敗幾近滅國。齊兵敗,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獨唯莒、即墨,其餘皆屬燕,六歲。五國聯軍合力之下,並不是太費勁地全殲齊軍,而齊國大王齊湣王還被楚國派來的援兵大將淖齒突然謀弒。當然,楚國出兵之舉並不是大發善心,而是想分佔齊地,為減少齊地百姓的反抗,所以打著救齊的旗號。
雖然之後齊國復國,但實力遭到極大的削弱,需要很漫長的時間進行休養生息、恢復元氣,所以齊國實施兩不相幫的中立國策是很正常的,既然是兩不相幫的中立,自然也不會去合縱攻秦。總結起來齊國不願合縱的原因有三:其一,前面剛說到的齊國雖然復國,但實力還是沒有恢復到以前,當時正處於齊國歷史上最衰弱的時期;其二,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齊國距離秦國過分遙遠,戰爭成本極高,戰爭收益卻極小,即便滅亡秦國也得不到秦國領土,還會幫助三晉楚國等強大起來威脅齊國;
其三,五國攻齊中,戰國七雄除齊國自己的六雄,全部參與到制衡圍攻齊國的行動中,既有秦國,也有其他五國,尤其是滅齊出力最大的燕國,弒齊湣王的楚國,如此血海深仇的背景,齊國會心悅誠服地與其餘五國合縱攻秦嗎?自然是不可能,讓他們狗咬狗,齊國自己在一旁舔著傷口、漁翁得利多好。
因此六國合縱攻秦失敗是註定的,齊國不願摻和也是意料之中的。長平之戰時,趙國向齊國借糧,齊王建死活不借,即使搬出唇亡齒寒的典故還是不借,因為齊王、齊人和齊國都咽不下當年五國亡齊的那口氣啊。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