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卡尼曼是當代最重要的心理學家之一。因為針對人類思維偏差的開創性研究,他在幾年前獲得了諾貝爾獎。他與同事阿莫斯•特沃斯基一起,創立了行為經濟學。
如果你曾經讀過《怪誕行為學》《助推》這些書,或者看過電影《點球成金》,那麼這些作品在某種程度上都建立在卡尼曼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
幾年前,《衛報》的一名記者採訪了卡尼曼。採訪安排在倫敦一家酒店大堂旁邊的一個小房間裡。卡尼曼當時已經80多歲,聲音低得幾乎聽不到。記者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人們如何讓自己的思維更高效?」
「如果我有一根魔法棒,我最希望消除掉的是什麼呢?」卡尼曼斟酌著自己的話,「過度自信。」
卡尼曼的輕描淡寫仿佛顯不出這個回答的重要性。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都遭受著過度自信的影響。
我們自認為比實際上懂得多,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比一般人聰明、比一般人漂亮、比一般人技藝高超。在工作中,我們總覺得自己比旁人工作效率高;在聚會時,我們總覺得自己比屋子裡的一般人更有魅力。
這種過度自信每個人身上都會有。
在政治領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伊拉克戰爭中,戰爭還遠遠沒有結束,戰艦上就已懸掛上「勝利完成任務」的標語。
在商業領域,只有過度自信才能夠解釋那些爆炸性事件:美國在線和時代華納的併購案,或者房地產危機中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
在體育比賽中,拳擊手倫諾克斯•劉易斯在贏得重量級冠軍以後,居然被街頭的無名小卒擊倒。
過度自信最終會阻礙有效學習。當人們處於過度自信的狀態,就停止了學習的過程。他們不會再進行練習,也不會繼續追問。
在需要更加刻苦鑽研的學習方式上,過度自信尤其有害。一旦我們認為自己已經懂了,就會馬上放棄繼續尋找知識內在關係的努力,更不會考慮知識和技能在不同場景下的運用。
過度自信可不單單是影響監控學習進度或者元認知方面的問題,而是停止了努力思考、停止了反省,不再努力把學習內容轉化為自身的習慣。正是這樣的問題引導我們關注學習的最後一個階段:對所掌握知識進行回顧反思的各種方法。
你知道抽水馬桶的工作原理嗎?我猜你會說「當然知道了」,因為你每天都用抽水馬桶。大多數人天天都用馬桶,甚至打開過馬桶後面的水箱蓋,看看截水閥門,或者撥弄撥弄連接杆。
所以,如果以1~10分回答上面的問題,評價一下你對抽水馬桶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1分:根本不了解。我不知道抽水馬桶的工作原理;
5分:中等了解。我對抽水馬桶的工作原理有基本的了解;
10分:專家級。我親自安裝過幾個抽水馬桶。
我猜一般人都會給自己5分或6分,也就是說,認為自己比平均水平好一點,但並不熟練。
乍一看,心理學家雅特•馬克曼也覺得自己相當了解抽水馬桶的工作原理。馬克曼在《學會思考》一書中說,他小時候花了不少時間鼓搗抽水馬桶,馬克曼記得父母經常對他大喊別浪費水了。
所以,當被問及有多了解抽水馬桶的時候,馬克曼最可能給自己打5分或者6分。
然而有一天,馬克曼問了自己一些關於抽水馬桶的問題:
水是怎麼從抽水馬桶流出去的?
抽水馬桶下半部分隆起的那個部分是幹什麼用的?
我真的理解水是怎麼流入馬桶便池的嗎?
那一刻他才明白,自己對抽水馬桶工作原理的理解遠遠不夠,對抽水馬桶這個裝置也缺乏系統的認識。
馬克曼對抽水馬桶工作原理的理解,可以認為是一種思維假象。他認為自己懂了,覺得自己解釋得清楚,但實際上,他無法清晰地描述這個裝置是如何構成的以及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麼,當然也不可能把抽水馬桶完全拆開再重新組裝回去。
這不是時間問題。馬克曼和我們一樣,完全有時間搞清楚鋪設管道的技術;他也不缺乏能力,因為他曾經是認知科學學會的執行董事。但到頭來,馬克曼還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馬克曼在自己的書中寫道:「每次我看抽水馬桶工作的時候,實際並不清楚水是怎麼從水箱流到便池裡,又是怎麼散開的。」
讓我們來認識學習活動的「第二十二條軍規」:我們知道得越多,就越認為自己了解得更多。所以,掌握一點點知識,可不只是有點危險那麼簡單,它實實在在地迷惑了我們。
心理學家們對這個觀點研究了很多年,並給這個現象起了很多花哨的名字,如專家的盲點、流暢性偏好、解釋深度造成的幻覺等。
這些五花八門的名字最終都歸結為一個核心觀點:我們通常都認為自己知道的比實際的要多。
我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未知的東西並沒有清醒的認識。所以,你如果給自己有關抽水馬桶的知識打了6分,實際可能只有4分。
因此,我們關於反思的第一課內容就是謙虛。在研究工作中,我也發現了謙虛的必要性。
我在一份調查問卷裡問:你是否能夠有效分辨出好的教學方式?
如果人們對自己的技能有準確的認識,那麼答案應該是分成均等的兩部分——50%低於平均水平,50%高於平均水平。但問卷結果是,90%的人認為自己分辨良好教學方式的能力高於平均水平。
當然,這種輕率也有好處。如果沒有一點過度自信,估計就沒人會寫書或者出版研究成果了。自信也會提供一種激勵。
在面試過程中,誇大自己GPA成績的大學生,比起那些實事求是的學生,成績提高得更顯著。做這項研究的一個研究人員解釋說:「誇大成績的學生具有更高的奮鬥目標。」
承認「我啥也不懂」畢竟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我對自己曾經的過度自信也耿耿於懷。這些年來,我曾經在馬路上讓騙子得手,也曾趕飛機記錯了日期。
幾年前,我去加州一個立法機關做講座,結果跑題太遠,以至一個立法官員半開玩笑地說:「恨不能揍你一頓。」
三、如果事情看起來輕而易舉,
人們就會減少自己付出的努力
造成學習活動中過度自信的一個原因是熟悉程度較高。如果一個觀念過於得心應手、習以為常,人們就有可能認為自己對這個觀念理解深刻,即使事實未必如此。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對抽水馬桶這樣的問題過度自信——抽水馬桶隨時隨地可見;也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對分辨良好教學方式過度自信——人們看到的各種教育培訓太多了。
我們還會在一些情況下過度自信。比如:
看起來簡單平常的事情,就容易讓人覺得學起來更簡單;
文章裡有大幅的圖片,人們傾向於認為自己能夠理解書中的內容;
一位教授的課程讓學生著迷,人們就會認為學生可以從他那裡學到更多的知識,儘管實際情況並不盡然。
我到奧斯汀的德克薩斯大學拜訪雅特•馬克曼的時候,聽他講過另外一個例子:TED演講。
TED是一檔被精緻製作的演講節目,演講的題材從雜耍到道德倫理都有涉及。聚光燈下、鏡頭前面,總有很多動人的故事和戲劇化的時刻。這些視頻內容的觀看次數超過千萬。
馬克曼認為,從學習角度看,TED演講的弊端要大於好處。「問題不在於演講本身,」馬克曼說,「是我們使用這些演講內容的方式有問題。我們觀看了15分鐘非常流暢的演講內容,然後就轉入下一個演講。」
換句話說,TED演講看起來像一次學習的經歷:一個專家在聚光燈照射下的舞臺上演講,但是這些內容似乎獲取得太容易,因此也會被輕易地忘記。
這似乎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那麼,TED演講採取精雕細琢的方式呈現一個話題會怎樣呢?
誰會反感製作精巧的視頻內容呢?然而,諷刺之處在於,這類精雕細琢會阻礙我們的學習活動。
一些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作學習活動的「雙重詛咒」: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正確,那麼也就不知道自己是否錯誤;
如果事情看起來輕而易舉,那麼學到的內容就相對較少。因為如果事情看起來輕而易舉,人們就會減少自己付出的努力。
在學習活動中,還有一個造成過度自信的因素,那就是過去的經歷。過去的經歷會影響我們對學習活動做出判斷。
如果我們化學考試總是考A,可能對化學考試投入的時間就不會很多,即使下一次考試可能比上一次難得多;
如果我們經常使用PPT進行宣講,那麼對一次新的宣講就不會投入很多準備時間,即使這次新的宣講與以前的宣講內容都不一樣。
來源 | 公眾號:筆記俠
圖片來源 | 網絡
編輯 | 智慧雲
智慧雲董事會,定位於"高成長企業的外部董事會",為高成長企業的企業家和高管提升領導力,並用群策群力的方法解決戰略問題,核心產品是為企業家定製的私人董事會,以及為企業高管定製的群策群力工作坊,致力於提升企業家領導力,助力企業高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