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的三戶指的哪三戶?

2021-02-23 心動趣歷史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這段話是秦末項梁起兵反秦時,範增對項梁說的,稱楚懷王客死秦國時,楚國的南公曾說,即使楚國僅剩下三個氏族,也要滅亡秦國,報仇雪恨。

其歷史背景是陳勝被章邯平定以後,召平南下江南,家傳陳勝的旨意,授予項梁上柱國,請項梁渡過長江向西對抗秦軍。

項梁率領八千人渡過長江,吞併了陳嬰的部隊,進攻駐紮在彭城的楚王景駒、將領秦嘉的軍隊。在胡陵大敗秦嘉,斬殺秦嘉,景駒逃跑,死於梁地。

這時候陳勝已死的確切消息傳到項梁軍中,項梁召集眾將在薛地商議,範增提出了這段話。認為陳勝起義失敗的原因,在於沒有擁立楚王的後代。

認為項梁能夠獲得楚地人民的支持,是因為項梁家族世代在楚國為將,要想取得長久的發展,就要擁立楚王的後代為王,來領導大家反抗秦朝。

項梁聽從了範增的建議,在民間找到楚懷王的孫子熊心,擁立他為楚懷王,建都盱眙,項梁自封為武信君。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能是範增為反秦運動提出的一個口號

楚南公這個人僅在範增的口中出現過,說是楚懷王死在秦國後,楚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所以後世很多人都將楚南公當作了著名的預言家看待。

但其實仔細想想,如果這句話出現在楚懷王死後,也就是楚頃襄王時期的話,其實是很有問題的,因為當時楚國公族熊氏的勢力還是很龐大的。

如果說當時楚南公就預言到了楚國熊氏滅亡的命運,而且他的預言又流傳得那麼廣泛,範增這種不得志的老朽都能知道。

而且楚懷王以後,楚國也並非沒有賢臣出現過,春申君雖然人品不行,但頭腦卻沒有問題的。如果楚國上下時時都在被秦國滅亡的危險所預警,楚懷王以後,楚國也不會依然犯那麼多的錯誤吧。

所以說,這句話最大可能是範增假託一個楚南公說出來的話,目的在於給陳勝失敗後的反秦勢力鼓勁打氣。激勵大家團結一下,刺激項梁團結楚國更多的勢力,共同振興反秦大業。

為什麼「楚雖三戶能亡秦」?

首先,第一個方面,「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能夠流傳下來,並且被計入史料。恐怕離不開唯結果論的成分,如果當初主持滅秦事業的是趙國、魏國、齊國的後裔,恐怕就不會這麼記載了吧。

但歷史就是這麼巧合,不論是領導滅秦大業的項羽,還是後來建立大漢王朝的劉邦,都是楚國人。

這就讓寫這段歷史的史官,即便是太史公司馬遷,不論是給大漢朝歌功頌德,還是給楚霸王個人崇拜,都得好好宣傳和歌頌一番。

其次,楚國雖然緊跟著魏國進行了變法,但是楚國的變法來得轟轟烈烈,失敗得也是痛痛快快。戰國時期變法的主旨,其實就是削弱貴族的勢力,加強王權。

戰國七雄,先後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法運動,有些出名,有些默默無聞罷了。但是都造成了一種後果就是,國君的權力空前強大,貴族的逐漸被削弱甚至的廢除。戰國變法最徹底的是秦國,最不徹底的是楚國,完全是兩個極端。

在楚國隨著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發動叛亂,包圍王宮,殺死吳起,楚國的變法徹底失敗,貴族又成為楚國的掌控者。

而秦國發動滅楚的戰爭,以武力消滅了楚國最強大的熊氏一族。出於對楚地安定的考慮,也同樣採取對楚國氏族進行遷徙的舉措。

但是楚國不同於其他國家,楚國的貴族勢力盤根錯節,深入到了楚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在楚國腹地的江淮流域,楚國貴族的勢力依然十分龐大。

正是因為有現成的龐大的貴族勢力,所以秦末亂世出現後,楚地可以迅速出現多支實力強大的反秦軍隊。

這就是貴族政治遺留的產物,力量凝聚,方便應對變局。楚國是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中,幅員最遼闊的國家,從春秋到戰國的發展過程中,楚國吞併的國土最多。

戰國中後期,楚國吞併越國,楚國貴族的實力甚至超過一些小的諸侯國。沒有經過法家變革,將力量分散,所以他們有滅秦的實力。

其實這種情況,秦始皇自己心裡也很清楚,所以不斷對嶺南發動戰爭,很多徵調的人口就來自於楚地。同時多次巡遊的核心區域就是楚地,目的就是壓服楚國百姓。

「楚雖三戶」是哪三戶呢?

楚國發源於丹陽地區,自稱是火神祝融的後裔,也就是顓頊的後人。周文王時代,楚國的先祖鬻熊,以子之禮侍奉周文王。

周成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自此才有了楚國,熊繹是第一代子爵楚君,從部族轉變成了諸侯國。

楚國宗室是羋姓熊氏,歷代楚王都是出自熊氏,是楚國宗室嫡系。除此之外楚國羋姓還分化衍生了很多氏族,其中以景氏、屈氏、昭氏,三個氏族最強大,在楚國長期擔任重要官職,這便是楚國的「三戶」。

羋姓景氏:出自楚平王長庶子,公子申以其父的諡號「景」為姓,後代都以景為姓氏。公子申為楚國令尹,後代中景寧、景鯉都曾擔任楚令尹,景翠、景舍、景缺等都是楚國重要將領。

羋姓屈氏:出自楚武王之子屈瑕,因功被封於屈邑,因此以屈為氏。屈瑕官至楚國莫敖,位在令尹之下,相當於大司馬。

春秋時期,屈氏的屈完、屈蕩、屈建等人都是楚國的大夫。戰國時期,屈氏擔任楚國重要官職的人員較少,著名的有屈原和楚將屈匄,但屈氏在楚國發展興旺,仍然是楚國三大氏族之一。

羋姓昭氏:出自楚昭王之子子良,昭氏一族在楚國顯赫一時,昭奚恤、昭魚、昭陽都曾先後擔任楚國令尹一職,昭氏在楚國的權勢僅次於宗室的熊氏。

所以,範增等人提出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所以能得到廣泛的響應,一方面是因為楚國貴族實力尚存。

另一方面是楚國在六國中滅亡比較憋屈,不是實力不行,是生生被秦國給玩殘廢了,楚國人都認為自己被滅國,是沒發揮好!

但是其實真是這樣嗎?一次被滅是沒發揮好,被滅兩次呢?雖然說劉邦是楚國人,但是他滅亡項羽的西楚政權,同樣依靠的是故舊秦國的實力。

只不過是換了一個領導者,用了不一樣的方法,參與戰爭的,都是來自相同地方的兩波人,卻延續了相同的結果。

秦國人完全可以用漢朝的一句話來反擊,你能死灰復燃多少次,我就能澆滅你多少次!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的三戶」是哪三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一句名言,是成語「三戶亡秦」的典故出處。大意是說:即使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在秦朝覆滅之際,範增遊說項梁時對其說,當初秦滅六國的時候,楚國是最無罪的,楚懷王被誘騙到秦國後再也沒有返回,楚南公就說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秦朝時代的名言,表示:「楚國即使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不是三戶人家的意思,也不是幾戶人家,幾個人的意思。
  •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是指三戶人家嗎?
    當時有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氏一族就是世代為楚國將領。那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誰提出來的,其中的"三戶"又是什麼意思呢?範增跟項梁說:"陳勝的失敗是理所當然的。當初楚懷王與秦昭襄王會面,結果被人囚禁當了人質,一直沒能回到楚國客死他鄉,楚國人最恨秦國。有個叫做'楚南公'的人就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陳勝雖然首倡義兵,但是沒有擁立楚國後代,而是自立為王,所以才在短時間內失敗。"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是哪三戶?
    在看秦末漢初的歷史時,經常會看到一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甚至在秦朝一統六國,達到鼎盛時,這句話仍然存在。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戶」究竟指什麼
    當時有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氏一族就是世代為楚國將領。那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誰提出來的,其中的"三戶"又是什麼意思呢?項梁起兵與陳勝之死在秦末首先扛起起義大旗的人是陳勝、吳廣兩個人,他們本來是去漁陽戍守,結果因為大雨耽誤路程,按律失期當斬,於是起兵反抗暴秦。"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誰提出來的?這三戶又分別指的是什麼?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楚國大將武安君項燕,在蘄(qí)縣因為兵敗於秦國,所以自殺成仁,而在他自殺前曾大聲喊出了這樣一句話,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千古名言。前文筆者提到,楚國將領項燕曾喊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千古名言,但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這只是一些民間野史和現代古裝劇中的看法,正史中並沒有確切的相應記載。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句千古名言到底是誰第一個提出來的,這亡秦的三戶又到底是那三戶呢?
  • 楚國人憑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大家知道,在秦末的歷史有一句很牛的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什麼,最後應驗了嗎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句話出自司馬遷的項羽本紀,楚南公所說。張儀到楚國後,欺騙楚懷王,說楚國如果和齊國斷交,秦國將贈予他商於600裡土地。大臣勸說楚懷王不要上張儀的當,但楚懷王貪圖600裡土地,不聽臣子勸說,執意和齊國斷絕了關係。  和齊國斷交後,楚懷王派人向秦國討要600裡土地,但張儀辯解說,只許諾了6裡土地,這讓楚懷王怒不可遏。他不顧大臣的勸說,為了洩憤,派兵攻打秦國,被秦國大將魏章敗於丹陽。
  • 淺析: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於是,項王殺秦王子嬰、燒阿房宮,裂故秦地為三秦,置三王而東歸。  至此,存世十幾年後,秦二世而亡。秦國已經覆滅。秦亡於以楚軍為主力的諸侯聯軍,正應了先前就廣為留傳的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據「史記·項羽本紀」,居鄛人範增,後為項王亞父,說楚之南公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南公何許人也?據說他是楚國第一賢人,善為陰陽之說的陰陽家。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流傳千年,三戶到底是何意呢?
    有一位叫做楚南公的人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而後果真是來自楚國的項羽大敗秦軍,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因此人們對楚南公這個人與這句話即充滿了好奇心又深信不疑。楚南公楚南公就像一位預言家一般,完美的預知了後面所發生的事。不過,後世的人們對於第一句中的「三戶」又產生了分歧。他所說的三戶究竟是指什麼意思呢?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指的是哪三戶?可能和你理解的不太一樣
    其中以楚國後裔最為堅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了當時反秦的名言。 那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到底是哪三戶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掰扯掰扯,不過,這當中其實也有幾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當時楚國的三個大姓屈、景、昭三姓,當時這三戶是楚國的貴族,楚國絕大部分的財富和土地都掌握在這三戶手中,富可敵國這句話用來描述他們在合適不過了,屈、景、昭三姓人家在楚國都是貴族,又是立國之姓,楚國人性情剛烈,勇於反抗只要有這三戶在,總有一天能夠滅秦。
  • 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人哪來這麼大的自信與決心?
    但位於東南方的楚國自滅亡之後,就一直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語言,以至迷信神仙方術之言的秦始皇經常說「東南有天子氣」,為近距離探視楚地,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後特意兩次出巡楚地。秦始皇之所以如此重視楚地的安定,除了上述方士之言外,也與楚國自身的實力有關。
  • 歷史上神奇的預言: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其中,對秦國懷恨最深的就是楚國人,所以楚南公在楚國滅亡時曾預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然而,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楚世家》說項燕先死,楚王才被虜,這與《秦始皇本紀》自相矛盾。《白起王翦列傳》說王翦大破楚軍於蘄南,並沒有說與王翦交戰的將軍是項燕;但《楚世家》與《六國年表》卻都寫作項燕。或許項燕最終確實被王翦所戮,但並不發生在蘄南之戰時,而是發生在次年王翦平淮南的時候。《白起王翦列傳》還說「歲餘」之後才俘虜了荊王負芻,平荊地為郡縣。
  •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有何意義
    範增在加入項梁起義軍時曾說:「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那麼範增所說「秦滅六國,楚最無罪」還有楚南公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到底是為何?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何同樣是被秦統一,楚國人對秦這麼敵視?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本紀》中充滿了力量的戰鬥檄文,清晰直觀的表達了楚國遺民對秦國的刻骨仇恨,這種仇恨從楚莊王時期便開始累積,到秦滅六國時到達了頂點,它既有政治體制不同帶來的天然隔閡,也有楚國貴族浪漫主義的治國方略遇見秦國務實的軍國主義治國方略的敵對。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為楚人反秦口號,楚三戶怎麼能推翻秦朝?
    當時楚地有三大家族,實力最為雄厚。這三大家族分別是屈、景、昭,他們都是楚國王族後裔,承擔了亡秦的責任。為了復國,推翻秦朝的統治,這三大家族招兵買馬,建立了一定的武裝力量來反對秦朝的殘暴統治。「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說的三戶,也正是這三戶。當時的楚地人很看好這三大家族,認為推翻秦朝非這三大家族不可。為了達到推翻秦朝統治的目的,楚地反秦的組織者和響應者就喊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來鼓勵士氣。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巨鹿之戰成就了項羽,也貢獻給我們兩個成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這句名言的重點應該是「亡秦必楚」。不過這老哥寫史記的時候,也沒說明「三戶」的特指,他是省事了,可後世為了這句話卻是爭論不休。總結起來三個方面:第一種說法:指地名,位於淅川縣老城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及古丹陽城,為楚先祖立國及先祖宗祠所在地。第二種說法:指楚國立國大三姓,屈、景、昭。第三種說法:指三戶人家,比喻力量小,決心大。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司馬遷事後諸葛亮,還是確有歷史依據?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範增曰:「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楚南公,楚國的南公,戰國時期楚國道家隱士,他認為楚國被滅最無辜,因此將會激發民憤,滅掉秦國。從司馬遷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楚國最冤這種說法的源頭,乃是出自楚懷王入秦不歸事件。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實,真正滅秦的是趙而非楚
    「趙雖一戶,亡秦必趙」,真正導致大秦滅亡的內因,來自趙人楚懷王客死秦國時,一位叫楚南公的人,悲愴地說了八個大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起義反秦的陳勝、項羽、劉邦,他們都來自楚國,也有解釋是楚國屈、景、昭三大家族,還有解釋說是楚國先祖宗祠所在地三戶城,但是不管怎麼說,反秦起義始於楚,也終成於楚,楚南公似乎成了預言家。
  • 戰國七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傳承久遠,由弱變強的楚國
    那麼楚國為什麼會存在如此之久,他又是如何成為諸侯國的呢?根據《史記》、《離騷》、《世本》、《大戴禮》等史書以及文學作品記載:楚人出身最早可以追溯至帝顓頊高陽氏,具體的傳承為:黃帝—高陽氏(黃帝之孫)—吳回(高陽氏後第五代)—陸終(吳回之子)—季連(陸終之子)—鬻熊(周文王的老師)—熊繹(鬻熊曾孫),而熊繹則被周成王封為楚地的子爵。楚國也就由此而來。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如此壯烈,卻為何敗於秦國而無緣天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雖然聽著提氣,但事實上,戰國時的楚國,一直都沒有找到強大的鑰匙,根本沒有角逐天下的實力。衰落的主角光環七大戰國之中,韓趙魏是晉國解體而來,田齊代姜也出現在戰國初年,而秦國是春秋初年才受封的諸侯。因此,楚國和燕國是唯二從西周開始就存在的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