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堪稱春秋第一強國,壓制秦齊楚三國,為何卻土崩瓦解?

2021-02-23 縱橫五千年
晉國原本是個小國,首任國君叔虞受封時,領地只有「河汾之東,方百裡」。可是在春秋時期,這個國家逐漸強大起來,「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可是說時春秋第一強國,在爭霸戰爭中,一度壓制著秦國、齊國、楚國這些強國。後世學者認為晉國先後出現四位霸主,長期稱霸中原!然而,強大的晉國最終卻土崩瓦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司馬遷在《史記》中已經提到了晉國滅亡的原因,「悼公以後日衰,六卿專權」,唐朝史學家司馬貞說得更明白,「四卿侵侮,晉祚遽亡」。這裡的「卿」指的是卿族,眾所周知,晉國是被韓、趙、魏瓜分的,史稱「三家分晉」,而韓、趙、魏三家原來就是晉國的卿族,那麼他們為何能夠實現以下克上呢?

事情還得從晉國國內複雜的政治情況說起!晉國的政治勢力可以劃分為三股:第一是公室,也就是晉國的國君及其近親;第二是公族,也就是晉國國君的同族人;第三是卿族,指的是晉國的那些異姓大臣們。晉國最初的內亂是公室與公族的鬥爭。被封於曲沃的公族,經過67年的內戰,奪取了晉國國君的位置,史稱「曲沃代翼」。自此之後,晉國國君們開始吸取歷史教訓,不斷打壓同姓公族的力量,同時任用異姓卿族來管理國政,在這種情況下,卿族的勢力開始崛起。比如說跟隨晉文公流亡的人中,有兩個人的身份非常特殊,他們就是魏犨、趙衰,兩人就是後來魏國、趙國君主的祖先,而韓國國君的祖先屬於遠支公族。

隨著卿族勢力日益強大,引起了晉國國君的不滿,晉文公的孫子晉靈公在位期間,先後兩次打算刺殺權臣趙盾,但都沒有成功。後來,晉靈公居然被趙盾的兄弟趙穿殺死,之後趙盾擁立了晉成公。趙盾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了一次改革,規定由卿族來擔任公族大夫的職務。晉成公死後,晉景公即位,他發起了一次反擊,「誅趙同、趙括,族滅之」。不過,晉景公在韓厥(韓國國君的祖先)的勸說下,留下了一個趙武。晉景公死後,接任的是晉厲公,他打算進一步除掉卿族,「欲盡去群大夫而立諸姬兄弟」。但是在關鍵時刻,晉厲公有些心慈手軟,「一旦殺三卿,寡人不忍益也」。結果卿族的欒書、中行偃發動政變,軟禁並殺死了晉厲公,擁立晉悼公。

自晉悼公開始,晉國公室的力量徹底衰落,再也無法對卿族發起反擊。晉平公在位期間,吳國的季札曾接觸過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他就已經認識到「晉國之政,卒歸此三家矣」。當時的晉國主要有六大卿族,「韓、趙、魏、範,中行及智氏為六卿」。經常長期的內部鬥爭,最後只剩下韓、趙、魏、智四家。公元前455年,智伯瑤領兵攻打趙襄子,結果韓康子、魏桓子反戈一擊,與趙襄子聯合滅掉了智伯瑤,將其土地平分。到了公元前433年,晉國國君只剩下兩座城池,他反而要去朝見韓、趙、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趙、韓、魏為諸侯。公元前376年,晉國最後的土地被瓜分,晉靜公被廢為庶民。

品讀千年變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請關注【縱橫五千年】

微信公眾號:縱橫五千年

謝謝您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三家分晉之前,鼎盛時的晉國有多強大?秦齊楚三強國不敢妄自開戰
    韓、趙、魏三家分晉前,晉國雖然和秦國、齊國、楚國被評價為春秋四大強國,但晉國鼎盛時期,齊秦楚三個大國都無法和晉國匹敵,晉國強大到可以經常壓制住另外三個大國。晉國在鼎盛巔峰時期,軍事上有兵車萬乘,強大的實力可獨霸中原,秦國只能稱霸西戎,齊國在東北部的海邊縱橫,楚國在南邊不斷擴張。
  • 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爭霸長達百年,兩敗俱傷
    其中,晉楚爭霸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初步計算,在300多年的春秋歷史中,晉楚爭霸已經有100多年的主調,這說明一個春秋、半個晉楚爭霸的理論沒有問題。那麼晉楚爭霸到底有什麼恩怨?兩國為何會展開長達一個世紀的爭霸或戰爭?具體過程和結果呢?。晉楚爭霸的宏觀歷史原因晉楚兩國的國家利益都是擴張和稱霸。
  • 趙、魏、韓三家分晉後,晉國的國君到哪裡去了?結局如何?
    晉國作為春秋四強國之一,稱霸近百年,即便是最先稱霸的齊國也無法與之爭鋒,秦國更是無法東進,只有楚國硬碰硬和晉國爭霸,但大部分根本不是晉國的對手,但就是這樣一個強悍的諸侯國,卻在春秋末期被一分為三,晉國被韓趙魏三家所瓜分而灰飛煙滅,所以才有了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個諸侯國,不得不說,晉國的歷史是相當跌宕起伏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能體現禮崩樂壞這四個字的一個諸侯國。
  • 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爭霸時間長達百年,使雙方兩敗俱傷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但從總體上看,主要圍繞晉、楚、齊、秦四大國展開。其中尤以晉楚兩國爭霸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初略計算,春秋三百多年的歷史中,有一百多年是以晉楚爭霸為主旋律,由此可見一部春秋,半部晉楚爭霸的說法沒有問題。那麼晉楚爭霸到底有哪些恩怨?兩國為何展開長達百年的爭霸或戰爭呢?
  • 本是春秋四大強國之一,卻被一小國壓制近百年,還慘遭亡國
    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戰國時代,晉國已經銷聲匿跡,但春秋時代,晉國是毋庸置疑的超級大國。周王室衰落後,各諸侯國相繼崛起,近300年來,晉國走在前列。陳憲公在位期間,任用賢能、改革管理,同時廢除公族醫生制度,打開言路,聽取各方意見,擴大軍隊編制,在執政26年期間消滅富氏子女,鞏固執政君主,是春秋時代的絕對霸主。有人說,讀晉國家的發展歷程,就能看透整個春秋的興亡榮辱。
  • 春秋的戰爭是貴族的遊戲從不滅國?不然,四大強國滅國上百
    實際上這種觀點是對春秋歷史的不了解,在春秋時代見於史料記載的大小諸侯國至少有一百四十多個,這史料中有提到名字的國家,如果按照西周有數百國的說法,很可能真實數目遠不止於此,而春秋時代的大國就是靠著大肆兼併小國,擴張領土,加上國內的改革這才一個個地成為強國,按照司馬遷的說法,齊、晉、秦、楚曾經國土都不過五十裡、百裡,到後來卻都成為方圓數千裡的大國。這無疑是靠著兼併所得。
  • 從與中原諸侯國戰爭角度,分析中山國為何地位高?特殊地理位置
    導言:中山國為何被中原諸侯國所重視?從與中原諸侯國戰爭角度,分析中山國為何地位高?,那麼中山國的地位為何有如此之高呢?中山國與中原諸國戰爭簡史晉國徵伐鮮虞中山國春秋後期,晉國位於黃河汾水以東,遠離周朝王室,四周處於戎狄包圍之中,晉國為了生存就對周邊的戎狄進行多次徵伐,其中就包括鮮虞中山國;此時的鮮虞中山國與戰國時期中山國實力相差甚遠,與春秋霸主晉國更不能相提並論,因此常常受到晉國的徵伐。
  • 魯國春秋之前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大諸侯,為何變成弱國,原因在此
    答案必定眾說紛紜,但是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魯國必然是這些諸侯國中數一數二的大諸侯,為何呢?這是因為魯國的地位決定的。春秋之後大家都知道,周天子失權,諸侯紛爭,但是在春秋之前呢,周天子還是擁有著很強的實力,說一不二。
  • 春秋五霸中強大的晉國為何不能一統天下,這與其崛起的方式有關
    這兩個國家以及韓國被稱為三晉,因為它們原本都是從晉國分出來的,晉國被分掉也是戰國的標誌性事件。這個春秋時期的巨無霸就這麼解體,實在讓人非常遺憾,很多人都認為,如果晉國沒有被瓜分,無疑是具備繼續擴張,甚至一統天下的能力。晉國走向分裂也是有著很多因素,不過晉在春秋時期也維持了很長時間的霸權,那麼在它被瓜分之前,為何晉國沒能順利統一天下呢?
  • 如果沒有三家分晉,可能不會有春秋戰國之分
    一、一個時代的終結 三家分晉,這個「晉」是指晉國。晉國,姬姓,是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封國。經過幾代人的發展,晉國在晉文公時開始稱霸諸侯。不像齊國,齊桓公一死,他的霸業也隨之煙消雲散。晉國在文公死後,其霸業不僅沒有倒塌,反而更加的輝煌。晉文公死後,晉國一直在稱霸的路上,一路向前。晉悼公時,晉國霸業達到巔峰。
  •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晉國被三家瓜分,根源在於這一群人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其國君被廢為平民。自此,曾經在春秋歷史舞臺上成為霸主的晉國,徹底滅亡。那麼,為何曾經出過霸主的晉國遭到了如此的下場,曾經有過城濮之戰輝煌的晉國又為何會被三家瓜分?
  • 春秋霸王晉國,為什麼被韓趙魏給分了?
    晉國是春秋時期非常著名的諸侯國,晉國自叔虞建國以來,共有660年國運,其國力最強橫的100多年,正好橫貫春秋時期。
  • 春秋五霸中晉國有四位,歷時700年,而它的滅亡卻與一規矩有關?
    晉國是我國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之一,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唐叔虞,最初國號為唐,唐叔虞之子燮繼位後改為晉,始稱晉國。清代歷史學家全祖望在羅列春秋五霸時,將晉文公以及之後的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均列為五霸,除晉國四位國君外,僅有齊桓公一人被列入五霸。雄才大略的四大國君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晉國消滅,誕生了多個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
  • 晉國不分裂秦國還能統一天下?秦晉都幹掉了宗室,為何結局相反?
    我把這個問題分成四個問題解析,第一個問題:晉國為何會分裂?第二個問題:秦國為何能統一天下?第三個問題:晉國不分裂秦國有機會嗎?第四個問題:秦晉同樣都是幹掉宗室勢力,為何結局相反?通過對這四個問題的探析,就會發現,問題背後的背景挖掘,遠比問題本身還要精彩!
  • 春秋超級霸主晉國,是怎麼被自己老祖宗折騰垮的
    晉國是春秋時期當之無愧的扛把子,從晉文公時期就開始稱霸,陸陸續續持續了一百五十多年了。可是,誰曾想到,風光無限的晉國,最後竟被自己的手下瓜分了,連間房都沒給留。晉國走到今天這一步,除了手下太能幹之外,主要還是自己老祖宗埋的坑,把自己人給整垮了。
  • 三國成語故事:土崩瓦解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陸遜傳》,時間是在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主人公是劉備和陸遜。原文如下:(陸遜)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
  • 敲響「禮崩樂壞」的協奏:春秋時期,晉國諸侯為何頻繁被弒?
    在我國的歷史上,不少君主帝王都會通過建立章法制度的手段鞏固自己的地位,把國家的實權掌握在自己的手心裡,春秋時期的禮樂制度也正是如此。到了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各自稱王,原有的禮樂制度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破壞,幾個諸侯國中要屬晉國實力最為強大,但看似強大的它在內部其實有著嚴重的內亂,諸侯甚至頻繁被殺,導致其國內禮樂制度嚴重崩壞,而這也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譜寫出了一首協奏曲,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晉國國內紛爭不斷,諸侯頻繁被弒呢?
  • 東周時期的兩個魏國:一個被晉國消滅,另一個則瓜分晉國!
    比如魏國(220年12月 —265年12月)是三國時期的割據勢力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其子曹丕建立國家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