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部戰國歷史中,有兩個國王最值得同情,他們就是楚懷王和齊王建。兩位國王曾經先後被秦國國君囚禁,齊王建被囚禁更是使得齊國徹底走向覆滅。
事實上,早在齊襄王統治時期,齊國的命運就走上了終點。齊襄王繼位之後,秦王利用齊國和其它諸侯國的國讎,主動示好,派遣任固到齊國任職,藉此機會施展連橫之術。在連橫之術的影響下,本就想要休養生息的齊國對其它諸侯國的合縱的請求開始佛系起來,反而一直致力於和秦國搞好關係。
在外交政策上,與三晉和楚國爭相侵略或者拉攏燕國,與楚國和趙國的關係也越來越差。在軍事上,齊國一面被實力比較強的趙國和秦國揍,一面又拘泥於國讎,和實力比較差的國家在軍事和外交方面勾心鬥角。雖然也參與過合縱攻秦的戰爭,但是總體來說,還是以謀求和秦國的和諧關係為主。失去了秦昭王去世之後短暫的發展機遇。
在民生方面,齊襄王的治國理念曾經公然被趙威后批評。一次,齊襄王派遣使者拜訪趙威后,趙威后一見到齊國使者就問,「齊國的年成好嗎?百姓過得怎麼樣?齊王的身體還好嗎?」
使者面露不悅,「太后不先問候我王,為什麼要先問候我國百姓?這不是亂了貴賤尊卑了嗎?」
趙威后冷冷一笑,之後說出了一番大道理。國家的年成不好,百姓就無法生存。百姓連活著都成問題,那推翻君主就成了早晚的事情。所以,對於趙威后來說,百姓才是本,而君主才是末。
之後,趙威后又熱心地詢問齊國的隱士鍾離子的近況,她打聽到這個鐘離子經常幫助齊王資助貧苦百姓,為百姓提供衣食。趙威后認為,這位鍾離先生一定會被重用。結果,使者說這位先生還沒有被重用。
趙威后有點不開心了,又詢問賢士葉陽子的情況。這位葉陽子也是個同情鰥寡孤獨,賑濟窮人的好人,然而,趙威后到今天才知道,這樣的人竟然也沒有被重用。
趙威后更加生氣了,又詢問起齊國的北宮嬰兒子和於陵子仲的情況來,她認為北宮嬰兒子為了孝順父母,甚至可以一直不結婚,完全應該被齊王接濟卻並沒有。而奸臣於陵子仲,一直有不臣之心,且治家不嚴,還不擅長幫助君主結交諸侯,這種人對百姓來說毫無用處,竟然還沒有被殺,簡直就是奇蹟。最後,這位太后明確指責道,「你們的大王做不到親賢臣,遠小人,賞好女,那國家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
從這一篇《戰國策》的經典故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真正出色的政治家和普通的國王之間的區別。而齊國自齊襄王之後,徹底走向末路,也確實離不開齊國的腐化與墮落。
首先,自齊宣王之後,齊國對於人才的要求和控制的標準就逐漸走向了扭曲。齊宣王之後,齊國對賢士的道德修養的要求開始逐漸嚴苛。齊國的人才田駢因為沒有做官還能保持富裕的生活,被其它門客譏諷為未婚生子的大齡剩女,暗指其沽名釣譽,使得這位名士愧而辭官。
名士管燕因為得罪齊宣王,只是想帶著侍從去別的國家做官,就被齊國相邦田需譏諷為不夠忠誠,過河拆橋。然而,實際上,我們對比一下同時期的秦國,秦王們對於客卿的要求都是以才能為主,因為在戰國時期,跳槽這種事可以理解。而對於吃不飽的百姓和總打敗仗的普通士兵來說,能讓他們吃飽穿暖,加官進爵的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是聖賢大德。哪裡管得上他們來自哪國?哪裡管得上他們用間使詐?哪裡管的上他們品行高低呢?
其次,在大局觀念上,齊國的國君可以說一代不如一代。齊國和魏國在濮水發生戰事時,贅子戰死,章子戰敗逃走。面對危機時刻,齊宣王能夠採納田盼子的建議,和宋國及時交換餘糧,保存了自身實力。
然而,後世的齊王建卻不那麼顧大局。
長平之戰時,因趙括斷糧,趙王向齊國借糧。然而,齊王建表示拒絕。周子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說齊王,結果齊王還是不聽。致使趙國實力大減,山東六國抵禦秦國統一大勢的最後一個堡壘被徹底擊潰。
秦王嬴政繼位之後,為了快速結束統一六國的戰鬥,學習先祖秦昭王的詐術,打算將齊王建騙入秦國。察覺到秦王的不軌之意,雍門司馬以江山社稷為由積極阻止齊王去朝拜秦王,齊王本來已經打消念頭。結果秦王嬴政加大誘惑力度,派陳馳以五百裡土地誘惑齊王,齊王建這下信以為真,不聽即墨大夫和雍門司馬的勸說,重蹈了楚懷王的覆轍,被秦王嬴政囚禁在了共地的松柏之間,最終餓死。
齊國走向衰落之時,齊國的國子嘆息道,長平之戰後,秦破馬服君之師,齊國和魏國幫助秦國討伐邯鄲,奪取了淄鼠。魏國信陵君伐秦時,齊國進入魏國,挽救了邯鄲。這是因為,趙國和魏國衰落了,對於齊國來說十分不利。然而,三晉因為和秦國接壤,所以對於秦國防備心重,齊國並不和秦國接壤,所以對於秦國的防備就比較懈怠。
所以,秦國和三晉想爭奪天下,就不得不聯合齊國。但是,秦國和齊國必有一戰,秦國得到齊國,就可以把持中原大權,而三晉和楚國得到齊國,只能做的和秦國抗衡。所以,這些國家得到齊國的利益重要,失去齊國的代價卻很輕。齊國在這樣的外交局勢下沒有能夠一統天下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太依賴這種格局了。
國子的看法其實正是秦國一統天下,而齊國失敗的原因。
常言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齊王們享受秦國和三晉的聯合,卻忘了如果齊國滅亡,那麼其它國家獲利更大的事實。山東六國的合縱本身就是註定失敗的,因為齊國和其它五個國家面對的危險程度不同,這就註定了齊國經常會在其它國家與秦作戰時,帶著吃瓜看戲的態度。賢明的齊王們有危機意識,還能保持齊國的實力。
但是,之後的齊王越來越腐化墮落,能力越來越低,自然會被合縱的弱點所制約,被連橫之術吸引,一步步走向絕路。齊國的結局也是對我們今天的警示,敵人永遠是敵人,盟友也未必永遠是盟友,勿忘國恥,時刻保持警惕以圖強,才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