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試鞋有何講究之處?

2020-12-12 史海銀鉤

前言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遊園不值》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經過時間的推移,人們便將生活中的經驗積累成了俗語,其形式簡練而形象,在群眾口語中流傳,成為了通俗性的語言單位,俗語一詞最早出現於《西門豹治鄴》中,歷史悠久,使用廣泛。在中國就有這樣一句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那麼這句話的背後究竟有什麼深意呢?為何會這樣講呢?

大自然創造了一切,同時也給予了這些生物生命,對於人類來講,生命也依然可貴而短暫,而在古代人類有這樣一種說法,雖人死不能復生,但可一律歸天,這顯然有一點迷信,但也是人類對於生命的一種心靈願望,為了能夠寄託對死者的懷念之情,為了讓死者能夠在另一種世界過得好,人們便想到對死者的屍體進行安置,而這種形式就是將死者放進棺材而後將其下葬。

中國傳統喜愛用優質的木材來製造棺材,而人在死之前就會為自己準備好棺材,這並不是盼著自己早點兒死,而是為了給自己壓壽,讓自己能夠活得長久一點,所以棺材對於人們來講並不是寓意不好,反而棺和官同音,材和財同音,所以人們對於棺材的選料也有很大的講究,越貴重的棺材就越好。

準備好棺材之後,人們還會讓和老人身材差不多的年輕人來「試棺」,其實一方面是為了幫老人體驗一下棺材合不合身,另一方面有祝福自己長壽的意思。但是地區不同,其含義也不同,有的地方卻認為試他人棺寓意並不好,因為棺材陰氣重,會減壽。但總的來講,人們還是能夠接受這種幫人試棺的風俗的,那為何會有「切莫試人鞋」的這種說法呢?

我們都知道鞋子是為了保護我們的腳不被尖銳的東西所傷害,同時穿鞋還可以有保暖的功能,為什麼就不能幫人試鞋呢?提到鞋子其歷史還是非常悠久的,五千多年前就出現了最原始的鞋,鞋子也被人賦予了其特有的意象,發展到今天,鞋子的種類也非常的多。在古代關於鞋子的歷史典故也有很多,比如鄭人買履,削足適履等等。

古代的人認為鞋子對於人們來講意義非常的重要,首先鞋子是非常私人的物品,特別是對於女子來講,古時候對女子的要求十分嚴格,有明確規定女子的腳是不能被別人看見的,而且鞋子也不能被別人摸,自然別人的鞋子也不能隨意亂穿,這樣的話人的運氣就會被帶走,自然人們會因此而感到害怕。

而且民間還有對鞋子的豐富意象,比如「穿小鞋」就是拿來比喻暗中擊打或者刁難別人,再比如「插足」就比喻婚姻中出現了第三者,「破鞋」就指的是古時候行為不端正的女子等等。當然這些意象都是人們自己想的,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那就是鞋子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很高,不能輕易借給他人穿,也不能輕易穿別人的鞋子,自然也就能理解那句話的含義了。

現在看來那些話雖然說有一些迷信,但是也不無道理。而從科學方面來講,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有的人會有腳氣,或者是腳蘚,而腳臭也會影響到其他人,如果將鞋子隨便拿給別人試,這些疾病很有可能會傳染給別人,所以為了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最好還是不要隨便試他人的鞋子。

結語

綜上看來,其實古人留下的話也不是不能信,當然有一些也需要驗證。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這些俗語中也存在某些道理,另外俗語也使得人們之間的交流更加有趣味,也更能夠凸顯每個地方的特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好的意見就加以保留,不好的一方面就選擇摒棄,文化也才能更好發展。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棺為試鞋不能穿原來是這意思……
    有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存在,叫做俗語,源自於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經驗,有著非凡的指導教育意義。俗語中有這麼一句「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簡單明了,卻內涵深厚。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一下。
  • 農村俗語丨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怎麼會有這種說法?
    農村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這句俗語在各地說法存在差異,理解也各不相同。這句話說的人很少,偶有聽聞,沒有什麼實用意義。那麼這句話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呢?而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與試人新,窮一生,有相近之處。棺材是幹什麼用的,不用說都知道。實際上,寧可試人棺這上半句,是為了襯託不要試人鞋的重要性。而試人棺,卻沒有什麼具體的意義。「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這句俗語表達了兩個方面的意思。(1)人要有志氣,不要羨慕別人的東西。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擁有的東西。而不要去試別人的鞋,徒留感嘆。
  • 俗話說:「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啥意思?老祖宗的醒世良言
    有些俗語在我們現在看來,已經完全不適用,但是還有很多俗語,放在現在,依舊是讓人能夠懂很多道理的存在,我們應該秉著去其糟怕取其精華的理念去學習這些俗語,就比如這句「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是什麼意思呢?「寧可試人棺,切莫穿人鞋」的意思是,寧願幫別人試棺材,也不會向別人借鞋穿。或許現在很多人認為棺材是個不祥之物,其實不然,周公解夢中也說到,做夢夢到棺材是吉兆,預示人即將要升官發財。
  • 農村老話「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說的是什麼意思?
    關於農村老話「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這句話,其實是個別地區的習俗而已,並不是全國各地普遍的現象,相信這句話有很多人沒聽過,那麼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單從字面意思分析,寧願讓別人試自己的棺材,也不要別人試穿自己的鞋,兩者對比來說,棺材大家都知道,對一個人很重要,在以前,很多家庭堂屋中間會放一口棺材,有說是升官發財的意思,有說是提前給自己找好歸宿,總之,棺材對於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那麼這麼重要的東西,為什麼還抵不住一隻鞋呢?
  • 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很多人都冒犯了!
    句俗語叫:「寧可試人棺,不可試人鞋」。從字面意思理解是:寧可試別人的棺材,也不要試別人的鞋。這就奇怪了:棺材那麼忌諱的東西都可以試,為什麼還不能試別人的鞋呢?難道鞋比棺材還犯忌諱?這又從何說起呢?或許在城裡人看來,棺材可能是不祥之物,它是死人用的東西,比較忌諱像是棺材等詞彙,因為大家都想長生不死。但是在農村卻不這樣認為,尤其農村老人認為只有提前為自己準備好棺材才能長壽,農村又叫棺材為壽木。一般到了60歲左右,兒女就會在父母的意思下,為老人提前定製好棺材。另外,棺材在農村還有一個寓意,那就是「升官發財」的意思。
  • 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老祖宗的醒世良言,不得不信
    老祖宗留下的警示箴言:"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不信不行!目前老祖宗的智慧一部分是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比如馮夢龍的著作《智囊全集》,還有一部分是以俗語的形式流傳下來的,成為了我國的獨特文化之一。這些俗語中,總結出來了祖宗們從生活體驗中得到的經驗,很有學習的價值。《智囊全集》中也收集了部分俗語,現在在這裡就來給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呢?
  • 「寧可試人棺,不可試人鞋」啥意思,道理很深刻,可惜很多人不懂
    比如有這樣一句俗語「寧可試人棺,不可試人鞋」,我們乍一聽上去的確不好理解,而且從表面意思來理解,就是說棺材可以替別人試用,但是鞋子卻是不行的。那麼這句老話為什麼這麼說,別人的鞋子為什麼不能穿呢?背後的道理的確引人深思,可惜很多人都不懂。
  • 民間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此話怎講?有何講究?
    但卻不太懂得每句話所蘊含的深刻道理,長大後才得以明白其中的含義,不禁感嘆古人的聰明智慧。雖然很多俗語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被人所遺忘,但是有一些十分經典的語句,還是得到了傳承。例如有一句俗語的大意是「寧可嘗試別人的棺材,也千萬不能去試穿他人的鞋。」那此話怎講呢?為什麼可以去嘗試現在看起來不是吉祥之物的棺材,卻不能穿一雙雙別人的普通的鞋子呢?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嗎?請隨筆者共同了解一下這其中的門道。
  • 古人講「寧試人棺,莫試人鞋」,到底啥意思?前人留下的生活經驗
    俗語「寧試人棺,莫試人鞋」,就是一句流傳度比較廣的俗語。大意為寧可以試別人的棺材,也不能隨便使用他人的鞋子。為什麼農村人會有這種禁忌呢?相比較於鞋子來說,棺材不是更應該忌諱嗎?帶著這兩個疑問深入了解一下這句俗語。第一、寧試人棺生活在農村地區的老年人,上了年紀之後,都會提前為自己準備棺材。這種做法其實就已經說明了,這些農村老人早已看淡了生死。
  • 俗語:「寧可試人棺,莫穿他人鞋」,啥意思?其實道理很簡單
    那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俗語,俗語聽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有趣味性,這也是大家喜歡俗語的原因之一。在農村,我們都知道那些年長的老人,大都德高望重,村民都非常的尊重他們,有什麼事情都會去請教這些老人。這些老人雖然沒有什麼很高的學歷,但是他們經驗豐富,我們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些老人會幫我們解答疑惑,指點人生,受益匪淺。
  • 俗語「寧可試人棺,莫穿他人鞋」,很多人不在意,殊不知犯了忌諱
    俗語「寧可試人棺,莫穿他人鞋」,很多人不在意,殊不知犯了忌諱工業革命的浪潮來到中國前,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大多靠天吃飯,很多人每天沒日沒夜地辛勤工作,自然抽不出時間來做別的事。所以小農經濟的社會背景下,文盲特別多,很多老百姓一輩子都不認識幾個字,但人類的智慧並不只體現在讀書上,這些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也曾留下了些獨特的文化,比如這句「寧可試人棺,莫穿他人鞋」,大家知道什麼意思嗎?這句俗語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意思其實很簡單,寧可試試別人的棺材也不要穿別人穿過的破鞋。
  • 古人為何說「寧試他人棺,莫穿他人鞋」?穿別人鞋子會有何後果?
    其實,在古代,人去世之後講究遺體完整,用棺材下葬。而火化則被認為是一種侮辱,對死者的不尊重。所以在清朝時期,有一年鼠疫盛行,由於屍體上攜帶者大量的病毒,所以必須要將屍體火化。但是負責辦理此項事務的官員雖然明知應該這樣操作,但是在進展的過程中還是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棺材是用來裝載屍體的。
  • 「寧試他人棺,莫穿他人鞋」,這是為什麼,祖先的話有道理嗎
    廣為流傳的俗語不知道大家聽過這樣一句老話沒有「寧試他人棺,莫穿他人鞋」,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來說,也很簡單,就是說寧願試用別人的棺材,也不要試著穿別人的鞋子。很多人乍一聽,不是特別理解,老祖宗為何要這樣說呢?
  • 得物的AR試鞋功能在哪裡 得物AR試鞋怎麼用
    得物的AR試鞋功能在哪裡 得物AR試鞋怎麼用 2020-04-30 09:33:19 來源:網際網路 編輯:陶金海 花火網消息,大家知道近段時間毒APP上線了AR試鞋功能,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哪裡使用
  • 「試鞋卜婚」的風俗很多人不知道
    鞋的歷史,已相當久遠,古稱鞋為鞜(音踏)趿(音酒)或履。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即出現了獸皮縫製的最原始的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詩經》上「糾糾葛屐,可以屐霜」裡的「屐」,就是一種比較簡陋的用麻、葛編成的鞋。 每一種鞋,都有自己的歷史沿革。皮靴是戰國時孫臏發明的。
  • 古人投河自盡前,為何總是放一雙鞋子在岸邊,原因讓人肅然起敬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古詩中有很多關於鞋子的描述,同現代一樣,古人的鞋子也根據功能分為很多種,像李煜在這首《菩薩蠻》中寫的金縷鞋就是女子所穿的金絲絨繡鞋。古代人不僅對穿鞋的種類講究,還對鞋子格外看重,有句俗話說:「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鞋子作為自己的是私人物品是不會借給別人使用的。
  • 女子商場試鞋手機不翼而飛 調看監控發現被偷走
    閩南網7月14日訊(通訊員 莊凌龍 王偉偉 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真沒想到,我就試個鞋的工夫,手機就被偷了!」12日晚,市民陳女士在晉江羅山街道一商場購物時,因一時疏忽,手機被偷了。  陳女士說,當晚8時許,她在商場試鞋。就一會功夫,手機竟不翼而飛。陳女士報警後,民警調取了商場的監控錄像,發現同在逛商場的一名女子拿走陳女士的手機。
  • 女子淡定留商場試鞋被抓
    生活報訊(記者李明哲)90後女子趁售貨員去倉庫取衣服時,偷走放在抽屜裡的手機,事後不但沒有離開,竟然還在商場裡溜達試鞋,結果僅半小時就被警方抓獲。 據哈爾濱市公安局香坊分局哈平路派出所民警李晶洋介紹,11月27日上午,樂松廣場內的一名售貨員報警稱,自己的蘋果7手機丟失。
  • 趣聞|試鞋機?選美裁判?細數X光對人類的「殘害」!
    每個名字的背後,都有一段獨特而悲壯的故事。紀念碑側畔的聖喬治醫院放射科,是德國最有影響的X光研究和臨床應用中心。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光之後,大家都在為X光狂歡,全球陷入了對X光的瘋狂研究中。但早年的研究者並不知道X光產生的電離輻射,對人體組織有致命的傷害,所以沒有做任何防護,由此衍生出了一段X光對人類的「殘害史」。
  • 試帖詩是古人的高考作文 評選最好的試帖詩 大多數人會選擇這一首
    明經科當然不僅僅背詩經,還有尚書、禮記、春秋左傳等等,但畢竟靠死記硬背;而進士考律詩與律賦的創作能力,難度要高得多,因此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例如元稹參加「禮記、尚書」考試,以明兩經擢第時才十五歲。而白居易29歲時中進士,還得意地說:慈恩寺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