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實,真正滅秦的是趙而非楚

2020-12-16 小朵朵看歷史

「趙雖一戶,亡秦必趙」,真正導致大秦滅亡的內因,來自趙人

楚懷王客死秦國時,一位叫楚南公的人,悲愴地說了八個大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起義反秦的陳勝、項羽、劉邦,他們都來自楚國,也有解釋是楚國屈、景、昭三大家族,還有解釋說是楚國先祖宗祠所在地三戶城,但是不管怎麼說,反秦起義始於楚,也終成於楚,楚南公似乎成了預言家。但是通過對歷史的再梳理,我卻發現真正亡秦的不是楚,而是趙,更驚人的是,趙僅一人便導致了秦國的滅亡,這句話也可以改成「趙雖一戶,亡秦必趙」。

01宣太后與秦國的恩怨

戰國時期,列國之間常常通過聯姻來拉近關係,比如《大秦賦》中,齊國公主離秋和秦王成親,鞏固了秦國和齊國的關係,也符合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電視劇中雖然有演義的成分,甚至這個公主有沒有都未曾可知,但是來自楚國的羋月嫁到秦國,卻是歷史事實。

《大秦賦》:嬴政與齊女、楚女結婚

自此以後,楚國和秦國「扯不斷、理還亂」,開始了真正的恩怨史。羋月是女政治家的傑出代表,她在秦國時,不惜犧牲自己與義渠王相好,終於幫助大秦除掉義渠王,消除秦國西部的最大隱患,此後才得以專心掉頭向東。

可以說,沒有羋月的幫助,秦國也不可能全力以赴東出函谷關平定六國,也會向趙國一樣經常面臨兩線作戰的壓力。然而,羋月楚系一族在秦國的勢力過大,嚴重威脅了秦王的利益,羋戎、魏冉、白起等都成為大秦權臣,在秦國舉足輕重。

秦昭襄王並非任人擺布的秦王,他重用謀臣範雎,設計解除宣太后羋月的權力,並將楚系一族的謀臣趕出鹹陽,收回大權,並繼續繼承歷代秦王遺志,壯大秦國,東出函谷關與六國作戰。

《羋月傳》中的羋月

宣太后失勢導致了楚系一族在秦國的衰落,然而楚系在秦國並未徹底失勢,羋姓另一位奇女子華陽夫人嫁到秦國。據考證,宣太后是華陽夫人的姑奶奶,而且華陽夫人嫁給嬴柱,很有可能是宣太后在背後使勁,甚至是埋下的棋子,以便將來楚系能夠再度崛起。

02華陽夫人與秦國的恩怨

不管怎麼說,華陽夫人嫁給嬴柱,確實是讓楚系一族在秦國再度崛起,《大秦賦》中我們也看到楚系一族在秦國的勢力,這點倒是比較符合歷史。而歷史上的華陽夫人,因為認嬴異人為養子,從而幫助嬴異人成為秦王,也讓嬴政成為太子並最終成為秦王,從這點來說,華陽夫人的楚系對秦國是有恩的。

不過無論是哪一代秦王,都不允許外戚勢力如此之大,尤其是嬴政,親政之後一直想遏制楚系一族的勢力。華陽太后去世後,楚系失去了核心人物,嬴政大開殺戒,楚系一族沒落。

即便如此,楚系一族也沒讓嬴政省心。秦滅楚國,李信帶領的二十萬秦軍精銳幾乎被楚國一鍋端。嬴政後來親自去請老將軍王翦,帶領秦國幾乎所有的60萬秦軍精銳,方才攻佔楚都。

《大秦賦》:華陽太后、夏太后等

這個時候,原先在嬴政手下當過丞相的昌平君熊啟,卻又當起了楚王,和大將項燕繼續與嬴政作對,一直戰到最後一刻。縱觀秦滅六國之戰,沒有哪國讓秦國如此大費周章。就算如此,大秦統一後沒多久,還是楚人起兵反秦,聲勢浩大。

秦與楚的恩恩怨怨延續百年,從表面上看,的確是楚人消滅了大秦,但我們知道,「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真正導致大秦滅亡的,在於大秦內部。想當年六國合縱都沒有滅了秦,又何懼一個楚國呢?

而在大秦內部,導致這個強大帝國滅亡的,乃是一個趙人。

03趙與秦的恩恩怨怨

相對於楚國,趙國與秦國的恩怨顯得簡單粗暴。趙國與秦國相鄰,每次秦國東出,趙國常常首當其衝。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國實力迅速增長,也常常和其他五國甚至單獨與秦軍作戰。

《大秦賦》:五國合縱攻秦

秦趙結下的最大梁子,首屬長平之戰。此戰過後,四十萬趙軍精銳被坑殺,歷史偏重對趙國慘敗的渲染,卻故意忽略了秦軍同樣損失嚴重。

自此以後,秦趙之間成為世仇。趙國一直不認輸,《大秦賦》第一集上演的邯鄲之戰,是秦軍想一鼓作氣消滅趙國,卻遭到趙國的頑強抵抗,城內甚至一度食人肉也不投降。歷史上也真有這一戰,最終趙國取勝,秦軍圍城兩年無果而終。

大秦後宮的趙姬趙太后,雖然來自趙國,但其實對趙國並無太多感情。她家族雖大,但她個人卻成了舞姬,後嫁給秦國質子嬴異人。邯鄲之戰時,嬴異人潛逃回秦國,結果趙姬和嬴政母子在趙國備受欺凌,因此在趙國並無太多勢力。

《大秦賦》:趙姬

呂不韋倒是也來自趙國,不過他老家是衛國,一個不入流的小國,但是因為和趙姬的特殊關係,所以也可以被視為趙系一族的勢力。這個呂不韋可是了不得,在嬴異人身上投資甚大,後來有了回報,嬴異人成為秦王后,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嬴異人去世後,嬴政年幼繼位,呂不韋一下子成為仲父,權傾朝野,成為嬴政親政、完成統一最大的障礙。

好在後來嬴政得以順利親政,雖然遭遇了嫪毐之亂,但最後也有驚無險。更重要的是,嬴政罷免了呂不韋的相權,後來更是迫使呂不韋自盡,將大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秦滅趙,比起滅楚要容易一些,至少沒有遭遇李信那種慘敗。趙國雖有李牧為將,但李牧年齡太大,而且趙國君臣不和,王翦巧施離間計,便讓李牧丟了兵權,也讓趙國滅亡。雖有公子嘉逃亡代稱王,但比起昌平君和項燕,這趙嘉實在是毫無招架之力。

《大秦賦》:秦將王翦

04趙雖一戶,滅秦必趙

通過對秦楚恩怨、秦趙恩怨的分析,我們發現秦與楚的糾紛更多一些,楚也是導致秦滅亡的最重要外因。比起楚國,趙國在後來的歷史中似乎一直默默無聞,更沒有項羽復楚的經歷,但一個最關鍵的趙人,卻是導致大秦滅亡最重要的內因,這個人便是臭名昭著的趙高。當然,如果從趙人的角度來說,趙高就是他們的英雄。

《史記》記載,「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點明趙高原本是趙氏宗親,根在趙國,也許是趙國沒落貴族,也許是趙國普通百姓的後代,到了趙高這一代,入秦宮幹雜役。也有人分析,贏姓與趙姓本是同根,後來分為趙國和秦國,但是這趙高,與趙國似乎總是脫不開關係。趙高經常以太監的身份出現在影視劇中,也有人說趙高不是太監的,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趙高乃大秦的掘墳人。

嬴政之前,尤其是前幾代,雖然嬴柱當上秦王僅三天便暴斃、嬴異人當秦王后三年去世,但是秦均平穩過渡,其餘六國想找機會都不好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國早立太子,避免了王位之爭。

《大秦賦》:嬴異人與趙姬

親身經歷過這些情況的嬴政,難道不知道早立太子的重要性嗎?其實知道,只是他在扶蘇和胡亥之間難以抉擇。我在以往的文章中分析過,扶蘇除了政見與嬴政衝突外,楚國羋氏後代的身份也讓嬴政不快。胡亥就沒有這些問題,而且一般幼子都得父母寵愛,胡亥又聰明,所以很得嬴政喜愛。

偏愛胡亥的嬴政,為他選擇了一個好老師趙高。當時看來,趙高確實是胡亥老師的不二人選,他是書法大家,精通秦法,勤奮努力,聰明伶俐,深得秦始皇賞識,被任命為中車府令。在《東周列國志》中,荊軻刺秦王時,提醒秦王拔劍防身的小太監,便是趙高。有趙高教胡亥,嬴政放心。

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的時候,他選擇帶著胡亥,而此時的扶蘇正在北方邊疆與蒙恬守衛邊境。秦始皇這一行為,似乎在向天下宣示,他要考察胡亥,有廢長立幼的打算。廢長立幼,這在歷史上經常發生。和秦始皇隨行的,還有趙高、李斯、蒙毅。

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雖然試圖避免死亡,可死神面前人人平等。臨去世時,嬴政想讓扶蘇回鹹陽主持自己的喪禮,「與喪會鹹陽而葬」(《史記》),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秦始皇不看好胡亥。

《大秦賦》:嬴政

然而,陰險的趙高卻因為和蒙家的私人恩怨,與李斯、胡亥密謀矯詔。其實,如果秦始皇最信任的內衛大臣蒙毅在身邊,趙高根本沒有機會,但歷史就是如此巧合,此時的蒙毅偏偏讓秦始皇派去代縣為自己祈禱去了,而李斯又讓自己說動了。種種巧合交織在一起,才給趙高製造了千載難逢的良機。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扶蘇根據偽詔自我了斷,蒙家兄弟下場悽慘,胡亥繼位成為秦二世,趙高則榮登丞相的寶座。如果沒有趙高這一番折騰,換作是扶蘇登上皇位,還會有後來大規模的起義嗎?可能性非常小。

不僅如此,趙高還讓嬴政幾乎絕後。在趙高的勸說下,胡亥為了徹底消除諸位兄長的威脅,將排在自己前面的哥哥姐姐幾乎全部處斬,秦陵的發掘早已證實了這段歷史。

你以為這就夠了嗎?還沒有,趙高在任上胡作非為,導致大秦矛盾急劇激化,反抗的戰爭此起彼伏,趙高卻又趁亂幹掉了秦二世胡亥,立子嬰為王。

子嬰深知趙高的為人,趁趙高沒有防備,幹掉了趙高。可惜為時已晚,劉邦大軍兵臨城下,子嬰無力回天,只得投降。後來項羽入鹹陽,幹掉了子嬰這最後一位秦王,徹底終結了大秦的歷史。

《楚漢傳奇》中的趙高

結束語

大秦興盛了這麼多年,秦軍銳士又勇猛無比,豈能簡簡單單便被外部力量消滅?真正的原因還是從內部,尤其是趙高,導致了大秦內部的腐化,才給了外部力量以可趁之機。

《大秦賦》的熱播,讓許多人對秦朝的歷史產生了興趣,在讀這段歷史的時候,我發現了趙高的身世,還有趙高所作所為對大秦帶來的嚴重後果,我甚至一度懷疑趙高是當年不甘心失敗的趙國人派來禍亂秦國的臥底。

當然,以上僅是一家之言,見笑。

參考資料:《史記》《史記索隱》《陔餘叢考》《東周列國志》

相關焦點

  •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有何意義
    範增在加入項梁起義軍時曾說:「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那麼範增所說「秦滅六國,楚最無罪」還有楚南公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到底是為何?
  •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的三戶」是哪三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一句名言,是成語「三戶亡秦」的典故出處。大意是說:即使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在秦朝覆滅之際,範增遊說項梁時對其說,當初秦滅六國的時候,楚國是最無罪的,楚懷王被誘騙到秦國後再也沒有返回,楚南公就說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秦朝時代的名言,表示:「楚國即使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不是三戶人家的意思,也不是幾戶人家,幾個人的意思。
  •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的三戶指的哪三戶?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何同樣是被秦統一,楚國人對秦這麼敵視?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本紀》中充滿了力量的戰鬥檄文,清晰直觀的表達了楚國遺民對秦國的刻骨仇恨,這種仇恨從楚莊王時期便開始累積,到秦滅六國時到達了頂點,它既有政治體制不同帶來的天然隔閡,也有楚國貴族浪漫主義的治國方略遇見秦國務實的軍國主義治國方略的敵對。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是哪三戶?
    在看秦末漢初的歷史時,經常會看到一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甚至在秦朝一統六國,達到鼎盛時,這句話仍然存在。
  • 淺析: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於是,項王殺秦王子嬰、燒阿房宮,裂故秦地為三秦,置三王而東歸。  至此,存世十幾年後,秦二世而亡。秦國已經覆滅。秦亡於以楚軍為主力的諸侯聯軍,正應了先前就廣為留傳的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據「史記·項羽本紀」,居鄛人範增,後為項王亞父,說楚之南公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南公何許人也?據說他是楚國第一賢人,善為陰陽之說的陰陽家。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為楚人反秦口號,楚三戶怎麼能推翻秦朝?
    當時楚地有三大家族,實力最為雄厚。這三大家族分別是屈、景、昭,他們都是楚國王族後裔,承擔了亡秦的責任。為了復國,推翻秦朝的統治,這三大家族招兵買馬,建立了一定的武裝力量來反對秦朝的殘暴統治。「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說的三戶,也正是這三戶。當時的楚地人很看好這三大家族,認為推翻秦朝非這三大家族不可。為了達到推翻秦朝統治的目的,楚地反秦的組織者和響應者就喊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來鼓勵士氣。
  • 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人哪來這麼大的自信與決心?
    但位於東南方的楚國自滅亡之後,就一直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語言,以至迷信神仙方術之言的秦始皇經常說「東南有天子氣」,為近距離探視楚地,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後特意兩次出巡楚地。秦始皇之所以如此重視楚地的安定,除了上述方士之言外,也與楚國自身的實力有關。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什麼,最後應驗了嗎
    2021-01-04 19:20:26 來源: 七號說三國 舉報   「楚雖三戶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司馬遷事後諸葛亮,還是確有歷史依據?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範增曰:「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楚南公,楚國的南公,戰國時期楚國道家隱士,他認為楚國被滅最無辜,因此將會激發民憤,滅掉秦國。從司馬遷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楚國最冤這種說法的源頭,乃是出自楚懷王入秦不歸事件。
  • 歷史上神奇的預言: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在古人看來,「大一統」並不代表進步,秦的統治也不是什麼功績,他們對秦人恨之入骨。其中,對秦國懷恨最深的就是楚國人,所以楚南公在楚國滅亡時曾預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然而,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楚人抗秦到最後一刻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朝滅亡楚國後又繼續南徵百越,置會稽郡與閩中郡。
  • 楚國人憑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大家知道,在秦末的歷史有一句很牛的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指的是哪三戶?可能和你理解的不太一樣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這是《阿房宮賦》中的名句,秦始皇雖然只用了十年的時間,就打敗了六國,完成了統一,但是秦國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秦始皇死後,胡亥即位,為抗秦國暴政,各地發起兵變。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巨鹿之戰成就了項羽,也貢獻給我們兩個成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這句名言的重點應該是「亡秦必楚」。不過這老哥寫史記的時候,也沒說明「三戶」的特指,他是省事了,可後世為了這句話卻是爭論不休。總結起來三個方面:第一種說法:指地名,位於淅川縣老城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及古丹陽城,為楚先祖立國及先祖宗祠所在地。第二種說法:指楚國立國大三姓,屈、景、昭。第三種說法:指三戶人家,比喻力量小,決心大。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誰提出來的?這三戶又分別指的是什麼?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楚國大將武安君項燕,在蘄(qí)縣因為兵敗於秦國,所以自殺成仁,而在他自殺前曾大聲喊出了這樣一句話,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千古名言。前文筆者提到,楚國將領項燕曾喊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千古名言,但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這只是一些民間野史和現代古裝劇中的看法,正史中並沒有確切的相應記載。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句千古名言到底是誰第一個提出來的,這亡秦的三戶又到底是那三戶呢?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戶」究竟指什麼
    當時有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氏一族就是世代為楚國將領。那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誰提出來的,其中的"三戶"又是什麼意思呢?項梁起兵與陳勝之死在秦末首先扛起起義大旗的人是陳勝、吳廣兩個人,他們本來是去漁陽戍守,結果因為大雨耽誤路程,按律失期當斬,於是起兵反抗暴秦。"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流傳千年,三戶到底是何意呢?
    有一位叫做楚南公的人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而後果真是來自楚國的項羽大敗秦軍,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因此人們對楚南公這個人與這句話即充滿了好奇心又深信不疑。首先便是認同人數比較多的一種說法,這裡的三戶其實是指三種姓氏,分別為昭、屈、景。
  •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是指三戶人家嗎?
    當時有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氏一族就是世代為楚國將領。那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誰提出來的,其中的"三戶"又是什麼意思呢?有個叫做'楚南公'的人就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陳勝雖然首倡義兵,但是沒有擁立楚國後代,而是自立為王,所以才在短時間內失敗。"
  • 秦國與楚國乃是世仇,為何楚人劉邦滅秦後,老秦人不奮起反抗?
    戰國時期,秦楚兩國恩怨糾葛為最多。雖然自秦惠文王起楚國與秦國便結為姻親,但在諸侯爭霸的年代,「兒女親家」的虛名顯然不如人口、土地來得實在。作為秦國霸業的最大對手之一,楚國也成為秦國一直以來打擊的對象。秦昭襄王時代,楚國國君楚懷王被秦國借談判之名誘騙至關中軟禁起來,最後客死他鄉。
  • 戰國七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傳承久遠,由弱變強的楚國
    根據《史記》、《離騷》、《世本》、《大戴禮》等史書以及文學作品記載:楚人出身最早可以追溯至帝顓頊高陽氏,具體的傳承為:黃帝—高陽氏(黃帝之孫)—吳回(高陽氏後第五代)—陸終(吳回之子)—季連(陸終之子)—鬻熊(周文王的老師)—熊繹(鬻熊曾孫),而熊繹則被周成王封為楚地的子爵。楚國也就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