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慧能大師點撥僧眾的故事裡 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六點學佛的啟示

2020-12-23 以智見佛

慧能大師開壇講法以後,威名遠播,遠近的僧眾,不斷前來向慧能大師請法。在慧能大師的點撥下,僧眾糾正了各自的錯誤,解開了自己的迷惑,領悟了佛法的般若智慧,得到了徹底的解脫。

從慧仁大師點撥僧眾開悟的部分實例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六點啟示。

一、佛法的般若智慧與文字無關。有一個叫無盡藏的尼師,經常誦讀大涅槃經,慧能大師稍微的聽了一下,就知道了整部大涅槃經的經義,就為無盡藏尼師解經。無盡藏尼師拿著大涅槃經,還想問慧能大師某些字句的含義。

慧能大師就對她說,字我不認識,經文的義理你儘管問。無盡藏尼師感到很驚訝,你字都不認識,怎麼能夠知道經義呢?慧能大師說,佛陀的解脫妙理,與文字沒有任何關係。

僧人法達,讀法華經三千部,卻沒有真正理解法華經的義理。他向慧能大師請教,慧能大師就說,我不識文字,你只管念誦一段經文,我自當為你解說。

當法達讀到比喻品時,慧能大師就說,法華經整部經文,是通過各種比喻,講因緣出世的佛理的。

二、學佛者要有定慧等持的修行功力。僧人法海就即心即佛,詢問慧能大師。慧能大師就說,即心是指般若智慧,即佛是要有禪定功力。保持在般若智慧的禪定中,以定慧等持的禪修功力,就能實現即心即佛的境界。

相關焦點

  • 六祖慧能大師的故事,讀完如醍醐灌頂,受益匪淺!
    他每日在廚房裡舂米,並暗中修行, 終於,他領悟到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一切存在不離心。弘忍知道了慧能求道之志,半夜 將他叫到自己的房間, 告訴他:「不知心,學佛無益,看清此心便為佛。」不久後,弘忍對弟子們說:「我想把禪法傳給人,誰都行。
  • 利根慧能大師 非常珍惜自己的深厚佛緣
    慧能大師,來到韶州城中大梵寺講堂,為僧眾廣開佛緣,講解佛法。眾人為慧能大師安排好法座,恭迎大師升座講法。韋刺史和各級官僚三十多人,儒家學士三十多人,僧人、尼姑、道士、俗人一千多人,一起向慧能大師作禮,祈願能聽到佛法的要旨。這是壇經開篇。
  • 六祖慧能的故事,山野樵夫成了禪宗一代祖師
    這其中,禪宗最為後人高山仰止的就是六祖慧能。比如流傳萬古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就是沒文化不識字的慧能口佔而做。看來,自古以來,真正的高人大師,不一定是認字多少,學歷高低決定的。六祖慧能,本來是嶺南荒蠻之地的一個樵夫,就是砍柴到大街上賣點碎銀子以此為生苦力。
  • 六祖慧能大師說:正心即是智慧,正心才可以運用智慧觀照自心!
    六祖慧能大師告訴我們說:佛之知見,就是我們各自的「心」,除此之外,更無別佛。學佛有的時候是需要一種擔當的。比如六祖慧能大師說我們眾生各自的「心」就是「佛之知見」,這個時候如果還假模假樣的「謙虛」,或是壓根不信「自心」即是「佛之知見」,「自心」即是「佛」,那就將好好的一段成就的殊勝因緣最終錯過了……我們眾生的「心」也可以成佛,我們眾生的「心」也可以具足「佛之知見」,但為何我們卻「不自知」呢?六祖慧能大師告訴我們說:「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
  • 從龍樹菩薩的故事中得到的啟示
    從龍樹菩薩的故事中得到的啟示 文:慧道在佛教的歷史上,從印度到中國,對弘揚大乘佛教貢獻最大的當屬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這兩位菩薩都是佛陀在經典中授記過的聖者,也被後來的大乘佛教各個宗派都尊奉為共同的祖師在了解了鳩摩羅什翻譯的《龍樹菩薩傳》之後,我們除了對龍樹菩薩充滿敬佩之外,還應該從他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啟示才是。
  • 二月初九丨 六祖慧能大師聖誕日
    秀上座是教授師,兼通內外之學,經常為大眾講經說法,並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眾人的敬仰。因此,大眾退下來之後,共相議論道:「六祖之稱號,除了秀上座之外還有誰能夠擔當得起呢?我們不用勞心費力寫什麼偈子了,等秀上座得了法衣成為六祖,我們都依止他就完事了。」聽到大眾的議論,神秀想,大眾之所以不敢寫偈子,是因為我是他的們的教授師,我應該向大和尚呈上偈子。
  • 六祖慧能大師的傳奇一生(內附視頻)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一生的故事在《千年菩提路:六祖慧能》有敘述,讓人們在了解慧能大師的一生過程中,同時看到禪宗是如何中國化、社會化、平民化、生活化的發展歷程。溫馨提示:建議在WIFI環境下播放▲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傳奇一生慧能大師初見弘忍大師慧能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被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後來有了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
  • 佛教:慧能大師卓然超群的「禪不在坐」思想,您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然而,對於這種坐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卻另有看法:「禪不在座。」應該說,慧能的這一見解,在當時坐禪風氣盛行的佛門中,可謂卓然超群,具有爆炸性和劃時代的意義。其實,慧能的這一見解,很可能來自佛經中所載故事的啟發:一天,舍利弗正在林中樹下宴坐,維摩居士來到他跟前說:「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
  • 禪鬥的故事:六祖慧能的成功之路
    ,唐朝鹹亨年間,佛教禪宗第五祖弘忍大師年事已高,他要在弟子中選擇衣缽繼承人。六祖慧能的成長經歷,說明了三點:第一,權力鬥爭有利於產生新思想,因為拿出新東西是否定對方的有力武器;第二,只有強人才能開創新局,而惡人品質是強人特質的一部分;第三,強人開創新局面也必須藉助一定的名份,而名份的取得往往需要權謀與運作。
  • 我們的心念到底是一?還是二?有沒有可能是三?聽慧能大師怎麼說
    我們前面和大家聊了什麼是佛教所倡導的懺悔。還講了懺悔法對於我們實際修學佛法的重要性。我們還分享了發生在身邊的善信們在懺悔前後所呈現的不同的身心變化。但我所說的這些還不都是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宣講的「懺悔法」。那麼我們六祖慧能大師所開示的「懺悔法」又是一個什麼樣子呢?
  • 學佛能不能紋身?可以文六字真言嗎?
    有網友表示自己是一個佛教徒,一衝動在胳膊上文了一個六字真言,看到網上說什麼的都有,想要求證學佛能不能紋身,六字真言可以文嗎?三郎就此事,向幾位熟識的法師求教,看看師父們是怎麼說的:01寶智法師按照傳統佛教理念,僧眾是不在身體上刻字紋身的,現代人出於什麼各種想法愛好,喜歡紋身,也無可厚非,只是要涉及到佛教經文咒語就要格外注意恭敬了。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5)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因緣
    秀上座是教授師,兼通內外之學,經常為大眾講經說法,並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眾人的敬仰。因此,大眾退下來之後,共相議論道:「六祖之稱號,除了秀上座之外還有誰能夠擔當得起呢?我們不用勞心費力寫什麼偈子了,等秀上座得了法衣成為六祖,我們都依止他就完事了。」 聽到大眾的議論,神秀想,大眾之所以不敢寫偈子,是因為我是他們的教授師。我應該向大和尚呈上偈子。當然,我呈偈子是為了求法,而不是為了奪取祖位。
  • 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這二人一曰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不下。如果我們看到了,風吹幡動的場景,會如何回答?
  •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小傳
    秀上座是教授師,兼通內外之學,經常為大眾講經說法,並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眾人的敬仰。因此,大眾退下來之後,共相議論道:「六祖之稱號,除了秀上座之外,還有誰能夠擔當得起呢?我們不用勞心費力寫什麼偈子了,等秀上座得了法衣成為六祖,我們都依止他就完事了。」聽到大眾的議論,神秀上座想,大眾之所以不敢寫偈子,是因為我是他們的教授師。我應該向大和尚呈上偈子。
  • 神秀大師的時時勤拂拭與慧能大師的本來無一物 究竟有多大的區別
    一個人以這樣的佛法領悟,繼續禪修下去,就有可能去除自己的貪嗔痴,就有可能減少自己的痛苦煩惱,至少不會墮入三惡道。五祖讓神秀大師繼續參悟,能夠寫出更好一點的偈語來,就把衣缽傳給他。五祖叫弟子們焚香,把這段偈語供奉起來。讓每個弟子都好好背誦神秀大師的偈語,仔細領悟,以帶給自己修行利益。有一名弟子背誦著神秀大師的偈語,來到慧能大師舂米的柴房。
  • 佛學:武則天行跪拜大禮的神秀大師,因衣缽之爭被誤解千年
    其實當時所有僧眾都認為六祖衣缽非神秀莫屬,相信神秀也是這樣認為的,只不過不能表露出來罷了,因我這樣做有大逆不道的嫌疑。誰知初來乍到的慧能大師,在無意間針對神秀的偈言附上了自己的一偈,並且有很大的駁斥意思在裡面, 這就導致了後來衣缽之爭的坐實。
  • 中國歷史上最強逆襲哲學家——慧能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開宗立派的哲學大師演繹了從文盲到頂級哲學家的逆襲人生,他就是佛教最大宗派——禪宗的實際開創者——慧能。關于慧能如何在短短八個月實現人生逆襲,流傳著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據《六祖壇經》記載,慧能從小生活在廣東南部,年幼時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靠賣柴為生。有一次賣完柴後,聽到有人念誦《金剛經》,頓感有所領悟,於是就決定前往湖北禪宗五祖弘忍處學習佛法。
  • 最奇特的祖師:六祖慧能,不識字,為什麼可以成為一代宗師?
    學佛的人都知道,中國佛教有八大宗派,其中的禪宗,可以說影響最大最廣的教派之一,也是最為奇特的教派之一。六像像談到禪宗的奇特,至少有兩個內容是其它教派無法比擬的,一是禪宗的宗旨,強調的是「直指人心,不立文字」,這樣的奇特,在禪宗出現之前,其它教派根本無法想像,因為佛教的經典,本來就浩若煙海
  • 關於家庭,心理學大師給我們六點啟示
    關於家庭,日本心理學大師給我們帶來6個深刻的啟示。家庭關係問題錯綜複雜,並不存在標準答案,真實地自我表達,我們應該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家庭關係。個性與個性的碰撞,才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新書實拍)這本《家庭的牽絆——關於家庭關係的思考》,涉及了我們都十分關心的家庭話題:夫妻關係、隔代養育、親子關係、二孩養育……家庭對我們每個人都至關重要,是每個人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但很多人因家庭而體驗著煎熬與痛苦。
  • 勿驕傲,那樣我們的素質就不高了;勿輕視,那樣會讓我們變得更低
    而且平日裡自己的功課也應該不錯。不是那種「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混日月的出家人。可是六祖慧能大師此處卻說他「心中必有一物」。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樣說又是什麼道理呢?很多善信們學佛都把佛法當作一種技術,或是一個「東西」來看待。我身邊就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