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戰國是合縱連橫的時代,然而對付強秦,列國有幾次合縱,成果又如何呢
戰國初期,七大國實力雖然有差別,但是還沒有一家獨大的局面。隨著秦國的崛起,縱橫家開始活躍於政治舞臺。東方六國懼怕秦國的強大,組織了多次的合縱伐秦戰鬥,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
第一次合縱伐秦
第一次合縱伐秦是魏國名士公孫衍發動的。當時秦國攻佔了魏國的河內,佔領了曲沃,平周;又攻佔了韓國的鄢陵及義渠之鬱郅。
秦惠文王強烈的擴張意識讓魏國,韓國擔憂。當時已經從秦國回魏國擔任魏相的公孫衍遊說其他國家,最終形成了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伐秦的局面。而推舉楚懷王為縱長。
但是五國各懷鬼胎。當時受到威脅較小的楚國和燕國只是名義上參加,並沒有出兵。出兵的只有韓趙魏三國。聯軍攻打到函谷關,便被函谷關所阻攔。秦國調整兵力出擊導致三國聯軍大敗。第一次合縱攻秦也就宣告失敗。
第二次合縱伐秦
秦國東出受阻,後方義渠又不斷騷擾。因此秦國為了安定後方,將主要精力放到了北方。這期間又派將領司馬錯攻滅了南面的巴國和蜀國。而義渠也被攻佔了大量城池。
秦國解決掉南部和北部的壓力,就又東出,向韓、趙、魏、楚四國不斷進攻。這次四國損失了大量城池。便拉齊國,形成了齊、韓、魏三國合縱伐秦,有孟嘗君田文率領。這次聯軍終於打入函谷關。秦王求和,歸還了韓國和魏國的土地,聯軍才撤退。其實這也是列國削弱秦國最好的一次機會,然而聯軍在獲得好處之後,便撤退了。
第三次合縱伐秦
秦國吸取了戰敗的經驗,與楚國,齊國交好,重點打擊韓國和魏國。韓國,魏國失去了兩個有力的同盟,在秦國的打擊下,日益衰弱。
但是秦昭王卻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這一下子讓身處中原的列國感到了危機,他們害怕東西兩強聯手。蘇秦入齊,勸齊王取消帝號,共同對付秦國。而齊國當時主要目的就是滅掉宋國,便答應了。
這樣韓、趙、魏、齊、燕又打算合縱伐秦。但是聯軍到了滎陽便停步不前。而秦昭王為了避免這次戰鬥,主動取消了帝號,歸還了魏國的土地。聯軍不戰而散。
第四次合縱伐秦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而長平之戰,秦國獲得了大量的戰果。秦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強大,連當時唯一能抵抗的趙國都被打敗。列國開始積極的聯合。
公元前247年,韓、趙、魏、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信陵君魏無忌指揮。這次聯軍在河外大敗秦軍。暫時阻止了秦國統一的步伐。
第五次合縱伐秦
秦始皇繼位之後,秦國繼續實行遠交近攻的戰略,不斷的攻打鄰近的魏國,韓國、趙國。面對秦國的強盛的氣勢,趙、魏、韓、燕、楚形成五國聯軍,由趙將龐暖指揮攻秦。
當時秦國多線作戰,兵力未能集中。聯軍一度攻到了距鹹陽七八十裡的蕞地,這時秦軍也集結了兵力,在蕞地一舉擊退了聯軍。
這之後,嬴政對列國各個擊破,不給各國再次聯合行動的機會,合縱戰略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合縱連橫在多對多的關係中,是非常重要的。團結盟友,打擊敵人。但是盟友之間的矛盾也是敵人利用的關鍵,這才有了戰國非常精彩的一類以口才聞名的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