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是秦末項梁起兵反秦時,範增對項梁說的,稱楚懷王客死秦國時,楚國的南公曾說,即使楚國僅剩下三個氏族,也要滅亡秦國,報仇雪恨。
其歷史背景是陳勝被章邯平定以後,召平南下江南,家傳陳勝的旨意,授予項梁上柱國,請項梁渡過長江向西對抗秦軍。
項梁率領八千人渡過長江,吞併了陳嬰的部隊,進攻駐紮在彭城的楚王景駒、將領秦嘉的軍隊。在胡陵大敗秦嘉,斬殺秦嘉,景駒逃跑,死於梁地。
這時候陳勝已死的確切消息傳到項梁軍中,項梁召集眾將在薛地商議,範增提出了這段話。認為陳勝起義失敗的原因,在於沒有擁立楚王的後代。
認為項梁能夠獲得楚地人民的支持,是因為項梁家族世代在楚國為將,要想取得長久的發展,就要擁立楚王的後代為王,來領導大家反抗秦朝。
項梁聽從了範增的建議,在民間找到楚懷王的孫子熊心,擁立他為楚懷王,建都盱眙,項梁自封為武信君。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能是範增為反秦運動提出的一個口號楚南公這個人僅在範增的口中出現過,說是楚懷王死在秦國後,楚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所以後世很多人都將楚南公當作了著名的預言家看待。
但其實仔細想想,如果這句話出現在楚懷王死後,也就是楚頃襄王時期的話,其實是很有問題的,因為當時楚國公族熊氏的勢力還是很龐大的。
如果說當時楚南公就預言到了楚國熊氏滅亡的命運,而且他的預言又流傳得那麼廣泛,範增這種不得志的老朽都能知道。
而且楚懷王以後,楚國也並非沒有賢臣出現過,春申君雖然人品不行,但頭腦卻沒有問題的。如果楚國上下時時都在被秦國滅亡的危險所預警,楚懷王以後,楚國也不會依然犯那麼多的錯誤吧。
所以說,這句話最大可能是範增假託一個楚南公說出來的話,目的在於給陳勝失敗後的反秦勢力鼓勁打氣。激勵大家團結一下,刺激項梁團結楚國更多的勢力,共同振興反秦大業。
為什麼「楚雖三戶能亡秦」?首先,第一個方面,「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能夠流傳下來,並且被計入史料。恐怕離不開唯結果論的成分,如果當初主持滅秦事業的是趙國、魏國、齊國的後裔,恐怕就不會這麼記載了吧。
但歷史就是這麼巧合,不論是領導滅秦大業的項羽,還是後來建立大漢王朝的劉邦,都是楚國人。
這就讓寫這段歷史的史官,即便是太史公司馬遷,不論是給大漢朝歌功頌德,還是給楚霸王個人崇拜,都得好好宣傳和歌頌一番。
其次,楚國雖然緊跟著魏國進行了變法,但是楚國的變法來得轟轟烈烈,失敗得也是痛痛快快。戰國時期變法的主旨,其實就是削弱貴族的勢力,加強王權。
戰國七雄,先後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法運動,有些出名,有些默默無聞罷了。但是都造成了一種後果就是,國君的權力空前強大,貴族的逐漸被削弱甚至的廢除。戰國變法最徹底的是秦國,最不徹底的是楚國,完全是兩個極端。
在楚國隨著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發動叛亂,包圍王宮,殺死吳起,楚國的變法徹底失敗,貴族又成為楚國的掌控者。
而秦國發動滅楚的戰爭,以武力消滅了楚國最強大的熊氏一族。出於對楚地安定的考慮,也同樣採取對楚國氏族進行遷徙的舉措。
但是楚國不同於其他國家,楚國的貴族勢力盤根錯節,深入到了楚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在楚國腹地的江淮流域,楚國貴族的勢力依然十分龐大。
正是因為有現成的龐大的貴族勢力,所以秦末亂世出現後,楚地可以迅速出現多支實力強大的反秦軍隊。
這就是貴族政治遺留的產物,力量凝聚,方便應對變局。楚國是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中,幅員最遼闊的國家,從春秋到戰國的發展過程中,楚國吞併的國土最多。
戰國中後期,楚國吞併越國,楚國貴族的實力甚至超過一些小的諸侯國。沒有經過法家變革,將力量分散,所以他們有滅秦的實力。
其實這種情況,秦始皇自己心裡也很清楚,所以不斷對嶺南發動戰爭,很多徵調的人口就來自於楚地。同時多次巡遊的核心區域就是楚地,目的就是壓服楚國百姓。
「楚雖三戶」是哪三戶呢?楚國發源於丹陽地區,自稱是火神祝融的後裔,也就是顓頊的後人。周文王時代,楚國的先祖鬻熊,以子之禮侍奉周文王。
周成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自此才有了楚國,熊繹是第一代子爵楚君,從部族轉變成了諸侯國。
楚國宗室是羋姓熊氏,歷代楚王都是出自熊氏,是楚國宗室嫡系。除此之外楚國羋姓還分化衍生了很多氏族,其中以景氏、屈氏、昭氏,三個氏族最強大,在楚國長期擔任重要官職,這便是楚國的「三戶」。
羋姓景氏:出自楚平王長庶子,公子申以其父的諡號「景」為姓,後代都以景為姓氏。公子申為楚國令尹,後代中景寧、景鯉都曾擔任楚令尹,景翠、景舍、景缺等都是楚國重要將領。
羋姓屈氏:出自楚武王之子屈瑕,因功被封於屈邑,因此以屈為氏。屈瑕官至楚國莫敖,位在令尹之下,相當於大司馬。
春秋時期,屈氏的屈完、屈蕩、屈建等人都是楚國的大夫。戰國時期,屈氏擔任楚國重要官職的人員較少,著名的有屈原和楚將屈匄,但屈氏在楚國發展興旺,仍然是楚國三大氏族之一。
羋姓昭氏:出自楚昭王之子子良,昭氏一族在楚國顯赫一時,昭奚恤、昭魚、昭陽都曾先後擔任楚國令尹一職,昭氏在楚國的權勢僅次於宗室的熊氏。
所以,範增等人提出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所以能得到廣泛的響應,一方面是因為楚國貴族實力尚存。
另一方面是楚國在六國中滅亡比較憋屈,不是實力不行,是生生被秦國給玩殘廢了,楚國人都認為自己被滅國,是沒發揮好!
但是其實真是這樣嗎?一次被滅是沒發揮好,被滅兩次呢?雖然說劉邦是楚國人,但是他滅亡項羽的西楚政權,同樣依靠的是故舊秦國的實力。
只不過是換了一個領導者,用了不一樣的方法,參與戰爭的,都是來自相同地方的兩波人,卻延續了相同的結果。
秦國人完全可以用漢朝的一句話來反擊,你能死灰復燃多少次,我就能澆滅你多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