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是齊國滅六國統一天下?

2021-02-13 冷熱軍事史


NO.587 - 齊國

作者:黑嘿

編輯:冷小軍  /  出品:冷熱軍事史


司馬遷曾盛讚齊國:「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


從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到齊威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齊國「冠帶衣履天下」,到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終春秋戰國之世,齊國一直是各方角逐中的重要力量,工商、文教發達,國富民殷,與「西帝」秦國並稱「東帝」。


那麼,這個能與秦國一較高下的齊國,為何無緣統一大業呢?


▲ 戰國初期形勢



春秋戰國亂世中,能夠倖存下來並撼動風雲的諸侯,大都興起於華夏文明的邊緣地帶,出身南蠻的楚國曾問鼎中原,與楚爭雄的晉國和狄人為鄰,秦國原本是作為西戎的屏障,而封建齊國的用意也在於鎮守東夷。


山東半島位於我國東部沿海,東負海水,而無後顧之憂,西抱中原,便於逐鹿其間。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分封在今天山東北部,方圓不過百裡,四周被東夷部落包圍。


▲ 齊地


其後經過數代經營,至齊桓公任用管仲實施改革,實力大增,「並國三十」,齊國疆域拓展至「方五百裡」,北抵黃河,西臨濟水,南界泰山,東望海水。在之後的諸侯徵伐中,雖然疆域盈縮變遷,其領土範圍始終以山東半島為主體。


春秋時的大國齊、秦、晉、楚等國在西周時疆域狹小,僅有幾十裡到百餘裡的地盤。春秋初期,大大小小的封國有一百多個,處於大國之間的小國既作為緩衝,也一步步被蠶食鯨吞。


山東半島地理空間有限,地形破碎,小國林立,齊國整合該地緣板塊的阻力相對較小,在春秋初期秦國與西戎周旋、晉國內亂頻生之際,齊國能夠率先安內而攘外。


▲ 齊桓公雕像


在齊桓公的勵精圖治下,國富兵強,北拒戎人,南御強楚,成為春秋首霸。但此時齊國生存空間的拓展已經接近極限,在後世的博弈中,齊國雖然長期是左右時局的重要力量,但其領土核心一直未能突破山東半島。


戰國七雄中,僅有齊國未置郡,一方面齊國的五都制大致替代了郡的職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齊國開拓的疆土不廣。究竟是什麼原因限制了齊國的擴張呢?


先看齊國東部。齊國以東是茫茫大海,不像秦國、晉國那樣需要提防來自後方大陸的外族侵擾,但也正是因此,齊國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限制,以其偏居一隅的體量,雖能稱雄一方,卻難以號令天下。


▲ 晉國及其周邊


齊國西進步伐被遏阻時,只能原地踏步,即使經過韜光養晦之後能蓄積強大的爆發力,但也因為後勁不足而很快偃旗息鼓。


反觀秦國,在殽之戰中被晉國打敗後,東進無路,卻能轉而向西「益國十二,開地千裡,遂霸西戎」,可以說秦國正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雖然兵鋒受挫,仍然有轉變戰略的餘地。後來秦國在三川與山東諸國反覆拉鋸,也是通過南取巴蜀取得戰略優勢。


再看齊國西部。齊國南以泰沂山脈為界,東部半島三面環海,西北方向有黃河、濟水天塹,在戰國縱橫家看來是易守難攻的「四塞之國」。齊國立國八百餘年,除了齊胡公短暫遷都薄姑以外,臨淄一直作為齊國的首都,這似乎也印證了以上說法。


▲ 先秦水系


臨淄位於西北平原與東南山地丘陵的結合處,處於國土中央,交通便利,進可控扼西北平原,退可保守山陵之間,如果轉移至險要的山地中,相當於將西北平原拱手讓人;遷都西境前線又不利於國家安全。


建都臨淄是各種因素權衡下最不壞的選擇。實際上臨淄以西的平原地勢平坦,門戶洞開,幾乎無險可守。前555年,晉軍兵臨臨淄城下,「焚郭中而去」;前284年,樂毅率領五國聯軍勢如破竹般攻下包括臨淄在內的七十餘城。


晉國在鞌之戰中打敗齊國,提出的和談條件之一就是將齊國耕地的田壟全部改成東西走向,以便晉國戰車長驅直入,雖然最終沒有實現,但這也足以說明齊國西境的防禦條件並不優越。


▲ 齊國都臨淄復原圖


秦國鹹陽城沒有外郭,而臨淄的城牆寬數十米,高十幾丈,在列國都城中最為雄偉,秦國的防禦戰略是禦敵於國門之外,而齊國做的是禦敵於城門之下的準備。


姑且不論齊國西境因靠近四戰之地而使戰略空間受到擠壓,即使齊國能順利向西挺進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其戰線也將不斷拉長,防禦壓力將大大增加。

總體看來,齊國的國土呈由西至東逐漸收窄的喇叭狀,西部防線過長而東部缺乏縱深,一旦西部防守崩潰,齊國全境隨之土崩瓦解。而且西北方向一直是齊國的軟肋所在,前706年,北戎侵擾齊國,齊國難以招架,只能向鄭莊公求援,其後樂毅伐齊以及秦國滅齊都是從齊國西北邊境進行突破。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居高就下易而仰攻難,況且東部平原的開發條件更優越,諸侯的攻略方向與經營中心集中於中原一帶。尤其當一些國家懾於秦國兵威而將國都東遷時,齊國的戰略空間進一步受到壓縮。楚國在秦國吞併巴蜀進而對楚國形成直接威脅以前,一直對秦國消極防禦而與齊國在淮泗爭鋒。


▲ 淮泗諸國


有限的體量必然限制硬實力的發展。即使是在桓公當政期間,齊國稱霸的資本很大一部分也是借力於國際輿論環境。


前663年,燕國受到山戎侵擾,齊桓公應邀擊退山戎,在送齊軍回國途中,燕莊公越境送到了齊國國內,而依據周代的禮制,「諸侯相送不出境」,齊國便將燕君送到的地方劃給了燕國,「諸侯聞之,皆從齊」。


齊桓公五年興師伐魯,魯國戰敗,割地請和,於是兩國在柯地會盟,魯國的曹沫卻在盟會上用匕首劫持了齊桓公,要挾齊國歸還所佔的領土,桓公無奈先答應了下來,事後想反悔,卻被管仲勸阻:如果這次失信,將會「失天下之援」。


▲ 管仲


桓公只好歸還土地,因此諸侯「皆信齊而欲附焉」。齊國與當時的晉、楚等強國基本沒有正面衝突,向楚國問罪並締結召陵之盟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齊國這種厚往薄來、籠絡人心的策略既可以說是一種政治智慧,也是一種受限於自身實力的妥協。



齊國南有悍楚,西有三晉,北有燕國,每一個都是大塊頭。齊國位於列國抗秦後方,對於其他國家如同芒刺在背,而非休戚與共的可靠同盟,最多只是在關鍵時刻將其作為重要的制衡力量拉入己方,對於夾在齊、秦之間的國家來說,兩者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齊國每打破一個方向的平衡,都必然引發其鄰國的憂患意識,而齊國既缺乏有利的地緣,又沒有足夠的實力主導局勢,只能伺機而動,結果就是四面出擊,四面樹敵,而且收效甚微。


▲ 齊長城


齊國在楚國背約合秦之後,曾攻取楚國淮北之地,但不久又喪失。前314年,齊國趁燕國內亂攻破燕都,卻因為大肆掠奪、不得民心而在兩年後被迫撤軍,而這也為後來樂毅破齊埋下了伏筆。與齊國僅僅一山之隔的魯國最後都是被楚國所滅。


在強秦崛起之際,因為齊國三面有強鄰包圍,如果與秦連橫,則相當於三面樹敵,中原諸國在被秦國逼得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很大可能會從齊國找補。


戰國後期,趙國在胡服騎射改革後,壯大為山東六國的頭號強國,卻沒有積極主動地制衡秦國,而是避重就輕地拿中山、齊、魏開刀。


▲ 戰國步兵


反之,如果齊國積極參與合縱,因為齊、秦懸隔,齊國也很難從中獲益。前298年,齊、魏、韓合縱攻秦,歷時三年攻破函谷關,秦國被迫獻地求和,歸還了韓、魏故地,而齊國卻沒有收穫。而且三晉坐大也不符合齊國利益訴求。



齊國的破局策略就是假意合縱伐秦而不出兵,同時在秦國與聯軍酣戰時,在聯軍後方趁機擴張,以便坐收漁翁之利。


前318年,在公孫衍撮合下,以楚懷王為縱長,東方六國第一次合縱攻秦,在函谷關外被秦軍擊潰。第二年,秦國又在修魚擊潰韓趙魏聯軍,斬首八萬,而此時齊國趁機偷襲趙、魏,在觀澤打敗兩國。

秦昭王十九年,在秦國的建議下,齊秦兩國相約伐趙,兩國互尊帝號,秦稱「西帝」而齊稱「東帝」。後來在蘇秦的遊說下,齊國撤去帝號,答應合縱攻秦,實際上卻準備攻宋。前287年,齊國趁聯軍在前方時攻取宋國。


奪取宋國之後,由於危及到三晉利益,且宋國受到秦國保護,最重要的是燕對齊有夙怨,而派蘇秦勸說齊國伐宋以激起眾怒,都是燕國一手安排,燕昭王也為報仇養精蓄銳了很久。


三年之後,以燕將樂毅為統帥,燕、秦及三晉五國聯軍大破齊國,取七十餘城,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城未落入敵手。雖然後來田單復國,齊國卻從此一蹶不振,也不再主動用兵。


▲ 田單(非寫實畫作)


由於齊國的相國後勝被秦國收買,齊國戰備懈怠,也不出兵援助五國。


長平之戰時,趙國向齊國借糧食,卻因為齊王建「愛粟」而作罷。齊國的不作為加速了五國的滅亡,唇亡齒寒,最終齊國也在公元前221年被秦滅亡,而秦國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

- 延伸閱讀 -

入群、投稿、轉載與商務合作

請聯繫微信號:potereio

相關焦點

  • 嬴政以統一天下為己任,終於滅六國完成統一,那六國君王結局如何
    秦統一天下之後,那原來的六國國君下場如何?其實在我們翻閱書籍之後也不難發現,這六個國君最終的結局都不太好,有被流放的,有被殺害的,也有一個是被餓死的。秦朝滅了6國用了差不多大概10年的時間,最終統一政權,解除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分割,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的封建王朝,書同文車同軌對後世的影響頗深。下面,我們按照秦滅六國的順序,將六國君主的下場講一下。
  • 為什麼秦始皇滅了六國,最終卻沒能統一中國?
    秦始皇嬴政13歲即王位,一生南徵北戰鮮有敵手,在位期間先後滅了其餘六個諸侯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對內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廢除分封制,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秦朝,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格局,功蓋三皇德高五帝自稱始皇帝,完成了歷史上不可一世的貢獻。
  • 秦始皇滅六國不算統一天下,有國家存在900年到秦二世才滅亡
    01秦始皇掃滅六國不算統一天下對於嬴政的這個歷史壯舉,一直被人們高度評價為「統一了天下」、「統一了中國」、「統一了華夏」。其實不然。嚴格地說,秦王嬴政只是兼併了東方六國,結束了東方六國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期,進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這個定義是客觀、嚴謹的。因為,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攻齊,俘虜齊王建,滅了齊國,標誌著東方六國全部被秦國兼併。但其實,當時「戰國七雄」的周邊地區尚未被秦國兼併,後來經過秦國不斷開疆闢土,才陸續被攻取。
  •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將軍內史騰率軍攻打韓國,從而正式拉開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大幕。經過近十年徵戰,秦國先後攻滅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成功統一天下。那麼問題來了,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個滅國順序到底有什麼講究呢?
  • 最終「滅六國」徹底實現華夏統一,是漢武帝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是我們學歷史都需要熟知的常識。但是秦朝國祚短暫,秦始皇去世短短幾年後,龐大的秦帝國就被重生復闢的六國力量推翻。 很明顯,所謂的「六國」根本沒有被消滅。「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復闢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極為頑強,實際成為了華夏統一進程的對抗者和顛覆者。
  • 徹底「滅六國」實現華夏統一,是漢武帝最後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秦始皇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是我們學歷史都需要熟知的常識。但是秦朝國祚短暫,秦始皇去世短短幾年後,龐大的秦帝國就被重生復闢的六國力量推翻。很明顯,所謂的「六國」根本沒有被消滅。「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復闢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極為頑強,實際成為了華夏統一進程的對抗者和顛覆者。也就是說,只有從根源上消滅六國的復闢力量,才能談得上華夏的真正統一。
  • 秦滅六國後,各國的君王結局如何?全都不得善終
    一個天下容不下兩個王者,自古以來就是如此,所以就不難理解嬴政為什麼那麼追求天下一統了。那麼嬴政在滅掉六國後,六國的君主各自的結局都如何呢?韓國被滅後,韓國君主安被囚禁在了陳縣,後來因為韓國的舊部起兵反秦,韓王安就被拉出來當了替罪羊,被砍了頭。趙國同為三家分晉之一的趙國,不同於弱小的韓國,趙國在戰國七雄之中,一直就是軍事實力最強之一,強大時期的趙國可以單獨對抗秦國。趙國被滅後,趙王遷的結局可以說是很慘的,他被流放到了深山中活活餓死。
  • 秦為什麼能滅了六國?秦朝天下大統,但六國忠孝仁禮義卻被保留
    而泱泱華夏打從茹毛飲血到有穀物耕作,也未曾有過大一統國家,幸得秦王嬴政嗷嗷野心,血洗六國,以萬人血淚澆灌自己的宏圖霸業。雖是殘忍十分,狼子野心頗甚,但終究是推進文明腳步。這起源於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得後人傳承改善,直到清朝雍正時期以設立軍機處為名,將封建君主集權高度集中,加強皇權,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始皇帝秦始皇,他是如何平定天下統一六國的?
    作為一名被後人尊稱為「千古第一帝」的秦始皇,他的經歷無疑是成功的,小編在讀書的時候看歷史書說秦始皇他是暴君,濫殺無辜,昏君什麼的,但是當時小編倒是就覺得他還是挺厲害的,統一了天下,被稱為「千古一帝」,統一中國把分封制改為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其制度模式沿用兩千多年,像這樣的功績在歷史上並不多見吧
  • 戰國七雄系列故事(九)秦滅六國
    秦滅六國只用了短短的十年時間就完成了統一。山東六國一一被其擊破,根本沒有很好的對策。除了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外,還有其他原因。一、國力被削弱。特別是趙國、楚國和齊國,趙國在之前的長平之戰中損失慘重,國力迅速下滑。楚國再被白起接連猛攻後也一蹶不振。齊國則是將燕國趕跑復國後大傷元氣。
  • 秦滅六國,領兵大將分別是哪些人?
    公元221年,秦朝掃滅六國,統一天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嬴政開始使用皇帝的稱號。
  • 《大秦賦》滅六國怎麼沒有蒙恬?秦始皇:朕要的不是六國,是天下
    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終於統一天下,秦始皇所要的「天下」,並非只有「六國」,在南方,尚有百越之地,在北方,尚有強敵匈奴。嬴政建立秦朝的過程中,蒙氏和王氏兩族名將輩出,居功至偉。在《史記》中,司馬遷認為王氏一族的代表人物是王翦,而蒙氏一族代表人物不是蒙驁或蒙武,而是蒙恬。
  • 曾是霸主之一的齊國,為何在秦朝統一天下時不戰而降?
    然而,就是一個這樣強大的國家,在戰國末期秦始皇開始統一天下的時候,其他五國都聯合一起奮力反抗,甚至燕國都派出過荊軻前去刺殺秦始皇。齊國作為霸主之一,卻並沒有向其他五國一樣反抗秦國,甚至最後最後不戰而降。如果齊國也能夠參與進對於秦國的反抗,至少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要延緩狠多。那為何齊國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要知道齊國的國力還是很強的。在戰國中期時,齊國正是憑藉著孫臏、鄒忌等名臣,兩次擊敗當時的霸主魏國,直接將 魏國打的衰弱。隨著齊威王、齊宣王和齊閔王的努力下,齊國發展的越來越好。
  • 秦滅六國的順序有何深意?為何第一個滅的不是最弱的韓國?
    秦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舉重若輕,秦國滅了六國,最後一統天下。「韓、趙、魏、楚、燕、齊」這是秦滅六國的順序。很多人覺得韓國最先被滅,那麼秦國最先出兵攻打的就是韓國,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秦國第一個攻打的國家其實是趙國。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在嬴政解決了秦國內部的問題之後,在李斯的建議下開始著手統一天下,那時,他們定下的策略相比很多人都知道,就是著名的「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其中有很多出名的將領,知道都有哪些嗎?
    但是在秦始皇還沒有真正統一六國的時候。有不少的將領都與他奮戰。戰死沙場。其中就有幾位神勇無比的將領。秦國統一而打下了無可厚非的基礎下面就讓小編來給你們介紹一下這幾位大英雄吧。第一位要說的將領就是蒙恬。可能有人不熟悉麼蒙恬。但是如果看過成龍的電影神話。那麼成龍所扮演的蒙毅大將軍就是蒙恬。蒙恬曾經在公元前二百一十五年率領三十萬大軍擊敗湖人。
  • 秦始皇統一天下時,六國國君的結局如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最終剪滅秦楚燕魏趙韓六國,建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那麼,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六國國君的結局各是什麼呢?一首先,在東方六國中,韓國不僅靠近秦國,而是實力最為弱小。公元前239年,韓王韓安即位,韓王安即位時,韓國形勢危如累卵,處於滅亡邊緣。
  • 秦滅六國為啥是這個順序?
    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但實際上由於各國不同的特點,滅亡過程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單純,比如趙國被滅後由於地理位置靠北而出現了代國,楚國因為地盤太大而很難一次性吞併等等。或許秦國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出兵順序,多數是「走一步算一步「,除了最後滅齊以外,其他都沒有規劃順序可言。聊滅六國首先要從楚國的特殊性談起,楚國自身挺強但從春秋開始一直受制於晉,終於熬到戰國結果發現晉是沒了,但東西兩國又壓著它。於是楚國選擇誰也不惹、兩邊交好。直到樂毅聯軍一戰,讓秦國發現齊不是不可戰勝的,開始打起了齊國的主意。
  • 秦滅六國後,六國的君主都是什麼下場?有沒有沒被滅的國家?
    二是誅滅了嫪毐勢力。重用李斯、尉繚等人,國內政權的穩固,讓秦王嬴政有足夠的信心完成他的統一大業。從公元前231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花了十年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達500多年的分裂局面。嬴政建立大秦帝國,自稱始皇帝。被秦國滅亡的六國,它們的國君結局如何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 秦國為統一六國,最後滅齊,為何很容易又很簡單?齊國成不了氣候
    文丨深度歷史觀「六王畢,四海一」是說秦始皇將六國全部打敗,一統天下,建立了秦朝。在秦國逐一打敗五國之後,最後只剩了齊國。秦始皇最後在滅齊國的時候,準備了三十萬的兵馬,帶兵的將領是蒙恬和任囂。之所以任用蒙恬和任囂來進行統一前的最後一仗,並不是說他們立下了多少功勞,而是蒙氏兄弟一直追隨著秦始皇,對秦始皇忠心耿耿。而此時的王氏家族的需要有力量來抗衡,蒙氏兄弟就成為最合適的人選。
  • 秦國統一六國後,為什麼滅亡後,沒有再分裂了?
    古代社會,就處在這樣的不斷循環之中,當然這種循環是出現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那麼為什麼秦始皇統一之後,即使秦朝滅亡以後,天下也沒有陷入長久的分裂呢? 第一個原因,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後,一統的思想逐漸在社會滲透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實現天下一統,統一的進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天下一統的思想也不是一下子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