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戶」究竟指什麼

2020-12-14 畫筆中的歷史

秦朝時期百姓艱苦,民不聊生,於是爆發了很多大規模的起義活動。先有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後有項梁、劉邦這些人。雖然最後劉邦進入關中接受秦王子嬰的投降,但是項氏一族對秦朝也造成了沉重的打擊。當時有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氏一族就是世代為楚國將領。那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誰提出來的,其中的"三戶"又是什麼意思呢?

項梁起兵與陳勝之死

在秦末首先扛起起義大旗的人是陳勝、吳廣兩個人,他們本來是去漁陽戍守,結果因為大雨耽誤路程,按律失期當斬,於是起兵反抗暴秦。"天下苦秦久矣",有陳勝這樣一個挑頭的,各地都發動起義,地方陷入一片混亂。項梁與項羽殺死會稽郡守殷通,也起兵響應陳勝、吳廣。

陳勝的勢力發展得很快,但是也失敗得很快,沒過多久就被秦軍擊敗,在逃亡的路上被車夫莊賈所殺。另一個起義軍首領秦嘉擁立楚國貴族景駒為王,但是得不到項梁的承認。項梁以秦嘉背叛陳勝為由,擊敗並且殺死秦嘉,吃掉秦嘉的部隊。陳勝已經身死,景駒得不到承認,這個時候項梁需要一面新的旗幟。

範增獻策

項梁、劉邦等人聚在一起,沒有一個名義上的共主。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站出來,就是大名鼎鼎的範增。範增跟項梁說:"陳勝的失敗是理所當然的。當初楚懷王與秦昭襄王會面,結果被人囚禁當了人質,一直沒能回到楚國客死他鄉,楚國人最恨秦國。有個叫做'楚南公'的人就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陳勝雖然首倡義兵,但是沒有擁立楚國後代,而是自立為王,所以才在短時間內失敗。"

接下來範增建議項梁發揮自己楚將世家的影響力,找一個楚國後代擁立來代替陳勝。這個建議是符合項梁的利益的,也能夠解決起義軍群龍無首的問題。於是項梁採取這個建議,擁立楚懷王的後代熊心為王,作為新的起義軍的領袖。

"楚雖三戶"的解釋

範增的這番話當中,就屬"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流傳度最高。而楚南公這個歷史上根本沒露過臉的路人甲,也因為這句話變成了著名人物。"亡秦必楚"這個半句話很好理解,而"楚雖三戶"卻讓人摸不著頭腦。在《三家注史記》中,也提供了三種理解的方式。

第一種解釋就是從字面意思來看,由於楚國人仇恨秦國,所以只有三戶也能滅掉秦朝,是使用了一種誇張的方式;第二種解釋是將"三戶"理解為楚國的三個大姓——昭、屈、景,這個解釋大概比單純的"三戶人家"要更合理一些。

而第三種解釋就帶有一些讖緯的色彩。"楚雖三戶"的"三戶",並非三戶人家或者三個大姓,而是一個地名叫做三戶。楚南公是一個術士,通過佔卜的方式預言到秦朝的滅亡與三戶這個地方有關。而項羽後來大敗秦朝名將章邯,就是渡過三戶津。總而言之,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解釋得通,而最後一種則帶有一種巧合以至於巧妙的味道。楚南公究竟是怎麼想的,如今已經徹底淹沒在歷史的煙塵當中,所以也沒有確切的答案,還是見仁見智吧。

參考文獻:《史記》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是指三戶人家嗎?
    當時有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氏一族就是世代為楚國將領。那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誰提出來的,其中的"三戶"又是什麼意思呢?有個叫做'楚南公'的人就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陳勝雖然首倡義兵,但是沒有擁立楚國後代,而是自立為王,所以才在短時間內失敗。"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誰提出來的?這三戶又分別指的是什麼?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楚國大將武安君項燕,在蘄(qí)縣因為兵敗於秦國,所以自殺成仁,而在他自殺前曾大聲喊出了這樣一句話,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千古名言。前文筆者提到,楚國將領項燕曾喊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千古名言,但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這只是一些民間野史和現代古裝劇中的看法,正史中並沒有確切的相應記載。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句千古名言到底是誰第一個提出來的,這亡秦的三戶又到底是那三戶呢?
  •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的三戶」是哪三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一句名言,是成語「三戶亡秦」的典故出處。大意是說:即使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在秦朝覆滅之際,範增遊說項梁時對其說,當初秦滅六國的時候,楚國是最無罪的,楚懷王被誘騙到秦國後再也沒有返回,楚南公就說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秦朝時代的名言,表示:「楚國即使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不是三戶人家的意思,也不是幾戶人家,幾個人的意思。
  •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的三戶指的哪三戶?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是哪三戶?
    在看秦末漢初的歷史時,經常會看到一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甚至在秦朝一統六國,達到鼎盛時,這句話仍然存在。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什麼,最後應驗了嗎
    2021-01-04 19:20:26 來源: 七號說三國 舉報   「楚雖三戶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流傳千年,三戶到底是何意呢?
    有一位叫做楚南公的人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而後果真是來自楚國的項羽大敗秦軍,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因此人們對楚南公這個人與這句話即充滿了好奇心又深信不疑。楚南公楚南公就像一位預言家一般,完美的預知了後面所發生的事。不過,後世的人們對於第一句中的「三戶」又產生了分歧。他所說的三戶究竟是指什麼意思呢?
  • 淺析: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於是,項王殺秦王子嬰、燒阿房宮,裂故秦地為三秦,置三王而東歸。  至此,存世十幾年後,秦二世而亡。秦國已經覆滅。秦亡於以楚軍為主力的諸侯聯軍,正應了先前就廣為留傳的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據「史記·項羽本紀」,居鄛人範增,後為項王亞父,說楚之南公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南公何許人也?據說他是楚國第一賢人,善為陰陽之說的陰陽家。
  • 楚國人憑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大家知道,在秦末的歷史有一句很牛的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指的是哪三戶?可能和你理解的不太一樣
    其中以楚國後裔最為堅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了當時反秦的名言。 那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到底是哪三戶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掰扯掰扯,不過,這當中其實也有幾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當時楚國的三個大姓屈、景、昭三姓,當時這三戶是楚國的貴族,楚國絕大部分的財富和土地都掌握在這三戶手中,富可敵國這句話用來描述他們在合適不過了,屈、景、昭三姓人家在楚國都是貴族,又是立國之姓,楚國人性情剛烈,勇於反抗只要有這三戶在,總有一天能夠滅秦。
  • 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人哪來這麼大的自信與決心?
    但位於東南方的楚國自滅亡之後,就一直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語言,以至迷信神仙方術之言的秦始皇經常說「東南有天子氣」,為近距離探視楚地,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後特意兩次出巡楚地。秦始皇之所以如此重視楚地的安定,除了上述方士之言外,也與楚國自身的實力有關。
  •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有何意義
    範增在加入項梁起義軍時曾說:「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那麼範增所說「秦滅六國,楚最無罪」還有楚南公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到底是為何?
  • 歷史上神奇的預言: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在古人看來,「大一統」並不代表進步,秦的統治也不是什麼功績,他們對秦人恨之入骨。其中,對秦國懷恨最深的就是楚國人,所以楚南公在楚國滅亡時曾預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然而,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楚人抗秦到最後一刻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何同樣是被秦統一,楚國人對秦這麼敵視?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本紀》中充滿了力量的戰鬥檄文,清晰直觀的表達了楚國遺民對秦國的刻骨仇恨,這種仇恨從楚莊王時期便開始累積,到秦滅六國時到達了頂點,它既有政治體制不同帶來的天然隔閡,也有楚國貴族浪漫主義的治國方略遇見秦國務實的軍國主義治國方略的敵對。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司馬遷事後諸葛亮,還是確有歷史依據?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範增曰:「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楚南公,楚國的南公,戰國時期楚國道家隱士,他認為楚國被滅最無辜,因此將會激發民憤,滅掉秦國。從司馬遷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楚國最冤這種說法的源頭,乃是出自楚懷王入秦不歸事件。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巨鹿之戰成就了項羽,也貢獻給我們兩個成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這句名言的重點應該是「亡秦必楚」。不過這老哥寫史記的時候,也沒說明「三戶」的特指,他是省事了,可後世為了這句話卻是爭論不休。總結起來三個方面:第一種說法:指地名,位於淅川縣老城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及古丹陽城,為楚先祖立國及先祖宗祠所在地。第二種說法:指楚國立國大三姓,屈、景、昭。第三種說法:指三戶人家,比喻力量小,決心大。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為楚人反秦口號,楚三戶怎麼能推翻秦朝?
    當時楚地有三大家族,實力最為雄厚。這三大家族分別是屈、景、昭,他們都是楚國王族後裔,承擔了亡秦的責任。為了復國,推翻秦朝的統治,這三大家族招兵買馬,建立了一定的武裝力量來反對秦朝的殘暴統治。「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說的三戶,也正是這三戶。當時的楚地人很看好這三大家族,認為推翻秦朝非這三大家族不可。為了達到推翻秦朝統治的目的,楚地反秦的組織者和響應者就喊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來鼓勵士氣。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實,真正滅秦的是趙而非楚
    「趙雖一戶,亡秦必趙」,真正導致大秦滅亡的內因,來自趙人楚懷王客死秦國時,一位叫楚南公的人,悲愴地說了八個大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起義反秦的陳勝、項羽、劉邦,他們都來自楚國,也有解釋是楚國屈、景、昭三大家族,還有解釋說是楚國先祖宗祠所在地三戶城,但是不管怎麼說,反秦起義始於楚,也終成於楚,楚南公似乎成了預言家。
  • 戰國七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傳承久遠,由弱變強的楚國
    根據《史記》、《離騷》、《世本》、《大戴禮》等史書以及文學作品記載:楚人出身最早可以追溯至帝顓頊高陽氏,具體的傳承為:黃帝—高陽氏(黃帝之孫)—吳回(高陽氏後第五代)—陸終(吳回之子)—季連(陸終之子)—鬻熊(周文王的老師)—熊繹(鬻熊曾孫),而熊繹則被周成王封為楚地的子爵。楚國也就由此而來。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如此壯烈,卻為何敗於秦國而無緣天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雖然聽著提氣,但事實上,戰國時的楚國,一直都沒有找到強大的鑰匙,根本沒有角逐天下的實力。衰落的主角光環七大戰國之中,韓趙魏是晉國解體而來,田齊代姜也出現在戰國初年,而秦國是春秋初年才受封的諸侯。因此,楚國和燕國是唯二從西周開始就存在的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