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縱與連橫:倡導連橫的秦國攻滅了六國,靠的是策略還是人心?

2021-02-07 歷史爆讀

進入戰國中期,天下局勢發生巨變,西秦、東齊雙雄並立,為求自保,列國不得已籤訂盟約、組成聯軍,以此抵禦秦、齊的威脅,因為楚、趙、魏、韓、燕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合縱攻秦之戰歷經五次,雖有因種種原因,聯軍不敵秦軍,導致六國競相割地求和;也有勝仗,迫使秦國不得不歸還所佔領的土地,但就結果來看,最終還是倡導連橫的秦國攻滅了六國,這是為何呢?

一、初次交鋒,連橫小勝

戰國中期,山東六國發現,遠在西邊的秦國已經不一樣了,其勢之強非一國能夠抗衡。為抵禦強秦,蘇秦奔走六國,借山川之勢、姻親血緣說服六國合縱抗秦,使得地域相接、利害相關的六國,依靠聯合的力量,在強秦面前生存了百年之久。魏人張儀入秦見惠文王,以「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為說資,賺得高位。張儀深諳人心,他知道所謂六國合縱聯盟,不過是將一群人齊心不齊的傢伙們聚在一起,各國利益不同,所重自然也不同,因此只要也連橫遊說諸國,必能瓦解聯盟。

而張儀第一個盯上的便是魏國,他運用連橫策略,先是與齊、楚大臣會於齧桑,結成盟約,以消除秦國東進的憂慮。隨後與秦惠文王一唱一和,惠文王故意罷黜張儀,使其離秦入魏,明為魏相,實則以秦武力使魏國屈服,脅迫其成為秦國的附庸。然而在犀首公孫衍的阻撓下,魏、趙、韓、燕、楚五國組成聯軍合縱攻秦,此外公孫衍還聯合秦國後方的義渠國,想要讓秦國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合縱聯軍聲勢浩大,然而張儀一眼識破合縱的弊端,首先說服暫時受秦威脅不大的楚、燕退軍,作為合縱長的楚懷王都下令退兵了,剩下的聯軍士氣大衰,秦軍更是大敗魏、趙、韓三國,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

二、鐵板一塊,秦國慘敗

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後,作戰雙方都在分析勝敗的原因。秦國這邊,秦惠文王深感義渠之禍,為安定後方,於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借巴、蜀之亂,命張儀、司馬錯率兵進攻,擊滅巴、蜀及苴等各國,使得秦國百年「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隨後大舉北進,攻佔義渠二十五城,使得義渠實力大大衰弱,暫時退出攻秦的隊伍。至此,秦國基本達成「富國」、「廣地」、「強兵」目的。此後,秦國再度將兵鋒轉向中原,不斷向魏、韓、趙等國進攻,不是奪魏兩城,就是攻韓三城,逐步蠶食三晉的土地。

秦國肆無忌憚的擴張行為引起了各國不滿,隨即齊、韓、魏組成聯軍,發動二次攻秦。在經過三年的交戰,秦國慘敗,聯軍在齊國名將匡章的率領下攻入秦國函谷關,秦昭襄王甚至被迫割地求和,歸還了韓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此次勝利打出了合縱的氣勢,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的勝利,一方面是秦國大軍遠徵楚國,都是疲憊之師,比不上聯軍精銳。而且秦國內部也是青黃不接,名臣甘茂出走,「智囊」樗裡疾病重,秦昭襄王初立而人心未穩,名將白起、魏冉還未掌權。另一方面則是與齊、魏、韓組成了堅固的盟約,與內部不穩的秦國形成鮮明的對比,可見若是合縱盟國都能摒棄前嫌,鐵板一塊,秦國自然難以取勝。

三、三戰未曾交手,四戰合縱再勝

秦國戰敗後,為了休養生息,同時瓦解合縱聯盟,秦國暫時停止出擊,並且主動與楚、齊兩大強國修好,天下又暫時處於一片祥和。這樣的祥和並沒有持續多久,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秦國楚無力、齊無暇過問中原之際,又發兵染指魏韓,伊闕之戰,白起率秦軍殲滅魏韓聯軍二十四萬,斬盡魏韓精銳。隨後秦昭襄王為連橫齊國,自號「西帝」,又尊齊湣王為「東帝」,天下大恐,各國這個時候可積極了,其中魏與趙合謀,派李兌聯絡各國共同反秦。著名合縱家蘇秦,亦為燕國利益入齊遊說,勸湣王取消帝號,共同反秦。齊、趙、魏、韓、燕五國還組成聯軍攻秦,然而五國目的不同,各有打算,互相觀望,不肯首攻。秦為破壞五國聯盟,昭襄王主動取消帝號,還歸還了之前所佔土地,聯軍撤走,合縱未攻自破。

秦昭襄王親政後,依範雎「遠交近攻」之策,與遠方的齊、楚交好,同時將打擊重點指向最近的韓、魏、趙,任用名將白起多次取得對三晉攻勢的勝利。長平之戰,戰國後期繼齊、楚衰弱後唯一能與秦國抗衡趙國戰敗,白起殲滅趙軍四十五萬,還攻滅西周、東周及義渠,蠶食了大片土地。這又逼迫各國不得不再次組成聯盟攻秦,關乎生死,因此諸國都盡心盡力,聯軍大敗秦軍,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勝利。

四、始皇親政,滅亡已定

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的勝利,只是為列國取得了一些苟延殘喘的時間,此戰並沒有削弱秦國戰力,亦不能逆轉列國覆滅的結局。秦王政繼位後,秦相呂不韋依舊採用遠交近攻方針,在穩定齊、楚後又對三晉發起攻擊,佔據有利地形,切斷了燕、趙與魏、韓間聯繫,並在戰略上造成對趙、魏、韓三國側翼包圍態勢。為求自保,山東諸國再次組成第五次合縱攻秦,但最終失敗。不久,秦王政親政,用李斯「滅諸侯,成帝業」、「數年之中盡兼天下」的建議,加快了各個擊破的步伐,不給各國再次聯合行動的機會,合縱戰略至此破滅。

就結果而看,合縱之策輸給了連橫,但真的是這樣嗎?若是山東六國始終是鐵板一塊,一直將合縱策略貫徹下去,秦國與連橫還會勝利嗎?說到底,再好的策略不過只是輔助手段,輸的不是合縱大策,而是人心,中原各國合縱攻秦失敗,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只顧暫時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聯合,看似氣勢洶洶的聯軍只不過是紙老虎,一戳就破。而嬴的也並非是連橫,因為對其提供支持的是秦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弱國無外交」,只有真正的實力,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

相關焦點

  • 秦國的統一之路:六國合縱為何總是鎩羽而歸?
    為了對抗強秦,關東六國被迫放下彼此間的矛盾,組成臨時的聯盟。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孫衍作為最初倡導合縱抗秦的人,登上了戰國的歷史舞臺。當然,《史記》將這一功勞給了蘇秦。不過,無論是蘇秦還是公孫衍,他們說服六國的基礎,就像《史記》記載蘇秦說服韓宣王時提到的「地之有盡而秦之求無已」。既然秦國有吞滅六國的想法,那麼六國自然不願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必須要聯合起來對抗強敵。
  • 連橫合縱,鬼谷亂世
    張儀之連橫,以一敵六,邦交斡旋,天下為棋,智謀之間你爭我奪,一曰連橫,二曰擴軍,三曰吏治,四曰稱王。最終秦國一統天下,是連橫破了合縱?張儀為高明的智謀家,利益家,蘇秦乃舌燦蓮花,紙上談兵的庸才?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去寵信,出逃魏國,擔任相國,次年去世。
  • 秦國為破合縱而選擇連橫策略,與齊國結盟,為何出兵幫助燕國伐齊
    導言:秦國為破合縱而選擇連橫策略,與齊國結盟,為何出兵幫助燕國伐齊;從轉移視線、謀求外部環境,分析原因,既能重新控制齊國,又能拖垮燕國,削弱實力戰國風雲,諸侯爭霸,實力此消彼長;各諸侯國的關係,時而聯合,時而聯姻,時而反目成仇。
  • 合縱與連橫
  • 秦滅六國,六國又做了哪些反抗
    隨後秦國展開報復,魏韓趙三國再次合兵對抗秦軍,結果大敗虧輸,被秦軍打到了國都城下。三晉不得不割地求和,宣告第一次合縱徹底失敗。這次合縱雖然失敗了,但秦國的強大也徹底展現在世人面前。關東諸國不得不承認秦國也是文明世界的一員,而且還是戰力獨步天下的一員,接受了秦國崛起的事實。
  • 《鬼谷子的局》張儀首創「連橫」外交政策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可當初是連坑被逼赴秦國的
    熟悉戰國歷史,或是看過前幾年大火的《羋月傳》的小夥伴都知道一個人,那就是靠一張嘴皮子,四處說服六國親秦實現「連橫」的縱橫家張儀。
  • 秦滅巴蜀,連橫魏韓,離間齊楚
    這是史說星語的第363篇原創文章 話說,秦惠文王時期,極力推崇張儀的連橫策略。雖然張儀並不贊同滅巴蜀,但公孫錯率軍並巴蜀還是在戰略上更加有利於秦國的。 秦並巴蜀之後,立即將主要戰略方向轉至東方。
  •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諧音「喊趙薇去演戲」
    1.整體來看,秦國滅國的順序沒有大的差別,只不過在滅國的標準上有所區分從秦國滅國的具體進程上可以看出,秦派內史騰攻韓,俘虜韓王安(公元前230年),建立為潁川郡;秦大破趙軍(公元前228年),俘虜趙王遷;秦攻下燕都薊(公元前226年);秦將王賁圍攻魏都大梁,魏王假降(公元前225年);秦將王翦、
  • 具有三大特色的遠交近攻軍事戰略,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決定性戰略
    蘇秦起初欲投秦王,「秦王不用其言」,於是投奔燕國,從此便開始了他的「合縱」生涯,受到除秦國以外的其它諸侯國君的歡迎,得到了趙國的爵位,還被齊國任用為丞相(另一說蘇秦曾同時兼任六國丞相)。《史記》記載他極力促成諸侯各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果然大小九個諸侯國「常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 滅西周退六國,死後敵人欣喜若狂,這個霸氣的老頭年輕時有多狠?
    #大秦賦#熱播電視劇《大秦賦》中,西周君舉天子旗號,合縱攻秦國伊闕他在位時,六國大王都忌憚秦國,日日擔驚受怕,聽到他的死訊後趙王丹竟然連呼「死了」,欣喜若狂。那麼,這位白髮蒼蒼的老頭,史上究竟有什麼過往能夠威震六國呢?事實上,「伊闕」、「合縱」、「攻其不備」這幾個字眼對於昭襄王來說,非常熟悉,以至於西周君攻打秦國時,他十分淡定,輕鬆應對。
  • 大秦帝國之縱橫——你有合縱我有連橫
    。屬於嬴駟的時代就在這麼一系列內憂外患之下轟轟烈類的展開。小偵探現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主要人物:秦惠文王(富大龍飾):嬴駟,秦孝公嬴渠梁之子,是秦國第一代稱王的君主。嬴駟在去魏國相王的時候遇到魏紓,臨別贈以玉佩。後被魏王以兩國聯姻名義嫁與嬴駟為妻,但是魏王卻關起她父親,威逼她在大婚之時刺殺秦王,這也是她一生悲劇的開始。
  • 秦滅六國之戰:終結戰國的最後一戰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自此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奠定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前256年秦滅東周,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前230年到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那麼秦國是如何消滅六國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秦國準備
  • 有聲連載-中華上下五千年-044蘇秦合縱聯六國
    楚、齊、魏、趙、燕、韓六國諸侯聯合起來,用「合縱」的辦法結成南北聯盟來抵抗秦國呢,還是聯合西邊的秦國,用「連橫」的辦法結成東西聯盟來保存自己呢?在這種形勢下,出現了一批縱橫家。他們的代表人物一個是洛陽人蘇秦,他主張合縱;另一個是魏國人張儀,他主張連橫。他們倆是同學。  蘇秦在洛陽時想去見周天子,只恨沒有人向周天子推薦。他知道秦孝公死後,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齊國風雲之松柏囚王:面對山東六國的合縱,齊襄王的家族們怎麼看
    兩位國王曾經先後被秦國國君囚禁,齊王建被囚禁更是使得齊國徹底走向覆滅。事實上,早在齊襄王統治時期,齊國的命運就走上了終點。齊襄王繼位之後,秦王利用齊國和其它諸侯國的國讎,主動示好,派遣任固到齊國任職,藉此機會施展連橫之術。在連橫之術的影響下,本就想要休養生息的齊國對其它諸侯國的合縱的請求開始佛系起來,反而一直致力於和秦國搞好關係。
  • 合縱連橫的戰國時代,對付強秦,列國有多次合縱,但成果又如何呢
    都說戰國是合縱連橫的時代,然而對付強秦,列國有幾次合縱,成果又如何呢戰國初期,七大國實力雖然有差別,但是還沒有一家獨大的局面。隨著秦國的崛起,縱橫家開始活躍於政治舞臺。東方六國懼怕秦國的強大,組織了多次的合縱伐秦戰鬥,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
  • 秦滅六國,為何最先選定的是韓國,將其第一個滅掉呢?
    秦國原本是邊陲弱國,中原諸國會盟都不找它,但是經過商鞅變法後,中原諸國反而變成了弱國。 秦國崛起後,就開始不斷的攻打六國,蠶食六國的土地,削弱六國的實力,這讓六國有了危機感,隨後六國想通過連橫的策略,抗衡秦國,但是最終被秦國通過遠交近攻,以及合縱策略給破壞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