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巴蜀,連橫魏韓,離間齊楚

2020-12-22 騰訊網

這是史說星語的第363篇原創文章

話說,秦惠文王時期,極力推崇張儀的連橫策略。雖然張儀並不贊同滅巴蜀,但公孫錯率軍並巴蜀還是在戰略上更加有利於秦國的。而後秦國的擴張之路便開始西卻楚國,東進中原了。

秦並巴蜀之後,立即將主要戰略方向轉至東方。首先給義渠以殲滅性打擊,於更元十一年(前314年)大舉進攻,連續攻佔義渠25城,基本上解除了後顧之憂。與此同時,派樗裡疾率軍攻魏,將前已佔領後還魏的焦和曲沃再次攻佔,並敗韓軍於岸門(今河南許昌西北),殲滅萬人。韓魏聯軍的主將公孫衍逃回魏國,迫使韓不得不向秦屈服,將太子倉入質於秦。

次年,秦、魏兩國國君會於臨晉(今陝西大荔西南),魏按秦的願望立公子政為太子。同時秦還攻佔了趙的藺邑(今山西離石西),俘其將趙莊。這時張儀主張的「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的連橫戰略,初步實現。他的這一戰略在秦惠文王的支持下,得以進一步推行,但推行的主要障礙,則是齊、楚兩個大國的密切聯盟。

齊國在五國合縱攻秦失敗後,乘機聯合宋國敗魏於觀澤(今河南清豐南);又乘燕國內亂攻佔了燕國,後雖撤軍,但燕已成為聽命於齊的屬國。齊的聲威盛極一時。

楚國為了阻止秦國東進及南下,與齊結盟,一方面派柱國景翠率軍駐屯於緊靠齊、魯邊境的魏、韓兩國的南方,一方面派三大夫率軍包圍了秦向中原進軍的兩個前進基地——曲沃和商於(今河南淅川、西峽地區,原為楚地,早已為秦佔有)。並在齊的協助下,攻佔了曲沃。秦、魏、韓三國與齊、楚兩國對峙的戰略格局,已經形成。

在這種形勢下,秦要進一步推行其連橫戰略,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削弱對秦威脅最大的楚國,而其前提條件是拆散齊楚聯盟。為此,秦惠文王與張儀密謀,由張儀出使楚國,以「內攻」之法誘使楚懷王與齊絕交。

更元十二年(前313年),張儀至楚。他百般奉承楚懷王,挑撥楚國與齊國的關係。並說:如果大王能夠「閉關絕齊」,我就請秦王獻出商於一帶(今陝西商洛境)600裡土地作為回報。楚懷王唯利是圖,接受了張儀的建議,竟然與齊絕交,派一位將軍隨張儀赴秦接收土地。

而後張儀佯裝病了3個月,硬是將齊楚聯盟就這麼打破了,戰略對峙由此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秦楚之間大戰一觸即發!當然,這是下一篇筆者要跟你細聊的內容!

如何看待張儀離間齊楚

評論區交流一下~

相關焦點

  • 秦破齊楚聯盟,大敗楚軍,深入中原
    ,連同韓國一起連橫對抗齊楚聯盟。秦欲東進中原,必須先破齊楚,於是張儀出使楚國,用600裡疆域土地作為誘惑,離間了楚懷王與齊國的聯盟關係。 楚懷王聞報大怒,與秦國斷交,於懷王十七年(前312年)派將軍屈匄(丐)率主力攻秦,另以景翠圍攻韓的雍氏(今河南禹縣東北),以牽制韓、魏。
  • 合縱與連橫:倡導連橫的秦國攻滅了六國,靠的是策略還是人心?
    然而在犀首公孫衍的阻撓下,魏、趙、韓、燕、楚五國組成聯軍合縱攻秦,此外公孫衍還聯合秦國後方的義渠國,想要讓秦國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合縱聯軍聲勢浩大,然而張儀一眼識破合縱的弊端,首先說服暫時受秦威脅不大的楚、燕退軍,作為合縱長的楚懷王都下令退兵了,剩下的聯軍士氣大衰,秦軍更是大敗魏、趙、韓三國,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
  • 秦國為什麼要「遠交近攻」,為什麼不聯合韓魏先攻齊楚
    當時的秦國貴族正在謀劃跨越魏韓,遠攻齊國,範雎面見秦孝公,指出攻打齊國對秦孝公乃至整個秦國毫無利益,但是卻能滿足秦國的四大貴族。因此範雎提出交好齊國,先攻韓魏。交好齊國,首先進攻韓國和魏國這些近在咫尺的國家,逐步蠶食兼併,進而增加自己的實力,交好齊國使齊國不會援助其餘五國,直到秦國可以在位置上直面齊國,一舉多得。
  • 秦滅巴蜀之戰,為何是秦國一統天下的重要一步?
    就秦滅巴蜀之戰,是指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張儀、司馬錯等率軍攻滅巴(今四川東部)、蜀(今四川西部)的戰爭。就秦滅巴蜀之戰來說,可謂秦國一統天下的重要一步。一首先,戰國中期,秦惠文王在位時,準備對外開疆擴土。對此,張儀認為應當先進攻韓國,進而一統天下。與此相對應的是,司馬錯則主張先消滅巴蜀。
  • 查理大帝的孫子們,和戰國時代瓜分晉國的趙、魏、韓有一拼
    02 與查理大帝的孫子「異曲同工之妙」的趙、魏、韓合則強大,分裂則走向衰敗。古今中外都相同。公元前287年。蘇秦合縱五國攻秦。齊、楚、趙、魏、韓,實現了第一次合縱。然而,很快又因為離間而分散。和查理大帝的孩子們分了查理大帝的家當一樣。
  • 為了反制齊楚聯盟,身為秦相的張儀兵行險著,向秦王申請入魏為相
    為使自己的連橫策略得以順利實施,他豁出去了,向秦惠王申請,說自己寧捨棄一條老命不要,願意以秦國人的身份到魏國任職,以使秦魏結成鐵桿聯盟。  到魏國任職,可不能委屈了大秦的相國,要任就任相國之職。  秦惠王決定以武力護送張儀去魏國任相。  已被打得連連告饒的魏惠王被迫任用張儀為魏相國國。
  • 秦滅巴蜀之戰:秦國供血能力大大提高,掀開秦滅六國的新篇章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看看秦滅巴蜀之戰,看看這一戰的經過以及影響。秦國對外擴張方向之議最開始巴蜀地區有四個國家,分別為充國、苴國、巴國、蜀國。為了遏制秦國東出,魏、趙、韓、燕、楚五國聯軍攻打秦國。雖然聯軍聲勢浩大,但是被秦國輕鬆攻破,聯軍迅速落敗。雖然聯軍失敗了,但聯軍攻打秦國鬆動了秦國在隴西地區的統治,義渠蠢蠢欲動,發兵攻打秦國邊境。秦國東方有聯軍、西方有義渠,形勢非常嚴峻,根本就承受不了一次大敗。如果秦王發兵攻打巴蜀地區失敗,那義渠和聯軍分分鐘捲土重來。
  • 秦滅巴蜀之戰,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秦滅巴蜀之前的尷尬境地 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達到強兵富國的目的,紛紛開始變法,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效果也最為驚人。因此,到了秦國秦惠文王這一代,秦國已經成為了當時十分強大的國家。
  • 秦齊楚燕趙魏韓——七雄國都今何在
    戰國七雄:秦、齊、楚、燕、趙、魏、韓;立國或長或短,國勢或強或弱,所以國都也有多寡之分,下面分別詳細介紹------秦:周厲王十四年(前844年),原為周王室養馬的秦非子曾孫秦仲,繼承贏秦首領之位。趙烈侯六年(前403年),趙、魏、韓三家正式分晉,各自獨立建國。趙烈侯去世後,因為兒子趙章年級小,所以烈侯的弟弟被擁立為趙侯,稱趙武公。武公去世後,歷史重演:趙烈侯的兒子趙章繼位,武公的兒子不服作亂。趙章擊敗叛亂後,也是為了消除叛亂影響,於是遷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史稱「敬侯遷都」。
  • 合縱與連橫
    合縱與連橫昔日,蘇秦對六國君主說:我有合縱之術,可以抗虎狼之秦。所謂合縱,就是聯合數個弱小的國家,以對付一個相對來說很強大的國家。不管這個國家想要攻擊任何一個有著合縱之約的國家,其他合約內國家都要予以支援,或分化強國的力量。這樣的話,強國也就難有作為了。所謂連橫,就是強國點對點的和其他國家進行單邊談判或聯合,區別對待,和我有合約的我不但不攻擊,甚或還會給點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