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在《賜蕭瑀》中寫下:「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識人之術、用人之法皆在其中。這是帝王所需要的智慧,在如今,也是更多人處世之道。
在古時,帝王是一個國家的象徵,也是權力的象徵。如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他8歲登基,15歲親政,剷除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且外御異族,使得當時的清朝太平安寧,開啟了「康乾盛世」。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有在位最長的皇帝,那麼肯定有在位最短的皇帝,歷史上金末宗完顏承麟就只在皇帝的位置上坐了一個多時辰,便因為城破身亡了。那麼大洋彼端的美國是否也是這樣的呢?
美國和中國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們國家到現在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皇帝制度,而是採取了三權分立的總統制。他們從第一位總統華盛頓開始,便規定了美國總統最多連任兩屆,總共8年的時間。
但是凡事總是有特殊和例外,二戰時期,因為局勢動蕩,美國國內經濟危機,就在美國快被壓垮之際,羅斯福出現,拯救了搖搖欲墜的美國,他也因此連任了四屆,成為任期最長的總統。其實在當時美國的環境背景下,一個總統是很難熬過兩屆任期的,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槍枝合法的國度,有些想法極端的民眾,在對時局抱有不滿時便會去刺殺總統。
身為美國的總統時時刻刻都有這樣的危險,那個時候的醫療條件也不夠發達,遇刺的總統都很難得到有效的治療。如解放黑奴的總統林肯,還有甘迺迪,他們都被暗殺在第一屆的任期間。裡根總統也被刺殺過,但好在運氣較好,撿回一條命,並任了兩屆總統。
而這些被刺殺的總統並不是任期最短的總統,美國歷史上的第九位總統,在任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月,他就是威廉.亨利.哈裡森。當時被票選出來的哈裡森已經是68歲的高齡,但是他依然在1841年3月4日這一天,在寒風中堅持完成了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就職演講,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會因此病倒,更沒有想到會就此失去生命。
哈裡森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短短一個月的總統生涯。當然,這也不是美國在位時間最短的總統,說來大家可能不信,但也是真實發生的,在位時間最短的美國總統,就職後一覺醒來,總統就已經換人。
這個人就是戴維.賴斯.艾奇遜,他在第十一屆和第十二屆總統之間做了一天的臨時總統。艾奇遜年輕的時候是一名律師,工作穩定,生活富足安逸。也因為這份工作,他結識了不少政界人物,時機成熟後,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便參加了競選,進入美國參議院,從此登上政治舞臺。
在美國第十一任總統和第十二任交接時發生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第十一任總統波爾克在1849年3月4日卸任,需要下一任總統在這一天完成就職演講和宣誓,但是新總統泰勒表示自己是一名基督徒,3月4日這天是基督教的禮拜日,這一天他只屬於上帝,因此不同意在這天做就職演講和宣誓,並且態度堅決。
由于波爾克已經卸任,不可能再次擔任總統的職務,但總統的職位不能有空缺的時候,於是美國議員在商議後決定根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中的「總統、副總統缺位時由參議院臨時議長代行職權」這一條款,將時任參議院臨時議長的艾奇遜選為了臨時總統。
1849年3月4日這一天是星期天,這一天的美國也沒什麼政務需要處理,也沒有發生需要總統親自詢問的大事,沒有什麼事情的艾奇遜就回家休息了,晚上還很早的就進入了夢想,等第二天他醒來時,第十二任總統已經完成了就職演講和宣誓,順利的擔起了總統的職務,艾奇遜也就此卸下了臨時總統的職務。
值得一提的是,艾奇遜在參政期間,在參議院任職期間,曾有16次被選為美國參議院的臨時議長,可見他的能力不容小覷,也由此可知他的能力也是得到參議院議員的一致認可的。至於為什麼一直無緣「總統」這個政治最高點的職務,還是因為總統的競選要從多方面去考慮,這些因素不僅僅只是實力和財力。
參考資料: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賜蕭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