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秦、齊、楚、燕、趙、魏、韓;立國或長或短,國勢或強或弱,所以國都也有多寡之分,下面分別詳細介紹------
秦:周厲王十四年(前844年),原為周王室養馬的秦非子曾孫秦仲,繼承贏秦首領之位。周宣王四年(前824年),秦仲授封大夫,獲得天子賜下的車馬、禮器、家臣資格,正式進入封臣行列。這個時候的贏秦聚集地,被稱為「秦邑」,大致位置在今天甘肅天水一帶,不過是一個大一點的村寨,還不能被稱為城市。
周宣王六年(前822年),秦仲在與西戎作戰中陣亡,子秦莊公繼續奉天子詔命率軍討伐西戎,大破之。周宣王策命秦莊公為「西陲大夫」,而「西垂」(大致在今天的甘肅東南,具體地址不詳),就是秦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都城意義的聚居地。
周幽王六年(前776年),新繼位的秦襄公將贏秦都邑自西垂遷往汧邑(在今天的陝西隴縣),更加接近關中;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犬戎進攻鎬京,周幽王死於驪山。秦襄公與各諸侯出兵救周,並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
為了酬謝秦襄公護衛功勞,周平王將岐山以西原屬於周王室的土地,皆轉封秦,冊立秦襄公為秦伯,至此,秦正式立國,並將國都移往平陽(今陝西眉縣西北)。
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國都城自平陽遷往雍城(今陝西鳳翔),這前幾次遷都,標誌著秦國自西戎蠻荒之地,進入了高度發達的原周室故土。秦也從一個西方小部落,開始逐漸發展為重要的春秋諸侯國,為日後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秦靈公六年(前419年),秦國遷都涇陽(今陝西涇陽),秦國開始大步向東發展。但是秦的宗廟留在雍城,重要的大典也在雍城舉行,這裡依舊是秦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相當於秦國陪都。
秦獻公二年(前383年),秦國再次遷都,這一次直接將國都建在離黃河不遠的櫟陽(今陝西西安閻良區),直面戰國中期天下最強的魏國。秦遷都櫟陽的目的是集中國力,全力開展與魏國爭奪河西的戰爭。而河西之戰,也如秦所願,最終以魏敗秦勝告終,秦國徹底奪取河西。
秦孝公二年(前360年),秦孝公在櫟陽採用商鞅之策,開始變法,秦國因此強大,逐步擁有了壓倒山東六國的軍事優勢,信心大增,不需要再將國都建立在最前沿。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國第八次,也是最後一次遷都,建都於後世赫赫有名的關中周室豐鎬舊地、渭水之北----鹹陽(今陝西鹹陽東與西安西北之間)。
在這裡,虎狼秦軍無數次出徵,大破山東六國,威震天下,最終在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一統六國,混一天下,建立大一統王朝。而鹹陽也在秦軍的徵途中,揚名四海。
齊:周武王五年(前1044年),周武王封功臣尚父、太公呂望(姜尚)為齊侯,封地東夷故地,建都營丘(今山東淄博臨淄區),齊國立國都於營丘近二百年。
齊胡公二年(前866年),齊胡公遷都薄姑(臨淄以北五十公裡、桓臺一帶),但是七年後,因為怨恨胡公遷都,齊人擁立其異母弟公子山(齊獻公),殺胡公,而將國都遷回營丘。齊獻公因營丘臨近淄水,所以改營丘為臨淄,這也是日後延續近七百年的齊國國都。
姜齊康公十四年、田齊太公十四年(前404年),已經掌握齊國實際權力上百年的田氏家族,在首領太公田和操控下,以「嗜酒、無道、怠政」的名義,放逐姜齊康公於海上,僅給予一城作為食邑。田和在齊國自立為主,建立有別於姜齊的田氏齊國,依舊以臨淄為國都。
田齊威王在位時,臨淄城有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彀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是戰國時期天下第一大城,遠超秦鹹陽、魏大梁、楚郢都,韓新鄭、燕薊城、趙邯鄲,就連周王室的洛邑,也遠遠不及。
齊湣王十七年(前284年),燕國伐齊,破臨淄,下齊國七十餘城,齊湣王被殺,齊國自此一蹶不振。雖然五年後田單擊敗燕軍恢復疆域,但是齊國元氣大傷,不復當年強盛,臨淄也因此衰敗,失去了往昔的風採。
齊王建四十四年(前221年),秦軍在消滅其餘五國後,轉道攻齊,已經五十年沒有經歷過戰爭的齊國不戰而降,齊國最終也沒有避免滅亡的命運。
秦滅齊後,以齊地置齊郡、琅琊郡,而舊齊都臨淄則成為齊郡郡治,延續二千餘年,今天則是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
楚:周文王壯大周室、周武王滅商(前1046年)前後,江淮羋姓季連部落酋長鬻熊率全族投靠周人,為周室附庸。周成王元年(1042年),鬻熊後裔熊繹被周室策命為子爵,稱「楚子」,這是楚國立國的開始。
熊繹立國後,建都邑丹陽,這個地方,現在基本上被確認為河南淅川,這是楚國第一個都城。楚武王三十六年(前704年),楚武王熊通僭越自立為王,這是春秋戰國諸侯中第一個稱王的。
楚文王元年(前689年),楚文王熊貲把國都遷離建都四百年的丹陽,南遷於「郢」,即今天的湖北荊州紀南城。在這裡,楚國大肆攻伐漢江諸姬,擴大疆土,並對抗北方強敵晉國。楚國於此建都近二百年,演繹了「晉楚爭霸」的壯麗風雲。
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吳國國王闔閭親率三萬大軍,逆淮河而上,討伐楚國。在柏舉,吳軍擊潰楚軍,然後五戰五勝,於冬十一月攻克郢都,楚昭王倉皇出逃。吳軍在郢都大肆劫掠,破壞楚國宗廟宮室,三百年楚國國都幾乎被蕩平。
楚昭王十二年(前504年),在秦國協助下,楚軍擊退吳軍,恢復疆域。因郢都殘破,一時無法立足,於是楚昭王遷都鄀(今湖北宜城東),稱「鄀郢」。
楚國都鄀郢約六十餘年,至楚惠王中期(前450年左右),楚惠王又曾居住於鄢(也在宜城,距鄀郢不遠),號「鄢郢」。楚惠王晚年(約前435-433年左右),楚國國力增強,於是在郢都舊地以南重建都城,稱「南郢」,此後九代楚王均居於新郢(南郢)。
楚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軍在白起率領下,東伐楚國,大破楚軍,並攻克新郢,史稱:白起拔郢。楚頃襄王為躲避秦軍兵鋒,逃奔陳(今河南淮陽),把國都遷至此,改名「陳郢」,繼續對抗秦軍。
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年),楚國遷都巨陽(今安徽阜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再遷壽春(今安徽壽縣)。這兩次遷都,都是為了防備秦軍攻擊,避免楚國再次被攻克國都。
楚王負芻五年(前223年),避無可避的楚國,在秦軍老將王翦帶領的六十萬大軍鋪天蓋地而來進攻下,終於覆滅於壽春。雖然楚軍大將項燕扶立昌平君熊啟為楚王,抵抗秦軍,但是很快被秦軍擊敗,項燕及昌平君戰死,八百年的楚國走到了盡頭,而壽春,也成為最後的楚國王都。
燕:周武王五年(前1044年),周滅商。此後周武王封王弟姬奭於燕地,建立燕國,姬奭號「召公」,即燕國第一代國君燕召公。召公沒有前往燕國就封,而是派長子克去封地管理,自己在周王室國都鎬京擔任王室卿士,輔佐周天子處理國政。
燕侯克抵達燕國後,建都於燕城(今北京房山區),這是燕國第一個都城,燕國在此立國近四百年。燕桓侯在位期間(前697-691年),燕國曾向北發展,滅薊國,遷都於此,稱「薊城」。但是北方山戎多次南下侵擾燕國,為了躲避山戎,燕國被迫自薊遷都臨易(今河北容城),放棄剛剛建立的新都。
燕莊公二十七年(前664年),山戎大舉南下侵燕,燕國不敵。齊國國君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名義,召集諸侯聯軍救燕,擊敗山戎,保全燕國。山戎被擊敗後,燕國在齊國的支持下,將國都從臨易遷回薊城。
燕昭王二年(前311年),平定了子之叛亂的燕昭王在易地(今河北易縣)建立新都,稱「下都」,以原都城薊城為上都。
燕昭王於此築黃金臺招攬天下英雄,蘇秦、樂毅都在這裡被燕昭王收為己用,為燕國強勢崛起奠定基礎。燕國也一舉躍居為戰國七雄之一,東邊拓地千裡,直抵遼東,並南下攻齊,幾乎滅掉齊國。
燕惠王元年(前279年),燕軍被田單帶領的齊軍擊敗,大潰而回,燕國不復強盛,逐漸衰敗。燕王喜五年(前250年),燕國趁火打劫,在長平之戰十年後,出兵六十萬偷襲元氣大傷的趙國,卻被趙將李牧帶領哀兵之勢的趙軍打得抱頭鼠竄,慘敗而回,再一次刷新七雄的底線。
此後燕一直與趙纏鬥不止,燕勝少敗多,而趙也損耗極大,雙方兩敗俱傷。
燕王喜二十三年(前232年),在秦為人質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國,此後策劃刺殺秦王的計劃,以此抗拒即將到來的秦軍攻擊。
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太子丹遣荊軻以詐降名義入秦,當面刺殺秦王政,但是行動失敗,並因此導致秦王大怒,出兵攻燕。
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年),秦軍攻破燕下都易城、上都薊城,燕王喜與太子丹逃奔遼東,在襄平(今遼寧遼陽)苟延殘喘,襄平也因此成為燕國新都城。
同年,秦將李信率兵越衍水,追擊燕國殘餘勢力,大敗燕太子丹,基本消滅燕軍主力。燕王喜無奈,殺太子丹向秦求和,秦未置可否。但是由於秦即將發起對魏、楚的作戰,所以實際上停止攻燕,燕國暫時在遼東偷生。
燕王喜三十三年(前222年),秦國已經攻滅魏、楚,可以騰出手來北上。於是秦以王賁領軍,直撲遼東攻燕。燕國有生力量基本上在衍水之戰中已被消滅,所以根本不能抵抗來勢洶洶的秦國大軍,王賁輕而易舉消滅燕國殘軍,俘獲燕王喜,燕國滅亡。
秦在燕地置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諸郡,薊城為漁陽郡治,襄平為遼東郡治。
趙:趙國起源於晉國大夫趙氏,興起於晉文公元年(前635年),趙衰輔佐晉文公,建立晉國霸業。此後趙氏歷經數代人的發展,最終得以與魏、韓兩家消滅智氏,掌握晉國大權。名為晉卿,實際上已經是獨立政權。
趙氏原本的都邑是家族起家封地晉陽(今山西太原)。趙襄子五十一年(前425年),趙襄子趙無恤去世,死前沒有傳位自己的兒子,而是把趙氏首領之位傳給兄長伯魯的兒子趙浣。但是趙無恤和伯魯的弟弟趙嘉驅逐侄子趙浣,自立為主。
一年後,趙嘉去世,趙浣被趙氏族人迎回晉陽,成為趙氏新主。為了消除趙嘉殘餘勢力的影響,趙浣將都邑自晉陽遷往中牟(今河南鶴壁)。
趙烈侯六年(前403年),趙、魏、韓三家正式分晉,各自獨立建國。趙烈侯去世後,因為兒子趙章年級小,所以烈侯的弟弟被擁立為趙侯,稱趙武公。武公去世後,歷史重演:趙烈侯的兒子趙章繼位,武公的兒子不服作亂。趙章擊敗叛亂後,也是為了消除叛亂影響,於是遷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史稱「敬侯遷都」。
趙成侯二十年(前355年),趙國為了抵禦魏國的攻伐,所以立信都(今河北邢臺)為別都。信都曾在趙魏大戰邯鄲淪陷的情況下,作為趙國都城,對抗魏國。趙軍以信都為基地,堅持三年作戰,最終擊敗魏軍,收付邯鄲。
在邯鄲,趙國經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迅速壯大,成為戰國中晚期唯一能夠抗衡秦軍的力量,多次擊敗秦軍。但是在趙孝成王六年(前260年),長平一戰中,秦軍大破趙軍,趙軍被坑殺四十六萬。趙國自此中衰,無力抵禦秦國進攻。
在勉力支撐了三十年後,趙王遷八年(前228年),秦軍攻破邯鄲,俘趙王遷,趙國亡。秦以趙地置邯鄲郡,郡治就是邯鄲城。
魏:魏國也是原晉國卿士後裔,先祖畢萬,是晉獻公大夫,因軍功受封於魏地(今山西芮城),魏氏由此得姓。畢萬孫魏犨,跟隨晉文公流亡十九年,忠誠無二,在文公繼位後,也是功勞赫赫,為晉國出生入死。晉文公以魏犨繼承魏氏爵位封地,封大夫,治理魏地。魏邑(芮城),就是魏氏最初的首邑。
魏桓子
末年(前453年),已經是晉國實際執掌家族之一的魏氏,聯合趙、韓兩家,滅智氏,平分晉國權力疆土,魏氏因此基本可算獨立建國。
魏文侯元年(前403年),魏與趙、韓受周威烈王策命,正式列為諸侯,魏國立國。魏文侯於是遷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在此改革變法、興修水利、獎勵耕戰,成為戰國早期最強大的國家。
魏武侯五年(前391年),魏聯合趙、韓,在大梁(今河南開封)、榆關(今河南中牟)與楚國作戰,三家擊敗楚軍,奪取河南之地。戰後劃分勝利果實,其中魏國佔領大梁。
魏惠王九年(前361年),為了更好地開展中原爭霸,魏國把國都自安邑遷往大梁,魏惠王三十六年(前334年),魏率先在六國中(楚國除外)稱王,大梁為王都。但是此時的魏國已「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裡,南辱於楚」,國勢大衰,再也不復文侯、武侯時的強盛局面。
此後百年,秦國崛起,作為過氣強國的魏,面對秦、趙、齊等國的攻擊,不能戰而勝之,疆土日蹙。只是因為諸國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時戰時和,魏才得以延續。又因魏國軍事奇才信陵君魏無忌(魏昭王幼子、魏安釐王弟)的存在,兩次擊敗秦軍,挽救魏、趙於危急,所以魏國尚能勉強自保。
魏安釐王三十四年(前243年),信陵君去世,魏國再無可以抵抗秦軍之人,面對虎狼秦軍束手無策。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軍伐魏,水淹大梁,破城而入,殺魏王假,魏國滅亡。
魏舊都大梁因被大水灌城,一片澤國,不宜為要城,所以只被改為大梁縣,屬碭郡。
韓:韓氏先祖為晉公室,為曲沃桓叔幼子韓萬。晉侯緡二十八年(前677年),桓叔孫曲沃武公以小宗並大宗,消滅翼城晉國嫡宗,代為晉新公室。而韓萬因為協助侄子曲沃武公克翼有功,被封於韓地,韓氏因地而得姓。
韓氏起先在晉國地位較低,沒有出任卿士,甚至只能依附趙氏生存。在韓獻子韓厥時期,因為主持公道,為幾乎被滅門的趙氏說話,獲得「忠貞剛直」的評價,並在以後堅決扶持僅存的趙氏孤兒—趙武繼承趙氏,所以韓、趙兩家一直親密無間,結成牢固同盟,並在之後的晉國政治鬥爭中共同進退,成為晉國最有權勢的卿族之一。
韓康子在位時(前453年),韓氏聯合趙、魏,擊敗智氏,三分晉國軍政大權,實際上獨立建國,此時韓氏都邑為平陽(今山西臨汾),韓武子元年(前424年),韓氏遷都邑到宜陽(今河南宜陽)。
韓景侯五年(前403年),韓氏、趙氏、魏氏三家受周天子策命,列為諸侯。而之前的五年,即韓景侯元年(前408年),韓氏已遷都陽翟(今河南禹州)。
韓國建國前後,在戰國諸強中實力較弱,所以急需擴大疆土,發展國力。於是自韓武子二年(前423年),韓氏(國)就將目光盯在了中原弱國---鄭國的身上,展開持續數十年的滅鄭進程。
自韓武子二年,至韓哀侯二年,韓、鄭交戰近五十年,互有勝敗。韓國國力終究強於鄭國,又有趙國為後盾,歷經五代韓侯不懈努力,韓哀侯二年(前375年),韓軍破鄭,最終實現滅鄭的夙願。
韓哀侯滅鄭後,立即將國都自陽翟遷往原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此後一百四十五年間,新鄭一直都是韓國國都。韓國也在此效法秦、齊、魏、趙等國,任用申不害,舉行變法,加強集權、整頓兵備,韓國在變法的二十餘年間國力強盛,各國不敢輕易侵韓。
但是韓國體量太小,又位於中原腹地,發展空間實在太小,所以最終還是成為諸強國的爭霸要挾對象,和緩衝之地。韓桓惠王七年(前265年),秦攻韓,意欲奪取韓上黨郡(今山西長治),上黨太守馮亭不願聽從韓王的命令降秦,而是以上黨十七城獻於趙國。這引起秦國怒火,發兵攻趙,趙國也傾全國之兵迎戰秦軍,這就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長平之戰」。最終秦勝趙敗,趙國喪師四十餘萬,國力崩潰,再也無力抵擋秦軍。而韓國也因此深陷諸國爭霸的漩渦,並左支右絀,不能自拔。
韓王安九年(前230年),秦王政開始統一天下的軍事徵程,而最弱的韓國,就成為第一個倒黴的國家。當年,秦將內史騰奉命率軍伐韓,大軍東出呼嘯而來,山東諸國均不能救援,而韓國也疲弱日久,不能反抗秦軍進攻,韓都新鄭被攻破,韓王安被俘,韓國滅亡。
滅韓後,秦以韓國故地置潁川郡,郡治舊韓都陽翟,而韓都新鄭則被降為鄭縣,隸屬潁川郡。
戰國七雄都城詳解,至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