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何同樣是被秦統一,楚國人對秦這麼敵視?

2020-12-26 網易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本紀》中充滿了力量的戰鬥檄文,清晰直觀的表達了楚國遺民對秦國的刻骨仇恨,這種仇恨從楚莊王時期便開始累積,到秦滅六國時到達了頂點,它既有政治體制不同帶來的天然隔閡,也有楚國貴族浪漫主義的治國方略遇見秦國務實的軍國主義治國方略的敵對。

  發展到了秦末,這樣的口號更是成為了楚人把控反秦同盟領導權最自然的註解,楚國做為前朝國力最強,與秦火拼最激烈的國家,國土面積大大超過秦國,同被秦反覆蹂躪的中原各國相比,楚的心氣明顯更高,對滅國更不服氣,喊出同秦不共戴天的口號確實也是眾望所歸,同時,秦國強推的郡縣制和楚國地方貴族勢力的反覆拉鋸鬥爭,也是楚對秦敵視滿滿的重要原因。

  一.秦末對反秦鬥爭領導權的爭奪

  1.鬥爭複雜

  秦的高壓政策在失去了政治強人的掌控,和中央疲弱的時候,所有的負面效應一下子反彈出來,秦始皇的統一中央集權的策略從民族的角度來講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他推出的太密太快,在六國,特別是楚國,迎來了激烈的抵抗。

  

  陳勝,吳廣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各地隱忍的六國貴族紛紛響應滅秦戰爭的號召,這裡面有依附農民軍的,有自起爐灶的,有贊成天下大一統的,有希望回到七國割據時期的,政治形式高度複雜。齊國田氏在滅掉秦國地方部隊後,迅速的自立為王,表明很多貴族奪取權力的渴望已經迫不及待了。

  2.楚國對主導滅秦聯盟野心勃勃

  秦朝動輒的大屠殺,造成了六國反秦的堅決,秦國最堅定的盟友,秦朝軍隊在馬放南山後不斷被陳勝,吳廣擊敗,喪失了戰國時期不敗的光環,使六國反秦的氣勢進一步高漲。

  這樣統籌安排反秦事宜,就成了六國軍最重要的優先事宜,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樣的戰鬥口號,天然的將反秦的領導權向楚人傾斜,項羽巨鹿之戰史詩一般的勝利,更是讓楚人凌駕於其他五國之上,隱隱成為反秦戰爭的首腦。

  3.楚雖三戶作何解釋?

  楚雖三戶,最權威的解釋就是楚國只剩下王族的三閭,即景,昭,屈三氏,這是楚國的精英力量,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最大的貴族,由於楚國地廣人稀,高度依賴貴族的自治,楚王姓三氏族在秦國的改制中受到的利益損失最大,反秦的意志也最堅決。

  

  項羽的子弟兵,後來在彭城大敗劉邦的騎兵,可能主要由這些貴族子弟組成,由於貴族的武備訓練和相對較好的鎧甲兵器,使他們具有極強的戰鬥力。三戶也有指楚王廟堂的說法,就是楚國宗廟所在的三戶城,古代的宗廟是王國神聖的象徵,丹以北的商密的三戶城表達的是楚國最後的精神圖騰,那麼這裡表明的就是楚國哪怕只剩一個城池了,也會和秦國死磕。

  二.楚國確與秦國讎恨深

  1.制度天生對立

  秦國的體制是高度中央統籌的,古典軍國主義制度的頂峰。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整個國家就是圍繞著耕戰兩個字深度發展的,極高的動員率和完全服務於對外戰爭的軍事貴族授勳制度,使秦國在戰國時期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軍營。

  而楚國由於地廣人稀,貴族的勢力根深蒂固,吳起在楚國變法的失敗,表明了楚國貴族階級的強大,和中原諸國相比,楚國的國家組織更加的鬆散,然而,他也確實是戰國的第二強國。

  楚國的貴族分封制度和秦國的軍國制度幾乎天生是敵對的,主要的敵對不但在戰國末期的國家爭鬥層面,在秦統一六國後的改革層面,在楚國的鄉村層面,矛盾層出不窮,秦的集權和地方官員的冊立,不但是動了楚國貴族的蛋糕,更是奪走了楚國貴族的蛋糕。

  2.夫秦滅六國,楚實屬無辜

  戰國後期的國戰,還講究世仇緣由,也就是師出有因。範增的話表現出了楚國對秦國毫無道義的行為的憤慨,畢竟昌平君,昌文君才幫助嬴政平息了嫪毐的叛亂,反手嬴政就開始了滅六國的戰爭。

  齊楚聯盟可能是整個戰國時期對秦國威脅最大的軍事政治聯盟了,張儀用外交詭計破壞了聯盟,讓齊楚兵戎相向,打破了楚國國運的上升勢頭,這種陰謀想必是被楚國的國民鄙視的,同時秦昭襄王對楚懷王的誘捕,簡直就是最可恥的政治陰謀。

  

  在奉行大義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用不入流的手段謀取了大量楚國原本的利益,這種憋屈隱藏在每個楚國國民的心中,也造成了楚國在反秦戰爭中最堅決,最勇敢的事實。

  3.秦滅楚國手段過於暴虐

  楚國雖然相對政治結構鬆散,政權無力,但是和三國的東吳一樣,南方保守勢力總是進取不足,自保有力。

  和陸遜打敗劉備軍隊一樣,天下無敵的秦國軍隊在李信的帶領下,確實結結實實的在楚國面前吃了個大虧白起鄢郢之戰手段暴虐,在消滅楚軍主力後還焚燒了楚國的宗廟和陵墓,在國家層面來講,這是挫骨揚灰的仇恨了,這也是楚國遺民對秦戰爭義無反顧的緣由,後來項羽屠鹹陽,燒秦宮,就是對這種行為的報復。

  秦滅楚用了吃奶的力氣,先敗後勝。楚國被國內的民變牽扯,輸的窩囊可惜,從內心深處來講,楚國是希望有和秦國再一教高下的機會的。

  三.楚國堅持終圓夢滅秦國

  1.反秦有名之人多為楚人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項羽本紀的記述,然而劉邦,陳勝,都是楚人,這三人是秦國滅亡的根本,陳勝拉起了反秦的大旗,劉邦掏了秦國的關中老窩,項羽消滅了秦國的主力,完美的驗證了亡秦必楚的話。

  

  相對於中原其他五國,秦國對楚國並沒有心理上的優勢,楚國人的狂傲,對秦國卑鄙的政治手段的鄙夷,更燃起了楚國子民,特別是貴族們心中的仇恨之火,他們對秦國的仇恨是在家國甚至階級兩個層面被觸發的,所以燃燒的格外的劇烈。

  2.楚國反秦優勢:基礎不滅,意志堅決

  同基層政治單位到高層貴族都遭到慘重損失的中原五國不同,楚國由於幅員遼闊,在秦滅楚的鬥爭中其實底層的政治架構保存的相對完善,這也是項梁等人動輒就能招募大量楚國子弟的原因之一。

  這些人後來就是反秦戰爭重要的人力儲備,刻骨的仇恨,同為楚人互相扶持的袍澤之情,以及貴族的統治力,量產了反秦的軍隊。楚國在六國的反秦戰爭中,充當了領導者的角色,他們鬥志最為堅決,戰鬥最有勇氣,事實上是最合格的秦帝國掘墓人。

  3.滅秦或僅為範增堅定項梁信心

  後世者自然都是知道秦確實滅亡在楚人的手上,然而從當時範增說這個話的形式來說,更像一句安慰人的口號,以堅定做為楚人主力的項家繼續與秦國戰鬥的決心。

  

  當時項梁敗於章邯之手,楚軍士氣低落,陳勝也在和秦軍的戰鬥中戰死,正是整個反秦大業的低谷,而古人對預言之類的文字幾乎有著盲目的相信,範增說出的話就是為了堅定項梁的決心,讓他燃起鬥志,有與秦軍作戰的勇氣。

  4.相愛相殺:先和後離

  回溯秦楚歷史,其實讓人有諸多感慨,秦國雖然後世萬般對不起楚國,卻也有幫助楚昭王奪回楚都郢的壯舉,孫武和伍子胥的黃金組合都沒有能夠抵抗秦楚聯軍的威力。

  

  但這也是吳國由盛轉衰的關鍵,可見秦楚兩國在歷史上淵源頗深,做為南蠻和西戎的代表,兩國不同程度的遭到了中原諸國的輕視,這種同病相憐的愛,和日後的對殺,實在是歷史的異數。

  結語:

  楚人在秦末六國反秦中的犧牲,是對得起亡秦必楚這一話的,無論是出於歷史淵源,還是奪取反秦聯軍領導者的需要,範增之言無疑都是楚國反秦鬥爭最有力的檄文,從精神力量角度出發,楚人對反秦鬥爭的投入與歷年所受秦國侮辱是成正比的,侮辱越深,鬥爭力度便越大。白起和項羽相同的暴虐,受害的是秦楚的民眾。

  從政治角度出發,楚國這個龐然大物迥異於中原的政治架構首先為其滅楚戰爭中得到根基,同時頑固的貴族守舊勢力就與抵抗吳起的變革一樣,抵抗秦國所派地方官員和秦國的治國舉措,這對他們來說是比滅國更不能接受的切身利益的戰爭,同時也成就了最有戰鬥力的反秦戰士。

  秦楚的恩怨切實的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不僅在文字上現實,在政治動員上也是有力,堅決的。

  參考資料:

  《史記》

  《戰國策》

  《呂氏春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楚國人憑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大家知道,在秦末的歷史有一句很牛的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 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人哪來這麼大的自信與決心?
    但位於東南方的楚國自滅亡之後,就一直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語言,以至迷信神仙方術之言的秦始皇經常說「東南有天子氣」,為近距離探視楚地,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後特意兩次出巡楚地。秦始皇之所以如此重視楚地的安定,除了上述方士之言外,也與楚國自身的實力有關。
  •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的三戶指的哪三戶?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的三戶」是哪三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一句名言,是成語「三戶亡秦」的典故出處。大意是說:即使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在秦朝覆滅之際,範增遊說項梁時對其說,當初秦滅六國的時候,楚國是最無罪的,楚懷王被誘騙到秦國後再也沒有返回,楚南公就說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秦朝時代的名言,表示:「楚國即使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不是三戶人家的意思,也不是幾戶人家,幾個人的意思。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為楚人反秦口號,楚三戶怎麼能推翻秦朝?
    當時楚地有三大家族,實力最為雄厚。這三大家族分別是屈、景、昭,他們都是楚國王族後裔,承擔了亡秦的責任。為了復國,推翻秦朝的統治,這三大家族招兵買馬,建立了一定的武裝力量來反對秦朝的殘暴統治。「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說的三戶,也正是這三戶。當時的楚地人很看好這三大家族,認為推翻秦朝非這三大家族不可。為了達到推翻秦朝統治的目的,楚地反秦的組織者和響應者就喊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來鼓勵士氣。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是哪三戶?
    在看秦末漢初的歷史時,經常會看到一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甚至在秦朝一統六國,達到鼎盛時,這句話仍然存在。
  •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有何意義
    範增在加入項梁起義軍時曾說:「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那麼範增所說「秦滅六國,楚最無罪」還有楚南公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到底是為何?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戶」究竟指什麼
    當時有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氏一族就是世代為楚國將領。那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誰提出來的,其中的"三戶"又是什麼意思呢?項梁起兵與陳勝之死在秦末首先扛起起義大旗的人是陳勝、吳廣兩個人,他們本來是去漁陽戍守,結果因為大雨耽誤路程,按律失期當斬,於是起兵反抗暴秦。"
  •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是指三戶人家嗎?
    當時有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氏一族就是世代為楚國將領。那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誰提出來的,其中的"三戶"又是什麼意思呢?當初楚懷王與秦昭襄王會面,結果被人囚禁當了人質,一直沒能回到楚國客死他鄉,楚國人最恨秦國。有個叫做'楚南公'的人就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陳勝雖然首倡義兵,但是沒有擁立楚國後代,而是自立為王,所以才在短時間內失敗。"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司馬遷事後諸葛亮,還是確有歷史依據?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範增曰:「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楚南公,楚國的南公,戰國時期楚國道家隱士,他認為楚國被滅最無辜,因此將會激發民憤,滅掉秦國。從司馬遷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楚國最冤這種說法的源頭,乃是出自楚懷王入秦不歸事件。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什麼,最後應驗了嗎
    2021-01-04 19:20:26 來源: 七號說三國 舉報   「楚雖三戶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誰提出來的?這三戶又分別指的是什麼?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楚國大將武安君項燕,在蘄(qí)縣因為兵敗於秦國,所以自殺成仁,而在他自殺前曾大聲喊出了這樣一句話,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千古名言。前文筆者提到,楚國將領項燕曾喊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千古名言,但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這只是一些民間野史和現代古裝劇中的看法,正史中並沒有確切的相應記載。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句千古名言到底是誰第一個提出來的,這亡秦的三戶又到底是那三戶呢?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指的是哪三戶?可能和你理解的不太一樣
    其中以楚國後裔最為堅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了當時反秦的名言。 那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到底是哪三戶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掰扯掰扯,不過,這當中其實也有幾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當時楚國的三個大姓屈、景、昭三姓,當時這三戶是楚國的貴族,楚國絕大部分的財富和土地都掌握在這三戶手中,富可敵國這句話用來描述他們在合適不過了,屈、景、昭三姓人家在楚國都是貴族,又是立國之姓,楚國人性情剛烈,勇於反抗只要有這三戶在,總有一天能夠滅秦。
  • 歷史上神奇的預言: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在古人看來,「大一統」並不代表進步,秦的統治也不是什麼功績,他們對秦人恨之入骨。其中,對秦國懷恨最深的就是楚國人,所以楚南公在楚國滅亡時曾預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然而,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楚人抗秦到最後一刻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朝滅亡楚國後又繼續南徵百越,置會稽郡與閩中郡。
  • 淺析: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於是,項王殺秦王子嬰、燒阿房宮,裂故秦地為三秦,置三王而東歸。  至此,存世十幾年後,秦二世而亡。秦國已經覆滅。秦亡於以楚軍為主力的諸侯聯軍,正應了先前就廣為留傳的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據「史記·項羽本紀」,居鄛人範增,後為項王亞父,說楚之南公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南公何許人也?據說他是楚國第一賢人,善為陰陽之說的陰陽家。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流傳千年,三戶到底是何意呢?
    有一位叫做楚南公的人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而後果真是來自楚國的項羽大敗秦軍,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因此人們對楚南公這個人與這句話即充滿了好奇心又深信不疑。真的僅僅只是三戶人家的意思嗎?又或是有一部分人認為是三種姓氏的含義。今天我們將為大家共同探討一下「三戶」的含義,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隨著項羽在巨鹿之戰中消滅秦軍主力,之後攻入鹹陽,秦王朝的覆滅後大家又想起了楚南公的那句話。不過,對於其中「三戶」的理解卻分為四種解釋。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實,真正滅秦的是趙而非楚
    「趙雖一戶,亡秦必趙」,真正導致大秦滅亡的內因,來自趙人楚懷王客死秦國時,一位叫楚南公的人,悲愴地說了八個大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起義反秦的陳勝、項羽、劉邦,他們都來自楚國,也有解釋是楚國屈、景、昭三大家族,還有解釋說是楚國先祖宗祠所在地三戶城,但是不管怎麼說,反秦起義始於楚,也終成於楚,楚南公似乎成了預言家。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巨鹿之戰成就了項羽,也貢獻給我們兩個成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這句名言的重點應該是「亡秦必楚」。不過這老哥寫史記的時候,也沒說明「三戶」的特指,他是省事了,可後世為了這句話卻是爭論不休。總結起來三個方面:第一種說法:指地名,位於淅川縣老城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及古丹陽城,為楚先祖立國及先祖宗祠所在地。第二種說法:指楚國立國大三姓,屈、景、昭。第三種說法:指三戶人家,比喻力量小,決心大。
  • 秦國與楚國乃是世仇,為何楚人劉邦滅秦後,老秦人不奮起反抗?
    始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統一天下之後,楚地一直不服從秦國的統治,民間傳言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事實也的確如此。始皇帝去世後,打響反對秦國暴政「第一槍」的陳勝吳廣,便藉助楚國威望極高的大將軍項燕之名,並將自己的政權定國號為「張楚」。
  • 滅掉秦朝的是楚人嗎?得民心者得天下
    劉邦最先進入鹹陽,接受了已稱秦王的子嬰投降;項羽打敗了秦軍主力,坑殺了二十萬降卒,進入鹹陽後屠城,殺了秦王子嬰,一把火燒了秦王宮。他們驗證了亡秦必楚嗎?老秦人為何沒有復國?讓我們一探究竟。「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由來這句話是戰國時楚國南公說的,當時楚國屢被秦國欺負,楚懷王和秦昭襄王即秦始皇的曾祖父會盟時,被秦國強行扣押並客死秦國。在楚懷王的梓棺運回楚國時,楚國人都非常憐憫他,如同為自己的親人悲傷。南公憤恨地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