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風雲之松柏囚王:面對山東六國的合縱,齊襄王的家族們怎麼看

2020-12-16 海叔說春秋

在整部戰國歷史中,有兩個國王最值得同情,他們就是楚懷王和齊王建。兩位國王曾經先後被秦國國君囚禁,齊王建被囚禁更是使得齊國徹底走向覆滅。

事實上,早在齊襄王統治時期,齊國的命運就走上了終點。齊襄王繼位之後,秦王利用齊國和其它諸侯國的國讎,主動示好,派遣任固到齊國任職,藉此機會施展連橫之術。在連橫之術的影響下,本就想要休養生息的齊國對其它諸侯國的合縱的請求開始佛系起來,反而一直致力於和秦國搞好關係。

在外交政策上,與三晉和楚國爭相侵略或者拉攏燕國,與楚國和趙國的關係也越來越差。在軍事上,齊國一面被實力比較強的趙國和秦國揍,一面又拘泥於國讎,和實力比較差的國家在軍事和外交方面勾心鬥角。雖然也參與過合縱攻秦的戰爭,但是總體來說,還是以謀求和秦國的和諧關係為主。失去了秦昭王去世之後短暫的發展機遇。

在民生方面,齊襄王的治國理念曾經公然被趙威后批評。一次,齊襄王派遣使者拜訪趙威后,趙威后一見到齊國使者就問,「齊國的年成好嗎?百姓過得怎麼樣?齊王的身體還好嗎?」

使者面露不悅,「太后不先問候我王,為什麼要先問候我國百姓?這不是亂了貴賤尊卑了嗎?」

趙威后冷冷一笑,之後說出了一番大道理。國家的年成不好,百姓就無法生存。百姓連活著都成問題,那推翻君主就成了早晚的事情。所以,對於趙威后來說,百姓才是本,而君主才是末。

之後,趙威后又熱心地詢問齊國的隱士鍾離子的近況,她打聽到這個鐘離子經常幫助齊王資助貧苦百姓,為百姓提供衣食。趙威后認為,這位鍾離先生一定會被重用。結果,使者說這位先生還沒有被重用。

趙威后有點不開心了,又詢問賢士葉陽子的情況。這位葉陽子也是個同情鰥寡孤獨,賑濟窮人的好人,然而,趙威后到今天才知道,這樣的人竟然也沒有被重用。

趙威后更加生氣了,又詢問起齊國的北宮嬰兒子和於陵子仲的情況來,她認為北宮嬰兒子為了孝順父母,甚至可以一直不結婚,完全應該被齊王接濟卻並沒有。而奸臣於陵子仲,一直有不臣之心,且治家不嚴,還不擅長幫助君主結交諸侯,這種人對百姓來說毫無用處,竟然還沒有被殺,簡直就是奇蹟。最後,這位太后明確指責道,「你們的大王做不到親賢臣,遠小人,賞好女,那國家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

從這一篇《戰國策》的經典故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真正出色的政治家和普通的國王之間的區別。而齊國自齊襄王之後,徹底走向末路,也確實離不開齊國的腐化與墮落。

首先,自齊宣王之後,齊國對於人才的要求和控制的標準就逐漸走向了扭曲。齊宣王之後,齊國對賢士的道德修養的要求開始逐漸嚴苛。齊國的人才田駢因為沒有做官還能保持富裕的生活,被其它門客譏諷為未婚生子的大齡剩女,暗指其沽名釣譽,使得這位名士愧而辭官。

名士管燕因為得罪齊宣王,只是想帶著侍從去別的國家做官,就被齊國相邦田需譏諷為不夠忠誠,過河拆橋。然而,實際上,我們對比一下同時期的秦國,秦王們對於客卿的要求都是以才能為主,因為在戰國時期,跳槽這種事可以理解。而對於吃不飽的百姓和總打敗仗的普通士兵來說,能讓他們吃飽穿暖,加官進爵的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是聖賢大德。哪裡管得上他們來自哪國?哪裡管得上他們用間使詐?哪裡管的上他們品行高低呢?

其次,在大局觀念上,齊國的國君可以說一代不如一代。齊國和魏國在濮水發生戰事時,贅子戰死,章子戰敗逃走。面對危機時刻,齊宣王能夠採納田盼子的建議,和宋國及時交換餘糧,保存了自身實力。

然而,後世的齊王建卻不那麼顧大局。

長平之戰時,因趙括斷糧,趙王向齊國借糧。然而,齊王建表示拒絕。周子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說齊王,結果齊王還是不聽。致使趙國實力大減,山東六國抵禦秦國統一大勢的最後一個堡壘被徹底擊潰。

秦王嬴政繼位之後,為了快速結束統一六國的戰鬥,學習先祖秦昭王的詐術,打算將齊王建騙入秦國。察覺到秦王的不軌之意,雍門司馬以江山社稷為由積極阻止齊王去朝拜秦王,齊王本來已經打消念頭。結果秦王嬴政加大誘惑力度,派陳馳以五百裡土地誘惑齊王,齊王建這下信以為真,不聽即墨大夫和雍門司馬的勸說,重蹈了楚懷王的覆轍,被秦王嬴政囚禁在了共地的松柏之間,最終餓死。

齊國走向衰落之時,齊國的國子嘆息道,長平之戰後,秦破馬服君之師,齊國和魏國幫助秦國討伐邯鄲,奪取了淄鼠。魏國信陵君伐秦時,齊國進入魏國,挽救了邯鄲。這是因為,趙國和魏國衰落了,對於齊國來說十分不利。然而,三晉因為和秦國接壤,所以對於秦國防備心重,齊國並不和秦國接壤,所以對於秦國的防備就比較懈怠。

所以,秦國和三晉想爭奪天下,就不得不聯合齊國。但是,秦國和齊國必有一戰,秦國得到齊國,就可以把持中原大權,而三晉和楚國得到齊國,只能做的和秦國抗衡。所以,這些國家得到齊國的利益重要,失去齊國的代價卻很輕。齊國在這樣的外交局勢下沒有能夠一統天下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太依賴這種格局了。

國子的看法其實正是秦國一統天下,而齊國失敗的原因。

常言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齊王們享受秦國和三晉的聯合,卻忘了如果齊國滅亡,那麼其它國家獲利更大的事實。山東六國的合縱本身就是註定失敗的,因為齊國和其它五個國家面對的危險程度不同,這就註定了齊國經常會在其它國家與秦作戰時,帶著吃瓜看戲的態度。賢明的齊王們有危機意識,還能保持齊國的實力。

但是,之後的齊王越來越腐化墮落,能力越來越低,自然會被合縱的弱點所制約,被連橫之術吸引,一步步走向絕路。齊國的結局也是對我們今天的警示,敵人永遠是敵人,盟友也未必永遠是盟友,勿忘國恥,時刻保持警惕以圖強,才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條件。

相關焦點

  • 齊國為何不願合縱,選擇中立呢?齊湣王:我的死你們不要負責嗎?
    秦國自商鞅變法崛起,天下人將秦軍視作虎狼之師,秦國視為虎狼之國,各諸侯國紛紛選擇合縱抗秦,欲重創秦國而免除未來的危機。合縱一事,出力最多、用心最足首推三晉,其次是楚國,再其次是燕國,最後是齊國。齊國對合縱攻秦這件事是完全提不起勁的,說是六國攻秦,其實和齊國關係真不大。八次合縱,齊國有五次直接沒參與,尤其是後面四次,直接連續缺席三次。
  • 秦國的統一之路:六國合縱為何總是鎩羽而歸?
    為了對抗強秦,關東六國被迫放下彼此間的矛盾,組成臨時的聯盟。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孫衍作為最初倡導合縱抗秦的人,登上了戰國的歷史舞臺。當然,《史記》將這一功勞給了蘇秦。不過,無論是蘇秦還是公孫衍,他們說服六國的基礎,就像《史記》記載蘇秦說服韓宣王時提到的「地之有盡而秦之求無已」。既然秦國有吞滅六國的想法,那麼六國自然不願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必須要聯合起來對抗強敵。
  • 齊襄王想殺一個拯救齊國的大功臣,一個串珠的下人阻止了他的行為
    田單(劇照)田單也不負眾望,他先和樂毅鬥了幾年,然後趁燕惠王剛上任之時,大肆散播樂毅將在齊地稱王的言論,因為燕惠王與樂毅有矛盾。所以當他聽到這種論調時,馬上就派大將騎劫代替樂毅。火牛陣(復原)可以說,田單此舉可謂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是齊國的大英雄,如果沒有田單,那麼齊國的命運可能還是未知數。
  • 齊國名人——齊宣王
    (一)抗秦、破燕、擊楚齊宣王時期,齊、秦東西對峙,勢均力敵,齊國聯合其它諸侯合縱抗秦。公元前319年,齊宣王帶頭支持公孫衍合縱抗秦的主張,並支持他作了魏相。公元前318年,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合縱抗秦。由於魏相公孫衍推舉楚懷王為合縱長,引起齊宣王的不滿,齊國沒有出兵。結果五國聯軍被秦戰敗,六國合縱也隨之瓦解。
  • 《大秦賦》:齊國丞相抗秦,軟禁離秋,但歷史上他才是降秦主謀
    02五國伐齊對戰國格局的影響在秦國兼併天下的過程中,山東六國的亡國之君們儘管表現各異,但大體上都能認清楚暴秦的真面目,雖然也有像燕國趁著長平之戰,偷襲趙國,結果被廉頗狠狠教訓這種不開眼的事。齊襄王夫婦在莒城避難,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也是在這個時候,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齊襄王田法章之子,齊國最後一任君主——田建出生了,生母為君王后。一年後,齊國外交達人——魯仲連通過長袖善舞的外交手段為齊國贏得生機,而大將田單則利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全部失地,齊襄王一家才得以重返都城臨淄。
  • 《大秦賦》中,為何齊國沒有什麼存在感?甚至還不如韓國呢?
    而就楚國、燕國、趙國的君主和人物,同樣被觀眾們所熟悉了,比如曾經和秦始皇嬴政是朋友關係的燕國太子丹,再比如對秦王嬴政痛恨不已的趙悼襄王,至於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則在李斯出訪楚國的時候被刺殺。凡此種種,都讓我們對這些諸侯國有了一個了解。但是,對於筆者今天要說的齊國,則是比較低調的,除了一個來自齊國的公主離秋嫁給了秦始皇嬴政,我們實在沒有齊國的印象。
  • 品讀《資治通鑑》13 -- 搖動三寸舌,身背六國印,看蘇秦合縱.
    秦國虎視山東、吞併六國的態勢正在形成。於是,六國如何聯合起來對付秦國,以及秦國如何打破六國的聯合,分而擊之,就成為公元330年前後的主旋律。六國聯合起來對付秦國,就是「合縱」,發起者是蘇秦,秦國打破六國聯盟,就是「聯橫」,發起者是張儀。今天我們先從蘇秦的合縱開始寫起。
  • 齊襄王納諫殺幸臣,聽勸
    齊國國相安平君田單向齊襄王舉薦貂勃。齊襄王有九位寵愛的臣子,想中傷安平君田單,便一起對齊襄王說:「燕國攻打齊國的時候,楚王派遣將軍率領一萬人來幫助齊國。現在國家已經安定,為什麼不派使者向楚王致謝呢?」齊襄王說:「左右大臣中誰可以去出使?」九位寵臣便說:「貂勃可以。」
  • 合縱與連橫:倡導連橫的秦國攻滅了六國,靠的是策略還是人心?
    合縱攻秦之戰歷經五次,雖有因種種原因,聯軍不敵秦軍,導致六國競相割地求和;也有勝仗,迫使秦國不得不歸還所佔領的土地,但就結果來看,最終還是倡導連橫的秦國攻滅了六國,這是為何呢?一、初次交鋒,連橫小勝戰國中期,山東六國發現,遠在西邊的秦國已經不一樣了,其勢之強非一國能夠抗衡。
  • 《大秦賦》六國再次合縱與秦國決一死戰,呂不韋李斯強強聯手
    《大秦賦》第25集至第27集:本劇終於又將迎來了非常激烈壯觀的世紀大戰,讓人看了連連叫好!以趙國為首的六國再次合縱與秦國決一死戰,兩代丞相呂不韋李斯罕見聯手以智取勝,大破六國。趙偃為王的趙國何以敢帶頭合縱與秦國決戰,並不是趙偃和趙國瞬間變強大了,也不是趙國突然出了什麼能人異士,而是近年來秦國與六國之間的局勢大變,已到了不得不與秦國決戰的時候。
  • 長平之戰時,趙國苦苦支撐,大國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齊國只是山東五國的中一個小國,齊國自然不敢輕易得罪趙國,更不敢得罪秦國。其他各國也大都保持這種態度,所以長平之戰期間山東五國基本上都「袖手旁觀」。秦國恰當正確的縱橫策略長平之戰期間,秦國最怕山東六國合縱攻秦。所以戰爭期間,秦國一方面積極支持長平前線,另一方面想盡各種辦法離間六國。長平之戰期間,魏國和楚國曾經想幫助趙國,但是被秦國得當的縱橫策略阻止。
  • 大秦帝國背後,山東六國五次「合縱攻秦」,真有傷及秦的實力嗎?
    今天,借著《大秦賦》熱播,咱們來聊一聊,從惠文王起,至秦王政時代,山東六國的五次大規模「合縱攻秦」。【1】第一次合縱,發生在公元前318年,秦惠文王時代,策動人是被稱為「犀首」的公孫衍。【2】第二次合縱攻秦發生在20年後的公元前298年,秦昭襄王九年,策動人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這位大家應該都熟,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以好客養士知名,以至於後世說起誰好客講義氣,都會說他有「孟嘗之風」等等,比方說《水滸傳》裡的柴進,就被稱之為「當世孟嘗」。
  • 犀首連齊魏以破合縱,蘇秦丟相位回燕絕齊,燕易王付出終得報
    六國聯盟的瓦解蘇秦合縱六國之後,將六國聯盟的盟約遞交到了秦國。據《史記·蘇秦列傳》在之後的長達十五年時間裡,秦國不敢向函谷關以東進軍。後來秦國派遣犀首(原名公孫衍,犀首也可以稱為是他的外號,意思是犀牛的角,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公孫衍在諸侯各國之中是非常有名的。)
  • 生前六國拜相,死後為自己復仇,戰國這一牛人是怎麼做到的
    果然,被蘇秦這樣一說,韓宣王的反應是:臉色大變,手按寶劍,仰天嘆息道:我死也不會去侍奉秦國!並立刻同意了蘇秦的合縱主張。再來看遊說趙國的一段:蘇秦說:如果我們進行合縱,那麼假如秦國攻打楚國,齊國魏國就派兵援助,韓國斷絕秦國的糧道,趙國從河漳出發,燕國守衛常山之北。
  • 蘇秦以前給我的印象是合縱抗秦的,怎麼現在變成反間滅齊了?
    張儀提倡連橫,蘇秦提倡合縱。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更是將張儀和蘇秦這兩個人放到了同一個時代(現在已經證實蘇秦出現的時代比張儀出現的時代晚),使得這兩人的故事性大大增加。 然而隨著一些出土古書的問世,人們驚奇的發現歷史上真實的蘇秦實際上是燕國派往齊國的間諜,這和大家印象中的蘇秦大為不同,那麼事實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為什麼不是齊國滅六國統一天下?
    :冷小軍  /  出品:冷熱軍事史司馬遷曾盛讚齊國:「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再看齊國西部。齊國南以泰沂山脈為界,東部半島三面環海,西北方向有黃河、濟水天塹,在戰國縱橫家看來是易守難攻的「四塞之國」。齊國立國八百餘年,除了齊胡公短暫遷都薄姑以外,臨淄一直作為齊國的首都,這似乎也印證了以上說法。
  • 齊國為何坐視五國被滅而不救援,最後獨自面對強大的秦國?
    齊國自五國伐齊、田單復國之後,似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直到秦國攻滅五國,齊國才慌忙在西部聚兵抗秦,然而秦軍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消滅了齊國。齊國消失的這幾十年裡,戰國的競爭到了白熱化的程度,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五國攻秦等等,秦國野心逐漸膨脹,六國紛紛參與其中,唯獨齊國置身事外。
  • 秦滅六國之戰:終結戰國的最後一戰
    秦惠王重用張儀,實施連橫之策,瓦解六國合縱,各個擊破,使得秦國實力進一步增強,削弱了六國的實力。周赧王九年(前306年),秦昭襄王即位,重用範雎、白起對六國遠交近攻,各個擊破,嚴重削弱六國的力量,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格局。二,秦滅韓之戰
  • 詳解齊國最後60年
    然而,齊國,這個曾經最耀眼的戰國,卻從此變得沉默寡言。他不再參與六國合縱,對秦滅五國冷眼旁觀,甚至附秦以求苟安,終於滅國。齊國的最後60年,似乎給所有人都只留下了這樣的印象。齊愍王之子齊襄王田法章即位後,齊國幾乎沒有主動進攻任何一國,卻對燕趙楚等仇敵之國保持了相當的冷靜與友好,田法章甚至對叛國的孟嘗君都表示親近。
  • 秦國為破合縱而選擇連橫策略,與齊國結盟,為何出兵幫助燕國伐齊
    導言:秦國為破合縱而選擇連橫策略,與齊國結盟,為何出兵幫助燕國伐齊;從轉移視線、謀求外部環境,分析原因,既能重新控制齊國,又能拖垮燕國,削弱實力戰國風雲,諸侯爭霸,實力此消彼長;各諸侯國的關係,時而聯合,時而聯姻,時而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