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破齊楚聯盟,大敗楚軍,深入中原

2020-12-11 騰訊網

這是史說星語的第364篇原創文章

話說,秦國崛起自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令秦國首次擊敗戰國首霸魏國;而後到秦惠文王時期,張儀入秦為相,主持連橫策略,邊打邊安撫將魏國收歸為盟友,連同韓國一起連橫對抗齊楚聯盟。秦欲東進中原,必須先破齊楚,於是張儀出使楚國,用600裡疆域土地作為誘惑,離間了楚懷王與齊國的聯盟關係。

張儀回到鹹陽後,佯稱下車失足受傷,三月不朝。直到齊因與楚絕交轉而結好於秦時,張儀才出面接見楚使,表示願以個人封地6裡獻於楚王,並怪楚王誤聽6裡為600裡,太輕看秦國的土地了。

楚懷王聞報大怒,與秦國斷交,於懷王十七年(前312年)派將軍屈匄(丐)率主力攻秦,另以景翠圍攻韓的雍氏(今河南禹縣東北),以牽制韓、魏。秦派庶長魏章率主力迎戰楚軍;以樗裡疾率一部兵力協同魏章作戰,爾後再協助韓軍反擊圍攻雍氏的楚軍;以甘茂率一部兵力南下進攻楚漢水流域,協同魏章攻取漢中(今陝西南鄭及其以東地區)。

兩軍主力戰於丹陽(今河南淅川西丹水以北),楚軍大敗。秦殲楚甲士8萬餘人,俘屈匄以下裨將逢侯醜等70多人。爾後向西進攻,與甘茂部會合,攻取了楚漢中,擴地600裡,設置了漢中郡。樗裡疾部亦協助韓軍擊退了圍攻雍氏的景翠部楚軍。

楚懷王因漢中失守,不甘失敗,調集和徵發國內所有軍隊進行反攻。兩軍在藍田(今陝西藍田西)決戰,楚軍又大敗。韓、魏兩國配合秦軍作戰,乘楚軍在蘭田作戰國內空虛之際,攻佔楚國鄧(今湖北襄樊西北)地。楚懷王被迫撤兵,向秦求和。

與此同時,樗裡疾部秦軍在助韓解雍氏之圍後,又東進助魏,在濮水(經今山東鄆城至茌平東入濟水)大敗圍攻魏煮棗(今山東東明東)的齊軍(楚齊聯盟破裂前包圍煮棗,此時尚未撤軍)。齊將聲子被俘,匡章敗走。

這是秦相張儀推行連橫戰略的重大成功,秦從此取得漢中,使關中與巴蜀連成一塊,同時消滅了楚軍主力,解除了楚國對秦的直接威脅。至此秦不僅佔有了函谷關和武關兩個關中通中原的要隘,而且將勢力深入至中原地區,進可攻,退可守,在戰略形勢上,已佔有很大的優勢!

如何看待張儀連橫策略

評論區交流一下~

相關焦點

  • 秦滅巴蜀,連橫魏韓,離間齊楚
    秦並巴蜀之後,立即將主要戰略方向轉至東方。韓魏聯軍的主將公孫衍逃回魏國,迫使韓不得不向秦屈服,將太子倉入質於秦。 這時張儀主張的「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的連橫戰略,初步實現。他的這一戰略在秦惠文王的支持下,得以進一步推行,但推行的主要障礙,則是齊、楚兩個大國的密切聯盟。
  • 一代「兵聖」孫武,曾帶領吳軍大敗楚軍,為何沒有接著滅亡楚國?
    而且歷史上看,楚國當時正是強大的的階段,數次深入中原幹涉各國內政。戰爭中吳軍五萬擊敗至少三十萬楚軍,並不是簡單的任務。滅楚,誰能做到?春秋五霸中齊桓公沒滅楚的膽,宋襄公不堪一擊,晉文公打贏一仗見好就收。
  •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有何意義
    楚南公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國原本是中原六國中實力僅次於齊國的強國,與齊國,秦國並列於強國之列。公元前323年,楚懷王派出楚國大司馬昭陽以送在楚國為質子的魏公子高回國為由,帶兵攻入魏國襄陽,大敗魏軍取下魏國八座城池。緊接著又以強大的國力和軍力迫使韓、魏兩國歸附於楚國。
  • 秦末義軍四起,危機壓向秦廷,秦朝的軍隊都幹嘛去了
    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中原後,為維護秦王朝江山、鞏固大一統的政權,將秦國主力兵力進行了精心部署:北面的上郡駐軍30萬,關中精銳部隊15萬,南徵嶺南大軍50萬。後來這些部隊起到了什麼作用,結局又如何。章邯臨危受命,靠臨時組織起的驪山囚徒,一敗周文數十萬大軍,再破齊楚之聯軍,在定陶擊破楚軍統帥項梁,項梁自殺。章邯屢戰屢勝,成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明代著名學者胡應麟評價章邯為「白起之亞」。清未著名歷史學家蔡東藩:「蓋章邯為秦之驍將,邯不敗,即秦不亡」。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何同樣是被秦統一,楚國人對秦這麼敵視?
    發展到了秦末,這樣的口號更是成為了楚人把控反秦同盟領導權最自然的註解,楚國做為前朝國力最強,與秦火拼最激烈的國家,國土面積大大超過秦國,同被秦反覆蹂躪的中原各國相比,楚的心氣明顯更高,對滅國更不服氣,喊出同秦不共戴天的口號確實也是眾望所歸,同時,秦國強推的郡縣制和楚國地方貴族勢力的反覆拉鋸鬥爭,也是楚對秦敵視滿滿的重要原因。
  • 戰國時期,東方列國先後五次合縱攻秦,兩勝一敗、兩次無功而返
    第一次: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聯軍戰敗面對山東各國合縱,秦惠文王重用張儀以連橫破之,張儀至魏遊說魏惠王不成,秦遂於周顯王四十七年(前322年)發兵攻魏,奪取曲沃、平周,企圖破魏就範。後又攻取韓國的鄢陵、義渠的鬱郅。
  • 致使楚國無力爭霸中原的敗軍之將:缺乏戰略眼光,驕傲輕敵
    公元前638年,楚軍大敗宋軍於泓水打開了通向中原的大門。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19年,耳聞目睹了各個諸侯國盛亡興衰的景況,增長了政治、軍事才幹更為重要的是網羅了一大批治國安邦的能人賢士。所有這一切,為重耳振興晉國、爭霸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晉文公在國內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並對軍隊進行了調整、擴充,變原來的左右二軍為上中下三軍。
  • 秦將章邯為何死心塌地跟隨坑殺20萬秦軍的項羽,而不是劉邦?
    章邯就帶領著這樣一支隊伍,在幾十萬大軍逼近函谷關的時候,與陳勝派出的先遣部隊周文大戰,居然將周文的數十萬大軍逼的無處可逃,接連攻破了齊楚聯軍,章邯之後的戰役可謂是屢戰屢勝,也因為這樣傲人的戰績,使得強弩之弓的秦國得以一絲喘息的機會。 但是秦國的領導者並沒有好好的抓住這個點機會,當時秦軍與楚軍在巨鹿之戰中被擊敗,章邯將帶兵退卻紮營,與楚軍相持沒有交戰。
  • 戰鬥力成謎的楚軍,何以能攻不善守,善戰不能謀?
    公元前223年的平輿(今河南東南部),漫天黃沙和烈烈旌旗見證了秦統一六國的真正決戰,虎狼秦師和江東子弟的終極對決。然而大戰在即,戰國四大名將僅存的王翦卻跟士卒們搞起了團隊建設,一會是蹴鞠比賽,一會玩扔鐵球,搞得對面的楚軍一頭霧水:莫非上次李信的慘敗將不可一世的秦人打怕了不成?
  • 劉邦:秦朝掘墓人,秦制復活者
    但是,我們的歷史讀物對此並沒有什麼深入分析,都是著重於劉邦與項羽的人物性情、個人才能等方面,劉邦在漢國做了什麼,也不得而知,說來說去都是劉邦知人善任、項羽剛愎自用這些陳詞濫調。長大後,歷史書看多了,慢慢就明白,楚漢之爭,本質是制度之爭,而不是什麼個人能力。
  • 秦滅六國都知道,但是為什麼說秦滅了兩次楚?
    李信遂率領20萬秦軍伐楚,剛開始連戰連捷,隨後深入楚國腹地遭到項燕率領的楚軍主力重創,都尉以上的將領戰亡7名,李信負傷逃回秦國,滅楚之戰的第一階段以失敗告終。於是秦王便又找到了王翦,答應給予60萬秦軍讓其統領攻打楚國。進入楚國後,王翦採用的堅守的戰略,憑藉秦國強大的國力和楚軍打起消耗戰。
  • 強大的秦帝國何以在秦始皇死後三年就滅亡
    為此,秦國令全國男子書年進行了總動員,隨即秦國的百萬虎狼之師對六國發動了滅國之戰。史記中所載:「秦尚黑,秦崇水德。」不難想像,如黑雲蔽日一般的秦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天下,北方四國首當其衝。前230年秦將內史騰攻韓,韓王安被俘、前228年大將王翦率秦軍經數日激戰消滅了趙軍主力,攻破邯鄲,虜趙王遷,趙公子嘉突圍逃往代郡。
  • 秦滅六國之戰:終結戰國的最後一戰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自此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奠定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前256年秦滅東周,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前230年到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那麼秦國是如何消滅六國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秦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