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每一座古厝的故事

2020-12-23 騰訊網

福州三坊七巷一景。林振壽攝  劉美虹攝

三坊七巷內的水榭戲臺。  劉美虹攝

核心閱讀

2200多年歲月,在福州留下了許多底蘊厚重的古厝。通過歷史建築普查,福州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地保護修復,讓古厝既留住文化記憶,也融入現代生活。

如今,福州展開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工作,隨著保護範圍不斷擴大、管理機制不斷創新,這座城裡越來越多老宅子、老街區綻放出新光彩。

東南並海、襟江帶湖,福州自建城至今,2200多年歲月留下了許多底蘊厚重的古厝。一棟棟老房子,記錄著歷史,承載著鄉愁,更鐫刻著福州獨特的文化基因。

3月12日起,福州鼓樓區率先推行「古厝長制」,實行區級古厝長、街鎮古厝長、社區古厝長和責任單位的四級古厝保護管理機制,做到古厝保護有專人負責、有監管措施、有考核辦法、有長效機制。以今年即將在這舉辦的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為契機,福州市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工作展開。從摸清家底到活化保護,越來越多古厝正綻放新光彩。

摸清家底、精準修復,留住文化特質

屋簷飛翹、白牆灰瓦,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幾座民國時期的民居,在經歷百年風雨之後重煥生機。自2019年7月動建到9月27日開放,短短兩個月,幾座古厝修繕如初,其中的陳祺厝還被改造成建新臺嶼鄉村博物館。

推開陳祺厝的大門,仿佛可以看到建新鎮的前世今生。盆景、漆器、茉莉花、篦梳是鎮上的四大傳統優勢產業,在這裡通過圖文及實物的方式展示,讓人印象深刻。在博物館裡走上一圈,鎮子的風貌變遷、歷史沿革、風土特產盡在眼前。「這是福州首個鄉村博物館,後院則改造成農家書屋,每周都有上百名學生到這看書學習。」鄉村博物館技術指導、福建博物院副院長龔張念自豪地介紹。如今,建新臺嶼鄉村博物館已經成為倉山區又一文化地標。

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2006年以來,福州市確定並公布歷史建築、優秀近現代建築4批共654處。「數字背後,每一座古厝都有一段獨特故事。」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員會主任楊勇說。因此,古厝保護修復要因地制宜、尊重歷史,不僅要留住形,更要留住文化精髓,避免「千人一面」,失去特質。福州不斷提升精細程度,以「繡花」功夫開展古厝保護。

精準修復,首先從摸清家底開始。2017年,福州被列入全國第一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在全省率先啟動全域歷史建築普查,初步形成了全市歷史建築普查資源庫。

科技助力讓古厝保護更加準確高效。2018年,福州名城保護管理平臺系統(一期)項目啟動,建設規模覆蓋全市中心城區2769平方公裡,通過對福州名城資源數據的信息化,實現資源的進一步整合,家底更清晰。

成片保護、活化利用,融入現代生活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若是尋找福州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當之無愧。位於福州城市中心的三坊七巷,以南后街為中軸,東西平行排列10條坊巷,坊中巷道相連,形成坊中有巷、巷巷相通的棋盤狀格局,現有159座保存較完好的明清建築,有「裡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之稱;林則徐、嚴復、林覺民、冰心……從三坊七巷走出的中國近現代名人無數,讓人感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

三坊七巷的保護改造,始終注重充分挖掘文化內涵。2005年9月起,大批專家深入三坊七巷,開展大規模的調查摸底工作;2007年,三坊七巷保護修復搬遷工作全面啟動,依照「修舊如舊,保持總體坊巷格局、風格、風貌不變」的原則和「漸進式、微循環、小規模、不間斷」的步驟組織實施;與非遺保護相結合,福建省非遺博覽苑成為三坊七巷改造後的首批住戶,「老宅子曬老手藝」的非遺活態展示模式十分吸睛……

從厚重的歷史中走來,如今的三坊七巷多了新的定位:展現閩都文化的「城市會客廳」。「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福州市三坊七巷保護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勝介紹,秉持動態保護的理念,三坊七巷逐漸開闢為福州傳統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平臺以及文創產業基地,在延續歷史建築原有功能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生活,成為閩都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範本。

「目前,提升整體業態品質是街區工作重點。」林勝說,通過增加休閒度假與文化創意產品供給,推動街區文化商業精品化、特色化,三坊七巷正全力打造文化休閒旅遊品牌,街區年接待遊客量連續多年突破千萬人次。

2019年11月,《福州市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工作方案》實施。以三坊七巷為代表,福州15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經過精心規劃、保護修復,已於2020年春節前開街。51條傳統老街巷保護整治全面完工,化身承載老城記憶、兼具時尚活力的街巷空間。「活化利用是最有力的保護。」楊勇說:「傳承閩都歷史文化,既要讓古厝留得住,更要讓其活起來。」

曾多次到過福州,參與過三坊七巷、烏塔等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表示,從保護三坊七巷到打造15個歷史文化街區,福州實現從單體建築到成片保護的升級,許多文化遺產的整體氛圍發生可喜變化。

社會參與、人才建設,形成保護合力

「調動多方力量參與古厝保護,要拉近福州歷史文化與民眾的距離,充分挖掘貼近市民日常生活的文化遺產線索,使城市歷史文化進入市民日常生活……」今年福建省兩會期間,九三學社福建省委在《關於加強福州歷史文化特色展示的建議》中這樣談道。如何讓古厝有人氣?如何激發社會力量、形成保護合力?福州進行了多種探索。

清末五口通商,福州煙臺山曾匯聚了17國的領事館或代辦處,洋行林立。切換時代鏡頭,如今這裡敞開大門,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隅。在煙臺山南麓七星巷,坐落著一座名為林森公館的三層西式建築,每周末讀者絡繹不絕,這座曾經沉寂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很是熱鬧。原來,2015年底,這裡被開闢成福州首家全公益繪本館,免費對外開放,定期開展講座、繪畫、手工等親子互動活動,受到廣泛好評。

在古厝保護人才建設上,自2016年起,福州已連續4年開展古建築木工、泥塑工、石工等多個工種修繕技藝工匠培訓班,邀請國內專家學者為學員授課,培訓甄選出合格的行業工匠共215名。2018年,福州還建立起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專家庫,首批推薦44位規劃、建築、文保等領域的專家,參與歷史建築認定、修繕方案審查、施工指導。

正在進行的福州市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行動,實施「公布一批文保單位、歷史建築、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啟動實施一批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工程,精心組織一批主題展,完成一批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預備一批申遺項目」等91項任務。目前,91項211個古厝保護提升項目中,122個項目已完工,計劃5月底前所有項目基本完成。

記者 鍾自煒

相關焦點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福州古厝又要全國出名了!
    鼓樓區在鎮海樓建設福州古厝展示館項目 項目室內建設面積1060平方米 室外建設面積1400平方米 更好地講述我們福州的古厝故事!
  • 永泰這座250多年的古厝傳承著永泰記憶!
    永陽古城登高山歷史文化街區是福州市15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至今仍保留有300多座歷史和傳統風貌建築這裡的每一座建築>每一處古蹟甚至每一個舊物件都有一個故事這也是永陽古城的魅力之處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古城現存最大的一處古厝——三落厝
  • 古厝楹聯
    古韻永寧」踩線考察,李館長在為他們講解古建築時,特地強調了閩南「楹聯」文化。  一對楹聯見證華僑兄弟的愛鄉情  在永寧鎮子英村有處「兄弟別墅」——觀濤別墅和康樂別墅,為旅菲華僑李逢璽、李逢康二位堂兄弟所建。這兩棟別墅不僅同在一個院子裡,還合建了一座門樓。而引起記者注意的正是門樓大門上的一對楹聯:璽爾貨財相印以心,康樂和親互表至意。
  • 村民「共同締造」,古村復興「留住鄉愁」
    漫步在村巷中的青石小路,如今常住村中的李佩珍每走幾步,就能抬手指著路邊的某處院落、某個涼亭、某條小徑,講出這個村莊改造中發生的故事。「在村莊改造過程中,我不僅獲得了發揮特長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學會了重新認識自己。」村裡的姑娘餘芳,中專畢業後就一直待業在家。李佩珍得知她從小愛好手工、繪畫,「一手拿鍋鏟,一手拿畫筆」,就幫助她在村裡設立了「小芳工作室」。
  • 坂埔古厝:閩南「皇宮起」建築博物館,紅磚古厝見證古代宗法制度
    在福建多個地區,將房子稱之為「厝」,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這些建築就地取材,大多以花崗巖、紅磚相互壘砌,這便是閩南建築技藝中的「出磚入石」。屋宇的磚、石、木等主要材料,又被當地工匠精雕細琢,一座雕梁畫棟、珠圍翠繞的閩南民居又被人冠以「皇宮起」的頭銜。顧名思義,「皇宮起」便是閩人模仿古代皇帝所居的皇宮建築。譬如紅色建材,本來是皇家特有,普通人是不可以使用的,但閩南古厝卻多以紅色為主。
  • 2020年世界遺產大會衍生積極效應 古厝特色成為「福州元素」
    2020年1月21日,包括鰲峰坊、南公園、煙臺山、梁厝、船政、曇石山、水西林等在內的15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集體向市民亮相,而這只是福州借籌備世遺大會良機推動古厝保護的一個側面。在福建方言中,「庴」代指人居住的場所。作為一座有著22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城在山中、山在海中」。古厝是福州最鮮明的特色之一。
  • 「詩文選萃」洪天平:古厝人家
    當時一提大廳,毫不誇張地說半個大隊(現在叫村)都知道它的位置,所以「大廳」便成為這座古厝的代名詞,一直到現在人們還這樣叫它。如今走進古厝,鵝卵石的天井,四面大青石的臺階依然是從前的樣子,大家知道那是「海不枯石不爛」的原因。只是每處石縫皆長滿青苔,怎麼都覺得蕭瑟蒼涼。木板門面和蘆葦編織的牆體已經布滿歲月風乾的刀刀痕跡,盡顯佝僂老態。大廳兩邊牆上還能依稀辨出幾行紅色大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
  • 晉安壽山鄉九峰村:留住鄉愁 締造幸福
    九峰村黨支部書記陳春林說:「我們希望有專業人士幫忙搜集整理這些摩崖石刻,找回一千多年來九峰寺、九峰村發生的故事,這是九峰人鄉愁的根。」九峰村民在果園裡修剪枝葉。九峰村這棟有著近400年歷史的古厝,將被改造成書院。清初古厝修書院九峰村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厝位於南洋自然村,建於清初,距今有近400年歷史。因古厝中出過一名文官,村民們都稱它為「陳氏文魁府」。去年12月,古厝被省住建廳選為整治修復項目。
  • 臺商投資區白奇古街利用廢舊古厝打造微景觀
    修舊如舊 留住鄉愁泉州網12月5日訊 (記者魏婧琳 通訊員劉錫穎 莊陽)位於臺商投資區百崎回族鄉的白奇古街是一條有著700多年歷史的老街,日前,臺商投資區啟動白奇村古街黨建「回」廊景觀項目,培根鑄魂,打造又一網紅打卡點。
  • 福清:古厝能入股 鄉村激活啦
    學霸」故事、品院士家風……紛至沓來的遊客,讓小村莊十分熱鬧,也給下和洋的文化旅遊產業注入了動力。人才濟濟,給下和洋留下了歷史瑰寶,比如古厝。村裡既有南洋建築風格的華僑厝,也有地域特色鮮明的六扇厝、四扇厝,20多座古厝形成的古建築群至今留存完好。一邊是鄉村振興的產業選擇難題,一邊是百年古厝的獨特魅力,兩者結合,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今年8月,下和洋村成立了全省首個以古民居入股的農村合作社,將沉睡的古厝變成珍貴的股份。
  • 探村福建泉州|佛嶺古村,戴雲山南麓千年古厝靜美
    這裡是一個傳統閩南村落,古民居、古厝、古寨、古宗祠和森林氧吧、天然峽谷、田園風光相映成趣,自然與人文資源非常豐富。村莊民風古樸、鄉風文明,生活氣息與文化氣息相融相生,呈現出一派古樸幽靜、祥和安寧之景。如今村子有村民一千多人,淳樸的鄉民守著悠久歷史的古厝過著屬於佛嶺寧靜的生活。
  • 走進開元寺,領略福州古厝之美!這座千年古剎,今日為何貴賓滿座?
    旨在尋訪古厝之美,深入講述福建故事,展示福建之美,全面助力世界遺產大會的順利召開。同時,凝聚社會各方力量,關心關注福建乃至全國古厝現狀與其保護利用情況,助推古厝保護工作發展。福州古厝保護走進2.0時代保護古建築 需凝聚多方共識近年來,福州古厝保護工作馬不停蹄,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行動計劃正在全力推進——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煙臺山四地將聯合申遺;中山堂19年來首次落架大修,力爭在世界遺產大會前完工;鎮海樓上,福州古厝展示館開建;新店古城遺址保護規劃獲批,將建國家遺址公園……
  • 守住文化之根,留住城市之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世界遺產大會在中國舉行,將成為中國向世界講述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與實踐的重要機會。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保護好文化遺產就是守住文化之根、留住城市之魂。今日福州,已初步構建起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名城保護格局。今日福州,正精心準備一場傳統文化與文化遺產交相輝映的文化盛宴,喜盼世遺盛會的到來。應保盡保 文物有了「優先權」
  • 微南平 | 古厝生金
    南平市延平區是財政部確定的我省四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之一,其試點區巨口鄉通過改革創新,既守住了傳統鄉村的根脈,又富了村民的錢包——深山古厝延平區『古厝生態銀行』機制被證明是保護和開發蘊含傳統文化基因的古厝資源的有效路徑,是鄉村振興的強有力抓手,在連續兩屆成功舉辦的鄉村藝術季中得到實踐檢驗,我們要更加堅定地把這個機制持續抓好。」延平區委書記趙明正說。「巨口鄉最大特色是『綠』,最好的資源是600多座土厝,這是富民強村的資源稟賦。」
  • 晉江安海社壇村美麗古厝連成片
    一副刻在古厝石門上的對聯,勾起人們對這座古厝的好奇。昨日,在晉江安海鎮社壇村主任蔡長扎的帶領下,記者來到社壇村村裡這片連片的古厝群及番仔樓。­  置身於古厝群中,濃濃的古早味,讓人仿佛回到了兒時的農村生活。­  社壇村雖然不大,但是旅外僑親約1200人,在上世紀80年代,是附近有名的富裕村、華僑村。
  • 安海仁壽村有這麼一位有心人 建紅磚古厝 藏萬本百家古籍
    投資百萬  建仿閩南紅磚厝  當今,別墅、洋式樓房等新式建築正流行,而在農村裡竟有一位安海人用上百萬資金去投建一座仿閩南傳統風格的大厝:他追求的是傳統氣勢,恢宏合理的格局和精工打造的部件,他在懷舊中追尋著歷史文化的靈魂。
  • 福州:古厝活化利用傳播傳統文化 上下杭元亨藥行變身漆藝館
    記者 吳暉 攝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3日晚,一場非遺文化盛宴亮相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的「大有齋·德越漆器藝術館」,漆藝大師、福州評話非遺傳承人、閩劇新秀、傳統文化愛好者等相聚一堂,共品非遺之美,重溫舊時福州古厝大戶人家「唱堂會」的喜慶與熱鬧。大家紛紛表示:「在福州古厝展示非遺之美,古厝與非遺相得益彰,給人的體驗感特別棒!」
  • 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古厝村落:面子與裡子
    之前的節目中,福建省南平市的巨口鄉,啟動對古厝文化的保護與創新,藉助「藝術季」活動撬動人氣。那麼,文化該怎樣穿越與重生?下一代的傳承何以潛移默化?今天我們接著來關注。目前,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推動,巨口鄉一批德才兼備的鄉賢陸續回鄉,出資出力出智,以實際行動助力古厝村落重生。
  • 林振壽:福州古厝的忠實記錄者
    2003年,時任福州新聞圖片社主任的林振壽參與了由福州市委宣傳部編撰的《閩都古韻》圖書配圖拍攝工作,在拍攝古厝過程中,他對古建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後,每當他得知某處古建築進行翻修、重建,就會去拍攝。從黑白底片到彩色照片,再到數碼照片,他用鏡頭記錄著福州古厝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