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國內的廠商們都流行起了參賽評獎,而且收穫頗豐,紅點、IF、IDEA 各種設計獎拿到手軟,不管是手機、手錶還是相機、行李箱,不拿個獎都不好意思上市了。
當然,隨著得獎者越來越多,甚至大有泛濫之勢,對紅點、IF 等獎項含金量的質疑聲也開始出現,前不久,被譽為「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就在一次訪談中直言紅點獎「是商業機構來騙中國人錢的」。
(圖片來自:網易)
所以,被廠商們大肆宣揚的紅點獎、IF 獎,究竟是怎樣的獎?是否真如柳老所言是圈錢的噱頭?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爛大街的紅點獎、IF 獎都是怎麼回事?
學設計的朋友,對於紅點獎和 IF 獎想必多多少少有些了解。這兩個獎同出自德國,設立時間也僅相隔兩年,紅點獎誕生於 1955 年,IF 獎則於 1953 年在漢諾瓦博覽會上亮相。
(圖片來自:紅點獎官網)
在工業設計領域,這兩個獎的分量應該說是不分上下,在提到「世界三大設計獎」時,雖然第三個名額一直在美國的 IDEA 獎和日本的 G-Mark 設計獎中搖擺,但紅點獎和 IF 獎佔據另外兩席是沒有什麼爭議的。
既然含金量是有的,那麼對它們的質疑又從何說起呢?
想要搞清楚廠商們的是如何蹭紅點獎、IF 獎熱度的,就必須先弄明白這些獎的獎項設置和類別。
紅點獎
紅點獎設立了三大獎:產品設計獎(Product Design)、傳播設計獎(Communication Design)和設計概念獎(Design Concept)。除了產品設計獎是紅點獎成立之初就存在的之外,另外兩個獎項都是近些年才設立的,而這裡我們要重點提到的,就是設計概念獎,正是這個於 2005 年創立的獎項,為國人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
設計概念獎,又分為四類:
Luminary 紅點之星獎Best of the Best 最佳設計獎Reddot Award Winner 紅點獎Honourable Mention 佳作表彰
這其中經常被拿來做文章的,就是這個「紅點獎」,或者應該直譯為「紅點優勝獎」。雖然按照官方的描述,該獎「只授予那些憑藉非凡的設計而從同類中脫穎而出的作品」,是「設計師夢寐以求的品質認證」,但從歷年的獲獎數量來看,要拿到這個獎似乎並沒有那麼困難。
以 2017 年為例,4700 多件入圍作品中,拿到紅點獎的有 240 件,另有 43 件當選「最佳設計獎」,雖說 6% 的獲獎率也能算是「百裡挑一」了,但一年有近 300 個「紅點獎」怎麼也談不上「物以稀為貴」。
(以上數據來自紅點獎官網)
設計概念獎這些年基本被中韓兩國承包了,參賽者又以在校大學生為主,成了不少高校為自己臉上貼金的手段,有網友就調侃說這些高校是把設計概念獎當副本刷了。順便說一句,不同於產品設計獎在德國頒發,設計概念獎的頒獎典禮是在新加坡舉辦,可以說是專門為亞洲人打造的獎項沒錯了。
羅永浩就特別瞧不上紅點獎,2014 年他在錘子手機的發布會上嘲諷說紅點獎是「中國家電企業最喜歡花錢買的一個獎,這個獎在工業設計圈是一個笑柄。」不過老羅這裡指的應該是產品設計獎,雖然比起概念設計獎,它的歷史更悠久些,但並不代表它的獲獎難度就更高,看看它發出了多少獎就知道了:
2017 年有超過 5500 件作品入圍紅點產品設計獎,103 件獲得最佳設計獎,紅點獎的數量是 1406 件。
以後再看到那些宣稱自己拿了紅點獎的產品,不妨留意一下宣傳頁上寫的是不是「Reddot Award Winner」,畢竟如果是拿了「最佳設計獎」的,一定會把名字說清楚,生怕別人誤會自己只是拿了個紅點獎。
雖說紅點獎不至於淪落到「笑柄」的地步,但其含金量想必大家已經心裡有數。
IF 獎
就在老羅噴了紅點獎不到一年後,錘子的 Smartisan T1 從德國捧回了另一個大獎:IF 金獎。
IF 獎也分了好幾個類別:iF Public Value Award(IF 公眾價值獎)、學生獎(Student Awards)等,但知名度最高的還是 IF 設計獎(iF DESIGN AWARD)。
類似於紅點獎的 Best of the Best,IF 獎也有一個 IF 金獎,錘子拿到的是通訊類產品的金獎,該類別下共有 64 件被提名,只有 2 件得獎,同年得 IF 金獎的作品一共有 75 件,以官方公布的 4783 入圍作品來計算,得獎率為 1.57%,算得上是「百裡挑一」了,所以比起那些號稱是拿到紅點獎的廠商,錘子確實是比較有底氣的。
(圖片來自:Pumel 的微博)
不過,滿大街的 IF 獎獲獎作品又是怎麼回事?其實套路和紅點獎「Winner」獎是差不多的。除了代表最高獎的金獎外,IF 還會分發一個「二等獎」,官方似乎沒有給出確切的頭銜,我們姑且稱之為「提名獎」好了。以 2015-2018 年的數據為例,入圍 IF 獎和獲得提名的比例如下:
2015 年 4783 入圍,1629 提名2016 年 5295 入圍,1821 提名2017 年 5575 入圍,1137 提名2018 年 6402 入圍,1218 提名
光看數字可能還沒有太大感受,頒獎現場的名單之壯觀,你們感受下:
(拍照的人身後那面牆印的就是提名獎的名單)
這些得到提名的作品,組委會也是會為其頒發證書並邀請參加頒獎典禮的,所以,那些宣稱自己得了 IF 獎的作品,水分有多少,大家應該也明白了吧?
紅點、IF 獎是成熟商業運作的產物
事實上,這些年紅點獎和 IF 獎一直被詬病商業氣息過於濃厚,主要是因為參賽者需要繳納數額不菲的參賽費。
以紅點設計概念獎為例,超過 10 人規模的公司,標準參賽費是 200 新加坡元(約合人民幣 955 元),如果是在 1 月份提交作品,還可享受折扣或「一贈一」的優惠,紅點獎的中文官網還非常接地氣地支持支付寶繳費。
不過考慮到紅點、IF 等屬於商業機構評選的獎項,組織方收取一定的費用用於覆蓋賽事舉辦、聘請評委等的成本,倒也是可以理解,畢竟人家也不是做慈善的。從另一方面來講,不菲的報名費又讓參賽者在創作和提交作品時更為謹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參賽作品的質量。
另一點為人詬病的在於組織方會給獲獎者出具一整套商業運作方案,有一些「套餐」還是屬於必買項,《第一財經日報》列出過 IF 獎獲獎的後續費用:iF獎的獎牌費用(包含產品授權使用iF獎標誌、參加漢堡 IF 設計展以及 APP 和線上展示)從 1600 歐元至 2700 歐元不等(約合人民幣 12200 到 15300 元不等),頒獎典禮之後的晚宴費用 800 歐元。
這不免引起一些參賽者的反感,讓人覺得這些號稱是為了表彰傑出設計的獎項有點變味。
此外,柳冠中先生認為,地方政府的獎勵措施為國內企業和高校盲目追逐紅點獎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比如在河北省,政府給拿到紅點獎的單位和個人 30 萬元獎金,但事實上在中國拿到過紅點獎的學校和設計公司已經很多了,並不稀奇。
不過,這裡需要澄清一下,河北省 30 萬獎金(我們查到的資料是 50 萬元)僅發放給 iF 金獎、紅點之星、紅點至尊獎得主,哪些才是真正的大獎,政府還是分得清的,而 IF 和紅點其他獎項也可以拿到 10 萬元的資金,其他省市的獎勵設置也大同小異。
但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商業套路在中國的確行之有效。否則也不會有這麼多學校、企業趨之若鶩,而企業以紅點獎、IF 獎為賣點,也說明消費者是買帳的。當然,這裡面還有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之前 diss 過紅點獎的老羅,這兩天也在微博上針對柳冠中先生的言論表達了不同的看法,認為這些獎確實是商業化運作,但上升到「騙中國人的錢」,就未免有些「言過其實」了。
只是這些年中國企業參加的越來越多了,而且拿個入圍獎回來叫囂「工業設計界的奧斯卡」和「大獎」的沒勁公司到處都是,所以柳老師批評的態度比較激烈我也能理解。
正如紅點獎在官方回應中所說:「參賽都是自願的」,所以這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事。
題圖來自:紅點獎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