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縱連橫的戰國時代,對付強秦,列國有多次合縱,但成果又如何呢

2020-12-18 東東讀史

都說戰國是合縱連橫的時代,然而對付強秦,列國有幾次合縱,成果又如何呢

戰國初期,七大國實力雖然有差別,但是還沒有一家獨大的局面。隨著秦國的崛起,縱橫家開始活躍於政治舞臺。東方六國懼怕秦國的強大,組織了多次的合縱伐秦戰鬥,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

第一次合縱伐秦

第一次合縱伐秦之戰

第一次合縱伐秦是魏國名士公孫衍發動的。當時秦國攻佔了魏國的河內,佔領了曲沃,平周;又攻佔了韓國的鄢陵及義渠之鬱郅。

秦惠文王強烈的擴張意識讓魏國,韓國擔憂。當時已經從秦國回魏國擔任魏相的公孫衍遊說其他國家,最終形成了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伐秦的局面。而推舉楚懷王為縱長。

但是五國各懷鬼胎。當時受到威脅較小的楚國和燕國只是名義上參加,並沒有出兵。出兵的只有韓趙魏三國。聯軍攻打到函谷關,便被函谷關所阻攔。秦國調整兵力出擊導致三國聯軍大敗。第一次合縱攻秦也就宣告失敗。

第二次合縱伐秦

合縱連橫示意圖

秦國東出受阻,後方義渠又不斷騷擾。因此秦國為了安定後方,將主要精力放到了北方。這期間又派將領司馬錯攻滅了南面的巴國和蜀國。而義渠也被攻佔了大量城池。

秦國解決掉南部和北部的壓力,就又東出,向韓、趙、魏、楚四國不斷進攻。這次四國損失了大量城池。便拉齊國,形成了齊、韓、魏三國合縱伐秦,有孟嘗君田文率領。這次聯軍終於打入函谷關。秦王求和,歸還了韓國和魏國的土地,聯軍才撤退。其實這也是列國削弱秦國最好的一次機會,然而聯軍在獲得好處之後,便撤退了。

孟嘗君田文

第三次合縱伐秦

秦國吸取了戰敗的經驗,與楚國,齊國交好,重點打擊韓國和魏國。韓國,魏國失去了兩個有力的同盟,在秦國的打擊下,日益衰弱。

但是秦昭王卻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這一下子讓身處中原的列國感到了危機,他們害怕東西兩強聯手。蘇秦入齊,勸齊王取消帝號,共同對付秦國。而齊國當時主要目的就是滅掉宋國,便答應了。

這樣韓、趙、魏、齊、燕又打算合縱伐秦。但是聯軍到了滎陽便停步不前。而秦昭王為了避免這次戰鬥,主動取消了帝號,歸還了魏國的土地。聯軍不戰而散。

連橫形勢圖

第四次合縱伐秦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而長平之戰,秦國獲得了大量的戰果。秦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強大,連當時唯一能抵抗的趙國都被打敗。列國開始積極的聯合。

公元前247年,韓、趙、魏、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信陵君魏無忌指揮。這次聯軍在河外大敗秦軍。暫時阻止了秦國統一的步伐。

戰國四公子

第五次合縱伐秦

秦始皇繼位之後,秦國繼續實行遠交近攻的戰略,不斷的攻打鄰近的魏國,韓國、趙國。面對秦國的強盛的氣勢,趙、魏、韓、燕、楚形成五國聯軍,由趙將龐暖指揮攻秦。

當時秦國多線作戰,兵力未能集中。聯軍一度攻到了距鹹陽七八十裡的蕞地,這時秦軍也集結了兵力,在蕞地一舉擊退了聯軍。

這之後,嬴政對列國各個擊破,不給各國再次聯合行動的機會,合縱戰略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秦滅六國順序

合縱連橫在多對多的關係中,是非常重要的。團結盟友,打擊敵人。但是盟友之間的矛盾也是敵人利用的關鍵,這才有了戰國非常精彩的一類以口才聞名的辯士。

相關焦點

  • 合縱連橫 020800
    合縱連橫戰國時期的第三個階段,就是合縱連橫的時代。
  • 平史 美國狂抄春秋戰國的合縱連橫之術,卻只學到皮毛!
    於是,歷史愛好者們都說,今天的人類世界,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一樣,進入了一個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時代。春秋戰國,既是大分裂、大混戰的時代;也是中華文化奠基、發展、不斷創新的偉大時代。在諸子薈萃、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決定了最後秦國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外交家,被稱為「縱橫家」。縱橫家的縱橫之術,就是至今仍被中、美、俄等世界各國翻來覆去使用的外交方法 —— 合縱連橫。
  • 合縱與連橫:倡導連橫的秦國攻滅了六國,靠的是策略還是人心?
    進入戰國中期,天下局勢發生巨變,西秦、東齊雙雄並立,為求自保,列國不得已籤訂盟約、組成聯軍,以此抵禦秦、齊的威脅,因為楚、趙、魏、韓、燕之土地南北相連
  • 戰國時期,東方列國先後五次合縱攻秦,兩勝一敗、兩次無功而返
    進入戰國中期後,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日強,至秦惠文王嬴駟在位秦簡,秦國已完全佔據關中,並在河東佔據了汾陰、皮氏等前進基地,在河南佔據了函谷關、陝城等重要關塞,控制了關中左中原的戰略走廊,秦軍進可攻、退可守,遂引起山東各國嚴重不安,開始策劃「合縱」聯合制秦,自後山東各國先後發動五次「合縱攻秦」之戰,其中兩勝一敗、兩次無功而返。
  • 戰國時代,風雲際會,究竟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追憶?
    而小說的截取時間,就是戰國時代,「大爭之世」。戰國者,與之前的春秋時代一樣,都是後世史家對東周這段歷史時期的再次劃分,「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意為「列國熱衷於兼併戰爭」。戰國時代,由於鐵製家具的使用,更多的荒地被開墾,農業生產效率提高,水利灌溉得到進一步開發,並且有條件的列國,都推行「一年兩熟」的農作物種植模式。農田糧食產量有了很大增加,使得人口也在增長,五口以上的小農之家湧現。農業經濟發展,制度措施就要跟上。西周、春秋早中期,普遍採取的「井田制」,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 戰國時代,七雄爭強,「信用」逐漸失去了約束力
    由此可見,戰國時期不講信用的風氣,似乎是有跡可循的。 魏國在戰國初期,仍遵守著春秋時代「講信用」的傳統 時至戰國,魏國在戰國初期可算是國力最強大的國家,承續著春秋時期晉國的基礎。三家分晉後,魏國得到山西西南部的部分,坐擁地利之便——此地是所謂的「表裡山河」。
  • 春秋戰國時代專題史
    一些勢力強大的諸侯,不僅想吞併小國,而且想取代天子的地位;但在列國競爭之下,一時無法君臨全國,只能爭得「霸主」的地位,「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於經傳者有一百七十多國,但其中會盟、徵伐事跡之彰彰可考者,不外齊、魯、楚、秦、晉、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在春秋前期與中期,先後參與爭霸的著名諸侯有五個,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
  • 《風雲戰國之列國》:用創新的紀錄片敘事語態解讀戰國時代興亡
    1月22日,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以下簡稱《風雲戰國》)正式收官。《風雲戰國》可以說是一部最不像紀錄片的紀錄片,憑藉形式上的大膽創新,該片一經播出就收穫了大量的關注。而嚴謹的製作態度、全新的歷史視角與大量史學新觀點的輸出則為它收穫了觀眾的廣泛認可。截至收官,《風雲戰國》視頻播放量集均約千萬,豆瓣評分達8.2,微博話題#風雲戰國#閱讀量達1.3億。
  • G20特別峰會,一次大國間的合縱連橫!
    這次的G20峰會是在一系列特殊的背景下臨時召開的,什麼樣的背景呢?最大的背景就是新冠病毒對世界各國產生的巨大衝擊,在這樣的背景下面,夾雜著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大國博弈,比如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執行,比如中美關於新冠病毒源頭方面的博弈等等。圍繞這場新冠病毒,大國之間既有竟爭又有合作,尤其是中國的表現非常搶眼,主導了一輪大國之間的合縱連橫。
  • 欺世盜名、國之大奸——戰國四大公子之孟嘗君田文
    孟嘗君田文山東諸侯為了抵制強秦的侵略,形成了很多禮賢下士搜羅天下英才,為國舉賢輔佐君王的貴族團體。「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其中最出名的就屬戰國四公子。他們尊賢重士,為國舉賢,多次「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們的賢名也因此舉世聞名、千古流傳。但是北宋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名相)為什麼卻認為「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 在「士」氣高漲的戰國時代,怎樣才能擁有發光發亮的人生呢?
    說到戰國,相信很多人腦子裡便聯想到這些詞語,戰國七雄、兼併戰爭、合縱連橫、戰國四君子……,毫無疑問,戰國就是一個戰火與欲望交織的時代,是諸侯們滔天野心的盛夏。但它同時屬於另一群人,它也是士人們的燦爛春天。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士人們如何能在戰火之中悄然崛起吧!
  • 在春秋戰國的時代背景下,諸子百家的誕生
    諸子百家誕生的時代背景這是一個烽煙四起、風雷激蕩的大變革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這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發展時期,諸子百家流派紛呈。春秋戰國時代,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思想極為開放,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孔子創立的儒家、老子創立的道家、墨子創立的墨家、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等等。這些流派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 真正的戰國歷史,比演技炸裂的《風雲戰國之列國》更震撼
    《風雲戰國之列國》 金鐵木導演拍攝的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重現2000多年前的歷史場景,于榮光、鄭則仕再看風雲動蕩的戰國,波雲詭譎的政治時局。 《風雲戰國之列國》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2000多年前的硝煙早已經消失殆盡,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部部經典史籍,成為當年的見證,幫助我們還原那個年代,比《風雲戰國之列國》更真實震撼的歷史。
  • 連橫合縱,鬼谷亂世
    最終秦國一統天下,是連橫破了合縱?-公元前284年),己姓,蘇氏,名秦,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外交家、謀略家。 蘇秦跟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攻讀《陰符》後遊說列國,被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後,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隨後偽裝逃犯到齊國,進行間諜事項,因齊國眾大夫爭寵而被刺殺,死前獻計誅殺兇手。張儀(?
  • 大秦帝國之縱橫——你有合縱我有連橫
    這對於秦國的老氏族們來說,無疑是達摩克利斯之劍;而對於其他國家來說,誰也不願看到秦國日漸秦大。這給秦國政治出現變局提供了想像空間,內部和外部的敵人也從觀望走向迫不及待的行動。。屬於嬴駟的時代就在這麼一系列內憂外患之下轟轟烈類的展開。
  • 秦國的外交一把手姚賈:遊說列國,縱橫天下,可抵百萬雄師!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個人認為最精彩的一段就是春秋戰國,尤其是戰國末期,秦國行將一統天下,關東六國在秦的逼迫之下或奮起合縱,或苟安求和。
  • 春秋戰國時代最後的合縱家龐煖
    龐煖的家族出身不甚明確,但是在戰國時代龐氏知名的僅有三人,即龐涓、龐蔥、龐煖。龐涓知名度最高,在魏惠王時效力,龐氏曾經在魏國成為顯族。但是龐涓敗桂陵,死馬陵,此後魏國也一蹶不振,龐氏在魏國就失了勢。人物生平雖然說龐煖是戰國時代最後的合縱家,但是他的年紀卻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小。早在趙武靈王時,龐煖就曾經與武靈王論兵,為武靈王闡釋了「百戰而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的深刻含義。武靈王於前299年讓位於惠文王,前295年死於沙丘之亂。歷史典故也就是說,在前3世紀初,龐煖已經成年並受到武靈王的重視。
  • 秦惠王死後,張儀為何不選擇歸隱,卻落得下場悲慘呢?
    戰國時代的秦國,經歷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大增,秦惠王因為採用了名士張儀的連橫之策,邦交為先伐戰為輔,一躍成為七雄之首,這裡面張儀居功至偉,可以說沒有張儀就沒有秦國的強大。張儀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靠一張利嘴遊說列國,將天下君王玩弄於股掌之間,但是張儀這樣一個聰明人,為何在秦惠王死後不知進退,卻落得一個悽慘的下場?張儀(約公元前310年),戰國時期魏國人。傳說他與蘇秦同為鬼谷子的高足,而「蘇秦自以不及張儀」。張儀曾任秦相,封武信君,後來長期為秦國效命,從事遊說離間諸侯的活動。他極力倡導連橫之事,努力瓦解齊楚同盟,為秦國最終實現各個擊破立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