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義軍四起,危機壓向秦廷,秦朝的軍隊都幹嘛去了

2020-12-14 飄葉飛逸揚古今

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中原後,為維護秦王朝江山、鞏固大一統的政權,將秦國主力兵力進行了精心部署:北面的上郡駐軍30萬,關中精銳部隊15萬,南徵嶺南大軍50萬。後來這些部隊起到了什麼作用,結局又如何。

1、北面駐軍30

由皇長子扶蘇為監軍、將軍蒙恬為主帥領軍30萬人駐守上郡,以抵禦匈奴的入侵。將軍蒙恬從西起隴西的臨洮,東至遼東修築起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憑藉萬裡長城地形、天險,有力地遏制了匈奴的南進。蒙恬曾駐守邊關十餘年,威震匈奴。使得匈奴不敢來犯,包括秦朝末年中原大亂時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胡亥奪位後,下詔賜死扶蘇、蒙恬,兵權移交給時任副將的王離。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王離帶出20萬救援,這位「將三代」已無先輩王翦王賁那般大將之材,先是在成武被劉邦軍擊敗,後在巨鹿被項羽擊潰,全軍殲滅,王離被俘。

2、關中守備15萬精銳,其中5萬精銳騎兵,10萬精銳步兵。

公元前207年九月,秦丞相趙高逼殺秦二世胡亥,立子嬰為秦王。十月,在以趙高為首的賣國求榮主降派的引路下,劉邦約法三章率兵和平入關,在位僅四十六天的秦三世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

一個多月後,項羽率領大軍進入鹹陽後,殺死子嬰 ,縱火焚燒秦皇宮,然後開始了大屠殺。守衛鹹陽的這15萬精銳部隊沒人領導,頓失戰鬥力,如同一片散沙,也隨之被屠被降,或丟下武器脫掉軍裝散入民間。秦皇嬴政精心打造的15萬精銳部隊一點作用沒起就這樣沒了。秦始皇泉下若知,會不會怒掀棺槨蓋,起身痛罵無能的子孫呢……

這裡特別提一下秦將章邯。秦二世殘暴的統治使得秦國財匱力盡,民不聊生。終於激起了苦難民眾的反抗,陳勝吳廣率先在荊地大澤鄉揭竿而起,各地紛紛響應起兵造反,並相互聯合起來向秦廷進軍。

秦二世胡亥大為震驚,召集群臣商議。時任掌管皇室徵收山海地澤收入和管理皇室手工業製造的文官少府章邯,毅然請命領兵。此時朝中已無能人,胡亥在無奈中又抱著一絲希望的心情之下,同意章邯為主將,出兵剿滅叛軍。

然而秦二世胡亥為自保,不準動用守護皇庭的15萬精銳一兵一卒。窘迫的章邯想到了關押在驪山的刑徒,於是奏請秦二世胡亥大赦天下,將七十萬刑徒釋放,歸章邯使用。

驪山刑徒是因觸犯嚴苛的秦律,被押解到驪山出勞役修建秦始皇陵,一輩子出不來,常年吃苦已是向死的犯人。在章邯承諾如果戰場上立功還能有一絲生的希望之下,於是紛紛奮勇要求入編。

被章邯挑選出來的這些精壯刑犯,由於長期受著嚴格的看押管理,已被迫養成一切作息聽指揮的習慣,平日又幹著超強的勞動,個個體格強壯,加之有著豐富管理經驗的秦宮廷高管--章邯的領導,配備上精良裝備後,刑徒軍很快形成一支戰鬥力極強的秦朝主力隊伍。

章邯臨危受命,靠臨時組織起的驪山囚徒,一敗周文數十萬大軍,再破齊楚之聯軍,在定陶擊破楚軍統帥項梁,項梁自殺。章邯屢戰屢勝,成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

明代著名學者胡應麟評價章邯為「白起之亞」。清未著名歷史學家蔡東藩:「蓋章邯為秦之驍將,邯不敗,即秦不亡」。保衛秦王朝還有一隻秦始皇到死都想不到的「軍隊」,躺在棺槨裡的秦始皇總算有些寬慰了。

然而名將章邯戰場上有膽有謀,智勇雙全,卻抵不過趙高的一張嘴,在趙高的挑撥下失去朝廷的信任,恐被誅殺,加上楚兵在項羽帶領下日趨強盛,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擊退章邯、生擒王離。內外憂患夾擊之下,章邯選擇了向項羽投降。二十餘萬秦降卒竟皆被楚軍坑殺。

章邯為自保也為留住二十餘萬秦兵的性命投降項羽,卻被項羽騙來全數坑殺,為此常常愧疚不已,成為心中的痛。公元前205年六月,劉邦率領漢軍用計水淹廢丘,城破,章邯遂拔劍自刎,算是以這種方式向死去的二十餘萬秦兵謝罪吧。

3、平定嶺南地區派遣徵討大軍50萬。

大秦帝國統一了六國後,為把管轄範圍推到南海邊上,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把目光放到了南邊的嶺南之地。嶺南,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國尉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大軍向嶺南進軍,秦軍兵分5路分別佔領了湖南、江西和廣西地區的五個關嶺,史稱「秦戍五嶺」,從而打通了通往嶺南的進軍道路。

秦軍很快打下廣東地區,幾乎沒有遇到多大的阻力。然而進入廣西地區後遭遇到處於鼎盛時期的西甌、駱越兩大方國兇悍頑強的抵抗。廣西原始森林密布,自然環境惡劣,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秦軍士兵多為北人,很不適應廣西白天炎熱晚間低溫冷的氣候,又有蛇蠍蚊蟲困擾,直接影響了秦軍的戰鬥力。

公元前214年,秦將屠睢率10萬秦軍深入密林,遭遇埋伏,被西甌軍首領桀駿夜襲,秦軍「伏屍流血數十萬」。主將屠睢身中毒箭,毒發墜馬而亡。

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繼續和趙佗一起率領大軍平定越地,同時人工運河--靈渠的開鑿成功,為秦軍解決了後勤供給問題。任囂和趙佗率領秦兵再次發動對西甌駱越部落的進攻,英勇善戰的西甌駱越部落人民,終因力量對比懸殊和武器優劣的差異而失敗。經過長達數年的「秦甌戰爭」,嶺南各部落終臣服大秦帝國。

秦始皇接著在嶺南設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郡尉,委任趙佗為龍川縣令。為了鞏固政權及緩和中原人與當地越人的矛盾,趙佗採取讓越人參加政權管理、尊從越人習俗、鼓勵與越人通婚、因地制宜以越人自治的"和輯百越"民族政策,穩了腳跟,在以後長達九十多年的時間裡,都沒有出現當地人反叛的舉動。

公元前208年,中原局勢混亂的信息不斷傳來。任囂突然病重,喚來趙佗共同商議是否出兵救援。考慮到當今皇帝昏庸、宦官當道殘害忠良,且歷經十數年的艱辛才在嶺南穩住腳跟,撤兵必將前功盡棄。因此決定切斷嶺南與中原交通要道,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擁兵自守,靜觀局勢。

公元前219年起,至秦朝滅亡,屠睢、趙佗率領的50萬大軍與嶺南各部落,在數年間經歷了三場大型「秦甌戰爭」及多次小型戰爭,士卒數量消耗不少,秦王朝那邊焦頭爛額自顧不暇,補充給這邊的兵源也應該不多,因此估計剩下20餘萬。這剩餘的秦國士兵,在任囂趙佗出於當前局勢的考慮,就再也沒回到中原,留在了嶺南。

任囂去世後,公元前203年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自立為王。92年後於公元前111年,南越國歸順漢朝。

相關焦點

  • 秦朝倒下非常快,老秦人的正規軍隊哪去了?秦倒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那麼,曾經老秦人的正規軍哪去了,不是很牛嗎?不是銳不可當嗎?怎麼沒見到大批正規軍? 說到正規軍去哪裡了,我們不得不說一下秦國的崛起。曾經的秦國,偏安一隅,國小效率高,邊疆風險小。 而統一六國後,完全不同了,南邊也好,北邊也好,都得大力防範。北邊的匈奴,曾經有秦、趙、燕各自防守,如今,大秦得自己來了。 南邊嶺南地區的統一和邊境控制,以前屬於楚國,現如今歸了大秦,也得自己來。
  • 怎麼客觀地去評價秦朝軍隊的實力?
    這一場戰爭之所以取得勝利,除去秦始皇及其手下的謀略之外,更大的依靠就是秦國的軍隊,這支被六國稱為虎狼之師的軍隊,才是秦國稱霸天下的關鍵原因。那麼這支虎狼之師到底有多厲害呢?要知道古代軍隊打仗可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武器,什麼槍呀炮的,在戰國時期可都還沒有。那時候軍隊打仗全靠士兵們奮勇衝殺,配合弓箭戰馬等,才能取得勝利,那麼秦國軍隊是否都具備這些?
  • 秦朝滅亡時,南北兩支秦軍在幹嘛?一個被項羽滅,一個自立門戶
    當初蒙恬率30萬大軍北上,「暴師於外十餘年」,所需的物資都是由王朝提供。如果秦朝被推翻,繼任的王朝可能乖乖地向前朝留下的大軍提供糧餉嗎? 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秦王朝就是秦軍的皮,沒有皮,秦軍怎麼活下去??
  • 秦朝末期,鹹陽朝廷為什麼連一支正規軍都沒有?秦軍主力去哪了?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等人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在蘄縣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東南)發動反秦起義,從而拉開了推翻秦朝統治的序幕。陳勝義軍起兵之初不足千人,可短短幾個月時間就發展到了數十萬之眾。義軍一路向西挺進,兵鋒直指秦朝國都鹹陽。
  • 秦朝歷史那些事兒
    大秦帝國始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橫掃天下之姿統一六國,到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秦朝存在只有短短的15年時間。第二任皇帝:堪比紂王,秦二世胡亥秦二世,名胡亥(公元前230至前207年)。秦始皇第26子,太子嬴扶蘇的弟弟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途中時,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害哥哥扶蘇並偽造遺詔繼位,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在位時間前209年—前207年,在位3年,又被趙高逼迫自刎而死,終年24歲。葬於杜南宜春苑(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曲江池南岸)。
  • 秦始皇派50萬秦軍已徵服百越,秦朝滅亡時趙佗為何不回師救秦?
    這其中固然有秦二世殘暴無道的原因,但是更大的原因則是秦朝軍事力量的內輕外重。秦國的真正精銳,長城軍團和南徵軍團都在外面開疆拓土,真正與項羽作戰的不過是章邯隨手拉起來的一隻囚徒組成的軍隊。但是,就是這樣,六國當中也只有項羽才能頂得住秦朝這種隨手拉起來的囚徒軍隊,其他人根本不是章邯的對手,從這裡也能看出秦朝的軍隊組織能力之強了。
  • 50萬大軍看著秦朝滅亡卻按兵不動,是不想救還是?
    據《淮南子·人間訓》記載,秦徵服南越所調動的軍隊達到了驚人的五十萬之眾。在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6年長達三年的戰亂中,戍守嶺南的五十萬秦軍竟然坐視秦朝滅亡而無動於衷。這是為什麼呢?在巨鹿之戰中,項羽只有幾萬起義軍。
  • 六國被滅後,後人都向秦復仇,秦滅亡後秦人怎麼不向漢復仇?
    戰國末年,秦始皇氣吞八荒,橫掃六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俗話說:「治亂世,用重典」,六國剛剛統一,很多地方的百姓對秦還沒有歸屬感,所以秦始皇制定了嚴苛的刑法。也因此,六國王室貴族都妄圖復闢故國,其中以楚國舊貴族實力最為強大。
  • 秦朝滅亡時一百萬秦軍都去哪了,為什麼沒有回來勤王
    我們都知道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王朝,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跟他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是密不可分的,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經濟、軍事、法制制度發展有一個飛躍的提升,人口是戰國時期最多的國家,軍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達到了一百多萬人。那麼就有一個疑問,在秦朝滅亡的時候一百多萬秦軍都去哪了?
  • 實現了「車同軌、書同文」的秦朝,為何會被後世稱為「暴秦」?
    「暴秦」這個稱呼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陳涉世家》中更是說「天下苦秦久矣」。事實上,在歷代王朝中,秦朝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不僅統治模式、官僚制度、行政區劃對後世形成了極大影響,車同軌、書同文等一系列措施更是為大一統思想的萌發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那麼,秦朝為何會被稱為暴秦呢?個人認為應該是由以下三點原因造成的。
  • 《大秦賦》之後的歷史:秦朝滅亡之後,勇猛善戰的秦軍都去哪兒了
    那到這兒肯定就有人想問了,秦帝國滅亡了,那勇猛善戰的秦軍都去哪了?在上一篇介紹巨鹿之戰的文章中曾經說過,從邊境抽調回來的秦國邊軍在巨鹿的大決戰中,被項羽和諸侯軍徹底擊潰,王離以及其殘部一同在新安被項羽軍殺降,而章邯的20萬大軍應當完好無損,並且在之後成為三秦王的主力,直到劉邦衝出蜀地,進入關中消滅三秦(項羽三分關中,立秦三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為楚人反秦口號,楚三戶怎麼能推翻秦朝?
    楚國滅亡後,很多原來的楚國舊貴族都做了亡國奴,他們心有不甘,於是紛紛起來反抗。當時楚地有三大家族,實力最為雄厚。這三大家族分別是屈、景、昭,他們都是楚國王族後裔,承擔了亡秦的責任。為了復國,推翻秦朝的統治,這三大家族招兵買馬,建立了一定的武裝力量來反對秦朝的殘暴統治。
  • 秦滅六國時,秦軍那麼強大,為何秦始皇死了沒兩年,軍隊就不行了
    不客氣的說,如果把劉邦換成項羽,未必就能輕易打進關中,因為劉邦有讓秦將不戰而降的能力。而項羽只有讓秦軍誓死抵抗的能力,孰優孰劣,每個人看法不同。劉邦率軍由碭郡出兵,一路收集陳勝、項梁被打散的士卒,一路向西準備攻進鹹陽,沒想到出門就挨了當頭一棒。在昌邑,劉邦與彭越會合,攻打昌邑,沒有打下來。
  • 如果同數量的秦朝軍隊與古羅馬軍隊開戰,誰的勝算大,有何依據?
    人口與軍隊 秦帝國最鼎盛時期,全國人口大概4000萬,而古羅馬時代,除了奴役的人口,本國大概1500萬。秦國軍隊至少有150萬,而羅馬全盛時期大概有30萬到35萬的兵力。
  • 金庸、梁羽生締造的武俠世界,為啥都不以秦朝為背景?
    秦朝,一個歷史久遠的朝代從二人的出身背景來看,他們都出自清朝書香門第,那時留存下來的保存較完善的資料自然也是中國後時代的那些歷史資料,他們對中國後時代歷史自然相對熟悉。金庸、梁羽生他們在創作構想時,首先要先去了解一個朝代,去揣摩研究。
  • 秦朝歷史簡介
    贏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改前朝的分封制為中央集權制,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自稱始皇帝,定都鹹陽,是為秦始皇。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由朝廷任命官ɡuān吏lì,不再採用世襲制。在朝內設左右丞相、御使大夫、太尉、將軍、廷tínɡ尉wèi等官職,任用賢能。又下令統一六國的文字與度量衡,以秦相李斯訂正的秦篆(小篆)為全國統一字體,並經過大規模的移民,消除了方言方面的障礙。
  • 秦朝如果始皇帝不死,可改變世界歷史,扶蘇不死,可改變中國歷史
    他得出的答案是秦始皇如果不死的話,那秦朝也許就不會滅亡。至於其中的原因,分析如下:第一,不可辯駁的是,秦始皇統領著當時中國最勇猛強悍的軍隊。當然,這與商鞅的變法強軍有很大關係,秦朝軍隊在統一六國後,曾經與匈奴展開血戰,因為軍功制的影響,秦軍在殺死敵人的第一時間,都會將對方的人頭割下來,戰爭過後,不論是匈奴士兵還是匈奴的平民,都成了無頭的屍體,景象十分慘烈。
  • 秦朝滅亡時老秦人的正規軍在幹什麼?
    這裡我們要先分析下,那些幾十萬人的正規軍都在幹嘛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不滿於現狀,劍鋒直指大漠、草原地區,於是便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進攻匈奴,奪取河套,在攻下這些地區後,就讓大軍就地駐紮,而後這支軍隊命名為「九原秦軍」。
  • 劉邦:秦朝掘墓人,秦制復活者
    歷史就是這麼巧合,劉邦是秦朝的掘墓人,但又是秦國統一事業的繼承者。他據守關中,把秦滅六國的過程重演了一遍,又把秦制進行了完善,可謂是據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勝利的密碼關於楚漢之爭,有一個事情我一直不太理解。
  • 秦朝滅亡時,百萬虎狼之師的秦軍主力去哪裡,有三個去處
    第三次南徵百越的戰爭主要是由趙佗發動的,秦國並沒有增派軍隊,還是由第二次南徵的秦軍負責,三次南徵百戰的戰爭讓秦軍損失了30萬人,另外的30萬人則永遠地駐守在百越之地,這裡的百越之地是一個俗稱,指的是今天的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以及越南的北部,除此之外,秦始皇還向百越之地大規模移民,人數達到2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