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觀光工廠」日趨多元

2021-02-08 臺商匯資訊

酒廠除了釀酒,還能夠供遊客購物、參觀和體驗釀酒過程。臺灣花蓮酒廠就是這樣一家集生產與觀光為一體的體驗式酒廠。

在酒廠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和遊客一起體驗了如何現場釀造新鮮啤酒和米酒。從原料選擇、廠房糖化、發酵、過濾到充填,遊客在這裡不僅能夠親眼看到新鮮的麥芽如何轉化成杯中香濃的啤酒,還能現場品嘗和購買。


花蓮酒廠啤酒生產負責人吳健來告訴記者,如果顧客喜歡某種特定的口味,如咖啡和水果味啤酒,酒廠還能夠為其進行專門定製生產。此外,酒廠還設有餐廳和大堂,可供遊客用餐和休息。


花蓮觀光酒廠只是臺灣工廠觀光化運營浪潮中的一個縮影。由於時代及產業結構變遷,許多工廠轉型成保有生產製造又開放廠區觀光的「觀光工廠」,不僅呈現美化後的廠區環境,也提供產品製作參觀、文物展示、體驗設施等服務。


臺工研院數據顯示,全臺觀光工廠總數已超過130家,種類囊括酒廠、各式滷味博物館、食鹽觀光園、水果生產創意園區等。2016年觀光工廠總參觀人次突破2210萬,產值達46億元新臺幣。預計2017年全臺觀光工廠產值可望達52億元新臺幣,參觀人次將突破2300萬。


花蓮酒廠工作人員魏敬倫介紹說,酒廠1996年開始引入觀光業態,包括產品推廣中心、米酒製造參觀、手工啤酒製作體驗等,去年相關收入超過5300萬元新臺幣。


「不管是製造啤酒,還是餅乾、襪子,現在臺灣很多工廠都推廣開放參觀,用DIY的方式跟遊客互動,建立品牌形象,促進產品銷售。」魏敬倫說,例如米酒製作體驗,一趟行程下來要花半個小時,遊客不僅可以參觀原材料,還可以瞭解製作過程。參觀結束後,遊客可到產品推廣中心選購自己心儀的米酒產品。


臺中遊客林昌逸說,花蓮酒廠是他參觀的第6個觀光酒廠,覺得每個酒廠都各具特色。「我非常喜歡這種觀光和生產結合的方式,不僅能觀看製造流程,還能見到新老製酒器具。」他說,一趟體驗下來,自己對工廠的產品品質會更有信心,購買欲望也會更強。


臺灣早期觀光工廠以食品為主題,近年來陸續有以機器人、木頭、金屬為主題的觀光工廠開幕,觀光工廠業態變得更加豐富多元。


不過業界人士也擔憂,陸客減少正為觀光工廠的發展帶來一定衝擊。吳健來說,以前陸客多的時候,酒廠每天接待接近100輛遊覽車的遊客,人多到兩層餐廳都坐不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陸客數量急劇減少,對酒廠觀光產業影響很大。


「目前餐廳已經經營不下去了,但是釀酒體驗觀光依舊在持續。」他說。


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臺灣魚糜魚糜製品觀光工廠&文化體驗館—耀集食品工廠案例
    2006年本公司所研發的紫芋卷、北歐泡芙及金包銀,皆獲得經濟部第十八屆中華民國優良食品評鑑優良獎 ,其中飛魚卷更榮獲優良食品評鑑金牌獎2007年為了產品多樣化及競爭優勢,再新增魚餃生產線2008年開始以品牌為導向 ( 海之鮇系列 )2010年4月成立海之鮇火鍋文化館2010年7月榮獲十大伴手禮入圍獎2011年10月新品「海藻
  • 「特色小鎮」有故事更有商機
    如果能創新思維以產業或供應鏈為核心,爭取地方政府支持,合力將日趨寂寞的工業園區翻轉改造為「特色小鎮」,不僅可以見證產業的發展軌跡,為企業和品牌做無聲的宣傳,也可以帶動地方旅遊,為低迷的實體經濟注入新活力,這才是下了一手「特色小鎮」的活棋。
  • 平價又沒觀光客?在地人才知道的10個臺灣「真夜市」
    不過臺灣特色之一是夜市這件事,也讓很多觀光客都會慕名前往,久而久之,有些攤販或店家會漲價或是賣一些迎合光觀客的東西,讓當地人漸漸不太想去,可能從原本的LOCAL夜市變成了觀光夜市…小編的住的臺中,在週末,小編也會到夜市「掃街」(就是狂吃的意思啦),可是會發現,不少夜市感覺沒有以前興旺,東海夜市以及逢甲夜市,有一種慢慢萎縮的感覺,很多店鋪取而代之的是夾娃娃機
  • 焦點│臺灣觀光香港夏季攻勢 魚池鄉和主題樂園上陣
    日月潭是臺灣代表性景點之一。
  • 臺灣夜市進入「關光」時代?
    臺灣的夜市曾經風光無兩,被西方媒體評為「其他地區所不能及」的景點,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臺灣當局重金打造「觀光夜市」,吸引旅遊人潮。如今,旅遊業者搖頭苦笑:「觀光」要成「關光」了嗎?臺灣最大的夜市在哪?還真不在臺北,在臺中,是「水湳經貿文創觀光夜市」,於2014年夜市經濟最紅火時開業,上月底卻吹了熄燈號,攤商黯然離去,顧客惘然若失。
  • 評論│各地齊喊苦 戳破蔡政府觀光虛胖假象
    此舉立刻引發北到南各縣市集體反彈,表示「大家生意都不好,要救一起救」。一個補助政策演成縣市群起哭窮哭慘的鬧劇,除凸顯臺灣的觀光困境,也戳破蔡政府「千萬觀光客」榮景的假象。 蔡政府對來臺觀光客人數極為敏感,前年觀光人數達到一○六九萬人次,蔡英文特別在推特上以九種語言表示感謝,民進黨更列為執政周年政績。
  • 評論│一味補貼,不如請觀光業協助居家檢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為了救觀光,行政院宣布將砸百億元,加碼觀光旅宿艱困企業的薪資補助,由原來補助兩成薪資提高為四成,並提供旅行社每家每月十萬元的救急金,實施三個月。此舉,被業者批評為「齊頭式撒錢」,不少「靠行」的微型旅行社並未賠錢卻可以爽領卅萬元,這是浪費民脂民膏。對此,交通部已指示要考量業者規模,依級距提高補助。
  • 疫情之下不忘振興旅遊業,臺灣高雄推「山盟」「海誓」情侶路線​
    近日,為拯救受疫情影響的島內旅遊業,臺灣高雄觀光局推出「3月愛情月」活動,還為3月14日「白色情人節」特意設計了兩條景點路線
  • 今日評論│三百億救觀光 政院開錯藥單
  • 臺旅遊業將進入「黑暗元年」
    業界都預期今年「會從年初跌到年尾」,將是臺灣觀光史上最難熬的「黑暗元年」,撐不下去的業者,在春節過後就會出現新一波倒閉潮。臺灣《工商時報》日前發表社論稱,自去年5月起陸客來臺人數逐月下滑,起初降幅僅一成,至年底降幅已擴至四成,其影響層面也由旅行業、住宿業、遊覽車業轉而擴散至零售業、休閑服務業。
  • 兩岸關係「急凍」,臺灣觀光業遭遇「30年最慘」?丨獨家
    即將到來的暑假旺季,至今只有10%-30%訂房率,遠低於常年,是「30年來最慘的一年」,給本已困窘的臺灣觀光業拉響新的警報。剛剛過去的端午小長假,臺灣到訪遊客遠不如預期,令旅館業者叫苦連天。不僅是臺東,日月潭、墾丁等知名景點均是遊客大減,街頭景況冷清。以往連假時期,臺灣旅館都會客滿,但今年景氣、天氣都差,住房率最差僅四成。
  • 臺灣文創漸沒落:「去中國化」閹割臺灣優勢
    從臺北故宮的「朕知道了」創意膠帶,到已成為「文化地標」的誠品書店,臺灣發達的文化創意(文創)產業一直是許多地區學習的範本。然而近年來,相比韓國和大陸文創產業的迅速崛起,臺灣的比較優勢明顯下滑。有分析稱,島內當前的「去中國化」、意識形態掛帥,絕對會危害文創發展。
  • 臺灣茶飲開先河之氣,轉型「吃茶趣」
    而天福集團以老行業、新經營的方法經營茶葉突破傳統茶莊的茶葉販賣方式,精緻化的分級包裝, 2000年成立「吃茶趣」複合式茶餐廳,成功吸引年輕族群。 ▲一間多元中國風格的飲茶店「吃茶趣」一間老茶行成功的轉型為複合式茶餐廳,並以年輕、休閒、生活化的新茶文化為概念,創造出喝茶的樂趣和多元的風貌,一個吃茶饗宴 。
  • 觀光旅遊如何經由「小三通」輕鬆往返兩岸?
  • 網友說「不想去第二次」的臺灣景點就是...
    微信ID號:ILOVETAIWANSOMUCH這幾年臺灣的「文創觀光」正夯,每到假日,熱門的觀光景點像是特色教堂、彩繪村、文創園區,總是充滿打卡拍照的觀光客們,不過流行歸流行,這些地方到底好不好玩又是另外一回事。
  • 「麗寶集團」2015臺灣旅遊上海推介會圓滿成功,寶島遊系列精彩活動正式起航!
    10月29日「麗寶集團」選在上海舉辦「2015臺灣旅遊上海推介會」,兩岸近200位嘉賓親臨現場,除讚揚臺灣的旅遊品質並看好「麗寶集團」在大陸的發展前景,期待上海虹橋麗寶廣場2017年的正式開業! 文/江燕
  • 關注│樂視風暴 臺灣廠陷呆料危機
    樂視部分智慧機近期在官網停售,對臺灣供應鏈再度造成衝擊。圖為樂視創始人賈躍亭。
  • 周周趣聞│高雄「觀光大使」難當 白冰冰引熱議(內含視頻)
    高雄市長韓國瑜上任以後,全力拼經濟、衝觀光,觀光局長潘恆旭更是積極營銷高雄,每月邀請一位知名人士擔任高雄的「觀光大使」;知名藝人白冰冰打頭陣
  • 經濟部修法刪除大限 違章工廠得以「續命」│聯合報臺商版0218曬新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農地違章工廠輔導大限明年六月二日到期,屆時可能有上千家領有臨時工廠登記的違章工廠無法合法化,中南部立委向行政院長蘇貞昌請命盼展延。據了解,經濟部修法版本擬刪除明年大限,不訂落日,並放寬臨時登記工廠適用對象,凡蔡政府上臺以前既存的工廠,都有「續命」機會,引起環團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