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雖一戶,亡秦必趙」,真正導致大秦滅亡的內因,來自趙人
楚懷王客死秦國時,一位叫楚南公的人,悲愴地說了八個大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起義反秦的陳勝、項羽、劉邦,他們都來自楚國,也有解釋是楚國屈、景、昭三大家族,還有解釋說是楚國先祖宗祠所在地三戶城,但是不管怎麼說,反秦起義始於楚,也終成於楚,楚南公似乎成了預言家。但是通過對歷史的再梳理,我卻發現真正亡秦的不是楚,而是趙,更驚人的是,趙僅一人便導致了秦國的滅亡,這句話也可以改成「趙雖一戶,亡秦必趙」。
01宣太后與秦國的恩怨
戰國時期,列國之間常常通過聯姻來拉近關係,比如《大秦賦》中,齊國公主離秋和秦王成親,鞏固了秦國和齊國的關係,也符合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電視劇中雖然有演義的成分,甚至這個公主有沒有都未曾可知,但是來自楚國的羋月嫁到秦國,卻是歷史事實。
自此以後,楚國和秦國「扯不斷、理還亂」,開始了真正的恩怨史。羋月是女政治家的傑出代表,她在秦國時,不惜犧牲自己與義渠王相好,終於幫助大秦除掉義渠王,消除秦國西部的最大隱患,此後才得以專心掉頭向東。
可以說,沒有羋月的幫助,秦國也不可能全力以赴東出函谷關平定六國,也會向趙國一樣經常面臨兩線作戰的壓力。然而,羋月楚系一族在秦國的勢力過大,嚴重威脅了秦王的利益,羋戎、魏冉、白起等都成為大秦權臣,在秦國舉足輕重。
秦昭襄王並非任人擺布的秦王,他重用謀臣範雎,設計解除宣太后羋月的權力,並將楚系一族的謀臣趕出鹹陽,收回大權,並繼續繼承歷代秦王遺志,壯大秦國,東出函谷關與六國作戰。
宣太后失勢導致了楚系一族在秦國的衰落,然而楚系在秦國並未徹底失勢,羋姓另一位奇女子華陽夫人嫁到秦國。據考證,宣太后是華陽夫人的姑奶奶,而且華陽夫人嫁給嬴柱,很有可能是宣太后在背後使勁,甚至是埋下的棋子,以便將來楚系能夠再度崛起。
02華陽夫人與秦國的恩怨
不管怎麼說,華陽夫人嫁給嬴柱,確實是讓楚系一族在秦國再度崛起,《大秦賦》中我們也看到楚系一族在秦國的勢力,這點倒是比較符合歷史。而歷史上的華陽夫人,因為認嬴異人為養子,從而幫助嬴異人成為秦王,也讓嬴政成為太子並最終成為秦王,從這點來說,華陽夫人的楚系對秦國是有恩的。
不過無論是哪一代秦王,都不允許外戚勢力如此之大,尤其是嬴政,親政之後一直想遏制楚系一族的勢力。華陽太后去世後,楚系失去了核心人物,嬴政大開殺戒,楚系一族沒落。
即便如此,楚系一族也沒讓嬴政省心。秦滅楚國,李信帶領的二十萬秦軍精銳幾乎被楚國一鍋端。嬴政後來親自去請老將軍王翦,帶領秦國幾乎所有的60萬秦軍精銳,方才攻佔楚都。
這個時候,原先在嬴政手下當過丞相的昌平君熊啟,卻又當起了楚王,和大將項燕繼續與嬴政作對,一直戰到最後一刻。縱觀秦滅六國之戰,沒有哪國讓秦國如此大費周章。就算如此,大秦統一後沒多久,還是楚人起兵反秦,聲勢浩大。
秦與楚的恩恩怨怨延續百年,從表面上看,的確是楚人消滅了大秦,但我們知道,「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真正導致大秦滅亡的,在於大秦內部。想當年六國合縱都沒有滅了秦,又何懼一個楚國呢?
而在大秦內部,導致這個強大帝國滅亡的,乃是一個趙人。
03趙與秦的恩恩怨怨
相對於楚國,趙國與秦國的恩怨顯得簡單粗暴。趙國與秦國相鄰,每次秦國東出,趙國常常首當其衝。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國實力迅速增長,也常常和其他五國甚至單獨與秦軍作戰。
秦趙結下的最大梁子,首屬長平之戰。此戰過後,四十萬趙軍精銳被坑殺,歷史偏重對趙國慘敗的渲染,卻故意忽略了秦軍同樣損失嚴重。
自此以後,秦趙之間成為世仇。趙國一直不認輸,《大秦賦》第一集上演的邯鄲之戰,是秦軍想一鼓作氣消滅趙國,卻遭到趙國的頑強抵抗,城內甚至一度食人肉也不投降。歷史上也真有這一戰,最終趙國取勝,秦軍圍城兩年無果而終。
大秦後宮的趙姬趙太后,雖然來自趙國,但其實對趙國並無太多感情。她家族雖大,但她個人卻成了舞姬,後嫁給秦國質子嬴異人。邯鄲之戰時,嬴異人潛逃回秦國,結果趙姬和嬴政母子在趙國備受欺凌,因此在趙國並無太多勢力。
呂不韋倒是也來自趙國,不過他老家是衛國,一個不入流的小國,但是因為和趙姬的特殊關係,所以也可以被視為趙系一族的勢力。這個呂不韋可是了不得,在嬴異人身上投資甚大,後來有了回報,嬴異人成為秦王后,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嬴異人去世後,嬴政年幼繼位,呂不韋一下子成為仲父,權傾朝野,成為嬴政親政、完成統一最大的障礙。
好在後來嬴政得以順利親政,雖然遭遇了嫪毐之亂,但最後也有驚無險。更重要的是,嬴政罷免了呂不韋的相權,後來更是迫使呂不韋自盡,將大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秦滅趙,比起滅楚要容易一些,至少沒有遭遇李信那種慘敗。趙國雖有李牧為將,但李牧年齡太大,而且趙國君臣不和,王翦巧施離間計,便讓李牧丟了兵權,也讓趙國滅亡。雖有公子嘉逃亡代稱王,但比起昌平君和項燕,這趙嘉實在是毫無招架之力。
04趙雖一戶,滅秦必趙
通過對秦楚恩怨、秦趙恩怨的分析,我們發現秦與楚的糾紛更多一些,楚也是導致秦滅亡的最重要外因。比起楚國,趙國在後來的歷史中似乎一直默默無聞,更沒有項羽復楚的經歷,但一個最關鍵的趙人,卻是導致大秦滅亡最重要的內因,這個人便是臭名昭著的趙高。當然,如果從趙人的角度來說,趙高就是他們的英雄。
《史記》記載,「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點明趙高原本是趙氏宗親,根在趙國,也許是趙國沒落貴族,也許是趙國普通百姓的後代,到了趙高這一代,入秦宮幹雜役。也有人分析,贏姓與趙姓本是同根,後來分為趙國和秦國,但是這趙高,與趙國似乎總是脫不開關係。趙高經常以太監的身份出現在影視劇中,也有人說趙高不是太監的,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趙高乃大秦的掘墳人。
嬴政之前,尤其是前幾代,雖然嬴柱當上秦王僅三天便暴斃、嬴異人當秦王后三年去世,但是秦均平穩過渡,其餘六國想找機會都不好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國早立太子,避免了王位之爭。
親身經歷過這些情況的嬴政,難道不知道早立太子的重要性嗎?其實知道,只是他在扶蘇和胡亥之間難以抉擇。我在以往的文章中分析過,扶蘇除了政見與嬴政衝突外,楚國羋氏後代的身份也讓嬴政不快。胡亥就沒有這些問題,而且一般幼子都得父母寵愛,胡亥又聰明,所以很得嬴政喜愛。
偏愛胡亥的嬴政,為他選擇了一個好老師趙高。當時看來,趙高確實是胡亥老師的不二人選,他是書法大家,精通秦法,勤奮努力,聰明伶俐,深得秦始皇賞識,被任命為中車府令。在《東周列國志》中,荊軻刺秦王時,提醒秦王拔劍防身的小太監,便是趙高。有趙高教胡亥,嬴政放心。
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的時候,他選擇帶著胡亥,而此時的扶蘇正在北方邊疆與蒙恬守衛邊境。秦始皇這一行為,似乎在向天下宣示,他要考察胡亥,有廢長立幼的打算。廢長立幼,這在歷史上經常發生。和秦始皇隨行的,還有趙高、李斯、蒙毅。
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雖然試圖避免死亡,可死神面前人人平等。臨去世時,嬴政想讓扶蘇回鹹陽主持自己的喪禮,「與喪會鹹陽而葬」(《史記》),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秦始皇不看好胡亥。
然而,陰險的趙高卻因為和蒙家的私人恩怨,與李斯、胡亥密謀矯詔。其實,如果秦始皇最信任的內衛大臣蒙毅在身邊,趙高根本沒有機會,但歷史就是如此巧合,此時的蒙毅偏偏讓秦始皇派去代縣為自己祈禱去了,而李斯又讓自己說動了。種種巧合交織在一起,才給趙高製造了千載難逢的良機。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扶蘇根據偽詔自我了斷,蒙家兄弟下場悽慘,胡亥繼位成為秦二世,趙高則榮登丞相的寶座。如果沒有趙高這一番折騰,換作是扶蘇登上皇位,還會有後來大規模的起義嗎?可能性非常小。
不僅如此,趙高還讓嬴政幾乎絕後。在趙高的勸說下,胡亥為了徹底消除諸位兄長的威脅,將排在自己前面的哥哥姐姐幾乎全部處斬,秦陵的發掘早已證實了這段歷史。
你以為這就夠了嗎?還沒有,趙高在任上胡作非為,導致大秦矛盾急劇激化,反抗的戰爭此起彼伏,趙高卻又趁亂幹掉了秦二世胡亥,立子嬰為王。
子嬰深知趙高的為人,趁趙高沒有防備,幹掉了趙高。可惜為時已晚,劉邦大軍兵臨城下,子嬰無力回天,只得投降。後來項羽入鹹陽,幹掉了子嬰這最後一位秦王,徹底終結了大秦的歷史。
結束語
大秦興盛了這麼多年,秦軍銳士又勇猛無比,豈能簡簡單單便被外部力量消滅?真正的原因還是從內部,尤其是趙高,導致了大秦內部的腐化,才給了外部力量以可趁之機。
《大秦賦》的熱播,讓許多人對秦朝的歷史產生了興趣,在讀這段歷史的時候,我發現了趙高的身世,還有趙高所作所為對大秦帶來的嚴重後果,我甚至一度懷疑趙高是當年不甘心失敗的趙國人派來禍亂秦國的臥底。
當然,以上僅是一家之言,見笑。
參考資料:《史記》《史記索隱》《陔餘叢考》《東周列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